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_第1页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_第2页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_第3页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_第4页
比喻说理与类比推理的不同艺术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引言劝学是荀子首篇,又名劝学篇。其从儒家道德修养 论的立场系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的内容、方法、途径 和最终所达境界等问题。虽然文中所谈学习与儒家要求的君子道德修 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其中提出的一些主张,如学无止境、锲而不舍、 用心专一、虚心求教等,在各个领域均有普遍借鉴意义。不仅有助于 个体道德建设、彰显生命价值,更对塑造“君子”型人才,提升社会 整体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使用大量喻证,生动形 象地说明道理。但是郑光复认为劝学的论证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他认为劝 学属于议论文体裁,因而文中所用为类比推理方式,而不是喻证。 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喻证说理与类比推理

2、的区别。本文拟就 此对喻证法与类比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修辞与逻辑的关系,从而进 一步领略劝学的艺术魅力。目前学界虽有针对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关系的研究,但几乎都从 逻辑学角度进行论述,很少涉及修辞学和逻辑学之间的对比分析研究, 而针对劝学中比喻论证与类比推理的争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 于此,澄清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关系,对修辞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将 大有裨益。二、喻证法与类比的界定比喻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属于逻辑学范畴。修辞是语言运用的 艺术,常因语言而异;逻辑是抽象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人类共同的。修辞运用离不开思维活动,但不一定符合逻辑规律,可以只表达形象 思维、感性认识;逻辑思维虽然也离不开语言运

3、用,但必须符合逻辑 规律,依赖抽象思维、理性认识,主要运用消极修辞手段表达,一般 不用积极修辞手段。对二者的混淆会产生两个后果:或者认为逻辑不 可靠,或者认为修辞等同于推理。喻证法即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 一种论证方法,多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论证观点的正确性,“喻 巧而理至”。从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章到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 普通语言学教程,古今中外均喜用喻证法证明观点或解释晦涩的 术语,因其清晰易懂,生动形象。目前,逻辑学和写作学论著均把“比 喻论证”列为论证方法之一,公认议论文体中也可以使用比喻辞格。 各地中高考多次考查比喻论证,如哈尔滨2013年中考语文,提问“

4、谦 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是哪种 论证方法。上海、内蒙古、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福建等省市均 有此类考查内容。可见喻证法不仅使用广泛,而且成为中学语文要求 掌握的内容。类比推理,是一种前提与结论具有或然性联系的推理,也称类比 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若干属性上相似从而推出其在其他 属性上也相似的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导事理的逻辑手段。喻证与类比的构成很相似,都具有比与被比的两个事物,这两个 事物必须有类似之处,并且要求比较双方相似处越多越好。但二者的 区别也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比喻通过形似描摹说明,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影响语言 传播的效

5、果,属于修辞学范畴;类比通过内在联系寻求共性,是一种 逻辑思维方式,影响认识事物的推断,属于逻辑学范畴。第二,从内容看,比喻有本体、喻体,通过相似点(形似)联系 在一起,喻证法注重的是相似性;而类比有被类比事物和类比事物, 通过逻辑关系(质同)联系在一起,注重比较双方的相关相连,质的 同一。第三,是否有本体和喻体出现是喻证与类比的根本差异。从形式 结构看,喻证可出现本体、喻体和表示相似关系的喻词,也可只出现 本体、喻体或只出现喻体。类比的类比事物和被类比事物都要出现, 表示判断推理的词可不出现。推理形式是:已知:甲具有a、b、c、d属性(例如,已知甲具有:a人类;b 健康;c吸食毒品;d成瘾)

6、已知:乙具有a、b、c属性(已知乙具有:a、b、c同甲)推知:乙也可以具有d属性(结论:乙的d也同甲)从括号中替换的事例看,具有相同属性的甲乙两个事物会有相同 表现。乙事物的表现是未知的,由甲事物推理出来。有的虽然未经证 明,但具备上述条件要求也是可信的。如张三和李四身体条件相同, 张三吸食一定量毒品会成瘾,李四不用试也可推出相同结论。人们根 据地球有生命存在,推出其他与地球属性相同的类地行星上也会有生 命乃至智慧生命存在,从理论上说是符合逻辑的、可信的。但属性不 同则不能如此类比。第四,喻证说理易明,类比推理可信。喻证的本体喻体是两类不 同事物,力求形象、生动,对语境依赖程度较高;而类比无须

