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议论文阅读-2016-2021江西语文中考真题汇编_第1页
说明、议论文阅读-2016-2021江西语文中考真题汇编_第2页
说明、议论文阅读-2016-2021江西语文中考真题汇编_第3页
说明、议论文阅读-2016-2021江西语文中考真题汇编_第4页
说明、议论文阅读-2016-2021江西语文中考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明、议论文阅读2016-2021江西语文中考真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四小题。地表形态的塑造 系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而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王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变质作用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若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2、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

3、,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图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图三大类岩石一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图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

4、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窗下的痕迹。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带,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裙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针,一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

5、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等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针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被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裙被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裙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福皱山只有几十米。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句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

6、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 4000-5000 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 100 米

7、。 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橫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一种河流堆积地貌,

8、包括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也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1) 对于地表形状态的塑造,文章从 、山地的形成、 、 四方面进行了说明(2) 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请概述。(3) 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4) 文

9、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2016江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李慧占 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

10、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

11、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

12、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

13、,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文章原标题为远尘淡墨调烟雨,较原文有删改) 【注】淬(cu)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遑(hung)论:不必谈及。(1)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 ”、“ ”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 ”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从“画”、“ ”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 ”。 (2

14、) 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3) 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2017江西)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小题。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 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

15、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

16、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

17、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

18、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1) 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2) 简要分析文章第自然段的论证过程。(3) 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 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答案1. 【答案】(1)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河流地貌的形成;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岩浆喷发后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崩解成碎屑物质,碎屑物质被搬运、沉积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经过冲熔再生又成为新的岩浆。(3) 逻辑顺序。首先介绍山地的类型,再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体现了先总后分的逻辑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4)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具体的说明了多种山地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 4000-5000 米”,运用列数字的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