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考古---东周王城与列国文化(3—5节)课件_第1页
夏商周考古---东周王城与列国文化(3—5节)课件_第2页
夏商周考古---东周王城与列国文化(3—5节)课件_第3页
夏商周考古---东周王城与列国文化(3—5节)课件_第4页
夏商周考古---东周王城与列国文化(3—5节)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周燕文化一、燕都临易与易二、燕上都蓟三、燕中都窦店古城四、燕下都武阳五、东周燕文化特征一、燕都临易与易据世本记载,燕“桓侯徙临易”,燕桓侯于公元前697前691年在位,时当春秋早期。东汉宋衷注:“(临易)今河间易县是也。”傅振伦考证,临易在今河北雄县、容城境内。又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易水注记载:“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唐括地志云:“易县故城在幽州归义县东南十五里,燕桓侯徙都临易是也。”陈平认为“桓侯徙临易”与“燕文公徙易”是两次迁都,此燕文公为桓公之子,公元前361前333年在位。河北容城晾马台阳村发现的战国铜器1966年发现铜壶1件1979年发现铜鼎1件、壶盖2件河北

2、容城晾马台南阳村发现东周大型台址燕国城(临易?)重要遗物:带“匽侯载”和“匽王职”铭文的铜戈、带“易市”陶文的陶器以及数百枚燕国刀币大易故城(易?)二、燕上都蓟韩非子有度: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二十九年(前226年),秦攻拔我蓟。表明燕襄王至燕王喜时期,燕国以蓟为都,后世又称“燕上都”。上世纪50至70年代,在北京广安门外、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发现典型的燕国饕餮纹半瓦当、密集的战国至汉代陶水井以及东周钱币窖藏坑、战国秦汉墓等,这些考古发现都应与战国燕上都蓟城有关,但至今未找到遗址中心。三、燕中都窦店古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河北道幽州良乡县“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属涿

3、郡”。目前所知,考古发现的窦店古城可能即为历史文献中的“燕中都”所在。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乡,南距西周燕国董家林古城约3公里。发现于1957年窦店古城布局城址分大城、小城两部分。大城平面呈梯形,周长约4500米,有内外两道城墙,两墙内侧探出路土,间距16.919.5米,部分地段高出地表27米不等。大城的西、南、东三面城墙各有城门1座,中间有道路相通。大城兴建于战国早期,战国晚期曾进行修筑,废弃于北朝时期。小城位于大城西北部,可能是大城废弃后兴建的,兹不细述。燕都变迁蠡测约西周中、晚期,燕国自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古城迁都于“蓟”,蓟城始为燕都,春秋时为避山戎再由蓟迁都“临易”,春秋晚期为避齐师又由

4、临易迁于“中都”或“蓟”,战国中期由于伐齐师两次获胜而再回迁“易”(陈平)。目前燕都临易、易、上都蓟与中都等虽有重要线索,但尚需做更多考古工作才能最终确认。董家林古城窦店古城(燕中都)燕上都蓟容城南阳村(燕都临易)雄县古贤村(燕都易)燕下都四、燕下都武阳据水经易水注等文献记载,燕下都武阳在今河北易县,燕昭王始营建,直至公元前222年燕为秦所灭,下都武阳方始废弃。位于河北易县东南2.5公里处,介于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间。属山前平原地带,物产富饶,北连上都蓟,南通于赵,东达于齐,西南直趋中山,是燕国南北交通和军事战略要地。易县燕下都的早期发现1892年,在老姆台出土著名的“齐侯四器”1914年,在老姆

5、台东出土重达36斤的青铜龙1929、1930年,马衡在此进行考古调查,并对老姆台建筑基址进行小规模的科学发掘老姆台主体宫殿建筑夯土台基马衡(18811955年)(一)城址与建筑燕下都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凸字形,东西长约8、南北宽约46公里,中部有南北向古运粮河道,河道东侧又有与河道平行的城垣一道,古河道及城垣将下都分成东、西两城。东城是燕下都的主体,四面都有城垣,东城垣外有城壕环绕,它与西城垣外的古运粮河道、南城垣外的中易水以及北城垣外的北易水共同构成了东城的防护设施。西城内堆积很少,可能是为屯兵和加强保护东城而建的附郭城。 燕下都东城布局北垣全长4594米,东垣全长3980米,夯土墙基宽约40米

