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及处置复习提纲修订版_第1页
固体废物处理及处置复习提纲修订版_第2页
固体废物处理及处置复习提纲修订版_第3页
固体废物处理及处置复习提纲修订版_第4页
固体废物处理及处置复习提纲修订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z.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按来源分;工矿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以及其他固体废物三类。按污染特性分: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特性:毒性,易燃性,易爆性,腐蚀性,反响性,感染性了解固体废物的危害污染控制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侵占土地,影响环境卫生了解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综合利

2、用废物资源,二是防治固体废物污染。*5、掌握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1三化原则: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2全过程管理原则:3C原则:防止产生clean,综合利用cycle,妥善处置control 3R原则:减少产生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第二章固体废物的收集、贮存及清运1、生活垃圾的收运原则可看可不看1满足环卫要求;2收运费用最低;3考虑后续处理阶段,使垃圾处理系统的总费用最低。*2、生活垃圾的收集方式PPT1混合收集:指收集未经任何处理的原生固体废物混杂在一起的收集方式。简单易行,收集费用低、不利于废物的回收利用2分类收集:指根据废物的种类和组成成分分别进展收集的方式。有

3、利于资源化利用,是降低废物处理本钱、简化处理工艺、实现综合治理的前提。*市2011年4月开场试行垃圾分类,具体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3定点收集:指的是将收集容器放置于固定地点,一天中的全部或大局部时间为居民效劳4定时收集:不设置固定的垃圾收集点,直接用垃圾清运车以固定的时间和路线行驶于居民区并收集路旁的居民垃圾3、生活垃圾清运的收集系统类型收集系统:二种类型,三种方式拖曳容器(Mobile container)系统A 简便模式:屡次旅程 B交换模式:需备用垃圾桶固定容器(Fi*ed container)系统:只收集垃圾而不带走容器运输的形式:车辆运输,船舶运输,管道运输

4、,空气运输,水力运输中转站的选址原则选择靠近效劳地区的中心或废物产量最多的地方选择靠近干线公路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选择基建或操作方便的地方五联单制度:第一联:白色,由废物产生者送交环保局第二联:红色,废物产生者保存第三联:黄色,由处置场工作人员送交环保局第四联:蓝色,处置场工作人员保存第五联:绿色,废物运输者保存固体废物的预处理压实,破碎,分选和浓缩脱水了解固体废物压实的目的和原理定义:压实是用机械方法增加固体废物聚集程度,增大容重减少表观体积,提高运输与管理的一种操作技术。具有减容和预稳定的作用。压缩比:固体废物压实后体积减小的程度 r=Vf/Vm(r2h,终凝24h且48h,保证混料后有足够时

5、间输送、装桶或浇注。其他的添加剂。吸附剂沸石或蛭石参加含硫酸盐的废物中,防止其与水泥成分反响生成硫酸铝钙导致体积膨胀和破裂。固化块的成型工艺第五章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以固体废物中的可降解有机物为对象,使之转化为稳定产物,能源和其他有用物质的一种处理技术*重点掌握固体废物的好氧堆肥处理1、堆肥化:依靠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分为好氧堆肥化和厌氧堆肥化2、好氧堆肥的根本原理好氧堆肥是好氧微生物在与空气充分接触的条件下,使堆肥原料中的有机物发生一系列放热分解反响,最终使有机物转化为简单而稳定的腐殖质的过程。

6、在堆肥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等主要微生物通过生物化学作用,把一局部有机物氧化成简单的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把另外一局部有机物转化合成新的细胞物质,供微生物生长繁殖。3、好氧堆肥的主要影响因素粒度:2575mmC/N:2550含水率:50%70%通风/氧温度:55左右最正确pH:7.58.5到课件上了解各种因素具体影响*4、堆肥原料C/N和水分的计算*7、重点掌握固体废物的厌氧消化处理1定义:厌氧发酵是有机物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并合成自身细胞物质的生物学过程。2原理三段理论:1水解液化阶段2产酸阶段3产甲烷阶段一、水解液化阶段微生物的孢外酶,如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和

