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共37页)_第1页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共37页)_第2页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共37页)_第3页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共37页)_第4页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共37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40中学物理教材(jioci)分析与训练序本课的教学内容:初中(chzhng)物理教学大纲与教材分析*初中物理主要问题(wnt)研究*说课与讲课*考核(期末笔试50分、平时50 分)平时:作业、笔记、试讲、说课、教具 制作。第一讲(上)大纲实施细则与教材分析格式1.1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说明大纲对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作了如下规定: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2、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物理习惯。4、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大纲将知识及应用分为三个层次1、 一般知识要求“知道” 重要知识要求“理解” 重点知识要求“掌握”2、大纲的具体要求:92 个知识点、19个学生(xu sheng)实验、121个演示(ynsh)实验、171项教学要求(常识性了解(lioji)24项、要求知道80项、要求理解41 项、要求掌握72 项、要求会的技能19项。)三、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压强到浮力)1、压力与压强(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固体压强与受力面积有 关。(3)教学要求:理解压力的概念 掌握压强的概念(4

3、)说 明 :(无) 2、液体内部的压强(1)学生实验: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跟深度 的关系。(2)演示实验:液体对器底和器壁的压强。 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 强,同一深度处压强相等。 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增加 而增大。(3)教学要求:掌握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液体内部各个方向上都有压强) 和压强公式。(4)说 明:不要求计算侧面压力。3、大气压强(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大气压的存在。 托里拆利实验(挂图或录象)。 气压计(实物或挂图、录象)。(3)教学要求:理解大气压的存在。 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知道大气压可用气压计测量 。 记住标准大气压的值 (105 帕=1标准 大气

4、压 )。 4、抽水机和水泵(shubng)(1)学生(xu sheng)实验:(无)(2)演示实验(shyn):活塞式抽水机(模型、 挂图、录象)。 离心式水泵(模型、 挂图、录象)。(3)教学要求:知道活塞式抽水机的工 作原理。 知道活塞式抽水机的工 作原理。5、浮力(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3)教学要求: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6、阿基原理定律(1)学生实验:(无)(2)演示实验:阿基米德原理(或看录象)。(3)教学要求:理解阿基米德原理。(4)说 明:不要求学生计算综合题。7、物体沉浮条件(1)学生实验:(无 )(2)演示实验:物体的沉浮条件 。 (观

5、察)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模型或挂图)。 (3)教学要求: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 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原理 。(4)说 明:只要求分析物体在一种液体里的沉浮,不要求学生计算综合题 三、初中物理教学基本要求(细则)(压强浮力)与大纲对应。1、压强知识要求一、压力和压强1、了解(lioji):压力(yl)的定义。2、理解(lji):(1)压强及公式P=F/S的物理意义。 (2)压强的单位及物理意义。 (3)正确理解受力面积的含义。3、掌握:(1)面积单位的换算。 (2)应用压强公式计算压力、压强或 受力面积。 (3)增大或减少压强的方法。二、液体的压强1、了解:有关液体压强特点的演示实

6、验2、理解:(1)液体压强的物理意义。 (2)液体压强的特点。 (3)液体压强公式P=gh及物理意 义 。3、掌握:(1)用液体压强公式计算同种液体 产生的压强 。 (2)能够计算容器壁是竖直情况的容器底面所受到的压力。 三、连通器1、了解:什么是连通器。2、掌握:(1)用液体压强公式分析同 种液体在连通器中的特 点。 (2)用连通器原理定性解释 有关现象。四、大气压了解:(1)大气压存在的实验依据。 (2)大气压的定义。 (3)大气压强的单位。 (4)大气压强变化的特点。 (5)知道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是测 量大气压的工具 。理解:(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托里拆利实验。 (3)大

7、气压强与高度(god)的关系。掌握(zhngw):解释(jish)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五、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原理。实验要求一、压强计1、了解:压强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二、研究液体压强和深度的关系1、了解:实验目的、器材和步骤。2、理解: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成正比。能力要求1、通过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概括总结物理结论和思维能力。2、通过本章的教学,培养学生对物理事实或现象的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压强、大气压强的知识解决或解释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要求1、结合船闸的教学向学生介绍葛洲坝枢纽工程中的船闸建设,进行爱国