6、。东、北、西三面各有1座城门。中部偏北有1条东西长4460米的隔墙,两侧有许多夯土台基,当是主要宫殿区。西北部为高级别墓葬区。武阳台主体宫殿建筑台基东西约140米,南北约110米,高约11米,分为上下两层小平台宫殿建筑夯土台基(东北西南)张公台主体宫殿建筑夯土台台基(南北)路家台宫殿建筑夯土台基(南北)老姆台主体宫殿建筑夯土台基(南北)燕下都陶水管道西城西墙南段与西城门(二)手工业作坊燕下都内现已确定的手工业作坊遗址有11处,分为铸铜、冶铁、制兵器、制骨、制陶、铸钱等。分布在宫殿区的西北、西南、南部和东部,靠近河渠。尖首刀与陶范(三)墓葬区城内有3处墓区,共计31座大墓,均有高大的夯筑封土,带

7、有墓道,有的北墓道东侧祔葬车马坑,2墓或3墓一组东西并列,墓主一般被视为燕国国君及其夫人或其他高级贵族。虚粮冢墓区13座九女台墓区10座辛庄头墓区8座虚粮冢M8九女台M16辛庄头M30燕下都解村人头骨丛葬坑14座丛葬坑分布在东西向的一条直线上,间距6090米不等,每座丛葬坑上原来均有夯筑封土,墓葬与丛葬坑之间地势平坦,无任何文化遗存。人头骨绝大部分破碎,放置杂乱无序,其中有2例人头骨刺入铁铤铜镞,3例下颌骨被砍去一部分,还有的枕骨被砍去一部分。经鉴定的221个个体全为男性,属于1835岁的青壮年约占80。根据5号坑人头骨数量推算,这14座丛葬坑掩埋人头骨总数多达3万个。何谓“京观”?解村丛葬坑

8、所埋的人头骨可能是燕昭王二十八年(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伐齐的战争中斩获的齐国人首级,属于“京观”遗迹。“京观”是在古代战争中胜者为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堆积掩埋于特定的区域,封土而成的高冢。左传宣公十二年载(前596年)晋楚邲之战中楚获胜后,潘党曾对楚庄王建议:“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杜预注:“积尸封土於其上谓之京观。”战国名将乐毅五、东周燕文化特征燕式陶鬲燕式陶釜东周燕文化可分六期,春秋早期形成自身特色。燕下都饕餮纹瓦当(二)墓葬特征墓地性质方面,有公墓和邦墓之分,前者如燕下都城内虚粮冢、九女台、辛庄头三墓区,后者如徐水大马各庄墓地。墓葬形制方面

9、,燕下都发现带两条和一条墓道的大墓多座,其余为无墓道的长方形土坑竖穴,个别墓带壁龛。墓葬结构方面,大型墓有积炭,墓外设车马坑。墓向以北向占绝对多数。大中型墓棺椁具备,小墓有单棺或无葬具。车马坑置于大墓北墓道东侧,九女台M16墓室下部的二层台是用白灰和蚌壳筑成,辛庄头M30墓室内设头箱等,为燕国大墓的自身特点。儿童流行瓮棺葬,葬具以釜、盆、罐、瓮等日用陶器相扣合而成,也具有东周燕地特色。随葬陶器组合春秋时期以鬲、罐或鬲、尊组合为主。战国早期随葬仿铜陶礼器组合以鼎、豆、壶、盘、匜为主,器表纹饰发达,器盖兽形纽流行,兽面足、高圈足常见。战国中期的陶礼器组合与战国早期相仿,但蹄形足的兽面纹减少,圈足器

10、的圈足变矮,器物的仿铜性减弱。战国晚期的陶器组合除原有鼎、豆、壶、盘、匜外,还出现了盒、仓等。燕下都仿铜陶礼乐器仿铜陶鼎、簋、盖豆、匜东周燕墓随葬铜器目前所见的铜礼器墓年代基本上在战国早中期范围内,其他时段的铜礼器墓资料尚缺。器物组合以鼎、豆为核心,辅以簋、敦、壶、钫、盘、匜等。主要参考书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易县燕下都,文物出版社,1996年。陈平燕文化,文物出版社,2006年。吴磬军燕下都瓦当文化考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朱凤瀚中国铜器综论下册第198119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四节 东周齐、鲁文化一、齐文化二、鲁文化三、薛文化四、莒文化五、莱文化齐莱鲁薛莒一、齐文化周

