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与生物地理学整理复习笔记_第1页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整理复习笔记_第2页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整理复习笔记_第3页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整理复习笔记_第4页
土壤与生物地理学整理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壤与生物地理复习讲义2|.土壤肥力-十壤为植物牛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3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土壤的生成过程、发生分类和地理分布规律,并进行土壤调查和制图,以达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这一目的。传统的研究方法:土壤野外调查研究、土壤定位观测、室内研究(土样分析测试、图表编制、调查研究报告编写等)。土壤发生学派(A)俄罗斯学者道库恰耶夫:a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b.成土因素学说(五大成土因素:母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c土壤地带性学说d土壤地理调查和编制土壤图的方法(B)威廉斯A统一的土壤形成过程是生

2、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的对立统一过程。B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土壤肥力。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外部的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结持性、孔隙状况等,这些特征是可以通过观察者的感觉来认识的。7土壤发生层的划分和命名L道库恰耶夫最早把土壤剖面分为三个发生层:腐殖质聚积表层(A)、过渡层(B)和母质层(C)-ABC传统命名法。1967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等六个层次。8土层:土壤剖面不是上下均一的,而是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层次叠加在一起构成。这些层次一般大致呈水平状态,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

3、发生层,简称土层。9土壤个体不同的土壤类型有不同的土壤剖面构造,所以具有同一种土壤构造的土壤属于同一个土壤类型(美国称此为一个土系)一个土壤类型在一个地区的三维空间分布的连续整体,称为一个土壤个体。土壤个体的任何一个垂直切面就是土壤剖面。10单个土体一个土壤个体是相当大的,不便于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为了有一个适合于研究的对象,需要有一种较小的十壤单元。单个土体就是这种单元。单个土体是一个三维的土体,它的形状大体上是一个具有六个侧面的柱状物。其顶端为地面,底部界限为土壤与其下非土壤之间的界面。它的横向宽度要大到足以表明土壤的层次情况及变异11聚合土体L有一些相互毗邻,特性相同的单个土体所组成的群

4、体。一个聚合十体的最小地表面积一定是大于1m2,但其最大面积则无一定限制。一个聚合土体可以有各种形状,甚至可以围绕其他自然体而存在,如同一个水体可以围绕一个岛屿而存在一样。土壤分类制图的对象是聚合土体12自然土壤剖面的戻次:枯枝落叶戻(O),腐殖质层(A),淋溶层(E),淀积层(B),母质层(C),母岩层(R)。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向下直至母质的土壤纵切面。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矿物质主要从成土母质继承和发展而来的,组成母质的各种岩石,经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崩解以后变成碎屑,但其矿物成分和化学组成均未发生变化,这类物

5、质就是原生矿物_1物质从母质转变为土壤矿物质时,其矿物结晶与化学组成均已发生变化,这就是土壤次生矿物。17土壤次生矿物种类很多,按其构造、性质可分为三大类:简单盐类、次生氧化物类、次生铝硅酸盐类。次生铝硅酸盐类。这类矿物具有下述共同特点:粒径很小,一般小于1mm,属于粘粒,是土壤中主要的次生粘粒矿物或称次生粘土矿物。多具胶体性质,有巨大的表面积与吸收性能。一般呈片状结晶构造。有些矿物晶格的层片之间有一定的活动性,湿时膨胀干时收缩,吸附阳离子。含有一定的化合水。矿物晶格可发生同晶置换现象,因此,其化学组成不是固定的,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尽管这类粘土矿物种类繁多,但大多由两种基本结构单位硅四面体和

6、铝八面体所构成。硅四面体由4个O原子围绕1个Si原子形成。铝八面体由6个OH原子或O原子围绕一个Al(可被Fe、Mg替换)原子形成。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但是各类土壤的差异很大。植物残体居最重要的地位。|土壤腐殖质是有机质分解后再缩合或聚合而成的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20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由原来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变为简单的无机物质。如CO2、H2O及各种无机盐类等。有机物质的这种由复杂变为简单的过程,称为有机物质的矿质化过程。21有机物质在分

7、解过程中所产生的较简单的中间产物,经过一定的重新合成作用而成为更复杂的,为土壤所特有的新有机质,即土壤腐殖质。这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称为腐殖质化过程。22影响矿质化作用的因素:生物残体的化学组成、土壤的温度、湿度、通气状况、PH值等,生物残体本身的C/N.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变为腐殖质的过程土壤水分常数当土壤的含水量发生变化时,即土壤由湿变干或由干变湿的过程中,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土壤水分的运动性质发生突变。发生突变时的土壤含水量如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等。毛管水当膜状水充满后毛管孑L隙中毛管力吸附保存的水分,称毛管水。毛管水是自由液态水,吸力为1/3-6个大

