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艺术_第1页
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艺术_第2页
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艺术_第3页
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艺术_第4页
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艺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们的教育对象时常处于迷茫和困顿中,需要我们用语言的“火把”照亮他们的心灵前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时常处于失落与孤寂中,需要我们用语言的“种子”丰盈他们的内心世界。教育真性情对话篇与学生对话的艺术郑 英以下是著名的“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了一个失恋的人。失恋者:你说我该怎么办?我真的很爱她。苏格拉底:真的很爱?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失恋者:那是自然。苏格拉底: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失恋者:不会的。她曾经对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失恋者: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苏格拉底: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

2、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开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得对你很有情意,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失恋者:可我为她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苏格拉底: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因为你在付出感情的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针对失恋者诸多偏激的诘问,苏格拉底从容引导,其思想和语言的智慧在简洁凝练的话语中,如万丈巨幅般悄然铺陈,让失恋者从消极、迷茫、偏激中摆脱出来,走向积极、清醒、释然。人们只见语言中的理,而忘记了语言本身,这就是苏氏语言的魅力。这对我们班主任具有怎样的启发意义呀!如果把班主任的道

3、德引领看作是一条“线”,那么其中的每一次言说就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点”,德育引领就是由许多这样的“点”聚变而成。教师唯有在“点”上下工夫,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更高的品质。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涌出知识的溪流。”如何使语言充满情趣和艺术魅力,触动学生思维的“穴位”,从而成为源头溪水,需讲究以下原则。一、问明原委,有的放矢要使对话有效,首先要弄清情况,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而结合学生个性,有的放矢。若是主观臆断,或是一厢情愿,都会导致说的效果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认真自习,一学生却趴在课桌上“睡觉”。教师很不悦,喝问:“你在干什么?”学生却似无动于衷,

4、置若罔闻。教师怒不可遏,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事后得知,该生刚刚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对于偶发事件,教师要及时处理,但及时不等于武断。案例中,教师看似介入教育事件并努力进行教育,但实质上是一种鲁莽粗暴的行为,缺乏对学生起码的尊重,体现的是教师居师自恃和颐指气使的真实心理。这样的习惯性语言,容易给师生的情感链条增添阻隔,带来无形的沟通障碍。某学生因亲人去世,悲伤不已。班主任出于好意,为了帮他走出哀痛的阴霾,于是试图鼓动全班同学关爱这位学生:“同学们,同学的亲人前几天不幸去世了,希望大家多一份爱心,关注身边的同学。”哪知这个学生不但没有感激,反而坚决不愿再来上课了。教师原本一番好心,却没有料到自己

5、的话语会存在“黑洞”,反而成了一种意外伤害,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其原因何在?对话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说了什么,而在于对方感受到了什么。事实上,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以维护自己的尊严感和自尊心,这一点胜过得到教师的关爱。案例中,潜意识里把学生当成弱者,于是学生在无形中背负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由此遭受了心灵上的创伤,这是在师生交流中经常发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早上,教室里书声朗朗,班主任忽然发现一学生发呆。马上喝问:“,怎么回事?一大早就发呆,快点读。”该生慢腾腾地翻书,另外的同学停下来看他。教师不悦:“看什么看,关你们什么事,管自己早读。”于是读书声又起。教师突然发现另一同学的作业未交,很

6、不耐烦:“,快点把作业本交上来。”该学生停下读书,翻找抽屉,其他同学再次停顿下来就这样,早读进程在班主任的训斥中被频频打断。讲话必须考虑到语境,进而把握讲话的时机和方式,而不可随意地临场发挥,打破积极的氛围。上述案例中,班主任看似积极引导,介入学习,关注个体,可效果却与之相反。且不说当众喝问给当事学生带来的负面情绪,它还干扰了全班同学的正常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致,原本积极的学习氛围在教师的不当干预下走向消极,待到了此时,教师再来设法调整,难度可就大了。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比如轻轻走过去提醒即可。相同的情境,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角度,对话的效果就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

