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超胜必须会通_第1页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_第2页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_第3页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_第4页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笔者在 2016 年津苏皖粤“科技史教学”同课异构暨史学 阅读与微课设计 项目总结活动中承担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公 开教学任务。 关于本课的教学内容, 课标只是笼统地提出“概述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而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选择了四大发 明、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五个方面,虽然篇幅较长,但内 容浅显,学生易于接受。笔者初步设想, 以一位历史人物为切入口, 通过生动有趣的 历史细节,以点带面,梳理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些发展情况,并向 学生传递一种正确对待我国古代科技乃至文化的态度。 朱维铮在 走出中世纪 中介绍的“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徐光启, 便是这 样一个人物。徐光启是上海人,离笔者上

2、课的学校很近,会给学 生一定的亲近感; 他又是一个全能的科学家, 其成就涵盖中国古 代科技的多个方面;他提出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思想,是 从实际出发,兼取中西文化之长,创造中国新文化的典范,这对 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为此,我进一步查阅了有关徐光启的一系列 学术论文,还阅读了张传玺的中华文明史、吴国盛的科学 的历程 、胡化凯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二十讲 、张岂之的中 国历史十五讲、江晓原的科学史十五讲、杜 ?N 云等的中 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张培瑜等的中国古代历 法等一系列专著,最后确定以徐光启与几何原本、徐光启 与崇祯历法、徐光启与“红夷大炮”三个方面作为本课的教 学内容。【导入】

3、根据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网站 2015年6月 16日公 布的信息,上海市获得了 2020年第 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举 办权。国际数?W教育委员会称,此次大会选择在上海召开,还 与上海的一位古人有关,他就是明朝末年的徐光启。【设计意图】以现代之事引出古代之人,既增强了古今之间 的时空沟通,又直接导入本课核心人物一一徐光启的数学成就: 翻译几何原本。【教师讲述】 1607 年,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 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也就是平面几何部分。我们现在一 直在使用也习以为常的几何、点、线、面、直角、钝角、锐角、 内切圆、平行线等术语, 都是徐光启在 400 多年前翻译时首创的。全书的主导思

4、想是通过逻辑推理把整个内容贯穿起来, 基本 上形成一个今天看来不很严谨的逻辑演绎系统。 就是说几何原 本中的每一题都要通过逻辑论证,用以肯定题断的正确性。李迪: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教师讲述】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几何原本的主要特 点是通过逻辑推理、逻辑论证,形成公理化的逻辑演绎体系。我 们知道,我国的传统数学是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九章算术例题:甲渠侯鄣:大黄力十石弩一,右深强一分,负一 ?g,八石具弩一,右弭失,负一 ?g, 六石具弩一,空上蜚,负一 ?g, 六石具弩一,衣不上,负一 ?g, 坞上望火头,三不见所望,负三 ?g, 坞上望火头,二不见所望,负二 ?g, 口(此字不清)扣弦一脱,负

5、二 ?g; 凡负十一 ?g。【教师讲述】一位驻守边防的指挥官,参加业务考核时,因 成绩不良而被处罚。 九章算术据此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变为 现代形式就相当于: (-1 )+( -1 )+(-1 )+(-1 )+(-3)+(-2 ) +(-2 )=-11【设问】与几何原本 相比,中国传统数学有何特点? (参 考答案:实用性;以计算为主,不讲逻辑论证。)他批评传统数学, “仅仅具有其法, 而不能言其立法之意”。 如中国人很早发明了三角形的勾股求法, 但“言大小勾股能相求 者不言何以必等能相求也。”“言理不言故”,这正是经验型科学的根本缺陷。于化民: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设问】材料揭示了我国传统

6、数学的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属于经验性科学,缺少分析和理论概括。)【教师讲述】比如,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三角形的勾股求法, 但从来没有深究这种求法的原因。 后来,徐光启专门写了一本 勾 股义,用西方逻辑演绎的方法来论证我们的传统数学。 这本勾 股义为明清兴修水利提供了理论基础。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不同于中国传统数学: 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 思,故举世无人不当学欲其心思细密而已。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设问】徐光启为什么说举世无人不当学 几何原本 ?(参 考答案:它能改造人的思维。)【设计意图】通过中西比较及徐光启对传统数学的反思,强 调几何原本的引进,不但开辟了一

7、个新的科学领域,也开辟 了一种与中国传统大不相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学习中的创新。“象数之学,大者为历法,为律吕;至其他有形有质之物, 有度有数之事,无不赖以为用,用之无不尽巧极妙者。” 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质于度数故耳。”于化民: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师生共同理解、分析“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质于度数故耳” 的意思。 (参考答案:世界万事万物,无不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关 系。)【教师讲述】世间万物都可表现为某种数学函数关系徐 光启的这一深刻思想的精义是以数学方法分析认识物质世界。 通 过客观事物的具象,依赖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发现自然界的内部联 系和客观规律。这就与以牛顿为代表的欧洲近

