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中的语误_第1页
二语习得中的语误_第2页
二语习得中的语误_第3页
二语习得中的语误_第4页
二语习得中的语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外语习得中的语误胡慧勇2012-9例句 错误一:*I like apples、bananas、 pears、 oranges and so on.错误二:*Im a middle school student。错误三:*There were many kinds of animals on the farm, cows, dogs, chickens, pigs 错误四:*The name of the library book was Red Star Over China.错误五:*We have a new classmate this term , his name is Jack,

2、he comes from America. 错误六:*He said I will go with Mike. 错误七:Mary flied to NY City yesterday.语误的后果常凯申门修斯桑卒 诗人昆仑SOD发展是硬道理。Development is hard logic. 语误的后果Chiang Kai-shek 费正清、林同济、夏济安,被译成“费尔班德”、“林TC”、“赫萨”。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 威妥玛式拼音法【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法】(简称威氏拼音法) Wade-Giles romanization 中国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中文

3、拼音方案。 语误的后果五十多个年头过去了,可许多享誉海内外的品牌依旧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如茅台酒“Moutai”,青岛啤酒“Tsingtao”,中华烟“Chunghwa”,张裕葡萄酒“Changyu”,清华大学的“Tsinghua”,京剧“Peking Opera”,南京“Nanking”,上饶“Shalow”,孙中山“SunYat-sen ”,孙子“SunTzu ”等等。语误的后果Mencius:1998年,吉登斯的民族国家与暴力出版中译本,此书由胡宗泽(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与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和赵立涛翻译,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校对,三联书店出版1998年5月出版。 语误的后果

4、此书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门修斯(Mencius)的格言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太阳,居于民众之上的也只有一个帝王,可以适用于所有大型帝国所建立的界域。(第99页) 乍一看“门修斯”,又以为是国人很陌生的一位外国大师级学者。译、校者显然不知Mencius即中国先秦思想家孟子。所谓“格言”,即“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且出自孔子之口,并非孟子所说。 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孟子万章章句上) 语误的后果 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并不是诗,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全篇为:“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

5、,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误译的作者名叫陆兴华,现任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该副教授是在一篇分析德国现代学者施米特的政治理论的文章里,引用了这首词最末一段的德文之后分析道:“施米特引用了中国诗人昆仑的诗句来展望这种世界革命或战斗下的真正的政治的斗争和和平:把革命和战斗的火种当礼物,一把送给欧罗巴,一把送给美利坚,一把留给中国自己,这样和平才会来主宰世界。”段尾特意注明:“这是本人的翻译,未查到昆仑原诗。” Make a guesssporting housefamiliar talk China policy pull

6、 ones leg in ones birthday suitWhat a shame! People will be long forgetting her. It cant be less interesting. 1. 外语与二语 foreign language & second language monolingual, bilingual & multilingual语误与外语(二语)习得 相生相成 即使是母语,词汇的学习也是终身的。 语误种类复杂 语误的分类 (Corder, 19181990, UK) a. 语误( error ) b. 差错( mistake ) c. 语用失

7、误( pragmatic failure)语误的分类 语误( error )是学习者由于没有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造成的错误, 即学习者因尚未掌握所学外语的语言体系而犯的那类系统性错误; 差错( mistake) 是语言学习者由于疲劳、心理紧张、语速太快、粗心、激动或注意力分散等, 在说话和写作时所犯的语言运用错误; 语用失误( pragmatic failure) 是语言学习者在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 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因没能正确理解话语情境, 没有正确使用目标语特有的表达习惯和话语方式而犯的交际错误。 语误的分类 通常情况下, 学习者在理解和输出语言时均会犯错误, 但是我们