8、主义教育。2、通过大气压强的教学,向学生介绍大气压的发现,对学生进行实践和认识关系的教育。3、使学生了解液体压强、大气压强等知识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习科学和热爱科学的自觉性。2 浮力知识要求一、浮力1、了解:什么是浮力。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二、阿基米德原理1、理解:(1)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 (2)阿基米德定律适用于气 体。2、掌握(zhngw):(1)应用阿基米德定律(dngl)计算 浮力(fl)、体积、密度等问 题。 (2)应用压力差和视重法计 算有关问题。三、物体的沉浮1、理解:(1)物体的浮沉(上浮、下沉 、 悬浮、漂浮)的条件。 (2)密度计的原理和使用方 法。2、

9、掌握(1)用沉浮条件分析讨论关 于物体沉浮的实际问题。 (2)根据浮沉条件计算物体的 有关体积、密度等问题。 实验要求一、研究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1、了解:实验目的、器材、步骤。2、掌握:(1)熟练地使用天平、量筒、 (或量杯)。 (2)物体浮沉条件。二、密度计 掌握:利用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能力要求1、通过本章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的学习,培养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德育要求1、通过本章介绍我国古代对浮力知识的 应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结合浮沉条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起决定作用。1.2教材分析的基本格式1、根据

10、教学大纲提出教学要求(1)思想(sxing)教育目标;(2)知识(zh shi)目标;(3)能力、技能(jnng)目标。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1)内容在本书、本章的地位。(2)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3)重点。(4)难点。(5)关键。(6)需要说明的问题。3、教学建议(1)课时分配(2)学生必备的知识(3)采用什么方法讲授,从而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4)怎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发 展能力。(5)如何根据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本讲重点:大纲实施细则本讲关键:教材分析格式本讲问题:1、按大纲要求对各知识点提出的具体目 标是什么?2、大纲对知识层次有何要求?3、初中物理教学

11、大纲中:知识点有多少 个?、学生实验有多少个?、演示实 验有多少个?。作业:阅读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压力和压强第一讲(下)中学物理教学常规1.3 备课和上课常规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全部准备工作。一、备教材(jioci)(1)吃透(ch tu)大纲 教学大纲(jio xu d n)是国家教委对物理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大纲中对中学物理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原则、教材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依据。注意:大纲中“了解”、“理解”、“正确理 解”、“掌握”、“牢固掌握”等字眼。了解:大致知道既可;理解:能弄清一般概念;正确理解: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和重点 内容;掌握:能运用一

12、般规律;牢固掌握: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重点规 律。2、吃透教材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说: “欲明人者先自明 ”。 教学,教学,欲教先学。 用属于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听懂。 想吃透教材有三:(1)通读教材是基础 其作用是明确教材的逻辑系统,分清主次,区别重点与一般,达到纵观全局,居高临下的处理教材。(2)单元备课是桥梁其作用是达到:能通盘考虑全章,理出中心线索,找到知识内在连系,明确教材的来龙去脉,做到前有铺垫,后有照应。如:“浮力”这章内容:一个重要概念浮力;一个重要定律阿基米德定律;二个重要条件(1)物体沉浮条件, (2)物体(wt)漂浮条件。本章重点:阿基米德定律(d

13、ngl)和浮力。这样确定本章各节的教学目的(md)、重点、课型和教学方法等。(3)精读是关键精读是深入钻研教材,达到“懂”、“透”、“化”三字。懂:对教材中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规 律,对每道习题,每个实验都清楚明白。透:对教材达到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做到 举一反三。化:消化,把教材化成自己的语言,教给学生。在每一节中:都能将知识分解出:哪些是“已知”,通过复习就可解决。哪些是“半知”,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可 以自己理解。哪些是“不知”,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使 学生理解和掌握。二、备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钻研教材是“知己”的过程,深入了解学生是“知彼”的过程。要知道自己的学生是什么基

14、础,备课时才能“量体裁衣”,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了解学生方法有:考试、提问、课堂反应、作业、辅导答疑等。三、备习题教师在上课前要先将例题和习题逐一地做一遍,然后再选编例题、习题。选题的标准有以下五条:1、目的性:练此题是解决学生什么问题。2、阶梯性:按教材体系,由易到难,循序渐 进。3、典型性:有代表性,能“以点带面”,触 类旁通。4、针对性:针对学生在知识上的“缺”、 “漏”和常 犯的概念性错误来选题,击中要害。5、多样性:选题多样化,开拓学生思路,从不通角度应用基础知识。 四、备实验物理学是实验(shyn)科学。备实验(shyn)是:一是备齐实验(shyn)器材。二是试做成功,把实验中

