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析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以云岩区胜利小学为例_第1页
毕业论文浅析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以云岩区胜利小学为例_第2页
毕业论文浅析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以云岩区胜利小学为例_第3页
毕业论文浅析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以云岩区胜利小学为例_第4页
毕业论文浅析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以云岩区胜利小学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析小学教育中的教育惩罚以云岩区胜利小学为例08秋教育管理(本) 申 旋【摘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运用惩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迷信惩罚会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不良后果。文章分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向于使用惩罚的原因,讨论了滥用惩罚的消极作用,提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惩罚教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关键词】 教师 教学过程 惩罚教育 教学质量学校教育中的惩罚问题历来是人们广泛讨论而又意见纷呈的一个话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运用惩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迷信惩罚会给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不良后果。众多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

2、,教师应该更多地运用奖励来促进学生学习。因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认知和情感作用下进行的,积极的认识、愉快的心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无论对惩罚持赞成态度还是反对态度,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一直广泛地被教师使用着。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再提教育惩罚会不会不合适宜?如果要保留惩罚,那么什么样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对此,本文对这个问题进行重新研究,以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现就云岩区胜利小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小学教育中实施教育惩罚的必要性云岩区胜利小学创办于1999年3月,是一所全日制民办学校,位于贵阳市云岩区沙河村大营巷,学生的来源大部分都是农民工子女。农民工居住空间狭

3、窄,条件较差,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这与乡村社会中频繁的互动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适龄儿童的正常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甚至造成了阶段性辍学,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由于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子女的教育就成为老师们最头疼的问题。根据现状,实施班级管理中“惩罚教育”对学生个性影响的思考原因分析如下。实施惩罚教育的涵义教育惩罚是指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云岩区胜利小学实施了严格

4、管理的教育制度,也就是不断通过惩罚制止违纪行为。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是以教师为中心对所有学生进行管教,不可否认,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班级中,班主任面对的孩子许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社会上提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致教师该管的不管,学生跟老师顶嘴甚至动手的事时有发生。但也经常看到,一些平时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被老师批评,想不开,做出极端的举动。惩罚教育是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采取的一种教育行为,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的否定评价,如果没有适当的惩罚,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维系,也会使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会受到更大的“自然惩罚”。在教学中教师大多提倡“

5、愉快教学”、“成功体验”、“赏识孩子”,很多人认为,功课好的学生、守纪律的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倾向于使用惩罚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学生课堂纪律不好,教师要责骂;学生回答不上课堂提问,教师要当众批评;学生家庭作业没做好或忘了做,教师要罚站、打手心;学生考试成绩下降了,要张榜公布;学生旷课,教师要罚款。这里的责骂、批评、打手心、罚站、罚款等,都是教学中的惩罚现象。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对学生均有一种期望心理,“恨铁不成钢”。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或走向目标的反面时,很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教师感

6、到心情不愉快时,就会想办法来宣泄这种消极的情绪。显然,使用惩罚是最直接的办法。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二)惩罚是一种具有正面意义的教育方法惩罚教育是一种具有正面意义的教育基本方法,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同样的,一个班级也应该有一个班级的“班规”。而班规的制定不应该由班主任一人包办,应该由每个学生自下而上反复讨论制定,最好是在有意识引导的前提下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共同制定,让学生意识到规则是集体意志的体现,而非针对某个人,使学生觉得“这不是教师在约束我们,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同时,班规应尽可能地包括班级一切可能出现

7、的违纪情况,以后凡是班内出现了违纪现象,教师和同学都可以从中找到相应的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规后的惩戒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教育惩戒应体现现代法治精神,教师不要把惩戒当做体罚,要让学生感受到“惩罚”教育中蕴涵的平等、尊重和爱。 其实,往往那些当年在学校比较调皮且受过“处罚”的学生,长大后走向社会后对老师却特有礼貌,提起学生时代的往事时都会说,要是那时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哪会有我们的今天呀?是呀,对于孩子们偶尔的无心的错误我们可以耐心引导,激励。但是对于孩子们屡教不改明知故犯的错误,应当有一定的“惩罚”使其铭记在心。凡事有张有弛,有紧有慢。教