8、气压。这种水分具有活动性,是植物有效水分的基本来源。毛管水依其来源,可分为毛管悬着水和毛管上升水。毛管上升水是指地下水位较高条件下,地下水沿毛管上升而存在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在干旱区,地下水沿毛管上升,因而地下水具有特殊意义。毛管悬着水是指毛管水与地下水无联系而保持在土壤上层的毛管水。主要由降水、灌溉、融雪等供给。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田间持水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一部分水是植物可以吸收的。能够被植物所吸收的水分,称土壤有效水。一般来说,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属于有效水。土壤水分有效性受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等影响。通常采用土水势作为衡量水分能量的指标,

9、它是表明土壤水自由能与标准的参照状态下的水相对比的差值。这个差值在土壤水不饱和时为负值,饱和后为正值。一般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与土壤水同一温度的纯自由水作为标准的参照状态,并规定其水势为0.构成土壤水势的各分势为:基质势Pm、溶质势/渗透势Po、重力势Pg。26土壤中因受不同力控制,而具有不同运动性质的各种水分,称为“土壤水分类型”。如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重力水。27基质势Pm土壤固体颗粒作为吸水基质,水分被土壤基质吸附后其自由能降低了,即基质吸力使水势降低,所以基质势是负值。溶质势/渗透势Po由土壤溶液中的溶质离子吸水,使土壤水分失去部分自由能。这种由溶质所产生的势能,称溶质势。它的值等

10、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故也称渗透势,但符号相反,为负值。重力势Pg土壤水分因所在位置不同,其受重力影响而获得的位能也不相同。因此产生的水势,称为重力势。一般以土壤剖面中地下水位的高度作为比照的标准,把它的重力势作为0。据此,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壤水重力势为正值,而在地下水位以下则为负值。土壤总水势就是以上各水势的总和,即Pt=Pm+Po+Pg+其他意义不大的势可略去。土水势的范围很宽,由0到上万个大气压。换算关系:105帕=1000厘米水柱=1巴=1大气压为避免在计算土水势时存在着正值与负值的混淆,也可用土壤水吸力来表示土壤水的能力状态。它的数值与土水势相同,只是都为正值。28土壤空气与近地面大气

11、不断地进行着气体交换,其气体交换方式有二整体交换。气体扩散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称为土壤通气性。十壤通气性与土壤孔隙、质地、结构、含水量等密切相关。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的质地、结构、比重、容重、孔隙度以及土壤的通气性和热学性质等。31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指土壤的粗细情况比较常用的有国际制、苏联制、美国制和中国制土粒分级标准。一般都划分为砾石、砂粒、粉粒和粘粒四个级别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粘土。32土壤质地自然土壤总是由几个不同粒级的土粒构成。各粒级混合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或土壤机械组成。土壤质地总是归为几大类-砂土、壤土和粘土

12、,然后再细分为若干级柱状结构团粒状结构,柱状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土壤的比重:单位体积固体的重量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称为土壤的比重(真比重)。土壤容重单位体积的原状土体(包括固体和孔隙)的干土重与同体积水的重量之比,称土壤结构就是指土粒相互胶结在一起而形成的团聚体,亦称结构体:它包含片状结构棱3435.为土壤容重(假比重)。土壤重量=体积x容重例如,耕地面积667m2,耕作层厚0.15m,土壤容重为1.34g/cm3,土壤重量为:667x0.15x1.34x1000=134067kg36单位体积土壤内孔隙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土壤孔隙度。土壤孔隙度一般不直接测定,可根据土壤容重和比重计算而得。

13、其式为:3L_国际制和美国制分类的原则与方法都相似,即按砂粒、粉粒和粘粒三个粒级的相对百分数进行分类,故称为三级分类法。这两种分类制均分为砂土、壤土、粘壤土、粘土四类十二级。我国土壤质地分类共有三类十一级。苏联制采用二级分类法,即把土壤颗粒分为物理性砂粒和物理性粘粒二级,根据二者的含量百分数划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九级。38土壤孔隙度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质地、结构和有机质的含量。土壤孔隙度根据其大小和性能分为两种:一种是直径小于0.1mm的,称毛管孔隙,它具有明显的毛管作用;另一种是直径大于0.1mm的,称非毛管孔隙。39土壤胶体按其成分和特征,主要有三种:1)无机胶体(矿质胶体):土壤中的矿

