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环境问题_第1页
环境和环境问题_第2页
环境和环境问题_第3页
环境和环境问题_第4页
环境和环境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环境(hunjng)与健康 柳琴二十六页开课(ki k)目的健康是人类生存之本、幸福之源。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能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单纯由遗传(ychun)因素所致的癌症大约仅有5,8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我们不能改变基因,但我们可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幸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必须从每一个人自身做起。.共二十六页主要(zhyo)参考书目现代环境卫生学蔡宏道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环境毒理学孟紫强主编.中国(zhn u)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环境学左玉辉编著.高教出版社.2004地球环境与健康谭见安等编著.化学工业

2、出版社.2004环境与健康杂志中国公共卫生杂志共二十六页第一章 环境(hunjng)和环境(hunjng)问题共二十六页1、什么(shn me)是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周围的事物,对不同(b tn) 的对象和科学学科来说,环境的内容也不同(b tn)。对生物学,环境是指生物生活周围的气候、生态 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 对文学、历史和社会科学,指具体的人生活周围 的情况和条件。 对建筑学,指室内条件和建筑物周围的景观条件。 对企业和管理学,环境指社会和心理的条件。 对化学或生物化学,是指发生化学反应的溶液。 从环境保护的宏观角度来说,是这个人类的家园地球。共二十六页1、什么

3、(shn me)是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chngsh)和乡村等。”文物、矿藏、埋藏物等归国家所有 共二十六页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tnggu),现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共二十六页按照环境的因素(yn s)属性和系统构成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natural e

4、nvironment)指人类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空气(kngq)、阳光、水、土壤、岩石、动 物、植物和食物。它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societal environment)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可以分为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环 境 分 类共二十六页1。生物因素:主要指环境中能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生物性病原因子,如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卵等。 2005年济南口蹄疫病毒感染。 毒蛇、误食河豚、毒蘑菇造成的中毒。 H7N9禽流感病毒 登革热 日

5、本(r bn)对华战争中用的细菌 小龙虾可能含有不知名生物毒素 构成环境的四大(s d)因素共二十六页2。化学因素:指天然形成与人工合成的各种有机(yuj)和无机化学成分,包括人工合成的各种工业化学品、农药、家用化学品、食品添加剂,也包括原生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等。 构成环境的四大(s d)因素共二十六页3 。物理因素:指存在于环境中的小气候、声、光、热、震动、电磁辐射等。 物理因素污染可直接或间接(jin ji)地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4。社会因素:主要指人的外界非物质的环境因素,如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文化发展、人口学特征以及医疗保健体制等。 心理因素:个体内在情绪、情感体验,个

6、性、素质形成,行为类型、特征等。怒伤肝、喜伤心(shng xn)、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共二十六页自然环境可划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天然形成(xngchng)的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 这种变化可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生活环境 职业环境共二十六页2、全球(qunqi)环境问题 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wnt)是:全球气候变暖 。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 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 上图2004年11月拍摄;下图2009年8月拍摄的同一地点云南省的玉龙雪山冰川近20年来出现消融量增加、冰

7、舌位置后退、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现象 1.海平面上升 2.极端天气频繁发生 3.病虫害严重4.一些病毒流行 共二十六页2、全球(qunqi)环境问题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问题是: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有关学者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wzhng)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wzhng)达140个。 共二十六页2、全球环境(hunjng)问题森林锐减 。每年以1%的速度锐减。森林的减少使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受到破坏,造成了物种的减少和水土流失,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进而又加剧了温室效应。酸雨(sun y)蔓延。 共二十六页2、全球(qunqi)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全球陆地面

8、积占60%,其中沙漠和沙漠化面积29%。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沙漠。 大气污染。水污染 。海洋污染 。藻类大量(dling)生长;赤潮频繁发生,破坏了红树林、珊瑚礁、海草,使近海鱼虾锐减,渔业损失惨重。 固体废物污染。共二十六页人类活动(hu dng)对地球影响巨大 人口增长2015年,世界人口突破72亿大关。60亿人不得不为有限的资源展开竞争,其中包括水、食物以及燃料。一些科学家表示,我们(w men)已经达到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人类以及地球的健康发展,我们(w men)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共二十六页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yngxing)巨大 动物深陷险地由于栖息地改变(gibin)并

9、受到威胁,很多动物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面临灭绝危险。 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已经灭绝共二十六页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yngxing)巨大 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列第一。 如果按照人均(rn jn)排放量计算,美国是全球第一大“污染源”。 共二十六页水 资 源 枯 竭虽然地球表面三分之二被水覆盖,但可怕的污染却让很多水资源变质,致使人类无法饮用,动物无法在里面生存。我国属于缺水国,人均淡水资源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已被列入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 工业废水的肆意(sy)排放,导致8

10、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yngxing)巨大 共二十六页 海洋死亡区域扩大 最近几十年,海洋渔业资源惨遭过度捕捞、污染(wrn)、疾病、水温升高以及海洋酸化迫害。 所谓的海洋“死亡区域”是指溶氧量陷入枯竭的地区,很多鱼类、甲壳类动物以及其它物种无法在这里生存下去 。 近2/3渔业资源已被捕捞或耗尽。人类(rnli)活动对地球影响巨大 共二十六页人类活动对地球影响(yngxing)巨大 陆地面积改变1/31/2陆地面积已被人类(rnli)活动所改变。共二十六页自然环境异常形成 的自然灾害(zrnzihi)问题人为诱发自然环境性质发生变化,产生生态环境(shn ti hu

11、n jn)问题人为释放有害物质造成污染问题有害物质聚集导致或人类本身变化过程导致的生物畸变和城市化、老龄化问题。 3、全球环境问题分类根据问题的形成原因分类:共二十六页自然灾害(zrnzihi)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 自然(zrn)致灾因子种类多,发生频繁 世界主要自然致灾因子,除火山喷发、热波、海啸外,我国均有所发生。 1949年以来,干旱平均每年出现7.5次,洪涝平均每年发生5.8次,登 陆台风平均每年7.0个,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约1.3次,沿海重大的风暴潮平均每年7次,低温冷害平均每年2.5次,较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每年近100次,严重农作物病虫害每隔34年发生一次,森林病虫害每年

12、发生面积800104 hm2,草原虫害每年发生2 000104 hm2。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是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 为什么四川总是地震?共二十六页中国(zhn u)主要自然致灾因子 自 然 致 灾 因 子 资料来源 自然致灾 因子类别 干旱、洪涝、台风、地震、冰雹、冷冻、暴风雪、天然林火、病虫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沙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轻自然灾害报告,1993年12月 地震灾害 气象灾害 海洋灾害 洪水灾害 地质灾害 地震 旱、涝、台风、飓风、龙卷风、冷害 海啸、风暴潮、巨浪、海冰、赤潮洪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总论),1994年5月 农作物生物灾害 森林灾害 病害、虫害、草害 病害、虫害、鼠害、火灾 大气圈致灾因子 水圈致灾因子 生物圈致灾因子 岩石圈致灾因子 干旱、台风、暴雨、冰雹、低温、霜冻、冰雪、沙暴、干热风洪水、内涝、风暴潮、海浪、海冰 作物病害、作物虫害、森林病害、森林虫害、鼠害、毒草 地震、滑坡、泥石流、风沙流、沉陷、地裂缝 据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城分异一文(有补充修改),1994年3月 共二十六页内容摘要环境与健康 柳琴为了人类的健康,为了子孙后代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