8、很难认定理解上的失误是由于对某个句法特征了解不够造成的, 因此, 研究者通常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输出错误上。一般来说, 任何背离目标语标准用法的语言使用皆可视为语误, 它既反映使用者在语言运用上的问题,又显示其语言能力上的不足, 而因语言能力不足而导致的语言偏差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 语误的分类 目前, 大多数研究者都同意宏观上把语误划分为“迁移错误”和“语内错误”, 前者因母语干扰所致, 后者和语言能力发展及语内干扰相关。 语误的分类 语言是用来进行交际的, 而任何交际都是意义的传送。尽管语言学家对语言意义难以给于一个准确的定义, 但是, 意义的实现和( 语言) 话语的语音、词汇、句子结构及语境

9、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语误可能出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境 ( 语篇) 的任何一个层面上, 表现形式也十分繁杂, 通常又可划分为语音错误、词汇错误、语法错误和语篇结构及语用错误 。语误的分类 涉及课堂教学的纠错,还可以分成全局错误(global error)和局部错误(local error)语误产生的原因 传统的观念:学习者的态度,智力等。 实际上,产生语误的原因多种多样,涉及的因素也十分庞杂。语误原因种种Lado之对比分析(CA)Corder之偏误分析(EA)Selinker之语际语或者中介语理论(IL)McLaughlin之信息加工理论(IP)Krashen之输入输出理论(Input

10、& Output H)潘文国之汉英认知心理差异理论(CD)语误理论之一 Lado 的“负迁移”理论(Negative-transfer) 20 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e.g. 1) 女孩子的称呼问题 2) For example, you work in a factory and .( Suppose you work in a factory and . ) 3)Come and see me when you are convenient.( Come and see me when it is convenient to you ) 4) Fortunately, by cutting

11、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the annual debt of the firm has decreased. ( Fortunately, by cutting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the firm has reduced its annual debt.) Robert Lado (1915-1995)an American expert on modern linguistics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Lado从音位、语法、书写体系和文化等层次上,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进行了严格的逐一比较,这一体系被称

12、为“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 他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 Robert Lado他提倡的方法是对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逐步地进行比较。他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最难学的方面就是于他们的母语最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方面或相似的方面则是学习者容易掌握的方面。所以Lado认为第一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正面的影响现象叫做“语言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负面的影响现象叫做“语言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

13、r)。 Robert LadoLado(1957)作为“对比分析”的集大成者对“对比分析假设”的系统表述:We can predict and describe the patterns that will cause difficulty in learning, and those that will not cause difficulty, by comparing systematically the language and the culture to be learned with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the studentRo

14、bert Lado缺点:对比分析法的一个严重缺陷是它不是以学习者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实际使用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难易,而是抛开学生,单纯从对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难易。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预测的不准确,有些真正的难点,对比分析并没有预测到。 Robert LadoLado的对比分析法以及他的外语学习理论对60年代的西方外语教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以早期行为主义的观点(Bloomfield,1933)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语言学习理论,他认为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过程,要掌握一套语法结构,就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机械练习,形成一套完整的语言习惯。 Robert Lad

15、o这一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便是60年代风靡一时的句型替换练习(Pattern Drills)。应该指出的是,句型替换练习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尚可接受,但是如果将其看作是教学目的,帮助学习者形成语言习惯,这在理论上是很难让人信服的。 对比分析(CA)的三个假设按照Lado的理论,对比分析假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主要困难来自于母语的干扰;2. 对比分析的任务就是把学习者的母语和他所学的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目的是预测学习者的难点;3. 理想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对比的基础之上,以减少母语干扰的影响。 对三个假设的分析从上述假设可以看出:对比分析假设实际上反映

16、了其倡导者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一种理论假设。这种假设反映了这些学者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基本看法。对比分析这些看法和假设都能够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那里找到合理的解释。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新的行为习惯。在学习新的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旧的行为习惯必然会对新的行为习惯的学习产生影响。对比分析的观点认为,L2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母语的干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将学习者的母语与其目的语进行系统的描写和对比。目的是要预测学习者的难点,并作为编写教材的依据,以减少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 CA的两种观点-强势说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 通过两种语言系统