11、武王灭商后,封姜尚为齐侯,都营丘。至齐胡公徙都薄姑。齐献公元年(公元前859年)由薄姑迁都临淄。前391年,田和迁齐康公于海滨,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至齐王建四十四年(前221年)秦灭齐,临淄作为姜齐与田齐的国都历时630余年。齐文化是周代齐国姜族文化与齐地原有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发展、变化、融合而成的考古学文化。(一)临淄齐故城位于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镇,由大城和小城组成。大城周长14158米,发现护城河、城门6处、道路7条、制骨与冶铁作坊遗址。小城周长约7275米,发现护城河、城门5处、道路3条、以“桓公台”为主体建筑的大片建筑群、冶铜与铸钱作坊遗址。临淄齐故城城墙与排水道小城桓公台与瓦

12、当树木、人与兽组合纹树木乳丁纹树木与兽组合纹是一座南北86米、台高14米的椭圆形夯土台山字纹临淄齐故城内的姜齐公室墓地在大城内东北的河崖头附近,已探出20余座大中型墓葬,发掘了5座大墓。M5为带一条南墓道的甲字形墓,现存墓室面积614平方米,墓道内侧和墓室周围挖有浅沟,填土中殉埋有狗、猪和其它家畜家禽,石构椁室遭受破坏形制不明,椁室北侧建有器物坑,随葬品被盗一空。M5年代为春秋晚期,墓主很可能是齐景公。齐景公墓殉马坑祔葬的殉马坑呈曲尺形环绕于M5的东、西、北三面,亦遭破坏。复原全长约215米、宽4.8米左右,已清理部分埋有殉马228匹,估计全部殉马可达600匹以上。田齐六陵在临淄齐故城东南约7

13、.5公里的牛山和鼎足山一带,有两组宏伟的陵墓,即“四王冢”和“二王冢”。“四王冢”全长700、南北宽245米;“二王冢”全长320、南北宽约190米。两者相距约1公里,均为依山而建,方基起台,圆形封土,东西并列。据张学海考证,它们分别为田齐六位国君侯剡、桓公午、威王因齐、宣王辟彊、湣王地、襄王法章的陵墓。四王冢二王冢田齐六陵陪葬墓考古勘探表明,在其附近56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有墓道的陪葬墓74座,平面呈甲字形、中字形或曲尺形,另有小墓300余座。临淄齐故城的时代与性质讨论临淄自西周晚期成为都城后,大城与小城交错的布局并非一次建成,而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有学者认为大城的建筑年代要早于小城,小城

14、建于战国,可能是田氏代齐之后始建的新宫城。也有学者认为小城比大城早,是齐都的内城。这两种观点均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来证实。(二)齐墓特征1、从时代上看,春秋齐墓主要集中分布于以都城临淄为中心的鲁北地区;战国时期随着田齐的对外扩张,齐墓分布几乎遍及山东全省。2、因有“田氏代齐”政权更替,东周齐公室墓地不在一处,春秋姜齐公墓位于临淄齐故城大城内东北部,战国田齐王陵分布于临淄齐故城城南外的山麓地带。3、大型墓虽常见高大封土,但没有发现类似中原地区的墓上享堂建筑。战国大型墓的墓壁往往设有数量不一的阶梯状台阶,一般没有台阶或台阶少的大墓时代较早,台阶数量较多的大墓时代较晚。墓室一般用石块构筑,内壁多有修饰

15、,其内放置木质棺椁,往往在其四周宽大的二层台上挖有陪葬坑或器物坑,分置殉人和随葬品。多在椁顶或墓道另有殉人。墓主以头向北为主。大墓外围多有殉马坑或车马坑。淄河店M2国楚戈临淄郎家庄一号墓(3)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人殉之风比较盛行,绝大多数殉人在陪葬坑内都有自己的葬具,以一棺一椁为主。殉人的葬式均为仰身直肢葬,头向多朝向墓室中央的椁室,绝大多数殉人拥有随葬品。经鉴定的殉人大多数为年轻女性,少数为男性,其身份可能属于文献记载墓主的家奴、宠妾爱婢或幸臣亲信。章丘宁家埠东周墓(4)中小型墓形制均为土坑竖穴,绝大多数有二层台,带壁龛者占有一定比例,墓底设腰坑,坑内常见殉狗,战国中晚期殉狗基本不见,腰坑内多