8、代科学家, 努力探 索以数学语言表达自然哲学的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妙。徐光启在长期系统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能把数学化置之于首要地位,从而独立地在中国摸索到了近代科学的边 缘。一一何兆武:明清之际中国人的科学观以徐光启为例【设计意图】把徐光启的贯穿一切科学普遍性的数学原理的 思想,与半个多世纪后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比较, 引导学生认识徐光启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创新发展做出的贡献。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吾辈言几 何之学,正与此异。因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 绣与人,”其要欲使人人真能自绣鸳鸯而已。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过渡】徐光启把几何原本比作“金针”,有了这根

9、“金 针”,就能绣出科学的“鸳鸯”。他就借用西方几何原本这 根“金针”,创造性地绣出了崇祯历书这一科学“鸳鸯”的。【设计意图】不仅自然过渡到徐光启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且明确崇祯历书是在几何原本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真 正体现数学“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功能。【教师讲述】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统治时期正值明 朝内外交困之际,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关外有满洲八旗铁蹄 的入侵,为什么要在这时修改历法呢?崇祯二年五月钦天监所报日蚀再一次失验,而徐光启用西洋 方法预测日蚀却相当准确。 崇祯皇帝看到了这一现实。 同年九月 一日,崇祯皇帝下诏开设西洋历局, 决定引进西洋历法, 修改大 统历。王燕军:崇祯

10、与自然科学【教师讲述】改历的原因是“钦天监所报日蚀再一次失验”。 这就涉及古代天文历法的两大用途, 一是“敬授民时”, 指导农 业生产;二是为帝王探知“天意”。古人认为,天文异象如日月 蚀、彗星的出现, 是各种灾难如政变、 篡权等的先兆。 自古以来, 各朝各代常设钦天监, 其负责人需就天文异象的出现向皇帝作秘 密报告,对此采取相关措施。如果这“通天”秘事把握不了,皇 帝“天子”的身份就会受怀疑。【教师讲述】明代自开国后,一直使用大统历,大统 历实即元代郭守敬制订的授时历。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授时历的相关知识。【教师讲述】元代天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度,郭守敬之后的中 国古代天文发展出现了停滞局面,一方

11、面授时历满足了当时 社会的需要, 另一方面当时天文观测所能达到的精度, 基本上是 裸眼观测的极限。 由保存下来的明代复制的郭守敬的简仪看, 百 刻环上每一刻又细分为 36等份,整个圆周划分达到 3600 份,意 味着刻度精度达到 10 分,对于青铜仪器来说,很难再继续提高 观测精度。如果没有新的天文学要求, 没有革命性的新天文仪器, 明代天文学的停滞局面就可以理解了。【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及其发 达的原因。【教师讲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统历的误差渐 渐加大,对于历法出现误差问题,徐光启是这么看的:守敬之法,今日之所谓差,当时之所谓密也。徐光启:月食先后各法不同缘

12、由及测验二法疏 历自汉迄元一干二百五十年,凡六十八改而后有授时之 法,是皆从粗入精,先迷后得,谓古法良是,后来失传误改者, 皆谬论也。徐光启:测候月食奉旨回奏疏 汉以前差以日计,唐以前差以时计,宋元以来差以刻计,今 则差以分计;必求分数不差,宜待后之作者。徐光启:月食回奏疏欲求超胜,必须会通。徐光启:历书总书目【设问】从上述言论中能看出徐光启怎样的历史进步观? ( 考答案:文明是不断进步的,今胜于昔、后胜于今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充分吸收和利用前人的成果,这是文明进步的伟大原则;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明确徐光启既反对复古与崇古的传统思想,认为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也不盲目崇洋

13、,?J 为西洋历法也不能做到分数不差。他认为近几十年所定的西洋历法应比350 多年前的授时历进步,要修成一部比前代更好的历法, 在当时的情况下, 必须做好会通中西的工作, 也就是必须汲取古 今中外的一切成果,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因此他积极引进西法, 与在华传教士汤若望等一起制定崇祯历书。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15461601年)的宇宙体系。 这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系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之间的一种调和 性体系这就使崇祯历书必然要用几何学的计算系统,于 是也就与代数学计算系统的中国传统历法区别开来。刘鸿亮:徐光启对崇祯历书的编译与其实际成效的问题研究 【设问】崇祯历书有哪些创新之处?(参考答案:

14、宇宙 体系上采用折中托勒密地心说与哥白尼日心体系的第谷学说; 改 变传统数学研究方法, 采用几何学计算方法, 将几何学、 三角学, 包括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用于天文学预测与研究中。)【教师讲述】 古希腊天文学托勒密的地心说在欧洲统治天文 学达 1400 多年的。 1 543年,哥白尼在犹豫踌躇 30 余年后,临 终前出版了其不朽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向世人宣布日心说。 从日心说逻辑上说, 如果地球绕日旋转, 在地球上必定能观测到 恒星的周年视差。 哥白尼生前曾做了较长时间的观测, 均未成功, 其他人的努力也都以失败告终, 现在我们知道主要是当时望远镜 的精度不够。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坚持观测 20 年

15、,试图寻找恒星的周年视差,以判断“日心说”和“地心说”谁是谁非,最终未能发现。 不过通过观测,第谷发现了行星绕太阳运转。他崇敬哥白尼,但 没有确凿的直接证据,因此没有接受日心说。于是他于 1582 年 提出了介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体系之间的一个折中的宇宙模型, 称 之为第谷宇宙模型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居于宇宙中心,月亮、 太阳绕地球转动, 形成月亮和太阳以地球为圆心的圆运动; 水星、 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绕太阳旋转,同时随太阳一起绕地球转 动,从而形成五大行星以太阳为圆心的圆运动。【设问】“日心说”最终取代了“地心说”, 那么“地心说”是属于科学 的范畴吗?(参考答案:属于。)【设计意图】 在我们平

16、时的语境里, “科学”是绝对正确的。 其实,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今天“正确”的结论,随时 都可能成为“不正确”。 我们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 不是依 据它的结论在今天正确与否, 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 它所遵循 的程序。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探讨,让学生认识:科学也有它自 身的发展历史, 尽管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在内的古代科学存在诸多 的问题,但是,它所呈现出一条科学进步的轨迹不容忽视。【教师讲述】我们从徐光启的研究方法上,就能看出中国古 代天文学的科学内涵:历局在中国第一次使用了人类历史上新发明的望远镜; 从伽 利略在西方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到徐光启在中国使用, 其间不过30 年左右。这一创举

17、不但是中国科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 事,同时也表明了徐光启本人对于科学观察与实验手段的极端重 视。何兆武:明清之际中国人的科学观以徐光启为例【教师讲述】徐光启不但引进并应用望远镜,还利用主管钦 天监工作的便利, 领导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望远镜。 用传统方 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运用望远镜后,都轻松地得到了答案。在 1629 年防御后金军队进攻时,徐光启还曾用望远镜窥敌。徐光 启对待科学不唯上,不唯书,不拘守前人的定论,不满足于听别 人的现成报告,提倡亲自动手,一切从实际观测的结果出发。代 表当时中国天文学最高水平的崇祯历书得以完成,实在与徐 光启倡导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密不可分。徐光启修崇祯

18、历书的缘起是大统历在日月交食上的 预报失误,因此,能做到对日月交食上的准确预报,对于朝廷方 面来说是可以过关了, 但是作为改历创议者和实施者的徐光启并 不满足于仅能对日月交食上的准确预报上:今所求者,每遇一差,必寻其所以差之故;每用一法,必论 其所以不差之故。穷极原本,著为明白简易之说,使一览了然,万世之后,人 人可以从事;遇有稍差,因可 ?S 时随事,依法修改。徐光启: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设问】徐光启在修历中强调“求其故”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知其所以然处,然后归纳为自然界的普遍原理;把这一 普遍原理作为“金针”度与后人。)【教师讲述】在天文学上,徐光启之所以强调“求其故”, 也是希望能

19、够把“金针”度与后人。 因为在他看来, 掌握了所以 然之故,就等于掌握了天文学研究的金钥匙。但是,在对世界缺 乏基本了解的明末社会大环境下, 一些保守人士在历书编撰过程 中就与徐光启反复争论, 维护中国道统, 反对利用西洋天文学修 历。明史 ?历志中保留了当时 8 次较量的记录。这些较量有 着共同的模式: 双方各自根据自己的天文学方法预先推算出天象 出现的时刻、方位等,然后再在届时的实测中看谁“疏”谁“密”。这8次较量的结果竟是8: 0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 “全军覆没”。其中 3 次发生于崇祯历书编成之前, 5 次发 生于编成并“进呈御览”之后(此时徐光启已经病逝)。到第 7 次时即 1643

20、年,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最后一次较量的 结果使他下了决心,下令颁行天下。可惜此时明朝的末日来临, 诏令也无法实施了。崇祯皇帝修“老黄历”的目的是要挽回早在民间沦丧的 “天子”威严,但是,一部更先进的历法颁布时,他却丧失了大 明江山,历史真的让人回味! 清朝入关后, 汤若望对崇祯历书 略作修改后献给清王朝, 清朝把它作为“天命转移、 乾坤再造” 的象征物颁行于全国,是为时宪历。【设计意图】在“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思想的指导下,徐 光启对传统经验性科学的创新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 但是徐光启 的思想没有继续发挥其对近代科学的催生作用, 则要归咎于他所 处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悟社会环境对科学发展