17、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Lado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系统对比,可以预测造成学习者困难的语言模式。强势说的其他观点Banathy, Trager, Waddle (1966) 认为: 学习者的难点可以等同于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别。语言学家的任务:鉴别这些差别;编教人员的任务:在差别描写的基础上编写教材;外语教师的任务:把这些差别作为教学重点;学习者的任务:学习这些差别。强势说受到激烈的批评研究表明,对比分析通过差异对比所预测的难点在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中并不存在; 强势说的逻辑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的困难,最终导致人们放弃强

18、势说的观点。 CA的两种观点- 弱势说弱势说不主张通过差异的对比来预测学习者的难点,而强调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解释; 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分析着手,在母语与目的语差异对比的基础上试图说明学习者产生错误的原因; Selinker and Gass(1994:61)认为,弱势说的重要贡献:强调学习者自身、学习者的语言形式以及所运用的策略。 对比分析的理论误区20世纪70年代初,对比分析的理论开始衰落。对比分析方法受到冷落的基本原因,是因为这种理论假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对比分析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危机2. 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3. 分类范

19、畴的普遍性问题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危机心灵学派认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借助试验室条件下的动物的学习行为来解释人类在自然条件下的语言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刺激反应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语言学习的复杂性。模仿与强化的概念也无法说明人类语言学习的创造性。对比分析的两个“虚假命题”命题1:语言的“差异” 等于学习的“难点” ;命题2:学习的“难点”必然导致语言表达的“错误” 。问题: “差异”是语言学层面上的问题, “难点”则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结论1:“难点”无法直接从两种语言差异的程度来推测。结论2:实践表明,对比分析确定的难点不完全导致错误的产生。 分类范畴的普遍性问题两种语言的对比涉及对比范畴的普遍性问题

20、,即,对比分析必须是建立在统一的语言范畴基础上。但是,试图寻求两种不同语言系统,即使是表层结构的普遍一致性都是不现实的。即使表层结构对等的句子,其交际功能也很难一致。因此,失去对比范畴的一致性,科学、恰当的或者说有意义的对比便无从谈起。关于“对比分析”的评价我们认为: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的方法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学习的主体和客体的方方面面。对比分析却仅仅局限于语言系统的对比。对比分析强调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两个系统的对比,对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却熟视无睹,忽略了学习者这一主体及其习得过程。 关于“对比分析”的评价Selinker(1992)认为: 70年代人们对“对比分析”采取全

21、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公正的。虽然对比分析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但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仍然是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一个良好起点。来自Ellis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 1975年, Tran - Chi - Chau 对不同水平、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语误进行了分析, 结果51% 的语法错误来自汉语的负迁移。王宗炎老前辈也认可外国学者的研究结论, 即“外语学生的错误, 有三分之一来自本国语的干扰”。语误理论之二 Stephen P. CorderError Analysis-偏误分析偏误分析假设及其历史局限一.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二.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三. 关于“偏误

22、分析”的评价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偏误分析产生于60年代,兴盛于70年代。由于对比分析受到挑战和批评,偏误分析取代了对比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仅仅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系统进行对比,忽视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提出了调查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学者们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一个恰当的起点。 “偏误分析”产生的原因早在50年代,学习者的偏误分析就是作为语言教学研究的一部分。但是,传统的偏误分析缺少严格的分析方法,而且缺少分析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理论框架。直到70年代,Corder发表了一系列偏误分析的文章后,偏误分析才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公认的

23、一部分。 “偏误分析”的程序与步骤Corder(1974)提出了偏误分析步骤和方法及其评价方法,大大地促进了偏误分析的发展。偏误分析包括五个步骤: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2. 学习者偏误的鉴别;3. 学习者偏误的描写;4. 学习者偏误的解释;5. 学习者偏误的评价。 1. 学习者语言样本的收集语料收集通常涉及三方面的问题:(1)语料收集的范围:大规模、特定规模、个案; (2)影响学习者语言偏误的因素:口语、书面语的、会话、叙述;话题的内容;学习者的水平、母语背景、习得的环境(3)语料收集的方式:自然表达、面谈、诱导、实验;横向与纵向; 2.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鉴别问题之一: “偏误”和“失