15、可能出现的现象搞清楚,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周到,容易出现毛病的地方要加以改进,保证实验课成功。五、备教法教学有法,叫无定法。备教法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怎样提出问题,引入新课?2、任何深入浅出地讲清楚知识来龙去脉?如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3、每次学生学到这里会出现什么毛病和倾向?如何预防?哪些是学生容易模糊的?如何讲清楚前后有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4、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重点”分为教材重点和教学重点。教材重点:是指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基本方法,这是由知识本身在教材 中的地位决定的。教学重点:是由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教材重点必须是教

16、学的重点。难 点:是多数学生所难于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及技巧问题。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重点中有难点。关 键: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在一节课 中起决定性作用。5、 做什么实验最有利?学生应配合 做哪些实验?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分 析?如何边讲边演示?如何得出结 论?6、如何精讲多练?如何讲练结合?7、如何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 力?六、写出教案教案一般分为以下几个(j )方面:1、课题:章节(zhngji),授课时间,班级。2、教学(jio xu)目的: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培养学 生掌握哪些技能?通过教学培养 学生什么样的观点、能力和思想 方法?3、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4

17、、课的类型: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讨论课、 复习课。5、教 具:上课前按教案所列教具的内容,清点一遍是否齐全。6、教学步骤(1)复习提问,约5分钟。A、纠正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中拖欠,避免积重难返。B、通过复习提问上节知识,达到督促学生及时巩固复习,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C、通过提问,复习为讲新课需要准备的知识,即为顺利引入和讲新课铺平道路。(2)新课引入,约3分钟要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思维。(3)讲授新课,约2025分钟精讲A、“已知”的知识如何复习? “半知”的知识如何启发? “未知”的知识如何深入浅出地讲清来龙去脉?B、重点、难点、关键的处理。C、演

18、示实验的步骤、分析、结论。D、例题的启发式教学。(4)巩固新课,约10-15分钟。多练第一步: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归纳和小结, 由此使学生进一步理出重点知识。第二步:提问学生回答当堂课的主要内容,由 此督促学生当堂记住重点知识。第三步:通过(tnggu)做课堂练习,对基础知识反复训练,达到将知识这转化为能力。(5)布置(bzh)作业,约 2分钟。(6)板书、板画(bn hu)设计七、使用教案和课后记载写不好教案便讲不好课,写好教案也未必能讲好课。这里有一个“熟悉”和“使用”教案的问题。1、熟悉教案:熟能生巧。生动、灵活。2、使用教案:上课时一定要用教案来指 导自己的教学。克服随意 性。3、课后

19、记载:(1)讲课的优缺点。(2)学生的反映,(3)学生作业和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八、上课常规1、师生明确“双基”和培养目的,师生活动要始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主线突出,脉络清楚。2、课堂要突出启发式教学,精讲多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3、要全面正确地运用教学原则。4、要掌握好各个教学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5环节)5、要注意教室卫生,教师上课不迟到,不压堂。教师应衣冠整洁。态度和蔼大方。1.4 作业和考试常规一、布置作业常规1、作业应能使学生明确概念、发展思维、发现问题、修正错误,明确公式意义、应用条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2、布置作业分量要适

20、当,难度要适度,不要全出“照猫画虎”的题或完全套用公式的题,一节课大约布置30分钟的作业,要给学生看书的时间。3、作业要规格、完整,整齐清楚,及时完成,严禁抄袭。做错要重做,难题可做必要提示。二、批改作业常规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1、重要要及时批改,以便(ybin)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2、批改作业应包括(boku)“批”和“改”两项内容(nirng),作业要有“批”、有“改”,不能只判“对”、“错”,草草了事。批改作业应注意以下几点:阅:要求每个学生都交作业,可批阅部分作业,从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和不同解法,作好记录,以备讲评。评:在讲新课的前或