21、的制约因素。过渡:与崇祯历书 有相似结果的, 还有徐光启极力引进、 积极仿制的“红夷大炮”。【教师讲述】红夷大炮是当时西方先进火器之一,又称西洋 大炮。由荷兰殖民者带入我国,明朝人称荷兰人为“红夷”,故 将此类大炮称为“红夷大炮”。中国是火药和火器的故乡。 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 武器有巨竹筒为枪身的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战事频繁, 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南宋高宗末年, 名将虞允文在采石矶以 1.8 万人的军队大败17 万金兵,最终奠定了南北二朝对峙的局面。赖以制胜的武器 唤作霹雳炮,就是用竹筒盛混合瓷屑的火药的爆炸性火器。金朝屡吃大亏, 很快向敌人学习, 研制出用铁壳盛火药的震 天

22、雷,用抛石机发射,作为攻坚利器,差点灭亡了南宋,幸亏有 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在背后夹击,才让南宋苟延残喘了半个世 纪。早期政权间的军备竞赛促进了中国火药武器的发展。后来, 火药和火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欧洲人开始仿制东方的金属管 形火器。 此时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兴起之时, 他们 为了打穿骑士阶层的盔甲, 摧毁封建城堡欧洲, 不断改进金属管 形火器的结构和性能,推陈出新,让火器日益精良,终于打败了 封建主,建立了自己的统治。而此时, 火药和火器的故乡中国, 与西方同时期火器的 发展相比已形落后。【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细节),介绍中国火药 及火药武器的发展和外传, 激发学生的

23、学习兴趣。 以火药和火药 武器在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并进一步理解“会通”与“超胜”的关系。16 世纪当欧洲传教士把西方火器知识带进中国时,马上引 起了徐光启的关注。 当明朝与满洲进行了几次大战, 明军虽然拥 有八旗军所没有的传统火器,但粗制滥造,且施放技术不娴熟, 在八旗军风驰电掣的冲击面前往往败北。徐光启上疏万历皇帝:臣窃见东事以来, 可以克敌制胜者, 独有神威大炮一器而已。徐光启:西洋神器既是其益宜尽其用疏【教师讲述】 1620 年徐光启被委以练兵事务,他首先派人 到澳门购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红夷大炮”, 在澳门葡萄牙商 人的协助下,买得四门红夷大

24、炮,并带回四名葡籍炮师。但是广 州地方官认为,靠西洋武器护国,不正说明自己的无能,此举失 宜。经多方交涉才准许四门大炮入境, 四名葡籍炮师被遣返回澳 门。1621年辽东战局急剧恶化,购买西洋火器又提上议事日程, 在澳门当局的积极配合下, 1623年购得的 26 门红夷大炮运抵北 京,但是在葡人教演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事件, 部分官员便抓住这 次事故,声称它证明澳门葡人早有征服中国的预谋, 所有葡人全 部谴返。但还是有火炮送到了关外前线,天启六年( 1626 年), 努尔哈赤率八旗兵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当时明军在关外的 最后一个要塞。明军利用红夷大炮给金军以重创。 袁崇焕一战成 名。此战是满洲发

25、动侵明战争以来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努尔 哈赤对此非常愤懑,最终郁忿成疾,不久便死去。宁远之战,红 夷大炮发挥了异常的作用, 从此声名鹊起,激起了中国人购买和 仿制的热情。西洋“造台用铳,多有巧法,毫厘有差,关系甚大”,必须 荐举“深心巧思,精通理数者”,才能制出精良的火炮。刘鸿亮:明清时期红夷大炮的兴衰 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 【设问】徐光启之前翻译的几何原本,对他造炮有何影 响?(参考答案:成为他制炮用炮的重要数学依据之一。) 以往,引进西洋火器,只知道依葫芦画瓢地进行仿造,结果 多不得法,不是爆炸就是性能低下,而今懂得了:“西洋铸造大 铳,长短大小,厚薄尺量之制,着实慎重必依一定真传,比 照度数,推例其法,不以尺寸为则,只依铳口径为则。”李映发:明末对红夷炮的引进与发展 【教师讲述】中国兵器家懂得了“不以尺寸为则,只依铳口 径为则”就能变被 ?游 ?主动地进行仿造;“比照度数,推例其 法”就能设计和制造出多种多样的新式火器。 这种按比例计算各 项数据而进行设计和制造的科学方法, 对于我国古代火器的发展 具有定的推进意义,使其制造工艺臻于完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