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_第1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_第2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_第3页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2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润泽的教室重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邵原一中 张银萍双休日在家,重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它像一位老友,或是一处故地,依然令我欣喜。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授佐藤学先生10年前出版的著作,文字质朴、凝练,呈现了佐藤学先生追求的教育理想: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佐藤学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不是追求没有教师介入而进行的“自学自习”活动,不是让教室解体为零零散散的个体,让学生一个人一个人孤立地活动,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到私塾的时代。现代学校“学习”的本质: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

2、行的活动”,学生的“学”, 应该成为课堂的核心。那么,怎样的课堂,既可避免只注重传授不重视自主探索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弊端,亦可防止“学生为中心”的自负盈亏似的学习方式可能陷入的无序化、无效化现象。怎样的课堂,才能体现现代学校“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本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很多观点,以及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善学习环境,的确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润泽的教室”是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里一个重要的概念。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佐藤学先生说:“教师和学生都不受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

3、家自觉地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最动人的是“构筑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室里有多少“润泽”的成分呢?很多时候孩子不能安心地、无拘无束地学习。有时,他们害怕,怕自己答错问题,怕受到老师的批评;有时,他们焦虑,焦虑做不完的练习纸,焦虑考砸后可能受到的嘲笑。面对老师枯燥不停的讲解,面对老师莫名的烦躁或无辜的指责,学生们能安心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成了冠冕堂皇的的口号,失去的却是课堂的和谐。“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就是适合种子生长的环境;同时也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如果学生是一颗颗小种子,那么润泽的教室就是适合种子生长的土壤,这片

4、土壤所具备的应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润泽的教室”是不会滋生暴躁、浮躁之气的,置身这样的教室中,学生也会自然地拥有一份安全感。润泽的教室,人与人互相信任,一切的学习可以在这里发生。润泽的教室,人与人互相倾听。佐藤学先生认为,润泽的教室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倾听的教室”。他的观点是:“倾听远比发言更重要,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对于倾听,他对老师的要求是“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他指出老师要做到两点:一是理解孩子言语所表达的意思;二是理解对方话语中渗入却又没有明说的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

5、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关于孩子们的倾听,佐藤学先生指出:告诉孩子们,倾听就要用好自己的耳朵,但并不仅仅指用耳朵,有时候我们还要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就像一只小鸟在向我们说话,我们听不明白它的叫声,如何去了解它此刻的心情呢?就要用眼睛去“听”。倾听实际是一切教育的开始。美国的创意教学,有专门的培养学生倾听的训练中心。美国教学研究协会研究发现: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孩子还没学会如何听课时,讲课就开始了。倾听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润泽的教室,人与人互相应对。“被对的能动性应对”是佐藤学先生静悄悄的革命里一个核心的概念。“应对”就是

6、学生与学习内容(被认知世界)的应对,与老师同学的应对,与自己的应对。“对于学习这一能动性的活动来说,应对这种被动的应答是基础的基础。”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老师就好像是和孩子们玩棒球,能否准确地接住孩子们投得标准或不标准的球,就是老师的应对能力。如果老师准确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说什么,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或投偏了球,老师也能准确接住的话,学生后来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学生投来的球,就是学生有声或无声的言语表达,接住学生的“球”,才能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交流中才能与之进行心灵的碰撞,才能心心相印。如何实施这样的教学活动呢?佐藤学先生认为:老师安排切实可行,学生可操作的学习任务,让孩子课

7、前预习,自己先去发现,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做好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的准备;课堂交流中,师生其实都要训练倾听与对话这个“接球”的技巧;然后学生反思,与新的自我对话,内化实践。老师在课堂上与孩子的交流应对,佐藤学用了两个比喻“量体裁衣”和“交响乐团”,老师要做出适合每个孩子身材的衣服(因材施教),要注意乐团发音的和谐,更要注意乐团里不和谐的发音。自主学习的教育哲学认为,支持课堂的是一个师生双向的 HYPERLINK /wiki/%E5%AD%B8%E7%BF%92%E5%A5%91%E7%B4%84 o 学习契约 t _blank 学习契约,而并非单向的教师权威。自主能力必须在一次一次为自己抉择