21、后,利用510分钟对上次作业进行讲评,分析典型错误,重视特殊解法,做到一题多解,给出明确答案,然后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业。改:要求学生对作业中错误和不完整之处进行修改,使他们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和为什么会错,以免重犯。采:每次批作业前,应先检查学生对上次作业的修改情况,并以A、B、C、D四级采分,注在作业本的左上角。阅、评、改、采的好处: 1、节省时间、批改效果好,错误量减少,教学质量提高。2、双边活动增多,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通过改错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公式的理解。3、作业成绩写在封面,可督促学生认真做作业和修改作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上进心。三、考查常规考查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中的问

22、题,以免“积重难返”。考查分:1、提问或课间练习(抽查)与讲课同步,针对性强,但每节不要超过10分钟。评分可作平时成绩。2、测验测验一般是在讲完一章后的阶段考试。作用有二:(1)学生独立地、定时地试解新题,是锻炼思维、发展智力的极好机会。(2)是学生发现自己在知识、能力、方法的缺陷和弱点。以便及时祢补和迎头赶上。四、考试常规考试是总结地了解学生、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1、考试(kosh)命题原则(1)紧扣大纲和教材(jioci),立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考查。(2)分量和难易程度适当。分基础(jch)题、普通题、综合题、灵活题四级。第一级基础题 具有记忆性、常识性、直接性,主要考

23、查学生对“双基”的记忆程度。题量为20%。第二级普通题考查学生对“双基”的理解程度。题量为45%。第三级综合题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能力。题量为20%第四级灵活题 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双基”的能力和学生智力。但要防止“超纲”,题量为15%。 考试应是注重基础、注重理解、注重实验、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常情况下,平均分在7 5分左右。(3)试题排列应由易到难,形成一定的梯度。2、考试命题由各备课组讨论考试内容、类型和原则,由备课组长出题。3、评分要客观、公正。三段评分。(1)列出方程或方程组得该题得1/3分,(2)解出最简方程并正确带入数据得该题的1/3分,(3)得数和单

24、位得该题的1/3分,(4)上面错误造成下面错误扣1分,多次重复出现的错误,看成一次错误。五、物理课分析常规听课后,都要评课。有三方面。1、教学目的的正确性确定的教学目的是否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2、教学内容的适度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难易(nn y)适度。3、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md)的手段,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之间的桥梁,教学方法要从实际出发,达到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就是好的教学方法。优质课的标志(biozh)1、富有启发性。调动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学生自己去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彼此配合,协调一致。2、体现“精讲多

25、练”。学生练习多而扎实,当堂消化所学内容。3、教学富于艺术性。学生在较轻松的气氛中接受所学知识。本节重点:备课与上课常规作业:讲授课的一般教学过程应是怎样的?第二讲压力与压强的分析本节重点:找出压力与压强的重点、难点、关键。本节关键:如何作好压强的演示实验。提问:1、大纲细则中,对压力和压强一 课的知识要求是什么? 2、大纲中对压力和要求一课的要 求是什么? 3、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章压强和液体压强一、压力和压强1、看教材中相关内容(1)看教材内容(见展示台)(2)看VCD中相关内容(物理第一册下)现在我们知道:压力和压强这一节的内 容可归结为下面八个方 面。二个概念(

26、ginin):压力和压强一个(y )公式:P=F/S一个(y )单位:1帕=1牛/米2;一个实验:压力小桌实验;一个例题:演员和大象;一个应用: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一个想想议议;六个习题。1、根据教学大纲提出教学要求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分析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渗透要全面看问题的观点。知识目标: 理解压力的概念;懂得压力垂直于受力面,以及压力与重力得区别;掌握压强的概念、单位帕斯卡和压强公式。能力、技能目标: 会作压力的图示;会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地位A、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B、是学习大气压、浮力

27、和高中学习气体性质的基础。(2)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A、压力概念的理解垂直压在物理表面上的力叫压力与物体接触、作用在物体表面、作用点在接触处表面里层、与表面垂直、方向指向物体表面。B、压力与重力的区别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压力不一定是由重力产 生的,许多情况下与 重力无关。C、压力与压强的区别与联系定义(dngy)的区别、意义的区别、单位的区别。影响压强大小(dxio)的因素:压力和受力面积对压强单位(dnwi)帕斯卡的理解:1帕=1牛/米2,一张报纸平放在桌面上的压强为0.5帕。D、压强的单位换算1M帕=103K帕=106帕。(3)重点: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8、及压强公式。(4)难点:压力与重力的区别(5)关键:作好压力小桌实验(6)需要说明的问题:要强调压力作用在支撑面上;方向垂直于支撑面;受力面积是向接触的面积 。3、教学建议(1)课时分配:1学时;(2)学生必备知识:力的定义、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面积单位、重力。(3)采用什么方法讲授,从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作好当堂的实验(4)怎样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对定义要让学生弄懂关键字、词,结合事例明确定义的意义压力:物理学中把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垂直 压 表面 力 角度 向物体 位置 仍是力 (5)怎样培养、发展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应用定义、概念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A、钉床、海

