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读课件第一章《黄帝内经》选第二节《素问》文选三、离合真邪论_第1页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第一章《黄帝内经》选第二节《素问》文选三、离合真邪论_第2页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第一章《黄帝内经》选第二节《素问》文选三、离合真邪论_第3页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第一章《黄帝内经》选第二节《素问》文选三、离合真邪论_第4页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第一章《黄帝内经》选第二节《素问》文选三、离合真邪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 “真”,真气,经气,此处当指经络中与致病邪气相对立的各种防御物质的统称,和“正气”、“卫气”差不多。“真邪离合”就是说的正与邪从分离到接触从而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本篇要点:一:病邪初入人体,真邪未合,未有定处,及早治疗,可以使病尽早痊愈。二:针刺补泻的宜忌和操作方法。三:医生运用针刺,一定要懂得三部九候的诊法,结合天地阴阳来分析病情,认识疾病。突出地说明了“要能治病,必先识病”的道理。目的要求1、了解本篇的篇名含义。 2、熟悉本篇的学术思想。 3、熟悉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及邪气人经末与真合的诊候、治则。 4、掌握真邪已合的针刺方法。(熟记“吸则内针,故命曰补。”) 5、

2、熟悉邪气去络入经末与真气合的泻邪时机。 6、熟悉邪气新客的刺法。 7、了解真邪已的诊候及针刺宜忌。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岐伯回答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再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起于人身法度,以应天地也。宿,谓二十八宿。按星宿的位置划周天为三百六十五经水者,谓海水、清水等河流名称,以其内合经脉,故名之经水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

3、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陇:陇,丘陇也。陇同隆同,涌起貌。形容经水如波涌腾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气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循循然:循经脉顺序而行。素问集注离合真邪论:循循,次序貌,言邪在于经,虽有时陇起,而次序循行,无有常处。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但在

4、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进一步,用三部九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当突然触遇邪气时,应早遏制其发展。 素问王冰注:“ 逢,谓逢遇。遏,谓遏绝。三部之中,九候之位,卒然逢遇,当按而止之,即而写之,径路既绝,则大邪之气无能为也。” 其行无常处:邪气之行无固定之处。类经针刺类:邪气随脉,必至寸口,有邪则陇起而大,无邪则平和而小,随其所在而为形见,故行无常处。按语邪气新入于经脉之中,由于其立足不稳,正邪乍离乍合,从而导致相关经脉搏动“时大时小”、“时陇起”、“

5、循循然”的特殊表现,因此,根据这种特殊表现,医者以“三部九候”或“寸口”脉法诊察,就可以发现病邪侵入的部位,判断出正邪离合的态势,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无令气忤:忤(wu五)违逆。类经针刺类:言呼吸补泻之法也。吸则内针,泻其实也。盖吸则气至而盛,迎而夺之,其气可泄,所谓刺实者,刺其来也。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念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以针下得气为度也。

6、大邪气。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 用手摸,欲气舒缓。用手指按,使经脉宣散。再以指揉按其肌肤,欲针道之流利也。以指弹其穴,欲其意有所注,则气必随之,故脉络满如怒起也。谓以左手之爪甲掐其正穴,而右手方下针也。下针之后,必令气通,以取真气。循 法弹柄法外引其门,以闭其神:门:针孔。神,经气。出针后急按闭针孔,不使经气外泄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

7、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适,调适也。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候吸引针:待吸气时出针。大气:正气【按语】本段以真气与邪气离合的理论,阐述了针法补泻。指出针刺须考虑四时寒暑变化而施补泻手法。当邪气袭人时,即泻其邪,早遏其路,勿使与真气合。在手法上既提出了“吸则内针”、“候呼引针”使大邪之气出的泻法;也提出了“呼尽内针”、“候吸引针”,令神气存的补法。这种早期治疗以及呼吸补泻的学术思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从治疗上说,黄帝内经的这一章虽然只

8、谈及针法,但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些治疗的原则应该是针药共通的,文中呼吸补泻手法阐述尤其精妙,堪称针刺手法的经典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侯呢?岐伯说: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是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真邪未合时针刺泻邪的时机及机理候其邪气寒温之邪未与正气相合。无固定之处。类经针刺类:邪气之至,善行数变,或往或来,故无常处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