14、质粘粒2)有机胶体:包括腐殖质、有机酸、蛋白质及其衍生物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通过各种键(桥)力互相结合成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在土壤中有机胶体和无机胶体很少单独存在,只要存在这两类胶体,它们的存在状态总是有机-无机复合胶体。40土壤胶粒微粒构造,从内向外可分为几个圈层:胶核、吸附层、扩散层。41土壤胶体的性质1)、|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能比表面是指单位重量固体颗粒的表面积。物体分割的越细小,单体数越多,总面积越大,比表面也越大。土壤胶体根据其表面的位置,可分为外表面和内表面。内表面的分子在各方面和它相似的分子相接触,受它们的相等吸力所均衡,没有多余的自

15、由能。外表面的分子有些部分与外界介质相接触,受到内部和外部两种不同的吸引力,从而产牛了多余的自由能。这种由物体表面的存在而产生的能量,称为|表面能|。物体的比表面越大,表面能也越大,吸收性能也越强。2)土壤胶体的带电性土壤胶体一般都带有电荷,且大部分带负电。土壤胶体电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晶置换晶格破碎边缘的断键胶体向介质解离或吸附离子而带电土壤胶体的分散和凝聚二价和三价阳离子引起的凝聚作用是不可逆的。42土壤胶体表面吸收的离子与溶液介质中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相交换,称为土壤的离子吸收和交换作用。43.阳离子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离子间的相互交换以离子价为依据进行。例如,二价钙离子去交换一价钠离

16、子,一个Ca2+可以交换两个Na+44各种阳离子代换力的大小顺序,与它们对溶胶凝固能力的大小顺序相一致。即:Na+VK+VNH4+VMg2+VCa2+VH+VA13+VFe3+阳离子代换力的大小,受下列几种因子的支配:代换能力虽离子价数增加而增大如:Na+VCa2+VAl3+等价离子代换能力随原子序数增加而增大如:Mg2+VCa2+离子运动速度越大,交换力越强。如:Mg2+VCa2+VH+阳离子代换能力受质量作用定律的支配。即离子浓度越大,交换能力越强。例如施(NH4)2SO4于土壤中,其中NH4+可以代换土壤胶体中的Ca2+。45不同土壤的交换量不同,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胶体的种类溶液的P

17、H值一般随PH值增加,土壤负电荷随之增加,交换量也增加。2)各种丽子代换力3)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换性阳离子有两类,一类是会使土壤呈酸性反应的H+和AL3+,另一类是盐基离子,如Ca2+、Mg2+、K+、Na+、NH4+等。I盐基饱和度就是指土壤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46.壤中H+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另一种是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据此,土壤酸度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A、活性酸度存在于土壤溶液中H+引起的酸度,称活性酸度或有效酸度,用PH表示。B、潜在酸度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13+所引起的酸度。一般情况下,它并不显示其酸度,只有在被其他阳离子交换而转

18、入土壤溶液后才显示其酸度。第二章土壤的形成成土因素学说19世纪80年代成土因素学的提出。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和美国地质学家、土壤学家赫格德。道库恰耶夫正确地认识到,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需要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土壤的发生发展同自然界各成土因素均有联系。地球上的所有土壤都是在“”地方气候、植物与动物有机体、母岩地形与陆地年龄等相互之间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道库恰耶夫提出如下公式:11=f(K,O,r,P)T土壤气候生物岩石地形时间美国詹尼提出类似公式:s=f(cl,o,r,p,t.)土壤气候生物地形母质时间道库恰耶夫一再强调,所有的成土因素都是同等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因素无论何

19、时、何地均同样影响成土过程。有些时候、有地方某种因素可能起着更显著的作用。成土因素学说的要点可概括如下:第一,承认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是在各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第二,各种成土因素都是同等重要的,各自起着独特的作用。其中生物因素起着主导的作用。第三,土壤的属性乃至其发生和演变都是成土因素的函数。反之,根据土壤的属性也可以推断土壤形成时的自然环境。成土母质2自然成土因素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一气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成土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因此,有人把气候看做成土过程的主要动力。气候决定土壤热状况,土壤水分,二生物1、有生物才有土壤发生2、不同生物群落下的土壤类型或性质不同3、生物群落的演替引起土