7、反。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一定要结合语境,根据具体问题对症下药。语境之于语言本身,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语言需溶入语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有效的对话强调“语”与“境”的融合,使对话内容(即“语”)与谈话氛围(即“境”)最终达到高度的和谐,浑然一体。一次自习课,有学生见我不在,开始吵闹起来。我猛然出现,那几个吵闹的学生马上心虚地装模作样地写作业。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有人闯红灯,不巧旁边有交警,给拦截了下来。(学生停下笔,听我讲。)师:交警问他“你没看到红灯吗?”你猜他怎么答?生:他肯定说没看见。师:错,他说看见了。于是交警又问“那你怎么还闯红灯呢?”(学生等待老师继续。)

8、师:他回答说“因为我没看见你呀!”那几个吵闹的学生顿时羞愧地低下头。一次,新接手一初三毕业班,发现抄袭现象极严重,查找出了一大批抄袭或给他人抄袭者。查找不是目的,善后才是关键,于是我对全班进行了一次疏导。师:如果有人长了一个脓包,可以有哪些处理办法?(学生面面相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师:第一种办法,用布包着,以免被别人看见,这办法如何?生:不好,这样反而会更严重。师:第二种办法,坐视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这办法又如何?生:也不好,这样可能会好起来,也可能会严重起来。师:第三种办法,把针在火上烤热,然后用针挑破那个脓包,拔出脓头,这办法呢?(学生点头表示认可。)师:这一过程虽然会痛,但唯

9、有如此才可真正治好脓包。学生沉思不语,乃至下课也未离开位置。反答为问,欲答还问,一波三折,终柳暗花明。二、增加底蕴,注重实效有意味的言说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无意味的言说只是“一潭死水,微波不现”,甚至如利剑般砍伤学生的锐气。其一,不可只重量不重质,不加思考地说。不可絮絮叨叨,不着边际,陈词滥调,了无新意,更不可频频搅扰,不顾时机。某学生自习课闲来无事,随手就将一纸团扔出窗外,恰巧给前来巡视的班主任看见。师:在扔什么?生:纸团。师:扔纸团下去会有什么后果?生:破坏卫生。师:幸好是纸团,如果扔的是木头呢?学生开始沉默,不予理会。教师继续发挥,由纸团而铁盒而砖块而人命而学生苦笑,耸肩,表示无奈,

10、间或与他人使眼色,表示不屑。其他学生无所事事,频频看教室后面的挂钟,如坐针毡,或是趁机嬉戏打闹一番。不可否认,众多班主任喜欢重复冗长的讲话方式,话语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如唱催眠曲,以为这样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自觉上进。尤其当学生犯了错误,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以为这样才能让对方刻骨铭心不会再犯。可事实却是,任你青筋暴凸、唾沫横飞,学生却一笑而过、依然如故,犹如“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可见,这种“过度”教育反而逆转了教育效果,它也是教师遭致厌烦的导火索,更是浪费时间的罪魁祸首。班主任晨读时巡视,发现多人不在状态,有些痛心地说:“同学们,学习是很重要的,人生哪”未等教师说完,下面轻轻接嘴

11、:“只有两万多天啊!”教师浑然不觉:“一年之计在于春”下面继续嘀咕:“一天之计在于晨。”教师还继续:“所以,要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啊。”学生做晕倒状,教师继续“发挥”,不时附带“嗯”“啊”“哪”等没有意义的语赘。套用经典名言名句,却在滥用中走向反面,须知靠重复招徕听众是不现实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极度口渴时,喝下的第一杯水是最畅快的,然后随着杯数的增加,其渴望值逐渐减少,当喝到饱和时,再喝就反胃了。同样,再经典的名言,如果过度使用,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引起学生的反感。还有那些无意义的语赘,割裂了完整的语句,影响了学生对完整意思的理解,同样使教育效果衰减甚至逆转。三言两语可以点明的,