8、育也不能只是和风细雨,电闪雷鸣,海燕的翅膀才会坚强。关键在于你怎样惩罚孩子。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批评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而惩罚的奥妙也在于此。但是我们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它完全不同于“体罚”,两者不可以划上等号说简单些,“惩罚”教育是指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说得时髦点,“惩罚”教育就是“另类的爱心”教育。 (三)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教师的应激行为是对学生观的错误理解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惩罚是一种很重要的手段。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认为,惩罚对学生具有威慑作用,“

9、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另外,我国古代的个别教学中还有“头悬梁,锥刺股”、“朴作教刑”的故事,民间也流传着“鞭子本姓竹,不怕书不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放下棍子,宠坏孩子”等俗语。在这些故事和俗语中都强调了惩罚在教学中的作用。 于是,作为一种传统,惩罚被人们一代一代不加思索地承袭了下来。今天的教师也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而且,部分教师从小在课堂上所受的就是这种惩罚性教学。从自己和他人的成长经历出发,习惯性地,他们相信惩罚可以起到惩一警百的作用,惩罚学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情了。教师倾向于使用惩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教师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教育本身的原因,还有家长的因素。例如,在教学

10、中,学生缺乏纪律性、成绩不佳时,教师施以一定的惩罚,如斥责学生、令学生离开课堂等等,是教师常常采用的一种应付行为。这种应付行为表明了教师正处于对困难问题的应激状态。教师对学生均有一种期望心理,“恨铁不成钢”。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或走向目标的反面时,很容易引起教师的不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教师感到心情不愉快时,就会想办法来宣泄这种消极的情绪。显然,使用惩罚是最直接的办法。这也是教师无意中倾向于使用惩罚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现在的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在学习中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部分教师却错误地把学生看成被动的“机器”,总

11、喜欢安静、听话、服从领导的学生,而对活泼好动的学生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有的甚至把他们看成“破坏分子”而严加管束。持这种学生观的教师是很容易相信教鞭的力量的。在教学实践中,惩罚的方式在发生变化。教师也许不打骂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逃离了惩罚,比如,学校分班了,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到一起,称为“尖子班”。而剩下的学生也集中到一起,虽然没人说这是“傻子班”,但学生内心都清楚这是咋回事。在孩子的学习上,有很多家长历来都对惩罚持有肯定的态度,非常支持教师的惩罚行为。在调查中,据一位家长反映,他正读小学二年级的孙女的数学教师很受家长欢迎,原因是他一开校就在课堂上正告学生“谁敢不做家庭作业,老子就打谁的手心”。

12、听到这话,学生非常害怕,而家长心理则十分了然。因为,在家长看来,孩子一送到学校,管教权就完全交给了教师,教师可以随使打骂学生。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惩罚学生是教师具有责任心的表现。这种偏见就为教师滥用惩罚开了方便之门。二、惩罚缺失的不良后果教育所必需的处罚来自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来自法律法规,其根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地制止某种错误的行为,更是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形成正确品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准。只要学校或老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处理的合理合法,不致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应是合理的。而体罚则往往发生于教师自己的情绪化,他很可能是一种主观的、超越法律限度的不当行为。惩罚和奖励一样,是一种必不

13、可少的手段,因为,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了来自于正面的激励以外,有时还就是来自于对威胁性事件的紧张反应和对不利后果的担忧。可见,在教学中通过惩罚来保持适度的学习压力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迷信惩罚却决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 惩罚对学生身体的损害,大家有目共睹,而惩罚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危害,则容易被人忽视。这主要是因为人的学习动机、学习情绪等心理因素具有内隐性,即使有的学生受到了伤害,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其实,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过度的惩罚对人心理的影响是长期的、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古今中外的教学经验来看,惩罚和奖励一样,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因为,