29、绵、气功师、石头、大锤。B、两块相同的砖头能产生多少种压强?C、如何进行思想教育(jioy)(增大或减小压强)“前苏联卫国战争时,苏军主战坦克(tnk)过沼泽地。”、“冰上救人”。作业(zuy)分析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章 一、压力和压强本节要点找出本节的重点、难点、关键。关键是:通过实验引入“刚化法”提问:1、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 2、大纲细则中对”液体压强的计算”有何要求? 3、本课在什么基础上来讲的?看教材(投影器) HYPERLINK C:SthVCD55STHSVCD.exe 看录象或VCD (物理第一册下、1中0.511之间)。 HYPERLINK F:MPHY1.EXE 看教学软件液

30、体压强的计算的分析本课介绍:1、液体压强的特点2、纲化法的四步骤3、液体压强公式4、例题1个5、想想议议6、习题4个1、根据教学大纲提出教学要求 (1)思想教育目标(2)知 识 目 标:理解液体(yt)压强公式。(3)能力技能(jnng)目标:会应用(yngyng)液体压强公 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1)内容在本书本章的地位:是本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课。 (2)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在液体内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不同方向的压强相等”理解的不深刻。(3)重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4)难点:公式P=F/S与P=gh的区别和联 系

31、。(5)关键:液体内部的压强分析(刚化法) 和有关实验。(6)需要说明的问题本节课是在上一节实验课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在上一节已经明确下面四个问题:A、认识液体内部有压强(存在)。B、认识到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上各个方向压强 的关系 都相等。C、认识到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成正比。D、认识到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密度大的压强大。这节课的目的是总结上节课的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明确计算液体压强的思路和方法刚化法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刚化法的引入(当场实验)先画后做:3、教学建议(1)课时分配:1学时;(2)学生必备(b bi)的知识: 力的概念(ginin)、单位; 压强(yq

32、ing)公式; 密度公式、单位; 重力公式、单位; 二力平衡。(3)讲授方法:(前面已述)略。液体 压强中的主要问题1、静止液体传递压强的特点(1)可向各个方向传递压强。因此液体对侧壁有压强,且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传递的压强相等。 P=gh(2)液体传递压强的大小不变,而传递的压力随受力的面积不同而不同。固体传递压力的大小不变,而传递的压强的大小随受力面积的不同而不同。(3)由于液体传递的压强大小不变,所以液体对容器的底部的压力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量。2、静止液体 内部压强的微观实质(1)分子力(斥力与引力的合力)将分子束缚在平衡位置的作用大于热运动使分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作用,使液体在宏观上基本保

33、持一定的体积不变。()但热运动的作用又强于固体,使分子在平衡位置有个“定居时间”外,还可以脱离平衡位置向其他地方无规则运动流动性。液体的压强是由:液:分子热运动产生的压强;:分子引力压强(内压强):分子斥力压强(斥压强);由于分子力对压强的贡献大于分子热运动的贡献,所以,液在重力作用下,液体被整体压缩(y su),使分子间距r引力(ynl)Pr Pc,使得内部压强呈斥压强性质,这即是静止液体内部压强的微观本质。 P=gh中的g表明造成液体内部压强的外因是重力,因此在初中阶段就说液体的(静)压强是由重力引起的。作业液体压强计算的分析 本节要点找出大气压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本节的难点:大气

34、压形成的说法。关键:做好几个关键的实验。 HYPERLINK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训练.ppt 提问:大纲细则对大气压有何要求?先看书。找出书介绍那些内容?一、大气压强1、二个名词2、二个结论3、三个实验4、一个问题5、三个练习 二、大气压的变化1、二个名词2、二个结论3、一个实验4、一个问题5、二个练习 HYPERLINK F:MPHY1.EXE 看软件大气压强、大气压压强的变化 HYPERLINK C:SthVCD55STHSVCD.exe 看物理第一册:下(2)00.0008.00大气压强的分析一、大气的压强1、根据(gnj)教学大纲提出教学要求思想(sxing)教育目标:结合马德堡半球实

