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_第1页
吉安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_第2页
吉安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_第3页
吉安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_第4页
吉安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吉安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征求意见稿)为切实做好我市2020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秀美吉安,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令)、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列有关规定,结合近期省、市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制定本防治方案。本方案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一、2019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我市属地质灾害易发区,地质灾害发生诱因主要为短时强降雨、冰冻等恶劣极端天气。据统计,2019年度

2、全市共接到地质灾害灾险情报告50起(险情16起),其中崩塌12起(险情2起)、滑坡27起(险情8起)、泥石流9起(险情5起),地面塌陷2起(险情1起),造成3死2受伤(其中1人轻微伤),393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约299万元。据梳理统计,全市现存地质灾害隐患点11756处,威胁人数7.91万人,威胁财产21.10亿元,防治压力仅次赣州,位居全省第二;2019年灾害发生主要集中在吉安县、吉水县、永丰县、遂川县、泰和县等县(市、区)丘陵山区,其中吉安县18起,吉水县8起,永丰县、遂川县、泰和县各4起,万安县、安福县各3起,永新县2起,青原区、井冈山市、峡江县、吉州区各1起。对比2018年同期,灾害

3、发生数量上升了22起(78.57%),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升了206万元(221.20%),灾害造成人员死亡上升了3人。回顾2019年我市灾情险情,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6月至7月上旬,我市中北部降水异常偏多,吉安县、安福县、永新县、泰和县、青原区、吉水县等中北部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且明显多于南部、异于常年;二是地质灾害大多处于红色碎屑岩、变质岩和花岗岩分布的丘陵山区,岩土体工程力学性质差、透水性差且存在软弱夹层,受降水渗透饱水导致软化、错动;三是大规模滑坡异常多发,除自然因素外,大多与工程建设、建房切坡等人为边坡支护不当、疏排水不畅等因素有关,坡体易于失稳,受降水影响诱发新、老滑坡滑动

4、、复活。四是8月底月至12月下旬,因我市持续干旱地下水位持续降低,农村生活用水严重不足,很多地区村民采用打井抽水来满足生活用水,造成我市岩溶发育地区地面塌陷频发。2019年11月下旬,中央财政下拨我市3215万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后期将有力的抑制我市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2019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全面落实防灾责任制,周密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生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尽最大努力避免了人员伤亡、减轻了财产损失。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部门中心工作进行部署落实,多次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

5、排查、巡查、复查和防灾工作落实情况督查,全面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积极主动履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协调、指导和监督职责。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全市共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排查、核查2374批次9383人次29128点次,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1.4万余份,发布地灾气象预警预报249次,开展宣传活动19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份,开展培训109场次,培训人员5890人次,开展演练32场次,参演人员4324人次,调查处置灾险情50起,紧急转移受威胁群众4077人次,成功避让灾情3起,避免人员伤亡10户35人。二、2020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一)降雨趋势预测据气象资料分析,预计我市2020年3月

6、下旬前期进入雨季,接近常年同期,有出现早汛的可能;主汛期(46月)平均雨量略偏多,为690790毫米(多年均值为673毫米),偏多01.74成,空间分布北部略偏多,其他地方接近常年同期;时间上前少后多,有降水集中期,局部地区可能发生洪涝或内涝,短时强降雨、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略偏多;汛期结束略偏迟,在7月上旬后期;伏秋期(79月)平均雨量略偏少,约为300340毫米(多年均值为372.5毫米),部分地区有阶段性干旱发生。(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历年汛期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降雨关系,以及2020年气象部门降雨趋势预测,预计我市2020年汛期崩塌、滑坡、泥石流

7、灾害数量较往年持平或偏多,伏秋期地面塌陷受干旱影响较常年易发多发。2020年全市重点崩、滑、流、地面塌陷重点防护区段:1崩、滑、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5个:(1)安福县章庄钱山;(2)永新县三湾泰和县碧溪井冈山市睦村;(3)遂川县营盘圩井冈山市下七遂川县禾源;(4)遂川县高坪碧洲万安县宝山泰和县小龙;(5)青原区东固吉水县水南永丰县沙溪中村君埠。中易发区7个:峡江县罗田吉安县油田安福县山庄;安福县严田永新县芦溪;永新县象形龙源口吉安县天河;泰和县桥头遂川县大坑井冈山市长坪;青原区天玉吉水县八都青原区新圩;新干县溧江城上峡江县马埠永丰县潭城;永丰县鹿岗七都吉水县下江螺田永丰县陶唐石马。2地面塌陷地质