8、,从成功或误判中累积经验而来,不能够靠灌输知识来学会。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都很重要,两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师生互相发挥作用,共同促进学习。学习过程中,互相应对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只有自己去穿越,别人无法替代。如果某一重要对话没有落实,后面的对话就将受阻。而老师要尽最大的努力提供支持,引领孩子前行。润泽的教室,人与人共创课程。什么是课程?佐藤学先生说:“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在课程这一词的英文释义中也有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即是说,创造课程并不是制订目标或计划一览表,而是要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润泽的教

9、室里,老师会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理解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相互欣赏的学习。即让每个学生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佐藤学先生的观点:“要将目标达成评级的阶梯形课程,改为主题探究表现的登山型课程。”润泽的教室里,老师会考虑如何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以促进学科学习的综合课程。比如,美国小学生的学习:一堂数学课,老师简单教授了一些数学理论知识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孩子到银行里去存钱。英文课后,以一个新闻事件为例,让孩子回家去搜集各大媒体怎么报道这个事件,看看媒体的表述,学习怎么写新闻,然后回到教室后,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由

10、此可见,学的课程即是过程,是老师有方向地引领学生穿越的岁月,岁月里呈现出的是需要给孩子们被动的、能动的接受的东西,是反思,是经验。自主能力不是一种知识,而是面对自己生命的艺术,就像画家要成为画家,非得自己动手作画,人要成为自主学习者,就得知行合一。课程不是内容,而是通过这些内容去穿越的一段旅程。这样的旅程对于真正的行路人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六七岁的孩子,以前都被称为蒙童,每个人的第一个老师,都被称为启蒙老师。现在细想“启蒙”之意,就是开启一扇扇生命之门,让生命的状态日渐清晰,也让生命的旅程更加充实而有意义。课程并不是在办公室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润泽的教室里,师生一天天地慢慢共生而成的。夏雪梅博

11、士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封面上有一段话:“学习伴随我们一生,学生在学校里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但是,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它让我震撼,也让我自问: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听你分析,讲解,作业,练习,这样的学习真的有效吗?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学任务的完成一定代表学习的发生吗?事实是,有些看似巧妙的课堂设计,是不是迷惑了我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正确判断?有些看似令人满意的课,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不是真的卓有成效?的确,在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的流程中,的确很少思考这样严肃的问题,甚至从来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意义。然而,夏博士多年的研究表明:我们的课堂无学习、假学习或浅学习的现象

12、普遍存在。曾经看过一份材料,讲的是 1979年,中美互派教育考察团,并对两国教育进行评估的事。其中有这样的叙述:中国教育考察团看到的是:美国学校不重视文化课,而非常重视音乐和体育等学科,特别是小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非常受到重视。美国的教室如市场,孩子不遵守纪律,上课乱动,二年级还不会背乘法口诀。考察的结论是:20年后中国的教育必将超过美国。美国教育考察团看到的是:中国学校重视文化课,音、体、美学科每周只有1-2节。中国的教室里孩子遵守纪律,学习非常勤奋,甚至一大早拿着饼,吃着饭去上学,晚上回家还有大量的作业,学生文化课的基础非常扎实。考察的结论是:20年后美国的教育可能会落后于中国。二十年后的2000年,情况如何?据相关统计,20年间,美国出了43位诺贝尔奖得主,174位知识型亿万富翁!其中包括比尔盖茨。而中国出现的是“很多人才”,至于这些人才在哪里,对世界有什么杰出贡献,谁也无法考证。说实话,关于国外的教育,我们议论更多是他们如何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却很难看清楚,他们的教室里在发生怎样的学习,他们的教室里师生之间产生了怎样的连接;我们始终没有领会,他们的教室为孩子的自主学习和后劲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