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建设与发展_第1页
急诊科建设与发展_第2页
急诊科建设与发展_第3页
急诊科建设与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急诊科建设与发展思路之我见肥城市中医院急诊科郛强王晓舟近年来,急危重症医学在我国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几乎涉及医学各个领域。 在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医院的发展理念、重视程度、 地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使得各地区同级别医院的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 近几年,通过不断地学术交流、参观学习,同时结合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我 们认为,急诊科要建设和发展成为一个适合医学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学科,应该 要具备以下几个重要条件。1、专业定位准确,发展重点突出无论是从急诊医学包含的心肺脑复苏学、急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急性中 毒急救医学、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医学等实际出发,或是从当前国际与国内

2、高信 息、强竞争的世纪氛围而言,急诊科已不再是过去的分诊科和中转站,而是一门以 急危重症抢救为主的、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其学科的独立性、特殊性、重要性 应该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1。对急诊医学定义应该明确为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 基础,以临床医学救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的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诊的及 时、快速、有效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为本的综合性临床学科。病种和稳定的技术 平台是成就某一专科成熟与发展的两大要素,急诊专业也不例外,确定其专科 病种,明确其运作模式以便为急诊专业打造稳定的技术平台同样是成就急诊专科 的两要素,这两要素就是急诊专业技术平台的内涵。急诊医学的发展,如果没有 建立急诊专业自己的专科

3、平台,没有为急诊人才提供稳定可靠的学术成长环境, 急诊人才的专业特征就不鲜明,急诊的专科特色就成为一句空话。目前多数人 一直误认为急诊医师应该是流动的传统医学专业医师或全科医师。如何改变这一 错误认识?我们认为危重症的诊治是改变这一错误认识的突破口,危重症医学应 该是急诊科的立科之本,也就是说在急诊医学大的学科框架的基础上突出对危重 症的诊疗优势,是目前急诊科实现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急诊监护室作为急诊专 科的技术平台地位不容置疑。为此2012年1月我院领导积极筹建急诊ICU病房,通 过近两年运行,急科室的管理与运营上升了一个台阶,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均有 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带动了院前急救、急

4、门诊、以及急诊病房的良性发展, 逐渐改变了患者及同行以往对急诊科中转站、搬运工的错误认识,3、专业队伍稳定,重视人员培训目前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形成不了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 伍,致使我国的急诊医疗水平一直在低层次上徘徊。年轻医师“打短工”、“临 时工”的思想,把来急诊科工作看作是一种无耐或是一种煎熬,很少有人潜心钻 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极大地影响了急诊急救水平的 提高。另外,由于急诊科工作的繁杂、辛苦、压力大等特点,没有人心甘情愿来 急诊科工作,这些情况都给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和管理带了许多困扰和紊乱。因 此,要搞好急诊工作,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

5、,如果没有一支自 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其最直 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难以有效应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更谈不上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稳定急诊医疗队伍最重要、最主 要的问题是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使他们所从事的专业有所发展,这种使命 感、成就感是金钱和其它任何物质不能代替的。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对来我院急 诊科工作的年轻医师,科室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结合其自身学科定位,努力寻 求与急诊医学发展的结合点,并鼓励向专业纵深发展,由于急诊科涵盖了各科的 危重症患者,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目前胸痛单元、卒中单元的建立正是这一工 作思路

6、的成果。加强人员培训是医院急诊科质优、高效、兴而不衰的根本所在。首先,对急 诊医师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全科化。实践证明,过早的专科化培养会导致知识结构 不全面。因为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的交叉和渗透,原本属于专科的知识不断转变成 全科化的基础知识,全科化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充实。急诊科,作为医 院的一线窗口科室,为了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急诊医师首先必须有高水平鉴别 诊断能力。这就要求他们了解各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熟悉各系统急症, 掌握危重急症的救治,这就是急诊医学专业医师知识的广博性特点。其次,操作 技能的培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急诊医师,实践动手能力尤为重要,临床 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急诊

7、急救技术,包括急救ABC,现场的止血、包扎和固定,血 管通路的建立包括从静脉穿刺、动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术到维持通畅和安全使用, 气管切开、插管到呼吸机的使用,紧急内镜检查和治疗技术,急诊介入治疗,床 旁血液净化技术,床旁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监测技术等。总之,凡属抢救生命、 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和安全转出所需要的一切急诊检查和救治技术都应准确掌握 和熟练运用。第三,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的培训。这样才有可能在突发的灾难事 件发生时参与现场抢救,同时能组织、指挥和协调现场的整体抢救工作,使现场 抢救、分诊和转运能科学合理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第 四、科研能力的培养。急诊科的发展以及学