35、验,渗透实验是检验(jinyn)真理的唯一标准。知识目标: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理解大气压产生的原因。能力、技能目标:会用大气压解释有关物理现象。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内容在本书本章的地位:大气压强是重要的物理现象。它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是讲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的基础,是将来学习气体规律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A、空气有重量B、真空是什么意思?重点知识:大气压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托里拆利实验难点:水银柱高与帕斯卡的换算关系关键:讲好托里拆利实验需要说明的问题A、大气压产生的两种说法1)大气压强是由大气层的重量所产生的。2)是气体的压强等于单位面积上的、在单位时间内所受到的气

36、体分子运动的冲量。 第一种说法:对初中生是易于接受的。但没有涉及气体压强取得本质,容易导致(dozh)大气压强是从大气层顶部到地面(dmin)之间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的重量。(数值(shz)是对的)说大气压强是由空气的重量产生是对的,说就是空气柱的重量是错误的。第二种说法:适合高中学生。重力作用是大气包围地球,在动态平衡时,气体分子随高度分布h大,小。B、拉开马德堡半球纠竟多大的力? ?C、关于覆杯实验 不要让学生认为是水把纸片吸住,纸片 将水挡住,因而水不泻下来。要突出是 空气的作用。E、中学物理教材第一册131页练习中第三题。为什么要加上“管内水面上方是真空”这几个字呢?按760mmHg汞柱

37、高来计算:76cm13.6克/cm3=1033.6cm实际上,在25C时只有10m高的水柱。为何?水的饱和蒸汽压所至。3、教学建议课时分配:1学时学生必备的知识:液体压强的成因(重量和流动性)压强公式(P=F/S、单位帕)液体压强公式(P=F/S=gh)二力平衡知识连通器原理。采用什么方法讲授,从而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做好实验(shyn)让学生承认(chngrn)大气压强的存在。A、将在火上烧的一拉罐,迅速(xn s)扔入水中?B、马德堡半球实验?C、覆杯实验?D、试管上行?E、奶瓶吞(气)水球或鸡蛋?关键是让学生广泛参与。做好托里拆利实验,让 学生深信大气压强的数值为76cmHg高

38、。作业大气压强的分析二、大气压的变化1、根据教学大纲提出教学要求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沸点随气压而改变的教学,渗透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知识目标:a、知道标准大气压的大小;b、知道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大气压值可用气压计来测量;c、知道沸点随气压减少而降低,随气压增大而升高。能力、技能目标;会应用沸点与气压定额关系解释有现象。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内容在本书本章的地位;本章内容是大气压变化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大气压随高度变化而变化的信服程度。(在室内无法实验,只能从大气层随着高度变化重力变化,使气压变化来分析。补救的

39、办法是到室外实验 、看录象。)重点: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少,沸点随气压改变。难点: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关键(gunjin):作好(zu ho)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的演示实验,分析大气压形成的原因(在中学程度)3、教学(jio xu)建议A、课时分配:1学时B、学生必备的知识:大气层、沸腾、大气压单位等作业分析大气压的变化首先看中学物理教材中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两节的内容一、浮力1、几个实验?每个实验有几步? 每步内容是什么?2、有哪些结论?内容任何?3、有哪些公式?意义?4、提出哪些问题?看软件的相关内容;看VCD 的相关内容;第十二章 浮力一、浮力1、根据教学大纲提出教学要求A、思想教育:通过

40、讲授木块受到浮力,推广到水中的铁球、石块等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渗透研究问题,总是从特殊到一般,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的观点。B、知识目标:a、知道什么是浮力;b、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c、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C、能力、技能目标:会用F浮=G-F(视重法)和F浮=F-F(上、下压力差法)计算浮力。第一(dy)浮力用实验演示看浮力(fl)方向要解决不论物体的轻重,只要浸在液体中,不论上浮,还是下沉(xi chn)都受到浮力作用。(用大型演示弹簧秤演示,在空气中,称量物体,有一读数,用手上托物体,读数减少,当放入水中,示数也减少。浮力方向向上。看大小分清在空气中的读数G和在水中的读数F F浮=