16、置豆或盘1件,且部分墓还出现在葬具顶部或二层台上或墓底铺一层石块或河卵石的做法。中型墓多见一棺一椁,小型墓一般为单棺或无葬具。战国时期出现棺下设底箱做法。头向东者较多,头向北者也有相当数量。东周齐墓出土部分典型陶器分期图(5)随葬陶器方面,春秋时期流行鬲、簋(盂)、豆、罐组合,且以奇数组合形式出现,春秋中晚期出现少量仿铜的鼎。战国早期最常见的是鼎、豆、盖豆、壶、盘、匜、敦、 的偶数组合,有的配以仿铜的方座簋、罍、甗、鉴等。战国中期开始加入盒,战国晚期有的还加入釜。此外大中型墓随葬陶俑、兽的习俗比较常见。东周齐墓出土部分典型青铜礼器组合(6)随葬铜礼器方面,春秋时期主要为鼎、敦、 、盘、匜组合;

17、战国早、中期组合则主要为鼎、豆、壶、敦、 、盘、匜,战国晚期主要是鼎、豆、壶、盘、匜组合,敦已基本退出组合。东周齐国盛行形制相同、大小相等、呈偶数组合的鼎制,而且主要是有盖鼎。二、东周鲁文化周初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受封于鲁,一般认为其建都于今曲阜一带,至鲁顷王二十四年(前249年)被楚所灭,历时700余年。但也有学者相信世本“炀公徙鲁”的说法,认为此城并非鲁国最初的都城。(一)曲阜鲁故城城垣近圆角长方形,东西最长处3.7、南北最宽处2.7公里,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发现城门11座,城内有10条干道,中部偏东(今周公庙高地)为宫殿区,东西近1公里,南北近2公里。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城北部。墓地主要分

18、布于城内西部。用于求雨祭祀的舞雩台鲁故城墓葬分组随葬陶器对比鲁故城出土陶器、铜器鲁故城出土金银玉器(二)齐、鲁文化差异1、都城布局方面,临淄齐故城在战国以前没有小城,只有大城,且大城也是逐年扩建而成,战国早期在大城西南部修筑小城,即宫城,而大城遂成为郭城,形成城郭交错的新格局。曲阜鲁故城的郭城环绕宫城,宫城居中,宫城以北为手工业作坊集中的“市”,以宫城、鹿门(南城东门)和郊坛(舞雩台)为南北中轴线的城市布局。2、墓葬习俗方面,临淄大中型齐墓盛行厚葬,有封土,带墓道,石筑椁室,周围二层台上常殉人或设器物库,墓外多置殉马坑或车马坑。曲阜望父台乙组大中型墓均无墓道、器物库、陪葬坑及殉人,葬具为一椁两

19、棺,不见石筑椁室,亦未见随葬陶俑、兽习俗。3、夷人因素方面,齐文化中的东夷文化因素较鲁文化多,如墓内常设器物箱、头向多向东、大中型墓多殉人,流行实用素面鬲、高圈足簋等。齐、鲁文化差异的历史原因齐处鲁北、盐卤之地,推行“因其俗,简其礼”(史记齐太公世家)和“劝其女功”、“通鱼盐”(史记货殖列传)的国策,因势利导,提倡社会创新,发展工商经济,遂跻身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列。鲁在齐南、商奄之地,采取“君以商政,疆以周索”(左传定公四年)和“变其俗,革其礼”(史记鲁周公世家)的国策,固守传统,重视周礼教化,抑制夷人礼俗,导致鲁“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始终弱小而难以称雄于东方。三、薛文化薛为任姓古国,

20、与夏、商王朝关系密切。左传定公元年薛宰曰:“ 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周武王灭商后,“复以其胄为薛侯”。至战国初,薛为齐所灭,成为田氏食邑。滕故城薛故城薛国故城大城略呈平行四边形,东西最长处5、南北最宽处3.5公里。可能建于春秋中晚期,战国时两次增筑。小城在大城内东南隅,似由“郭城”和“宫城”相套组成,郭城面积约60万平方米,宫城面积2.5万平方米。小城始建于西周初年或商末,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薛故城墓葬生土二层台腰坑殉人器物库双椁双棺墓口7.74米4.7米四、莒文化莒为东夷古国,有己姓或嬴姓、曹姓之说。莒初都计斤(今胶州西南),至两周之际迁都于莒(在