7、形象、 不求生动,要求类比与被类比的是两个同类事物,具有相同属性,从 而推出未知事理。邹忌讽齐王纳谏由一个人的“受蔽”推出同类 的另一个人也同样会“受蔽”,从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另 如,皖南事变后郭沫若(时任文委主任委员)在反驳被要求加入国民 党的理论时,用“相信佛教的不一定做和尚、做和尚的不一定信佛教” 类推出“信三民主义不一定加入国民党,重在实际行动”的结论。这 都是人跟人比。同样的人,做事、思考也具有相同性,此所谓人同此 心、心同此理。同喻证说理相比,类比推理因其具有逻辑力量更令人 信服。由于事物复杂,人的认识有限,所以类推常具有或然性。但不能 因此否定类推的逻辑性,随心所欲地使

8、用这一手段或把不相干的事物 硬扯到一起,牵强附会。另一方面,也不能以这一逻辑手段的条件要 求修辞手段一一比喻。比喻辞格重在相似性,常常通过违反逻辑规则, 改变真值条件(违反“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迫使人循相似点 联想,以起到形象说明的作用。所以类推不能通过表象联系进行,而 喻证说理却可以通过表面相似构成。这是它们特点上的重要区别。有 一些观点混淆了喻证和类比的区别,除上文引郑文“劝学的论证 特点是类比而非比喻”外,华夏大地教育网所载资料认为比喻论证同 于类比论证,称“类比论证也叫比喻论证”;广东考试服务网所载资 料认为比喻论证属于类比论证,称“凡比喻论据都是类比论证法”。因而亟须澄清喻证和

9、类比的关系,避免出现更多谬误。三、劝学中喻证与类比的争议喻证可否用于议论文进行说理?答案当是肯定的。喻证说理与类 比推理并非水火不容、截然相反,只是作用和特点不同,二者既有区 别又有联系。喻证说理重在形象说明作用,类比推理重在抽象推出结 论。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认为,劝学运用生活中常见 的事物设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 读者容易接受”,正好指出喻证说理的作用、特点。在劝学中,“学不可以已”是开篇提出的论点,但这只是个抽象道理,不易于被 人接受,于是荀子借助常见具体事物,形象、生动地加以解释说明, 以达到劝导目的。劝学中的草木变化、动物活动,显然不能与人的行为类比

10、, 不能由水和冰的关系推理出人与人的关系,更不能由蚯蚓、马等动物 推导出人的某些能力、性质。它们与人的关系只是形似而非质同,没 有内在、必然的联系。仅因文体是议论文便认定只能用类比而不能用 比喻的观点是片面且不符合事实的。郑文也许觉得凭借劝学是议论文体就说不能用比喻不妥,所 以又接着说:“另外,比喻在议论文中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精辟入微 地说理,使人有所悟,也就是从形象的比喻中明白道理。”如此可以 说,其也同意可使用比喻在议论文中说理。可是,接下来其又以荀 子富国“事强暴之国难辟之是犹处女婴宝珠而遇中山之 盗也”为例,质疑道:“荀况是设喻高手,同出自其笔下的劝 学字里行间为什么找不到这样完整的妙

11、喻呢?”进而说:“再有, 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所引例证广泛而繁多。倘若劝学真 是有那么多种多样的比喻形式,陈先生为什么一句也不引呢?是 故,我们认为劝学是古文中运用逻辑推理非常成功的典范文章, 这种现象在先秦散文中俯拾皆是,如果要讨论其论证方法,则是类比 论证法,而绝非喻证法。”这种论证与其论证的观点正好相反,恰恰是在证明劝学完全 可以用比喻说理,只要把“同出自其笔下的劝学字里行间为什么 找不到这样完整的妙喻呢”一句后边改成为什么不可以用这样 的妙喻呢”。至于是否“完整”,则没有本质区别。用语简繁、整散, 须视需要而定。比喻说理不见得都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郑文不也说 修辞“要根据题旨情境选择

12、恰当的语言形式”吗?至于陈望道先生是 否引过更不足为证。因为从推理前提看,大前提须是陈先生引过所有 的比喻说理文例,才能得出“没引过就不是”的结论。古文经典浩如 烟海,难以尽引也无须尽引,怎能说没引过的就不是比喻说理?就是 其举过的比喻例子修辞学发凡中也未尽列。说“教参编者由于对比喻修辞格的构成缺乏严谨的科学分析, 因而混淆了比喻的种类与比喻的概念,把诸如正面设喻反面设 喻看成比喻的种类,是有悖于比喻辞格特点的”是不正确的。首先,即使种属关系混淆也并不改变问题的性质。如同把“写了 批评文章”说成是文章或作品一样。比喻分类也可有所不同。可按内 容分、按肯定否定分、按程度分、按结构分角度不同,分类