24、误”的鉴别问题鉴别困难的原因:把学习者“语言能力”看做是“单质”(homogeneous)的,因而无法解释学习者语言偏误中出现的“变异” 现象; 问题之二:如何区分学习者的“显性偏误”和“隐性偏误” 。 3.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描写 语言偏误的描写方法:1. 根据目的语规则的分类进行描写; 2. “表层策略分类法” :“表层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语言表达中改变语言表层结构的方式。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策略和认知过程。描写方法的局限性:如果这些表层策略并没有反映学习者实际的认知过程,那么这些描写方法的价值就值得怀疑。 Corder关于描写方法的分类1. “前系统偏误” 学习者不知道目的

25、语规则,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2. “系统偏误” 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的,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3. “后系统偏误” 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但常出错。4.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解释 对学习者偏误的解释需要对偏误的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来建立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过程。因而,对学习者偏误产生的来源的分析,是基于偏误产生的过程的分析。通过过程的分析对作为产出结果的偏误进行解释。基于过程的偏误分析和解释才有意义。基于来源与过程的偏误分类从来源和过程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偏误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也可能是认知方面的。但早期第二语言习得

26、研究领域的偏误分析主要是从心理语言学方面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基于来源与过程的偏误分类关于学习者偏误的来源,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产生偏误的来源的分类,是一种基于过程的偏误分类。Richards(1971)将学习者产生偏误的来源分为三类:干扰偏误(interference errors);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s);发展的偏误(developmental errors)偏误的不同分类Richards(1971)将学习者的偏误来源分为三类:“干扰偏误”(interference errors);“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s);“发展中的

27、偏误”(developmental errors)。Schachter and CelceMurcia (1977)将其分为两类:“迁移偏误”(transfer errors);“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s)。 偏误的不同分类虽然,前者与后者分类的略有不同,但就偏误产生的来源和过程而言,大致分成了两类:“语际偏误”(interlingual error)“语内偏误”(intralingual error)无论是“干扰偏误”还是“迁移偏误”都是就两种语言之间的偏误,即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影响。如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通常所说的母语负迁移就是这种类型的语际偏误;

28、偏误的不同分类“语内偏误”则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错误地或不完整地归纳和学习造成的结果。这种偏误很可能是由一个目的语规则对另一个目的语规则产生的影响而造成的。比如:(1)尽量不应该把两个人相比。(应该要)(2)他们不要伤害走路的人。(要愿意)这种混淆汉语助动词的句子并不是母语干扰造成的,而是由于不能正确的区分目的语规则的细微差别造成的。此外,通常所说的目的语规则泛化也属于语内偏误。“发展的偏误”与“语内偏误”的区别这两种偏误从产生的来源看,在某种程度上是重合的。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既是“发展的偏误”,但也可以看作是“语内偏误”。“发展的偏误”,强调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过程中共有的某些偏误,如

29、目的语规则泛化。“发展的偏误”,是母语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正常发展模式的结果,是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自然的发展阶段。5.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 对偏误的评价涉及三个问题:1. 究竟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有人认为,词汇偏误比语法偏误更严重;有人认为,整体偏误比局部偏误更严重;2.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在评价学习者偏误时是否有差别。研究表明,非母语者的评价比母语者更严格。3. 评价的标准问题。研究表明,母语者与非母语者在评价标准上有很大的差别。 学习者语言偏误的评价面临的困难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客观的评价和鉴别面临上述三个难题。主要问题是,对学习者的偏误进行分析没有一个评价的客观标准。原因是,早

30、期的偏误分析由于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支撑,因此也就难以建立一个偏误评价的客观标准。关于偏误分析方法的评价1. 偏误分析的衰落2. 偏误分析的贡献3. 偏误分析的局限4. 对偏误分析批评的不当之处1. 偏误分析的衰落偏误分析虽然提出了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步骤,但在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偏误分析的局限概括地说,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分析方法上的弱点,二是研究范围的局限。这些问题在每一个分析步骤都存在。由于偏误分析这些问题,70年代后开始衰落。2. 偏误分析的贡献Ellis(1994:68)认为,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研究方法。偏误分析重要的贡献是,它为70年代心灵学派与行为主义理论的论战提