21、今莒县),周邻有鄅、向、鄫、郯等诸小国。其中以莒国势力最强,是春秋时期鲁东南地区政治、文化的主导力量。公元前431年,楚北伐灭莒,后莒地入齐。莒都计斤莒故城莒国故城复原沙盘莒南大店M1、M2土隔梁器物库器物库殉人殉人椁室和器物库外表常涂膏泥五、莱文化莱为东夷古国,或属姜姓。黄县(今龙口市)一带曾多次出土包括“莱伯鼎”在内、带“莱”字铭文的周代青铜礼器,已发现周代城址与密集的墓葬,这里很可能是莱国的统治中心。文献记载的齐、莱关系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宣王时器史密簋、师寰簋铭分别提到齐师与莱(伯)并肩征伐南夷长必、淮夷的战事。齐桓公时有小规模冲突。齐惠公时两次

22、伐莱。齐灵公时伐灭莱国。叔夷钟、庚壶铭均记齐伐莱之事。叔夷钟(北宋时出自临淄齐故城,13件)庚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龙口归城遗址三维地形外城依山而建,南北长约3.6、东西宽约2.8公里,面积约8平方公里。城墙为堆土夯筑而成,墙体一般为40米左右,最宽处达100米。内城平面呈曲尺形,东西最长525、南北最宽490米,除去西北侧内侧部分,内城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归城城址的始建年代可能不早于西周中期,年代下限可能晚到战国时期。该城址范围广大,具有郭城环绕宫城的城郭布局,很可能是莱国的都城。主要参考书目张光明齐文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故城,齐鲁书社

23、,1982年。齐故城博物馆等临淄商王墓地,齐鲁书社,1997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第一集),科学出版社,2007年。王迅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王青海岱地区周代墓葬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五节 楚文化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曾投奔周文王,至西周成王之时,鬻熊之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居丹阳,中原诸国称其为“楚子”。东周楚国势力日益强大,楚庄王时曾饮马黄河,问鼎中原,足见其气势之盛。与之邻境的诸多小国或为楚所灭,或沦为楚之附庸

24、。在考古学文化面貌上他们也显现出较浓厚的楚文化风格,总体上可纳入楚文化的范畴。考古学上的楚文化,就是指最初由楚人在楚国境内创造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自身特征,当然这种特征是随着历史的进展不断变化,而基本具有这种特征的文化遗存,都可看作属于楚文化的范畴。东周楚国势力范围一、楚都探索二、楚墓特征一、楚都探索(一)宜城楚皇城(二)当阳季家湖楚城(三)江陵纪南城(四)淮阳陈城(五)寿县寿春城(一)宜城楚皇城大城S 2.2平方公里小城S 0.38平方公里夯土基址楚墓区制陶作坊址宜城楚皇城出土遗物郢爰楚皇城城址年代与性质外城主体城墙始筑于战国时期,底部叠压春秋中晚期的地层和灰坑,汉代又曾增

25、筑。由于小城北部及东北部城垣借用了外城的城墙,初步断定其内城与外城是统一规划修建的。关于楚皇城遗址的性质,有学者推测它可能是楚之鄢都,属于别都。也有学者认为此城为楚文王(或武王)始都之“郢”。宜城楚皇城及其周邻的东周聚落群有东周遗址和墓地 80 余处,其中面积超过 10 万平方米的就有14处之多,更为重要的是相当多的遗址有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文化堆积。(二)当阳季家湖楚城位于当阳县东南约40公里的季家湖西岸,南距长江约15公里,东距沮漳河约3公里,东南距江陵纪南城约35公里。城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600、东西宽约1400米,面积2.24平方公里。发现有内外护坡的夯土南城墙及南城壕、城内夯筑台基

26、、制陶作坊和窖穴等遗迹。当阳季家湖楚城1号台基出土当阳季家湖城西的枝江青山楚墓群当阳赵家湖楚墓地出土铜鼎(三)江陵纪南城纪南城又名纪郢,位于纪山之南,今湖北江陵市北5公里处。城址略呈抹角长方形,南墙偏东处向外突出,面积约 16平方公里。朱 河新 桥 河龙桥河江陵纪南城平面图城址周长约15.5公里。已知城门7处,水城门建筑3座。城墙建于春秋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城内探明夯土台基84座、水井400余眼,东北、西南发现制陶、 铸铜作坊遗址。可能是战国中期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所拔之“郢”。宫殿区?纪南城模拟复原潜江章华台离宫遗址章华台离宫遗址保护规划位于江陵纪南城东50公里处发现夯土台基10余座(四