41、G-F第二物体沉浮条件用弹簧挂物体沉于水中,静止时。有F+F浮= G当失去弹簧的力时,F=0,作用在物体上只有两个力F浮和G ,那么物体是下沉、上浮、悬浮、漂浮要看F浮和G 的关系物体沉浮条件。第三 浮力产生原因看实物、并画示意图利用P=gh,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立方体各面的受力四个侧面合力为零上、下两面的力不同合力为浮力,方向向上。二、阿基米德原理1、根据教学大纲提出教学要求思想教育目标:通过阅读阿基米德的故事,树立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知识目标: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力(nngl)、技能目标:会应用(yngyng)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通过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教

42、学,培养学生分析(fnx)、推理、想象的能力。2、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材分析地位: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力学知识的综合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看实验结果承认结论是对的,但不理解是怎么形成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难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含意的理解。通知本周四1、2、3节在微格教室训练导入技能,参加班级97.1班,请每位同学各自准备压力、压强、液体压强计算、大气压、浮力的导入教案,每人5分钟。下周一的1、2节是2班,要求同上;下周四的1、2、3节是2班;大下周一的1、2节是1班,要求同上;微格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实验 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讲授提纲)一微格教学的基本原理(一)微格教学的基本概念

43、1定义,过程,地位和特点(1)定义: 微格教学是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以现代视听技术为手段, 使师范生和在职教师, 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一种培训方法, 它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2)过程:学习理论 编写教案 观看示范 角色搬演 反馈评价 修改教案 教学实习(3)地位(dwi):(4)特点(tdin) 理论(lln)联系实际 循序渐进 目标明确突出 小步训练 操练真实安全 减轻压力 反馈及时有效 自我改进2 . 微格教学的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教育心理学原理,反馈原理,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3 .微格教学在师资培训的作用 (1)有效地改革传统的师资培训方法A. 突出技能训练,使理

44、论密切联系实际, B. 加强技能训练,克服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 C. 改革技能训练,使师资培训科学化和生产化 。 (2 )有效地加快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 A. 转变教学观念,B. 改变教学行为, C. 建造教学风格,D. 利于创新发展。 (二)教学技能分类与微格教学 1.教学技能的分类及意义 (1)分类 ; a. 基本教学技能 教学语言,提问,讲解,变化,强化和版书 。 b. 综合教学技能 导入,结束,演示,课堂组织。 (2)意义 ; a. 培训目标明确 ,b. 示范清楚具体,c. 培训方法科学,d. 评价结果客观。 2.十大教学技能的重点解说教学语言技提问技能,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

45、能,强化技能,演示(ynsh)技能,板书(bnsh)技能 ,结束(jish)技能,课堂组织技能。 (1) 导入技能 开门之技目的:引起兴趣,激发动机,组织引导,建立联系; 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实验导入,设疑导入.应用要点 : 加强目的性和针对性, 讲究 关观联性和趣味性, 注重直观性和启发 性。 (2)教学语言技能 基本之技 目的;传递教学消息,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师能力。 构成;教学语言=基本语言技能+特殊教学语言技能。 应用要点;学科性和科学性,简明性和情感性,针对性和影响性。 (3)提问技能 交流之技 目的;激发动机,揭示矛盾,巩固旧知,引导参与,获得反馈。 类型;低级提问 回忆提

46、问 中级提问 理解提问,运用提问 高级提问 分析提问,综合提问。 应用要点;密切联系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表达清楚,把握提问动机,分析确认答案。 (4)讲解技能 表达之技 特点;唯一媒体:语言信息传递:单向 目的:传授知识,培养志趣,启发思维 类型:说明式,描述式,原理中心式,问题中心式 应用要点: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讲解的针对与阶段性,反馈与控制的有效性,与其他 技能的配合性。(5)变化(binhu)技能 风格(fngg)之技 目的(md):引发学习兴趣,运用多样传媒,广泛提供参与,优化教学环境。 类型: 教态的变化,传媒及通道的变化,师生学会作用的变化。 应用要点 : 确定不同的变化技能,自然

