高中语文-41《短新闻两篇》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语文-41《短新闻两篇》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语文-41《短新闻两篇》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语文-41《短新闻两篇》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语文-41《短新闻两篇》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短新闻两篇新闻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消息新闻的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 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 体化。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 事实。新闻写作练习 请为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2字) 北京时间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中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队员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地飘扬在海拔4093米的蓝天之下。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之巅。 中国

2、人站立南极冰盖之巅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 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全球掀起汉语学习热。 别了,不列颠尼亚字词解释凝重:庄重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子夜:半夜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 升 中国国旗庄严而神圣的时刻 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强占了香港岛。1860年英国又侵占了九龙半岛界

3、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强行“租借”了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及其附近的岛屿。经中英两国多次谈判,1984年12月,两国政府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之后,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记叙了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新闻史上的佳作 港督府资料图片展示末任港督 彭定康易帜交接悬挂紫荆花旗紫荆花性喜温暖,易于繁殖,加上许多香港人把它视作“繁荣、壮观、奋进”的象征,因此被香港同胞广为栽种。紫荆花也是团结和睦、骨肉难分的一种象征。由于香港同胞对紫荆花的酷爱,香港特区区旗被选定为一面中间配

4、有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白色紫荆花代表香港。紫荆花红旗寓意着香港是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并将在祖国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星象征着香港同胞热爱祖国,旗与花分别采用红白不同两种颜色,象征“一国两制”。 请你将本文改写成一句话新闻英国撤离香港1.你如何理解标题的含意?“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表达效果如何?明确:(1)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英国在香港统治的结束。整体把握:(2)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从修辞上看,用了拟人手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自豪感;从语法上看,用了倒装手

5、法,强调了谓语“别了”。(3)这就宣告了英国对中国香港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并且是永远的结束。同时也暗含了英国人(港督彭定康)对香港统治的恋恋不舍,但也不得不离开的无奈。“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强盛的表现之一。2.作者是怎样报道香港回归这一事件的?试从本文选材的角度上加以概括。明确: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善于捕捉香港主权回归,英国末任港督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里那一个个重大场面的瞬间画面;又像一个熟练的影视导演,巧妙地将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既准确生动又色彩明快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

6、情实景,突出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这篇新闻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一】这篇新闻是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二】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三次降旗,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三】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插入了关于背景描写的内容,并说说对这些背景的描写表明了什么。时间 主要事件 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7时45分,降旗仪式;0点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7、场景二:下午6:15,添马舰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场景三: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最后一次降下米字旗。象征意义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三次降旗总结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作者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这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个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有着历史的意义。作者并不直接出面发表议论,但是情感和评论都暗含其中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是

8、以港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同时也是在告诉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过去。 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比的鲜明,其中之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

9、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画面感很强。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历史事件有了历史的纵深感,也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味着自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

10、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片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照片上显示的仅为死难者的一半不到,他们大多数是饿死或被枪杀的。 1945年5月,美军进入了战败的德国,所见到的不禁令人触目惊心大批的犹太人尸体。这个囚犯还保持着

11、被烧死时的姿势。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焚尸炉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送政治犯尸体的火车 文本助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是美国记者,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写下了这篇报道。这篇文章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死亡工厂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德军于1939年在波兰布热金卡附近建立的一所关押和处死犹太人的监狱,也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到苏军解放时为止,有400多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因此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

12、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理解标题: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问题探究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请找出本文中的导语、主体、结语,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本文的结构层

13、次。导语(1-3段)主体(4-1段)结语(第16段) 请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一段话,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参观者在集中营里都参观了什么地方?有什么反应?初读感知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注视

14、着毒气室和焚尸炉他们表情茫然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问题: 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难道是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品读细节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

15、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鉴赏分析1.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1.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副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能被打倒呢?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描写起什么作用?答:_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

16、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鉴赏分析3.如何理解: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在集中营长廊里那数以万计的以遇难的囚徒们的照片中,竟有这样一幅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吗?问题探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叙述,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

17、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它突破了“客观报道”和“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豪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作者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本文的独特之处 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

18、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作者并没有详细描写这些地方多么的阴森恐怖,他的目光始终盯在参观者身上,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拓展延伸二战已越来越遥远,时间冲淡了人们的记忆,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奥斯维辛的冤魂还在徘徊,新的战争继续发生,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1.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记住这样的耻辱、罪恶,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和平。2.落后就要挨打。学好本领,建设强大的国家。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一座死亡之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让我们回顾那段黑暗的历史,触摸恐怖与祥和、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罗森塔尔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记者的使

19、命感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人性的反省。没有新闻的新闻,却成为新闻史上的传世之作,不朽名篇! 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能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 请把我埋得浅一些 二战时期,一座纳粹集中营里,关押着很多犹太人,他们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遭受着纳粹无情的折磨和杀害,人数在不断减少。 有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一起被关押在集中营里。一天,她的母亲和另一些妇女被纳粹士兵带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到她的身边。人们知道

20、,她们肯定是被杀害了。因为每天都有人被杀害,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当小女孩问大人们她的妈妈哪里去了,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回来时。大人们沉默着流泪了,后来实在不能不回答时,就对小女说,你的妈妈去寻找你爸爸了。不久就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询问,而是唱起妈妈教给她的许多儿歌,一首接一首地唱着,像轻风一样在阴沉的集中营中吹拂。她还不时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张望着,希望看到妈妈从远处走来。 小女孩没有等到妈妈回来,就在一天清晨,纳粹士兵用刺刀驱赶着,将她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了刑场。刑场将一起被活活埋葬在这里。人们沉默着。死亡是如此真实地逼近着每一个生命。

21、面对死亡,人们在恐惧中发不出任何声音。 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一阵愤怒的呼喊 人们最后谁也没能逃出纳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纯真无邪的话语却撞痛了人们的心,让人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严和力量。 暴力真的能摧毁一切?不,在天真无邪的爱和人性面前,暴力让施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恶和渺小。刽子手们在这颗爱的童心面前颤抖着,因为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奥斯维辛集中营

22、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的“死亡墙”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小结:练习:阅读飞向太空的航程,找出新闻的导语和主体,并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导语部分 新闻的主体,作者叉开一笔,用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