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转向汇编资料_第1页
电动助力转向汇编资料_第2页
电动助力转向汇编资料_第3页
电动助力转向汇编资料_第4页
电动助力转向汇编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汽车电动助力(zh l)转向(EPS)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简介电动助力转向的结构和原理汽车转向行驶动力学模型(mxng)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共二十一页 汽车动力(dngl)转向装置是上世纪40年代左右,在美国大型轿车上首先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用来解决转向轻便性问题。它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先后出现了液压动力(dngl)转向HPS(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电控液压动力(dngl)转向EHPS (Electric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和电动助力转向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g)三种形式。 电动助力转向自身的特点

2、,使其特别适用于低排放汽车LEVY,混合动力汽车(REV),燃料电池汽车(FCEV)、电动汽车(EV)而这四大“EV”汽车将构成末来汽车发展的主体,因此电动助力转向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一 汽车电动(din dn)助力转向系统简介 共二十一页 共二十一页 世界上第一套商品化的EPS是日本光洋(KOYO)公司于1988年生产出的一种用于微型车的柱式电动转向系统。 随后日本铃木公司在其Cervo车上首次装备该电动助力转向(直流电机)。随后电动助力转向产品发展迅速(xn s),不断更新换代。日本精工(NSK)、富士重工等企业先后开发出电动助力转向产品,铃木、本田、三菱、丰田、大发等汽车企业相继开始

3、装配EPS。如本田的Accord 、三菱的Minica(有刷电机)、丰田的Prius都装配了电动助力转向。共二十一页 欧美开发电动助力转向部件稍晚,但起点高、投入力度大,TRW、Delphi、ZF等目前也都推出电动助力转向产品。 美国Delphi汽车系统公司的EPS(采用无刷电机),已经被欧宝、雪佛莱、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和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公司采用。 德国ZF集团1998年与Bosch公司建立“ZF转向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出了Servolecriic系。 德国奔驰汽车公司采用了独创的主动转向系统(Active Steering System ),具有可变的传动比和助力转向。它解决了低速(

4、d s)时的灵活性与高速时的稳定性问题。 国内合肥土业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院等院校也在开展EPS的研究。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等已开发出EPS系统,并进行了小批量道路试验(生产转向柱式的EPS产品已小批量在昌河公司产的爱迪尔轿车、南京菲亚特公司产的新雅途轿车上试验)。 此外,目前国产汽车中己有广州木田的飞度、昌河铃木的北斗星CH7100A和上海大众的途安、吉利豪情、长安雨燕、天津丰田的皇冠、一汽大众的开迪、奇瑞QQ等装配了电动助力转向。共二十一页二电动助力转向的结构(jigu)和原理 EPS

5、是一种直接依靠电机提供转向助力的动力转向系统,根据电机布置位置的不同,分为:转向轴助力式(Column Type ),小齿轮助力式(Pinion Type )、齿条助力式(Rack Type)三种型式(xn sh)。但其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共二十一页EPS系统(xtng)结构图共二十一页1)转矩传感器转据传感器用于检测作用(zuyng)于转向盘上的转矩信号的大小和方向。非接触式转矩传感器 2)车速(ch s)传感器 车速传感器通常采用电磁感应式传感器,安装在变速箱中。共二十一页 3)电机(dinj)EPS的动力源式电机(dinj),通常采用无刷永磁式直流电机(dinj),其功能式根据ECU的指令

6、产生相应的输出转矩。4)离合器离合器采用干式电磁离合器,其功能式保证EPS在预先设定的车速范围 内闭合。5)减速机构减速机构式用来增大电机输出转矩。6)电子控制单元计算机根据转矩和车速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按一定的控制算法计算出所需要的助力转矩,然后通过D/A输出,控制电机实现助力控制共二十一页EPS控制(kngzh)流程图共二十一页共二十一页共二十一页吉利(jl)豪情用(总成)12V 150W共二十一页昌河北斗星用转向柱式,有刷直流电机(日本(r bn)精工NSK) 共二十一页EPS系统(xtng)转向肋力的效果共二十一页三汽车转向(zhunxing)行驶动力学模型3.1转向(zhunxing

7、)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图3-1汽车转向系统共二十一页按功能(gngnng)原理将上述转向系统转化为绕转向主销转动的等效动力学模型,如图3-2.图3-2 绕转向主销的转向系统等效(dn xio)动力学模型共二十一页3.2电动助力转向(zhunxing)系统动力学模型共二十一页四.面临(minlng)的问题和发展趋势1.面临的问题(wnt)1)助力特性的确定2)控制策略3)信号源4)四轮驱动共二十一页2.新的趋势1) 结构: 现有(xin yu)的EPS中,驱动转向轮进行转向的力由人 和电动机助力两部分组成,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EPS将是全助力的电动转向系统,即驱动转向轮转向的力完全由电动机提供。目前,国内外研究最多的线控转向 (Steer by Wire)就是一种全助力转向技术。 2) 控制策略: 今后控制信号将不再仅仅依靠车速与扭矩信号,而是根据转向角、横摆速度、侧向加速度等多种信号进行与汽车实际特性相吻合的综合集成控制。 共二十一页内容摘要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世界上第一套商品化的EPS是日本光洋(KOYO)公司(n s)于1988年生产出的一种用于微型车的柱式电动转向系统。德国ZF集团1998年与Bosch公司(n s)建立“ZF转向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n s)”,开发生产出了Servolecriic系。它解决了低速时的灵活性与高速时的稳定性问题。转据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