9、谓也。 无逢其冲而泻之:不要再邪气最盛时用泻法。 素问集注:“冲者。邪盛而隆起之时也。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素问直解离合真邪论:邪气冲突,宜避其锐。所以说诊得邪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真邪未合时针刺泻邪的时机及机理方:正。邪气初来而未盛。指以针抑制邪气的发展邪方盛,经气虚而不可刺。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

10、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真邪未合时针刺泻邪的时机及机理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大邪气。发针太迟邪气已过其处,而后泻之,则反伤其真气矣邪气已去时,则不宜再用泻法去追泻邪气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

11、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以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真邪未合时针刺泻邪的时机及机理掌握时间,不可有毫发之差施针泻邪病不愈发机:弩机。掌握针术者,取效如发机之易不掌握针术者,取效如击木椎不响之难【按语】针刺应选择最佳时机,待邪气方来时,以针早期抑制病邪的发展。在手法上,要掌握得气、候气之感应,必须反复体验,洞悉其妙,才不致于使邪气内著,误伤正气 经文反复强调了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治疗的重要性,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若“候邪不审,大气已过,”已经错过了这个治疗时机则“其往不可追,”此时再针刺就会造成“泻之则真气脱,脱则

12、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的后果。真邪未合时针刺泻邪的时机及机理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溶溶未有定处:类经针刺类:溶溶,流动貌。邪之新克于人者,其浅在络,未有定处。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岐伯说: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真邪未合的治疗方法取血温血:有邪气的血。太素真邪补泻:温,热也,邪之新入,未有定处,有热血,刺去病愈。文中两次重复强调了选择真邪离合之

13、际治疗的佳效:“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写之,其病立已。”“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这在惜墨如金的内经来说,如此谆谆教诲,实在是用心良苦。 真邪未合时的治疗方法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侯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 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麽怎样诊察呢?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真邪已合的诊查方法仔细审察三部九候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情况类经针刺类: “相失者,如七诊之类,失其常体,不相应也。

14、相减者,形气虚脱也”。审查病在哪脏,待其气至而刺之。补注素问离合真邪论气之在阴,则候其气之在于阴分而刺之;气之在阳,候其气之在于阳分而刺之,谓逢时。上部之脉以候人之上部,中部之脉以候人之中部,下部之脉以候人之下部。太素真邪补泻:足厥阴天,足少阴地,足太阴人,以候肝、肾、脾胃三种地也。手太阴天,手阳明地,手少阴人,以候肺、胸、心三种人也。两额动脉之天,两颊动脉之地,耳前动脉之人,以候头角、口齿、耳目三种天也。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真邪已合的诊查方法素问吴注离合真邪论:中府,胃也,土主中宫,故日中府。调之中府者,言三部九候皆以冲和胃气调

15、息之。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证当作虚证,邪气当作真气,真邪已合的诊查方法指不辨虚实而妄施泻法无实证而攻,尚不知错,令人迷惑大邪上工、中工、下工经气逆乱,伤人正气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16、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真邪已合的诊查方法用针不知用针之理若不知四时五行相胜之理,因有所加,是犯实实之戒【按语】 本段经文强调了真气与邪气离合的理论,指出了运用三部九候遍诊法,依据所在脏腑,参以四时五行,进行辨证

17、施针的重要性。本篇启示内经离合真邪论专立一章,阐述正邪离合的表现和治疗,证之临床,确实有很多这样表现的病人,一般在外感病的初期或者病情稍平稳后再反复的情况下发生,症状表现为时来时去的肢体酸楚、困倦、恶风、如虫行感,但一般不会持久,往往是发热或病情进一步变化的前兆,这时适当给予一些解表、通经的药物,则效果较好,原不知其所以然,细研内经离合真邪论后才有所悟。内经离合真邪论不但详细阐明了“真邪离合”的表现,给出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强调要抓住这个时机,找准病位治疗,确实不能不让人佩服古人思维的深刻和观察的仔细啊本篇启示参考现代西医学的知识,病原体在侵袭感染机体的过程中,会遭遇巨噬细胞、白细胞等防御细胞的抵抗,巨噬细胞、白细胞等防御细胞一般是以对病原体吞噬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要完成对病原体的吞噬,首先必须经历吞噬细胞对病原体反应、活化、接触和俘获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否和内经所描述的“真邪离合”相关,我认为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下,同步地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