20、壤性质与类型的演化三地形地形是土壤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任何土壤的发生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貌类型与地形部位上进行的。1、地形是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者2、地形与母质的关系四,母质因素成土母质是指土壤据以形成的物质,如土壤层以下的岩石风化物或其他松散沉积物等。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形成、组成和性状均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化学组成深受母质的影响。其次,成土母质与土壤质地关系较密切。第三,不同成土母质形成的土壤,其养分状况亦有所不同。母质的类型按照母质的搬运情况,将其分为残积母质和运积母质两大类五)时间时间是土壤以及一切自然体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土过程的强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加

21、强,土壤的性质也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地变化与发展。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于演化的作用3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因此,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土壤肥力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而土壤肥力的发生与发展,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统一的结果。A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所谓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岩石经风化作用产生岩石碎屑与可溶性物质等风化产物,通过淋溶、搬运等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海洋沉积物重新上升为陆地岩石,这个时间极长,范围极广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B生物小循环:主要指植物从土壤中

22、选择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存储于活质中,在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土壤,并通过微生物等的分解而重新进入土壤的过程。C大循环与小循环的关系从地球历史上看,物质的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物质基础。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循环方向相反十壤的形成就是这两种方向相反、互相渗诱、同时同地进行的过程统一的结果成土过程就是发生于土壤中,并决定土壤形成与性质的一切化学、物理和生物现象的总和。生物地理学谢火艳把生物分成四界-原生生物、植物、真菌、动物,本书采用三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分类学上根据生物之间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远近,使用不同的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有|七个基本分类等级:界、门、纲、目

23、、科、属、种。3国际上除订立了上述共同遵守的分类单元外,还统一规定了种的命名方法,以便于生物学工作者之间的联系。目前对种统一采用的命名法是“双名法”,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1707-1778)创立。它规定每一个生物都应有一个学名,这一学名是由两个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面一个是该物种的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后面一个是种的形容词,第一个字母不必大写;学名之后,还附加当初定名人的姓氏。生命的起源通过化学途径实现的。地球由没有生命的无机物质逐步发展而成为今天的生命世界,大体上要经历5个阶段:1、由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中的甲烷CH4、氰化氢HCN、CO、C02以及H2O、氮、氢、硫化氢H2S

24、、氯化氢HC1等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紫外光、电离辐射、闪电、高温、局部高压等)形成了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物。:*2、简单的有机物(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聚合成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3、众多的牛物大分子聚集而成多分子体系,呈现出初步的生命现象,构成前细胞型生命体。4、前细胞型生命体进一步复杂化和完善化,演变成为具有完备生命特征的细胞。5、由单细胞生物发展成为各级多细胞生物生物的发展1、由异养到自养,由厌氧到好氧2、由原核细胞发展到真核细胞3、由无性生殖发展到有性生殖4、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多细胞生物5、由水生到陆生6|,生物进化的方式|有两种:通过分化进化使生物多样化,通过复

25、化进化使生物结构复杂化(一)分化进化生物种类由少到多,向不同方向发展,形成各种形态相异、结构不同的物种的过程称为分化进化,生物学上称辐射适应生物的趋同进化,亦属分化进化。生物个别器官的高度发达或退化,亦属分化进化。二)复化进化生物体自身结构机能水平的提高所经历的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称为复化进化,生物学上称全面进化或上升进化。在现阶段,科学上一般认为区别物种的主要标准是能否进彳行杂交。如果在种类的某些个体之间,又有显著的差异时,可视差异的大小,分为亚种、变种等。变种多用植物分类,亚种常用于动物分类9,隔离,变异和选择是五种形成的三部曲。隔离一般有地理隔离、生态隔离、生殖隔离等。A

26、、地理隔离、B生态隔离:由于所要求的食物、环境或其它生态条件的差异而发生的隔离。C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杂交不育。10|.物种的概念: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单位,与其它分类系统等级不同,种是客观性的,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单位,种有自已相对稳定的明确界限,可以与别的物种相区别。物种形成的方式它可以概括为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渐变式的,在一个长时间内,旧的物种逐渐演变为新的物种,这是物种形成的主要形式。另一种是爆发式的,这种方式是在短期内以飞跃形式从一种变成另一种。它在高等植物,特别是种子植物的形成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分布区的概念:一个物种由若干个体组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布区。分布区

27、的绘制描绘物种分布区的基本方法是点图法。即将该种的每个已知分布地点用黑点表示在地图上。至于该种在分布点的个体数量、对环境的生态影响一概不予考虑,所注意的只是有或没有。轮廓法是在点图法的基础上用封闭曲线勾绘岀种的分布轮廓。有时用实线来表示确定的边界,用虚线表示推测性的边界线。分布区的主要类型:(一)连续分布区(二)间断分布区世界植物区系分布划分为六个植物区。1|、泛北极植物区|(全北植物区)2、|古热带植物区由旧大陆各热带地区组成,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马达加斯加岛、印度、中南半岛、我国最南部、印尼和澳大利亚以及太平洋岛屿。气候终年炎热多雨,植物区系种类异常丰富,含有40个特有科。3新热