12、就无须披下“盖头”来,费劲地兜圈绕路。单刀直入,切中肯綮,要言不烦,言简意赅,会更耐人寻味。一成绩数一数二的女生来找我。生:老师,我很苦恼。每次考试,同学们总在押宝,看这次考试我和燕(另一成绩数一数二的女生)鹿死谁手,他们都说我们俩是“瑜亮之争”。师:你和燕不是瑜亮,而是焦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彼此成全对方,同时也造就自己。该生轻松离去。两人的成绩至今保持前二,更可贵的是,两人一直保持着浓浓的友谊。奥卡姆剃刀法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有时“短平快”的讲话方式更有助于提高容量与效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枝不蔓,给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冲击感。一学生做操时有些懒散,手脚软绵绵地如同被抽了筋骨,于

13、是我走过去。师:做操如做人,要站得直行得正,你看这个“正”字,每一笔都是横平竖直。该生有些羞愧,顿时抖擞精神,认真做操。教师只几句话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彩,一语中的,切中肯綮,给学生一种豁然开朗的通透感。有时积极沉默,反可以以退求进。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群人坐车时,发现一广告牌上有“阳光不锈”四字,不觉感叹多么富有诗意,结果等车再向前行驶,被挡住的部分也显露出来,原来是“阳光不锈钢厨具”,不觉大失所望,后悔不该看到后半部。对话艺术也如此,有时无声也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一名学生在课堂上讲闲话或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教师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讲说,让全班同学保持沉默,那么这个学

14、生会立即有异样的感觉,停止说话或小动作,这便是无声艺术的不自觉运用。于无声处留下空白,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同凡响的震动,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一次监考时,突然发现了两个作弊“嫌疑犯”:后面的学生将一个小纸团轻轻地抛到前面学生的座位边,前面的同学迅速拾起揣在手里。我想将“罪证”拿到手,又不想让那两个学生当众出丑。于是我带着复杂的笑容走过去,指指纸团又指指垃圾桶,学生疑惑地看看我,顿时明白了我的意思,脸刷地变红,轻轻说声“谢谢”来掩饰,把攥紧的小纸团放到我手里。在大家的注视下,我很自然地把那小纸团撕碎、揉紧,扔到垃圾桶里。此后,该生一直专心考试。有些事情无需“真相大白”,

15、反而更有意味。不着一句,反可给学生留下更广的思维空间,“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在为学生的自我反省留下“缺口”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了个“活结”。其二,不可以打击为法宝,不重实效地说。指责训诫,往往会激化矛盾。嘲讽抢白,常常是伤人无形。一学生忘带作业本了。师:你过来,这上面怎么又有你的名字?生:我忘记带了。师:你的记性可真好,昨天忘了带,今天又忘了带,看来要找个医生诊断一下,是否得了健忘症。叫你们睡前检查一下,说过多少遍了,你知不知道?生:知道师:明明知道为什么还这样做?这不是明知故犯吗?(学生沉默以示对抗。)师:什么态度?你给我说清楚!生:我刚才怎么啦?师:你爹妈是怎么教育你的,给我把他

16、们叫来。班级气氛陡然凝重,师生开始相互掐架。从案例中看得出,刚开始学生因为自己的错误而感觉内疚,但教师的不依不饶和苛责之心,在浑然不觉中使学生由“内疚”到“软磨”到“硬顶”直至“对抗”。此时,即使教师说的句句是真理字字是良言,但由于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裹挟着热带风暴袭向学生,学生自然难以接受,也难以承受,由此产生反感情绪,这就是许多学生与教师顶牛的一大原因。对话时,教师一些习惯性语言所产生的杀伤力不容忽视:有些习惯用“真笨”“白痴”“猪脑”“榆木疙瘩”“木头”“笨到家”“脑子进水”等侮辱性语言;有些习惯用“就你行?”“我真搞不懂”的抢白性语言;有些习惯用“你总是”的指责性语言;有些习惯

17、用“给我”的命令性语言这些习惯性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但无意识的东西往往是最真实的,它常常是一个人于不经意之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意识和态度,能间接反映一个人一贯的态度。试想,一个人如果经常性地听到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一般只会产生两种反应:要么对对方产生反感和抵抗,要么对自己产生怀疑。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如果反复对学生进行贬低,不难想象,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期待就会降低。以上问题的对策是:真诚关怀,感人于心。语言既是形象的外衣,又是素养的内涵,它应该精彩而不夸饰、生动而不庸俗、幽默而不油滑、清晰而不板滞。它需要发自教师内心的真诚之心,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犹如温度对一颗种子的意义。生