27、)淮阳陈城陈城原是陈国都城,为陈胡公所筑。楚惠王十一年(前470年)灭陈置县,成为楚经略中原的基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顷襄王东迁陈城。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 又徙于钜阳,楚人以陈城为都仅25 年。1980年对淮阳县城进行勘探与试掘,此城墙建筑于春秋晚期或稍早,后经战国、西汉和宋、明时期多次修复,其中尤以战国晚期的修复规模为大。淮阳马鞍冢楚墓与车马坑位于淮阳城东南约5公里的瓦房庄西。2座大墓封土残高10米以上,南北相连,东西长70余、南北宽50多米,状如马鞍,分别带有两条和一条墓道,墓室有多级台阶,棺椁多重;墓葬以西50米处相应祔葬2座大型车马坑。墓主可能是楚顷襄王及其夫人。(

28、五)寿县寿春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秦军灭楚置郡,寿春作为最后的楚都历时18年。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出土铜器鼎簠罍簋刘少奇参观安徽省博楚国屡次迁都示意图楚都“郢”名与迁徙原因“郢”是东周楚国都城的通称。越绝书吴内传:“郢者何?楚王治所。”又“惟楚人自文王由丹阳徙郢后凡四迁,每迁新都,亦必以郢名。则其迁居新地,仍以故地名之者,便于管理安排。楚人喜保其故习。”楚国屡次迁都,都是有原因的。开国之初,楚人礼承于周;进入春秋,楚人崛起,开疆拓土,灭国无数,并逐步彰显自身文化特色。所以早期迁徙,是为了寻求发展空间,于是由西北逐步到江汉平原。

29、战国晚期强秦进逼,此时楚都被迫辗转迁徙,则主要是为避战乱。二、楚墓特征(一)墓葬分期编年(二)墓葬分区(三)墓葬形制(四)墓室结构(五)主要随葬品(一)墓葬分期编年春秋早期 光山“黄季佗父”墓、“黄君孟”墓;枣阳郭家庙曾国墓M17、M21春秋中期 淅川下寺M7、M8、M1、M2、M3春秋晚期 淅川下寺M10、M11,寿县蔡昭侯墓战国早期 长沙浏城桥M1,随县曾侯乙墓战国中期 江陵天星观M1、M2,望山M1,荆门包山M2,信阳长台关M1,新蔡平夜君成墓战国晚期 淮阳马鞍冢楚顷襄王墓、寿县楚幽王墓淅川下寺楚墓M2出土7件“王子午”鼎,王子午即是卒于公元前552年的楚令尹子庚。M1和M3所出铜器上多

30、有“楚叔之孙倗”作器之名, “倗”即“冯”,是卒于楚康王十二年(前548年)继王子午为楚令尹的薳子冯。墓地布局荆门包山楚墓根据所出竹简记载,M2墓主为左尹邵佗,下葬于公元前316年。黄、蔡、曾国重要墓葬河南光山“黄季佗父”墓、“黄君孟”墓属黄国,公元前648年楚灭黄。安徽寿县蔡侯墓墓主为蔡昭侯申,公元前518前491年在位。湖北随县曾侯乙墓随葬有铸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年)的镈钟。楚王熊章镈钟(二)墓葬分区1、江汉平原区2、湘江洞庭湖地区3、豫南鄂西北地区4、淮河中游与长江下游区5、湘西山地6、湘江上游区13256(三)墓葬形制春秋时期均为土坑竖穴墓,地表没有封土,墓坑内不设台阶,平民墓多设壁龛。战国时期土坑竖穴墓仍流行,但大中型贵族墓都有封土,往往设有多级台阶与斜坡墓道,而平民墓则无封土、台阶和墓道。位于纪南城北楚王陵区,有许多大墓的封土直径在40100米、高610米以上枣阳九连墩楚墓车马坑战国楚墓台阶与墓主等级楚墓举例台阶江陵天星观邸阳君乘墓15级荆门包山M2、枣阳九连墩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