28、带植物区包括中美洲和南纬40度以北的南美大陆,植物种类丰富。4、澳大利亚植物区5、好望角植物区6、南极植物区世界陆地动物区系分区可分为6个界。1、澳洲界|21新热带界|包括整个中美、南美大陆、墨西哥南部以及西印度群岛。特点是种类极为繁多而特殊。|埃塞俄比亚界(旧热带界|)包括阿拉伯半岛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道及附近岛屿。4、东洋界包括亚洲南部喜马拉雅山以南和我国南部、印度半岛、中印半岛、马来半岛、斯里兰卡、菲律宾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加里曼岛等大小岛屿。5、古北界|6|、新北界墨西哥以北的北美洲,本界动物区系科别总数不及古北界,但具有一些特产科。|我国动物区系分布;

29、:我国动物区系分属于世界动物区系的古北界与东洋界两大区系。把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北、蒙新、青藏、西南、华中、华南七个区,各区内并有相应的亚区。环境的概念;一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18生态因子及其分类:环境是由许多因子所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了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生态因子依据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六个基本类型。1、非生物因子(1)气候因子(2)土壤因子(3)地形因子2、生物因子(4)植物因子(5)动物因子(6)人为因子人类的垦殖、

30、放牧、对环境的污染等。191.主导因子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因子本身来说,当所有的因子在质和量相等时,其中某一因子的改变能引起生物全部生态关系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二是对生物而言,由于某一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的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情况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类因子也称为主导因子20.生态因素对生物作用的特点:1、综合作用;2阶段性作用3.不可替代性的补偿性作用4、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5限制性作用21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称为节律。根据光照时间的长短可将动物的节律分为昼夜节律|、季节性节律。温度与生物的发育关系中的最普遍规律,|是有效积温法则是法国学者雷米尔从变温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31、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心公式为:K=N(t-tO)K-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总热量)N-生物发育所需时间(天数):t-生物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o-生物生长发育最低临界温度不同生物完成发育所需积温不同。同种恒温动物,分布在较冷地区的比较暖地区的体型要大,这是贝格曼定律;而在较寒冷地区的哺乳动物、四肢、尾和耳廓明显趋于缩短,这是阿伦定律。根据沉没在水中的程度,将水生植物分成三类:A沉水植物B挺水植物C浮水植物24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寄生2共生3附生4、捕食5、竞争25与某些要素相

32、关的生物及其群落的出现,就指示了某一环境要素的存在。这种情况,被称为生物对环境的指示性。26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基本特征(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1、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叫种群大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的个体数目称为种群密度。在生态学中,计算种群密度,名义上是以分布区为单位,实际是以分布区内最适宜其生长的空间来计算的。2、四个种群基本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迁入率3、影响种群大小或密度的主要因素有:种群的繁殖速度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光、温度、水分、大气、土壤等因素种群遗传、变异和种内、种间竞争的自然选择等。年龄结构和

33、性比1、年龄结构;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2、性比;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空间分布特征1、水平分布格局(内分布格局)指种群个体在空间的水平分布情况。分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成群分布自然界内最普遍的分布类型。均匀分布2、地理分布格局即种群分布在什么地理范围内。种群增长种群增长问题,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非常重要。但是这个问题又十分复杂,许多学者建立了多种数学模型。1、种群在无限环境中的指数方式增长如果不存在与其它种群或天敌的严重的生存斗争,并具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供应的话,种

34、群的增长曲线应该是直线上升,呈指数增长,为“J”型。即:dN=rNoN-种群大小,dT0d丄r-种群的潜在增殖能力例如,在实验室培养的细菌、一种动物侵入新形成的岛屿。2、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前面讲了在理想的状况下,种群会呈指数形式的增长,然而在实际中,自然界内并不存在这种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种群增长不可能是永无限制的。由于种群密度的增加,各种竞争因子也在加大,种群密度增高还引起传染病流行而使死亡率上升。因而所有种群的增长曲线,在开始时速度较快,并进入对数期;随后,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最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增长曲线表现为“S”型,即:d_N=rN(1-NdTKK-环境容纳量1-剩余空间K3、逻辑斯谛方程证明,种群具有自控机制。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有明显的密度制约作用。水域生物的生态类群;漂浮生物;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底栖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