8、灾害高易发区9个:(1)永丰县瑶田藤田石马;(2)峡江县水边吉水县八都;(3)安福县洋溪吉安县万福吉水县盘古;(4)永新县龙源口安福县寮塘吉安县里田;(5)吉安县敖城官田凤凰青原区永和;(6)井冈山市拿山;(7)泰和县水槎;(8)泰和县澄江镇新池桔园;(9)万安县宝山。中易发区4个:(1)永新县象形;(2)永新县高溪文竹;(3)青原区天玉镇菱塘;(4)遂川县禾源。以上崩、滑、流、地面塌陷易发区是我市今年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段。预计我市崩、滑、流地质灾害主要发生时段为3月下旬至7月上旬,及后汛期、台风期等时段,具体发生的区域和强度与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降水强度有关:崩、滑、流高易发区出现二十年一遇或

9、以上暴雨、中易发区出现五十年一遇或以上暴雨,崩、滑、流灾害可能大量发生;崩、滑、流高易发区出现十年一遇暴雨、中易发区出现二十年一遇暴雨,崩滑流灾害可能较多发生;其他强度的暴雨也可能诱发少量的崩滑流灾害。丘陵山区农村建房切坡段、城镇规划区切坡段、露天采矿(采石)场和运输便道、新建和改扩建公路铁路边坡、水利工程边坡和旅游景区高陡岩体等是发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的破坏和持续的中雨至大雨将是引发滑坡、崩塌的主要因素。地面塌陷可能出现的区域主要是安福、吉安、永丰、井冈山等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易发区,受地下水水位变化、岩溶作用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一年四季均有可能

10、发生,汛前期和伏秋期为主要发生时段。受限于长期降水预测难度大、准确度不高,以及集中强降水在时间上、空间上不确定等因素,本预测仅是地质灾害长期趋势预测。三、地质灾害防护重点和重点防范期依据上述预测分析,2020年我市设置了14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护区、11个次重点防护区。设市级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3个(详见附件1)。崩、滑、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3月下旬至7月上旬,受台风、暴雨或强对流天气影响,视天气情况相应延长。四、主要防治目标及措施(一)防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领导小组

11、第二次会议主要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防灾理念,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全力做好全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争把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全力实现“不死人、少伤人”的防治目标。(二)防治措施1强化组织领导,压实防灾责任。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及其办事机构,构建“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地质灾害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地质灾害易发的县(市、区)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全面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行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

12、管领导具体负责的责任机制;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要继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应急技术支撑工作,积极引进专业技术队伍入驻辖区,按照“既分工又合作”的原则,会同本级应急管理、住建、水利、公路、交通等部门建立自下而上的防治责任体系(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联系人及方式见附件2)。各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要迅速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隐患地区进行全面排查,根据排查情况和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因地制宜,及时编制本辖区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或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批转实施。加强灾害巡查,强化风险掌控。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自然资源、应急管

13、理、住建、水利、公路、交通等各责任部门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制度,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和群测群防网络的作用,组织开展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的汛期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市级各责任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部署开展本系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三查”工作,并及时将相关排查成果和防灾措施告知各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及地灾防治主管部门。各县(市、区)应根据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结果,及时调整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群测群防员,动态更新隐患点台账,建立定期监测记录台帐。各地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特别是加强对山区居民建房地质灾害危险性简易评估、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认真

14、执行区域评估制度,在年内全面完成城镇规划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高新区、新区、特色小镇等区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评估工作,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相关规定,从统筹规划、有效规避灾害出发,把好项目选址及用地审批关口,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隐患。各级教育、住建、工信、交通运输、水利、文化旅游、电力、通信等主管部门,要履行监管责任,确保工程建设项目配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各工矿企业和单位,严禁在地面塌陷易发区及周边过量抽排地下水。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企业落实预防采空地面塌