13、自然 不同。所以还另有“讽喻” “迂回设喻” “强喻” “弱喻” “博喻”等。 南宋陈骙(11281203 )所著文则已把比喻分为十种。其中几种 与劝学有相似之处,如:二曰隐喻:其文虽晦,义则可寻。国语又曰:“虽 蝎潜焉避之。”四曰诘喻:论语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欤? ”六曰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书曰: “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其中,诘喻按句式分,但此处例句与隐喻例句一样,相当于现在 按结构分的借喻。当然,陈望道先生按成分构成所分“明喻、隐喻、 借喻”可看作比喻的基本分类。这一分类体现比喻的基本结构特点, 反映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关

14、系。陈骙文则的“若金,用汝作砺”同劝学“金就砺则利” 都是比喻。追溯劝学中比喻句来源可见,有的也曾出现本体和喻 体:孔子谓子路曰:“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君子不可以 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 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 ”子 路拜曰:“敬受教哉。”(说苑卷三)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跤而望,不如 登高之博见”(子思子佚文)孔子师徒以不同事物设喻,辩论人是否需要学习,本体、喻体明 确。子思连用比喻说明“学习可以益才”的道理。劝学中不是可以找到借鉴这些比喻的影子吗?郑文认为:“青”“蓝”均为同一类事物,而句子却没有

15、用别的事 物描写和说明“青出于蓝”,也就是它不具备比喻辞格的条件,根本 不是比喻句,而只是陈述句不管何种比喻中都应有“譬喻与被譬 喻”的两种事物。这段话有三点不当。第一,劝学以“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喻“学习可以提高知识 修养”的事理,整句是喻体;并非以“青”喻“蓝”,“青”或“蓝” 都不是喻体。既然“青”和“蓝”之间没有比喻关系,那么二者是否 为同类事物都没有关系。第二,陈述句与比喻句也不相干,陈述句并 不排斥比喻句,二者不是同一平面对立的概念。第三,最后一句否定 自己认可的“思想的对象和譬喻的词语都隐去”的借喻。郑文举的“先 生之风,山高水长”不也没出现本体吗?并不能因为“风”表示事物, 而“

16、青出于蓝”表事理就改变其喻体性质。其实古文、今谚、歌词、 警句中类似例子很多,如:“善游者溺,善骑者坠。”(淮南子原道训)“戴上墨镜看天空,天空永远是昏暗的。”“好马不吃回头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这些耳熟能详的喻理警语,有本质不同的本体也不出现,常因语 境而异。尤其是最后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与劝学用法十分接 近,即,以文学意境透视理学哲思(本体“书”与“学”在上文标题 中)。这正体现了汉语表达“取喻成趣、含蓄有致”的美感。如上所述,类比是通过对两个属性相同条件相当的事物进行比较, 从而推出未知结论的逻辑推理方式。类比两个事物的属

17、性,条件越清 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构成类比的两个事物缺一不可,虽然语言表 达时可省略,但其与借喻不同:类比省略可以明确补出;借喻不是省 略,有的能补,有的不能补或无须补出。如果认为类比的两个事物只有某些属性相同,可以是不同事物, 甚至可以是完全没有关联而只有相似点的两类事物,势必混淆喻证说 理与类比推理的界限,把前者当成后者。这“某些属性”应是本质的 而非现象的。两个事物必须是同类事物,或者说在类推方面属同类, 不能是毫无内在联系的不同事物。例如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根据光和 声都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扰等属性,推出光和声一样也呈 波动状态。看起来光和声是不同事物,实际上却有同质关系:二者

18、皆 有“直接传播、反射、折射、干扰”物理属性,所以可由声具有波动 状态推理出光也可能具有波动状态。科学证明其推理正确。换成其他 不能直线传播的物质或动植物则不行。比如不能由水波的性质推理出 心理波动的性质,二者只能有比喻关系,没有类推关系。由三条腿的 桌子具有稳定性可以类推出三足鼎稳定,但不能推出三条腿的动物也 稳定。那些表面相似实则不同的事物也不能构成类比。劝学中的 “吾尝跤而望矣”之类,看起来是人跟人比,性质相同,但实际上是 人登自然之高的肉眼“博见”,与人进行学习以达抽象之高的思想“博见”相比。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表现),前者动物亦可行,后 者则只有人能做到。背离属性相同这一点,就背

19、离了逻辑关系,失去推理可能。推理 就是寻求事物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完全符合条件要求,结论 是必然的;可能符合条件要求,结论是或然的(可能的);完全不符 合条件要求,结论是不可靠的。类推越接近事实就越接近真理,反之 就是谬误。比喻则无须用事理衡量,说“恩重如山”并非“恩”真有 重量,“山”的重量也无法称量。其他修辞手法(如比拟、夸张等) 亦如是。四、从对比喻、类比的矛盾表述看劝学的艺术特点一些人混淆修辞和逻辑的界限,常以二者的联系代替区别,这种 情况不容忽视。由于以修辞规律衡量逻辑会出现认识(事理)上的错 谬,以逻辑规律衡量修辞则会错把形象生动的表达艺术当作语言失误。郑文对比喻、类比的表述