31、供了有力的证据。证明学习者偏误并不是完全是由于母语干扰造成的。70年代的偏误分析不仅对教学而且对观察学习者怎样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偏误分析的局限局限之一,偏误分析仅仅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不是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全过程;局限之二,偏误分析是横向研究和静态描写,难以区分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难以观察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局限之三,学习者采取回避的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学习者产出的偏误,而对回避策略却无法观察到。4. 对偏误分析批评的不当之处Ellis在评价偏误分析时指出,实际上学者们对偏误分析的批评也有不当之处。Corder清楚地认识到检验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全过程的重要

32、性。偏误分析仍然可以作为研究学习者语言的一种工具。事实上,80年代,有迹象表明,偏误分析开始复苏。 Corder的贡献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熟悉的程度,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对学生的语言错误进行系统地分析,就可以发现学习者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已达到了哪个阶段,还剩下哪些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语言的。因为学习者的错误能向语言教师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和习得语言的证据,因此,教师可以此来了解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第三,错误分析对学习者本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可以认为犯错误是学习者为了习

33、得而使用的一种学习手段,它是学习者用来检验自己对所学语言的本质的假设的一种方案。第四,改变对学生语误的态度 。语误理论之三-“语际语”理论 (inter-language theory) 1972 年Selinker 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表了名为Inter - language 的论文, 文中首次提出中介语一词, 用来指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自己形成的一种独立于母语和二语之外的一种语言体系, 它有多变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语际语”理论70年代初期,Nemser(1971)提出了一个叫做“近似体系”(Approximative System)的理论。他指出学习者自己产生的语言是一套具有结构特性的

34、语言体系。这套体系中的一些特性是无法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语言中找到的。我们可以举一个英国学生学习汉语的例子,“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英语中没有“把”字句,而汉语语法也不允许这种句子。Nemser认为学习者所使用的这套“近似体系”会逐渐向第二语言体系靠拢,但极少数达到重叠合并的状态,因为学习者的“近似体系”在向第二语言体系靠拢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 “语际语”理论认为, 语言学习中, 学习者的错误由若干不同原因造成, 它包括: 借用母语的模式, 即语言习得的负迁移; 运用目标语的模式,如通过过度类推和利用交流策略, 即用简单的已学过的词和语法表达自己还未掌握的语句。 overgener

35、alization: I goed to school or I falled into sleep, etc. 如: 有学生从“We hav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that problem”错误类推出“discuss ”为不及物动词, 进而造出“We have discussed about that problem”这样的句子; 交流策略既体现在词汇上也体现在句法上, 例如有中国学生用“female monk ”指代“nun ”; 更明显的是大部分中国语言习得者不能得体地使用附加疑问句, 总是用“Is that right? ”或“Am I right? ”等来替

36、代附加部分, 如在口语中用“You don t understand. Is that right? ”而非更地道、得体的“You don t understand, do you? ” 另外,Selinker 还指出, 在教学中学习者习得某些不符合目标语的规则会形成训练迁移, 如教材中出现的句法正确但语境不符的句子, 或者教师不规则的发音等。而且, 习得策略也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如实验发现, 中国留学生使用定语从句时的错误大大少于阿拉伯国家学生, 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定语从句这一概念和语法。 如,许多初学英语的中国人,当他们用英语跟外国人打招呼时,常常说:“How are you?”,外国人

37、回答说:“Im all right, but quite busy.”(顺便提一下,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则用“Good”回答。),中国人好像没有理会外国人的答话,而是接着说“Im fine too. Thank you.” “语际语”理论同Nemser一样,Selinker也注意到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明显区别,即:第二语言习得很少能够100的成功。大部分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好像在完全掌握第二语言之前就开始止步不前,Selinker称这一现象为“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语误理论之四-McLaughlin 的信息加工理论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

