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十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1页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十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2页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十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3页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十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4页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三十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课时训练(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三十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从氏族社会到国家应运而生的根本原因是()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B.男性的力量超过女性C.氏族部落的战争频繁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D正确;A、B、C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2.为纪念“谷物女神”德墨忒尔,古希腊设立地母节,只有已婚女子才能参加。节庆期间,妇女们以德墨忒尔的名义聚集在山丘上,她们为女神献祭,祈求来年的丰收。这说明古希腊()A.重视农业生产B.维系母系社会关系C.强调环境保护D.关

2、注女性政治权利【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纪念谷物女神”“设立地母节”“祈求来年的丰收”可知,古希腊重视农业生产,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故B错误;材料信息与环境保护无关,故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女性的政治权利,故D错误。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

3、文明进步的结果【解析】选B。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A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崇拜,C排除;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促进文明进步,D排除。4.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而西汉时,在某些地方中田十三石。薄田十石。材料说明西汉时()A.集体耕作方式得到推行B.国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D.铁犁牛耕已普及至全国【解析】选C。汉代相比于战国

4、,粮食的亩产量明显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战国到西汉,铁农具逐渐推广,灌溉技术有所进步,精耕细作生产得到发展,因此粮食产量提升,C正确;西汉时期实行小农经济,而非集体耕作,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实行,排除B;东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至全国,排除D。5.关于马铃薯的传播,某同学搜集到以下信息,据此判断他的结论可能是马铃薯()16世纪中期欧洲马铃薯传入欧洲,起初被用作饲料和观赏,药用植物1770年法国科学家帕门尔发表科学论文,详细分析马铃薯的营养优势1795年英国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16501850年中国人口增长了两倍(明末清初,马铃薯传入中国并

5、广泛种植)用途广泛,是世界市场中的重要商品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食物结构营养价值高,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主食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A.B.C.D.【解析】选C。材料“泰晤士报刊出食谱,教人蒸煮马铃薯汤,用马铃薯做面包”体现的是马铃薯改变了当地人民的食物结构,符合题意;材料“人口增长了两倍”体现的是马铃薯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增长,符合题意,因此C正确;与材料无关,A、B、D排除。6.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这表明()A.美洲高产作物已在全世界普遍种植B.

6、美洲高产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C.美洲高产作物最先在中国种植推广D.美洲高产作物的种植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甘薯、马铃薯均原产自美洲。据材料“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可知,美洲高产农作物的种植有利于缓解粮食危机,B正确。7.17世纪60年代,英国贵族请客,会给客人几片茶叶,泡水喝完,客人把茶叶夹在汉堡里吃掉。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最有可能是()A.英国人很节约茶叶B.东西方贸易规模小C.英国人的风俗受中国人影响D.茶叶有药用价值【解析】选B。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规模比较小,中国出口到

7、英国的茶叶比较少,即便是英国的上层,也对茶叶格外珍惜,故选B;A、D都有可能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国人不吃茶叶,C错误。8.“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据考证,为了把鲜荔枝运到长安,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而快马加鞭又全程“低温”的荔枝运输队伍,也算得上世界上较早的“冷链”系统。由此可知()A.物种交流受到重视B.生活催生冷链物流C.长途贩运发展迅速D.茶马古道开始兴盛【解析】选B。根据“古人将藏在地窖的寒冰和荔枝一起放入带有隔温夹层的木箱中进行运输。荔枝保鲜箱可谓当时冷库的雏形”可得出人类对生活的需要催生

8、了冷链物流的产生,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物种交流,排除A;材料强调物品的保鲜,而不是强调长途贩运发展迅速,排除C;“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D。9.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从而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帝国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A.西、英在美洲竞争激烈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D.拉美成为西、英的原材料提供地【解析】选C。要结合近代欧洲的殖民活动来理解材料中现象。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

9、马、南卡罗来纳、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正是殖民活动影响的体现,C正确;A与材料无关;B不能由材料得出;D与材料主旨不符。10.“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产品、也提供农业产品的世界市场形成。”据此,20世纪以来美国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发明了新交通工具B.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影响C.工业生产方法的改进D.政府的推动作用【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利的储备工具和运输工具,食物储备技术得到发展,B正确;新的交通工具发明以及工业生产方法的改进都是食物储备技术发

10、展的原因之一,而非主要原因,排除A、C;题干并未体现出政府在食物储备技术方面的作用,排除D。11.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米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这一记录旨在说明()A.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B.消除饥饿是各国重要职责C.工业革命必然会造成食品污染D.农业现代化丰富食物供应【解析】选A。材料“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米粉或木薯粉制成的”体现的是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

11、安全问题,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排除。12.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浙江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这主要得益于()A.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B.河流疏浚和交通便利C.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D.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解析】选D。从题干中可看出,浙江的特色农产品基地生产的产品,通过营销公司、微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了一条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的沟通方式主要是网上订单和网络物流,故D正确;题干中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及产业链的发展未涉及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的内容,故A错误;题干中未涉及河流的作用,故B错误;改革开放和土地流转早就出现,不是近年来的国家政策,故C错误。二、非选择

12、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历代统治者都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在安定人心、抵御灾荒、平抑粮价、调节丰歉和恢复生产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不遗余力地加以建设。封建社会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中国古代粮食流通思想围绕“政府还是市场”这一主题展开,从西周的官定粮价,到春秋战国的“平粜”,再到西汉、北宋政府的全面干预,复到近世较为平稳的政府市场互补,以至于乾隆时期明确的市场主导,经历了一个在曲折反复中逐渐彰显自由市场意识的过程。粮食安全的最基本含义就是

13、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粮食供应,在周礼地官大司徒中的“荒政十二书”一节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荒政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仓储救荒理论和灾荒预防理论。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材料二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粮食大量依赖进口,粮食安全无以维系。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组织专家制定中国米麦自给计划。其要点是:一为改进方针,以科学方法增加麦作产量、控制生产成本;改善交通、降低运费,便利各地小麦自由流通;严禁掺水、掺杂,实施品级鉴定,保证小麦品质;征收保护性关税,填补、减免小麦杂捐后形成的税收缺额。二为实施要点,包括麦种改良及推广、施用适量化肥、防范病虫害、提倡水利事业、改良仓储运输及收割方式、实

14、施关税保护等。整个计划限期10年完成。1935年,组建全国稻麦改进所负责具体实施,但构建粮食安全体系的任务没能完成。摘编自郑宇等民国粮食安全体系构建机制以及其推行为观点材料三毛泽东历来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并确立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自己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上。毛泽东提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粮备荒”“备战备荒为人民”等重要观点。摘编自谢莲碧简述建国以来粮食安全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基本内容。(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米麦自给计划的积极影响,并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构

15、建粮食安全体系失败的原因。(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6分)答案:(1)内容: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粮食仓储;关注粮食流通;完善荒政思想。(2)影响:以技术改进为着重点和突破口,有利于提高农产品收购质量,有利于推动传统农业的近代化转型;兼顾发展生产与运销改良,是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宝贵尝试。原因:国民政府的政令不统一,不利于政策的推行;未改变封建土地制度;抗日战争爆发的影响。(3)目标: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证新生政权的稳定;以农业积累特别是粮食的产出积累支持工业的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15世纪末

16、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

17、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5分)【解析】第(1)题特点:依据材料一

18、“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等信息从种类多、范围广、以食物为主以及双向交流等归纳回答。第(2)题原因:依据材料二“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依据材料二“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可知中国人地矛盾突出;依据材料二“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可知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影响:依据材料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分析回答,积极的角度依据材料二“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等信息和所学从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以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回答。消极视角依据材料二“因为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