8、术地位与科室人员的科研能力关系密 切,所以在工作能力培训的同时,亦应注意科研能力的培养。临床科研不仅可以 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临床工作的严谨性,而且可以培养年轻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急诊科甚至急诊医学的发展都大有 裨益。规范化培训方法对医院及医生个人都有益处,这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系统 (EMSS)的科学运转对急诊医学专业医师的要求。急诊医师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 级全科救命医师,从事急诊医学事业专业人员本身的自信、自强、自尊是急诊医 学进一步发展的有利保证。近几年,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常态化培训,年轻的医 护人员迅速成长,使急诊科的运营逐步走上正规,为科室的进一步发

9、展储备了后 备力量。4、管理流程科学,突出优势单元许多综合性医院急诊室存在着脏、舌L、差、忙的局面,而且有些矛盾还十分 突出。急诊科承受的压力越来越重,一些不治之症及晚期肿瘤病员都滞留在急诊 室,使现有的急诊科牵扯精力过大,无法考虑如何进一步做好危重病人,尤其 是那些突发危及生命疾病的救治工作。社会不满意,病人不满意,急诊室工作人 员也不满意。究其根源还是急诊体制不顺所致,在美国90%的纠纷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流程管理问题,我国也是如此。而且目前我国尚无系统的疾病管理流程供临 床医师参考与遵循,原因可能和各大医院的自身条件及现状差异较大有关。我院 急诊科根据政府最新的急诊科建设指南和建议,结合

10、我院自身条件,制定出急诊 常见的急危重症的诊疗流程及特殊情况的处理流程,内容包括心搏骤停急救流 程、休克急救流程、急性胸痛急救流程、急性腹痛急救流程、上消化道出血急救 流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救流程、药物过敏急救流程、无名氏急诊就诊流程、 突发事件急救流程、急诊成批伤急救流程等,并积极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学习和考 核,由此规范了诊治行为,降低了医疗风险,提高了满意度。我院急诊室在加强流程化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室组成人员的专业优 势,积极倡导与建立“胸痛单元”“卒中单元”“创伤单元”。关于胸痛,传统 的处理策略对胸痛患者有很大的局限性,“胸痛单元”的建立能够为胸痛患者提 供一个安全、高效的平台,

11、有利于使更多的胸痛患者及时得到诊治。经过危险分 层,大多数低危患者和部分中危患者可以在胸痛单元完成诊疗过程,而不需要 住院,避免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而高危患者又可以通过快捷的绿色通道得 到迅速和恰当的处理,从而明显减低死亡率并改善患者预后。“卒中单元”是医 院专门为脑卒中病人提供床位的特殊病区,并由多学科、多专业小组负责,目的 是给脑卒中病人提供标准的诊断、治疗、康复和专业监护,是一种针对脑卒中病 人的管理系统。目前急诊科是我院“卒中单元”创立的积极倡导者及参与者,建 立和完善卒中单元的绿色通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脑卒中患者的诊断,以 及危险分层,另外能够完成时间窗内脑梗塞溶栓适应症患者

12、的溶栓治疗。近年来, 随着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或安全事件的不断增多,“创伤单元”建立也不容忽视, 没有完善而有效的创伤救治体系、外科医师参与创伤的救治,单纯的内科医师和 急救员等都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必,因此,必须改变创伤救治的观念和 体系,以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将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融为 一体,培养专职的创伤急救医师,利用手术性和非手术性急救技术整体地、有效 地救治创伤患者,显著地降低了创伤患者的救治时间和死亡率。5、树立服务思想,加强人文观念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 急诊科的工作直接反映了医院在急救医疗、护理质量和人员素质方面

13、的总体水 平。为此,科室积极响应医院开展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大力推进“文明优 质服务窗口”建设。到急诊就诊的患者处于痛苦与焦虑之中,最关心的是能不能 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医护人员提供的最好的医疗服务,针对这一特点,全科医护 人员坚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做病人所需”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宗旨。根据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无缝隙护理、无障碍服务。对急救伤病员不 管贫富,一视同仁,不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转运,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我们将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服务理念落实到优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通 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活动,加强全科医护人员的人文服务观念,全力做好服务工 作,使病人愿意

14、接受服务,而且信任所提供的服务。人文服务是由我们的一言 一行所构成的,病人对我们的信任也是从观察交谈过程中获得的。人文服务体现 了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的完美结合,而患者正是通过医生服务的艺术修养来评价 我们是不是一个好医生。参考文献:1沈洪.世纪初中国急诊的探讨.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J.2001,15(3): 131-13212朱立,吴亚雪,李根风.急诊医学及其未来发展面临的任务J.中国急救 医学,1999,19(7):439-44113肖敏,张勇,涂汉军等.关于急诊专业专科定位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 学,2008,28(5):469-4704赵良,许永华,杨兴易.加强急诊急救实践有助于急诊医师的全科化培 养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6):452-453王一镗.再论必须抓紧急诊医学人才的培养J.中国急救医学,1995, 15(3):封2-1Liberman M, Mulder D, Lavoie A, et al. Mult icenter Canadian study of prehospital trauma careJ.Ann Surg,2003,237(2):153-160Offner PJ, Hawkes A, Madayag R, et al. General surgery resi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