38、eory) 信息加工理论初始于1978 年, 历尽十多年的补充、完善, 成形于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主要倡导者为Barry McLaughlin, 他吸收了Shiffrin 和Schnieder 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将二语习得过程视为信息加工和信息重构过程。 信息加工分为自动化和受控两种过程。 自动化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迅速, 无需专门分配注意力和精力, 它的形成来自反复操练; 受控过程的信息加工则不同, 它需要集中精力, 而且加工的信息量有限, 速度也较慢。 二语习得始于受控过程,然后习得者反复操练, 获取反馈, 使自己处理新学习的语言信息能力渐渐达到自动化过程中的熟练程度。另外, 信息处

39、理能力还能够通过重构获得扩展, 它从质的方面改变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 这种变化影响到习得者大脑中知识结构和习得策略。 McLaughlin 的信息处理模式为语言学习过程提供了十分有用的一般描述。它合理地解释了Krashen 输入模式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 即受控知识( 相当于显性知识) 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转化为自动知识( 相当于隐性知识) 。因此, 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中式英语”和其他类型的语误就是缺少足够的语言操练和反馈, 从而使语言使用者在句法、语汇及篇章上偏离标准英语。 语误理论之五-“输入”、“输出”理论 (Input & Output Theory) Krashen 提

40、出“输入假设”:该理论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假设”: 输入、习得/ 学习、监察、天然顺序和情感过滤。 习得/ 学习假设认为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一样, 是无意识利用语言习得机能获得目标语隐性知识的过程, 而“学习”则是一种有意识地学习语言规则和规范, 掌握目标语显性知识的过程, “学习”不能导致“习得”, 它们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习得的关键是获取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并遵循i + 1 模式, 即输入的材料必须略微高于习得者现有的语言水平, 否则习得难以发生; 监察假设认为习得者通过学习得到的语言知识只能用于帮助监察语言使用的正确与否,当然这种监察也是有意识的 至于“天然顺序”假设, Kra

41、shen 认为习得遵循可预测的顺序, 它并非和语言教学顺序一致, 也不仅仅受语言结构复杂程度限制; 构成该理论的另一主要假设是“情感过滤”, 即学习者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信心等情感方面的强度不同, 会对“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产生直接的影响 。可见, 用Kreshen 自己的话来说, 可理解的输入和情感过滤的力量是二语习得的主要原因 在论述习得迁移时, Krashen 认同Newmark 和Reibel的观点, 那就是母语在输入模式里并不是大量地参与语言学习或语言输出, 而只是习得者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 当学习者未能获得足够的目标语能力但又不得不用其表达时, 母语可能作为话语启发器而“代替”目

42、标语。这种迁移的原因是学习者过早被要求开口表达( 而实际上应经历一段“沉默期”之后才会有语言输出) , 或要求从事像翻译等不合时宜的任务 Swain 在1985 提出“可理解的输出”模式。他认为学习者需要获得机会来实际锻炼他们的言以获得充分的句法能力, 当他经历语言交际失败后, 他们会力求使语言输出更准确、流畅和得体; 输出鼓励习得者从关注语义转移到关注句法, 因为对信息的理解无需对输入材料的句法做很多分析, 而输出迫使习得者注意语言表达的方法。不过, Swain 所提倡的“可理解的输出”模式只有在习得者有一定的推动力情况下, 才能有助于二语习得。这样, “输入、输出假设”从习得策略这个方面解释了习得者语误产生的原因, 即习得者不理解输入的目标语、习得者情感过滤动力不足、习得者语言输出机会和数量不够等。语误理论之六-汉英语言心理差异理论 (Chinese and English Cognitive Differences) 潘文国认为, 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在哲学上表现为汉民族思维习惯重悟性, 而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重理性。在语言上, 汉语讲究语义上的内在隐性联结, 而英语重视形式上的显性联结。 这种差别使得英语初学者往往会写出这样没有衔接、缺少主语或指代不一的句子, 如例: (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