20、前后不一,恰恰表明对劝学语言文 艺特点的理解偏差。矛盾一,理论与实践脱节。该文所述比喻与类比的定义、区别大 体不错,但用来指导实践却大相径庭。比如引述“借喻一一思想的对 象和譬喻词语都隐去,单说风如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而在 否定“青出于蓝”为比喻时却改说“不管在何种比喻中都应有譬喻与 被譬喻两个事物”。其实,这正是劝学的语言文艺特点之一:以赋的铺排旁征博 引,从事物“青、冰、轮”到人“登高见、顺风呼、假舟楫”,再到 山水、动物之喻,语言(修辞)形式或对仗或排比,语言(修辞)内 容或对比或比喻,是运用文艺语言的劝说,事实上以劝学为代表, “劝说”是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独特文体,与口语中的“劝

21、谏” 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以故事设喻,此即所谓的寓言。矛盾二,概念不清、表述含混。在辨析概念时应保持前后一致、 始终如一,不可自相矛盾。这是逻辑规律最基本的要求。比如举“事 强暴之国难”的譬喻后说劝学中“找不到这样完整的妙喻”,而 在辨析类比的不同时,又说“而类比的类比物情节比较完整,有一定 的故事性”。另如在同一段中先说“而句子却没有用别的事物来描写 说明青出于蓝,也就是它不具备比喻辞格的条件”,接着又说青 出于蓝必须在特定语境中说明另一事物才能构成比喻”。那么, “青出于蓝”构成比喻的条件到底是得被别的事物说明才行,还是必 须要说明另一事物呢?说“青出于蓝”不是比喻是因为没有说明的事 物,

22、可是下一段说是类比时则认为有所比的事物:“以青出于蓝 等众多的事物均系经过一定的外力,使之改变性质,类比出人只要通 过后天的学习和参省,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品性,达到知明则行无 过的境界。”这里不是又有了另一事物吗?实际上,“青出于蓝”恰恰形象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的品性”。劝学正是以艺术语言说明学习使人品性提高、“知明无 过”就像“青出于蓝”等一样。矛盾三,有的说法互相龃龉。郑文最后一段说:“教参忽视了 理论上、内容上和形式的明显区别,铸成大错。比喻属修辞范畴,类 比属逻辑范畴(诚然,就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把它作为一种辞格来 看待)。前面已提及,不再赘述。”括号内容使区别开的两类又没了

23、区 别,否定了比喻和类比分属不同范畴。而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作为修辞 格来看待前面也并未提及。又说:“从形式上看比喻一定是两个 事物构成的而且相喻的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事物;而类比的类比物, 情节比较完整,有一定的故事性,不能是同类事物;由于要注意提高 推理的可行程度。因此,类比的结合有的是双项,有的是三项,甚至 更多一些;事物之间的类比,有的是同类物,有的是异类物,灵活性 较大。”郑文曾因“青出于蓝”没有两个事物而判定其为类比,照此 说类比可只有一个事物,这里又说都不止有一个事物了。更奇怪的是, 说类比也同比喻一样“不能是同类事物”,又说类比“有的是同类事 物,有的是异类事物”。郑文中的两句“不

24、能是同类事物”,后一句也许是由于误用产生 的多余词语,就像上文“由于”后边又多了个“因此”一样吧。 只是粗心大意倒也可以理解,但似乎还有认识上的问题须澄清。说类 比的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事物”不对,说两个事物可同可异也是错 误的。五、结语比喻有比喻事物和被比喻事物,类比有类比事物和被类比事物, 这是二者相同之处。但比喻的比喻事物(喻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 是多个。以多喻一的比喻称为博喻。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就曾举韩 愈送石洪序、苏轼百步洪诗的博喻手法。博喻喻体各项内部没有直接关系,都直接与本体有关联,所以从比喻的构成要件看仍只 有两项一一比喻事物(喻体)和被比喻事物(本体)。在表达时只出 现比喻事物(喻体)就构成借喻。因此,形式上并不一定是两个事物 构成。比喻可用以喻事物,也可用以喻事理,喻事理称为讽喻。寓言 故事多是借喻、讽喻。劝学亦采用借喻、讽喻,这是表达艺术, 既含蓄有致,又发人深省。类比的类比物和被类比物一般各为一个, 是一一对应关系。在推理方式中,归纳推理的事物可以是多项,类比 推理的事物只能是一项,被类比的事物也可以是多个,但通常也只算 一项。比如,由三条腿的凳子类推出其他类同的三足器物也具有稳定 性,其他三足器物可能不止一个,但都属于一项。而且被类比的事物 也必须出现。被类比的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