14、学生的学习动力除了来自于正面的激励以外,有时还就是来自于对威胁性事件的紧张反应和对不利后果的担忧。可见,在教学中通过惩罚来保持适度的学习压力还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迷信惩罚却决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它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都与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自尊心的提高及奖励紧密相连。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忽视了这一点,认为有的学生缺乏自尊。一些教师甚至认为,“对于自尊心强的学生就给他留面子,缺乏自尊心的学生就可以不给他留情面”。其实,在学习上“缺乏自尊心”

15、的学生往往是由教师的不当惩罚造成的,这样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二)严重的惩罚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引起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当惩罚过于严厉而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时,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担优和焦虑,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满和对学校的厌恶情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惩罚具有唤起恐惧的作用。当惩罚过于严厉而使学生感到难以接受时,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担优和焦虑,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不满和对学校的厌恶情绪。事实证明,过强的惩罚会使学生处于紧张、冲突、提防、优虑的状态,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容易产生学习障碍,如学习兴趣单一、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注意不集中。经常受到惩罚的学生,由于常常处在压抑和恐惧

16、的不良心境中,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做事谨小慎微,担心事情做错,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厌学、惧考,严重的学生还会出现学校恐怖症。这些不良的学习情绪会引起学生不良的学习行为,如毁坏学习用具、毁坏学校财产,还有一些学生则采取逃避教师和学校的方式如逃学、离家出走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惩罚常常是以强迫的方式提出来的,学生尽管接受了,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对学习、教师的反感。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一些学生由于长期受到严厉的惩罚,逐渐会失去对惩罚应有的敏感性,心灵麻木,对各种惩罚都无动于衷,这种学生慢慢地就会成为教师真正难以管教的“问题学生”。 三、教学实践中如

17、何应该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惩罚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惩罚要实事求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惩罚 本文所主张的惩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也不是教师对学生生理缺陷或人格上的歧视,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在学习上犯有过错行为的学生施行的一种处罚,是消除某种过失行为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制止某种已经发生的不良学习行为或对可能要发生的不正确行为构成威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复杂,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切忌感情冲动,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而应首先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实事求

18、是,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罚,如何惩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往往能体现他们对学习、对人生的态度。教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批评,常常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品位的确立。班主任老师在惩罚学生的时候,必须讲清道理,使犯错误的学生对教师的处理心服口服,惩罚必须让受罚者心悦诚服,这样才能使其从内部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这种惩罚是一种符合教育法、教师法规定的正当的教学行为,具有丰富的教学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师生双方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使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得到控制,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它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除了“教书”,还要“育人”。从这个角

19、度来看,教学中的惩罚体现了“教书育人”的本性,体现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二)惩罚对事不对人,而且要及时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就事论事,如不准逃学、不准讲脏话、不准打人,不准拿别人的东西等。避免“我讨厌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等伤害性语言,也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内心对他的冷淡、轻蔑的态度。并做到及时的惩罚,这样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 更深,还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帐”

20、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的错误行为必须使用惩罚才能解决的话,那么,这个惩罚应紧跟在错误行为之后进行才最有效。教学实践表明,延迟惩罚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对于学生的不良学习行为,教师要及早干预,即在不良行为开始时,教师就要极其坚决地对待,其效果比错误行为逐级升高了才干预要好得多。(三)做到寓教于罚,依法办事惩罚必须以校纪校规为依据,必须与班规相符合,而班规要求全班同学民主讨论确定,这样的“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这样做,犯错误的同学容易接受,不会认为是老师对他过不去,同时还可

21、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任何形式的惩罚,都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万不可罚不择法、罚而无度、为罚而罚、以罚代教。要避免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上纲上线,穷追猛打,“痛打落水狗”式的批评。(四)惩罚后要引导学生对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补救为了避免滥用惩罚,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结合起来,即教师在运用惩罚时巧妙地结合一些奖励措施,从而减少惩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学生有注意不集中的表现,对此,教师可以直接批评违反纪律的学生,也可以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表扬专心听课的学生,这对不专心听课的学生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批评。教师奖励了正确的行为,就会促使学生减少错误的行为。再如学生动手打人,班主任除批评外,还要让学生向对方赔礼道歉,造成伤害的要赔偿损失,挽回在对方身上造成的有害影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的好品质。总之,适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