15、陷措施的监督检查,减少采空地面塌陷发生;加强对岩溶地面塌陷易发区附近矿山企业过量抽排地下水行为的监管,减少岩溶地面塌陷发生;加强对矿山企业尾矿库安全运行的监管,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加强山区农村建房切坡管理,严禁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削坡建房。3严格防灾制度,加强组织督导。各县(市、区)指挥部、市指挥部成员单位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值班制度,全年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在主汛期、持续强降雨和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段、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和处置期间,实行24小时地质灾害应急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值班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及值班电话,以确保信息渠道畅通。严格执行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速报制度。

16、确定专人负责地质灾害速报和月报、年报的收集、汇总、报送工作。重点时段,实行地质灾害零报告制度,确保信息准确、渠道畅通。发生无人员死亡或失踪的小型地质灾害险情灾情,灾害发生地的县级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应当在24小时内向设区市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报告;设区市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报送省自然资源厅、省应急管理厅。发生人员死亡或失踪的地质灾害,或者中型以上(含中型)地质灾害险情灾情,灾害发生地的县级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必须在接报后1小时内速报设区市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和应急管理部门,设区市相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报送省自然资源厅、省应急管理厅。并续报现场

17、应急处置进展和灾情、险情变化情况,保证数据准确,做到不瞒报、不漏报、不错报。加强汛期地灾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与指导,在持续强降雨和台风暴雨、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时段,各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和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靠前指挥,加强监督、指导和巡回检查。4加强普查监测,做好应急调查。各有关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家、省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及相关技术要求,加强合作,认真组织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区划试点项目实施,根据普查结果,按照风险分类分级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管控。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各责任部门要继续做好本地区、本部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充分梳理当前

18、经调查、排查发现的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台账,将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和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要为群测群防员配备必要工具并给予适当补助,切实提高群测群防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对威胁城镇、乡村、学校、医院、铁路、公路、矿山、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进行工程治理或搬迁前,要落实专人负责监测,并尽可能安装专业仪器进行监测,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和效率。各级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气象、水文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特别是强降雨过程的地质灾害实时预警。建立完善雨情、水情、灾情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区域预警系统,进一步完善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推

19、进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预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电话、传真、微信、手机短信和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及时将预警信息发布至防灾责任人、群测群防员和受威胁群众,明确避险转移各个环节的责任人,提前组织转移避让,有效降低灾害风险。建立完善以当地政府主导、各责任部门及技术支撑队伍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的应急调查,小型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中型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大型或特大型的请求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及单位进行。5加强体系建设,强化响应机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管

20、理机构和专业应急队伍建设,整合已有资源,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抢险救灾等地质灾害应急装备。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本行政区地质灾害特点在汛前及时编制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并针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单点防灾避险预案并设置警示牌。对出现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告知公众并设立明显警示标志。一旦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灾情或险情,所在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按要求立即启动本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组织人员及时采取避险措施,加强综合协调,快速高效做好抢险救援、灾情研判、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并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

21、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降低灾害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各地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调查及指导,查清灾害成因,研判灾情趋势,合理划定危险区;应急管理部门要周密制定排危除险方案,科学开展抢险救援,避免发生次生灾害,切实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6明确治理责任,降低灾害风险。要按照“自然因素引发的以政府出资为主,人为因素诱发的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的原则确定综合治理责任主体。交通运输、文旅、工信等部门要加强对交通沿线、景区、厂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威胁重要城镇、学校、医院、集市、村庄等人员密集场所,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积极推进工程治理;对已出现灾害前兆的地质灾害隐患及时组织排危除险;鼓励受威胁居民对规模较小的地质灾害采取简易工程治理措施,以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对治理难度大、生活条件差、治理成本高于避险搬迁费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结合秀美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宅基地改革、危旧房改造等政策措施,统筹做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和组织实施,及时完成2019年度下达的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任务,尽早发挥防灾工程的社会效益。7.加强宣传培训,提升防灾能力。各县(市、区)指挥部要以“422”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