18、:都说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可我不是金子,我该怎么办?师:那你认为自己是什么?生:(略作沉思)是沙子。师:如果是沙子,那就躲进蚌壳,让自己长成一颗珍珠,但这需要忍受孤寂与黑暗。生:如果我没有被蚌壳接纳呢?师:那就与水泥一起搅拌成混凝土,去黏合一砖一瓦,或许不被人所识,但没人会否认你的价值。生:如果我连沙子都不是,我只是泥土呢?师:那就投进熔炉,把自己锻造成器。(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师:记住,不论是微如尘土,还是凡如细沙,都可以创造出自己的价值。该生不语,只是郑重地点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当语言不是发自内心的时候,那么它就是无效的,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真实的

19、交往。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真诚,再漂亮的语言也成了空中楼阁,成了一种美丽的摆设,异化成轻浮的油滑、无聊的噱头和做作的滑稽。三、精心遣词,修炼语言有意味的言说有赖于言说者心灵的丰富与深刻,有赖于言说者底蕴的广度和深度,唯有如此,其语言才具备高度和效度。一学生几乎天天迟到,这天他又迟到了,不紧不慢地走向教室,班主任在门口拦住他。师:我都到了,你怎么又迟到?生:你不来我也迟到。师:像这样天天迟到,干脆别来上课了。生:这话可是你说的。该生转身就走,教师怔住。案例中,这个学生不但藐视老师,还搞脑筋急转弯,转移迟到的焦点,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应变能力的缺乏,可以想见他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为避免此类问题我们可用如

20、下对策:一是从学生的兴趣切入,因势利导。一学生酷喜画画,甚至不是美术课时也在画,科任教师颇为不满,而他本人不以为然,于是我去找他。师:你最喜欢什么?生:画画。师:以你的绘画天赋,如果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功底,那就是锦上添花了。生:学习有什么用?画画需要知识吗?师:一个土豆不值五毛钱,但如果做成薯条就值五块钱,这就是加工后所产生的附加值。同样,一些世界名画本身的画技固然重要,但有了作者独特的思想内涵,才让它的价值成倍翻升的,这就是经文化加工所产生的附加值。学生猛然醒悟,课堂上开始认真听讲了。案例中,将着力点放置在突破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找到引导的契合点,“导”在需要时,“导”在认知偏离目标处,“导”在

21、情感冲突时,“导”在思维定势处,精彩由此流淌而出。二是多留心搜集有用的故事,用故事点拨。一学生一心想考取前三所重高,可以她的成绩,进前八所都有些困难。虽然相信“一切皆有可能”,但帮助学生理性认识自我、科学设立目标才是我的要务。这不,学情调研刚结束,她就哭丧着脸来找我。生:老师,我又没考好!师:嗯,我看过分数了。生:如果再仔细一点,我就可以多拿30多分。师:好像其他同学也这样感慨。不过,如果大家都认为自己可以再拿几十分,是否意味着你的名次并没有变动?生:(略作沉思)好像是这样。师:若是这样,你现在所处的离你的目标可能有些远了。生:我也分不清什么时候该执著,什么时候该放弃,常常为此纠结。师:其实,放手就能解决问题。生:(惊愕)老师,您不是一直教导我们要有始有终吗?您不是时常告诫我们“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吗?师:美国前国务卿赖斯,一直梦想成为职业钢琴家,在她16岁那年,偶然发现一个11岁的孩子只要看一眼就能演奏自己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赖斯果断放弃做钢琴家的梦想,转而攻读国际政治学。正是这一次的勇敢放弃和及时调整,她才获得了后继的成功。可见,目标要考虑变化,只是要尽可能少地变化。生:如果放弃,我会认为自己是懦夫。师:使人执著的可能是坚忍,也可能是固执;使人放弃的可能是懦弱,也可能是智慧。我们需要做的是“揣一根坐标尺上路”,一面督促自己不懈努力,一面又提醒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