7、脂肪酶等,将有机物进展体外酶解,纤维素、淀粉等多糖分解成单糖和二糖进而形成丙酮酸,蛋白质转化为肽和氨基酸,脂肪转化为甘油和脂肪酸。也就是说,将固体有机物转化为可溶性的分子量较小的物质。水解细菌二、产酸阶段上一阶段的液化产物进入微生物细胞,在胞内酶的作用下迅速转化为低分子化合物,如低级脂肪酸、醇、中性化和物等,其中以有机酸尤其是乙酸所占比例最大,可以到达 80%左右。产酸细菌三、产甲烷阶段由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完成。它们利用一碳化和物二氧化碳、甲醇、甲酸、甲基胺和一氧化碳、一酸和氢气产生甲烷。在这一阶段,前面所产生的低分子物质几乎有 90%可以转化为家湾,其余 10%则被甲烷菌作为自身的养料进展新

8、陈代谢。产甲烷菌二段理论:1酸性发酵阶段;2碱性发酵阶段。厌氧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原料配比,底物浓度,温度,pH值和碱度,营养物质,抑制物,接种物,搅拌8、厌氧消化工艺一、根据消化温度划分工艺类型1高温消化工艺最正确温度*围是4755 ,此时有机物分解旺盛,消化快,物料在厌氧池内停留时间短。适用于城市垃圾、粪便和有机污泥的处理。培养高温消化菌、维持高温投料和排料、搅拌自然温度消化工艺目前我国农村都采用这种消化类型。这种工艺的消化池构造简单、本钱低廉、施工容易、便于推广,但受季节影响明显。消化周期须视季节和地区的不同加以控制。根据投料运转方式划分工艺类型间歇式消化工艺,半连续消化工艺,两步消化工艺

9、第六章固体废物的热处理热化学处理是通过对固体废物进展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改变其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或组成的处理方法粗热值=净热值+水汽化热燃烧的根本条件:可燃物质,助燃物质,引燃火源,着火条件燃烧方式:自然燃烧,热燃烧,强迫点燃燃烧垃圾燃烧理论热值不等于实际热值的原因:燃烧不充分辐射热损失灰渣带走局部热量水汽化热损失*2、燃烧原理P157燃烧过程实际上是枯燥、热分解、燃烧反响的综合作用过程。枯燥:利用燃烧系统热能,使入炉固体废物水分汽化,蒸发的过程热分解:固体废物中的有机可燃物质,在高温作用下进展化学分解和聚合反响的过程。燃烧:可燃物质的快速分解和高温氧化的过程。*3、燃烧处理的主要影响因素3

10、T+1E指停留时间,温度,湍流度和空气过剩系数。1燃烧温度Temperature生活垃圾:850950医疗垃圾,危废:11502停留时间Time进展生活垃圾燃烧处理时,通常要求垃圾停留时间能到达1.52h,烟气停留时间能到达2s以上3混合强度即湍流度Turbulance4过剩空气系数E*cess Air5物料尺寸Size过剩空气量应控制在理论空气量的倍。4、固体废物燃烧系统典型工艺流程图预处理系统进料系统燃烧系统废气排放和污染控制系统排渣系统自控系统热量回收1工艺系统包括:核心设备:燃烧炉主体辅助系统:原料储存系统,加料系统,送风系统,灰渣处理系统,废水处理系统,尾气处理系统,余热回收系统燃烧

11、过程包括三种物流:固体流,空气流,烟气流炉排主要的燃烧过程发生地作用:输送废物及灰渣通过炉膛搅拌和混合无聊使从炉排下方进入的一次空气顺利通过燃烧层一次空气从炉排下方通入,二次空气从炉排上方通入,一次空气供应量大于二次炉排分类:往复式,滚筒式,摇动式,逆动式燃烧炉处理能力指标:燃烧室热负荷,炉排燃烧率燃烧效果评价指标:燃烧效率CE%=1-Wr/Wf*100有害物质破坏去除率DRE%=Win-Wout/Win*100Wr:残渣中可燃物重量Wf:进料中可燃物重量Win:进料中*POHC重量Wout:残渣中*POHC重量掌握热解原理,了解它与燃烧的差异。P175定义:热解是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加热,使之成为气态、液态或固态可燃物质的化学分解过程。热解与燃烧的区别燃烧是需氧氧化反响过程,热解是无氧或缺氧反响过程。燃烧是放热的,热解是吸热的。燃烧的主要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热解的产物主要是可燃的低分子化合物。燃烧产生的热能一般就近直接利用,而热解生成的产物如可燃气等可以储存及远距离输送。燃烧的二次污染大,而热解的二次污染较小。固体废物的处置垃圾处置按照场所不同:陆地处置:土地耕作处置,土地填埋处置,深井灌注海洋处置:海洋倾倒,远洋燃烧卫生土地填埋:指把被处置的固体废物如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炉渣等进展土地填埋特点:对公众安康和环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