47、过渡;合理过度 。 ()强化技能 巩固之技 目的:引起注意,激发动机;促进参与,改善行为。 类型:语言,标志,动作,活动。变换方式, 应用要点:目的明确,灵活多样,恰当适用,情感真诚。()演示技能 动手之技目的:提供感性材料,促进概念形成。培养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实验和动手水平;强化有关教学环节。类型: 分析法,归纳法,质疑法,激趣法,展示法,音像法 。 应用要点: 针对性,适用性,示范性,统一性。 (8)板书技能 门面之技 特点;板书;正板书,副板书目的 ; 揭示内容,体现教学结构和程序;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 展示美感。类型 ; 提纲式,表格式,图示式,综合式,简画式,计算式,方程

48、式。 应用要点 ; 按照教学内容和 目的设计板书;讲究启发性,条理性,简洁性; 追求示范性,规范性和新颖性;事先设计板书,切忌随意 。 (9)结束技能 关门之技目的;重申(chngshn)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或注意点;概括所学知识(zh shi),总结思维过程;运用练习(linx),实验,评价等手段检查教学效果;布置作业,巩固所 学知识。类型 ; 封闭式 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 开放式 设计悬念,领悟主题,实践练习 。 应用要点 ; 利用小结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设法使知识系统化和简约化; 注意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明确适量地布置作业。 (10)课堂组织技能 管理之技 目的:唤醒和维持学生注意;

49、引起学习兴趣和动机; 建立正常的课堂秩序;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类型: 管理性组织:课堂秩序管理,个别学生问题管理指导性组织 :学习方法指导,课堂讨论安排 诱导性组织 :热情鼓励,设疑激发 应用要点:教书育人,尊重学生,重视集体,因势利导,沉着冷静 。 3.微格教学中教学技能的训练(三)微格教学的教学设计与实现(简介“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基本要素,依据,方法和程序)1微格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程序微格教学教案的编写及实例()教案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行为; 学生的行为;应用的教学技能; 需要准备的其他教学媒体; 时间分配 (四)微格教学(jio xu)中的反馈于评价3.教学技能的评价(

50、pngji)技术及应用(1)评价(pngji)标准 a.定性评价(描述型);b.定量评价 (计算型);c.等级评价(定性与定量型) (2)评价技术的选择与操作 a“等级量表法 ”介绍;b.举例:导 入技能评价等级量表。 日期 任课教师常效奇 (一)微格教学系统的设计与构造1.系统在微格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环境:真实,有效,便利 设备:配套,简化,实用3.系统构建的主要思想和特点 环境:典型教室式样,一般陈设, 特点 自然,安静,适中。 设备:功能齐全,性能可靠,操作方便 特点 新颖,适配,简洁(二)微格教学系统的设备(shbi)与个构成1.系统设备应有(yn yu)的技术

51、档次和功能2.系统设备的型号和指标的介绍(jisho)与推荐3.系统构成实例 (三)微格教学系统应用环境的设计与实施1.系统应用环境的平面分类设计2.系统应用环境的主要设计标准 (1)建筑标准 (2)照明标准 (3)设备安装标准 3.系统应用环境的改造实施 (1)内部展修 (2)设施配备 (3)电缆缚设 (四)微格 教学系统的安装,连续与验收1.系统的安装与连接 (1)摄象头,出台与控制器部分 (2)拾音器与混音台部分 (3)切换部分2.系统连接的特点与技巧 (1)系统连接的特点 (2)系统连接的技巧3.系统的验收与测试 (1)系统的工程性验收的内容和程序 (2)系统的主观性测试方式及评价(六

52、)系统主要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1)摄 像 头 (2)云 台 (3)摄 录 机 (4)话 筒(七)现场参观和答疑(1)目的(md):了解微格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实施; 观察(gunch)微格教学系统的设备选型及构成(2)实地参观(cngun),现场操作(3)讨论与答疑录音技术与微格教学一 录音技术在微格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录音技术中的拾音系统(一)传声器分类:动圈式,电容式,驻极体式,无线电式(二)传声器的基本特性:灵敏度,频响特性,指向特性,输出阻抗等(三)传声器的附加装置:电平衰减,方向选择,低频衰减,中频提升(四)传声器附属器材(五)传声器的选择及注意事项:选择外界条件:声源,声场注意事项:听讲效应,离轴染声效应,多传声器相位,自身保护三录音技术中的调音系统(一)调音台的组成:输入,输出,本体,监听监测,对讲联络,辅助部分等(二)调音台的总体信道:“两分,一总,三小块(三)调音台的电平分布(四)调音台的评价标准:频响,增益噪声,失真,线性(五)调音台的信号流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