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2022年高考历史复习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其局限性。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和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2.知道义和团运动的原因和历程,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和精神。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知道辛丑条约的内容,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列强侵华的影响。4.结合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一)背景: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

2、3.现实:洋务运动失败,学习器物富国强兵之路破灭;4.思想: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及维新思想的传播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戊戌维新运动【深化拓展】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1)中法战争之前支持洋务派,投身洋务运动A、思想立场: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B、主要活动:斥责顽固派;投身洋务运动C、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2)中法战争之后与洋务派分道扬镳A、原因:中法战争暴露洋务弊端,发觉富强之本在于“通民情,参民政,上下同心”B、思想主张:政治: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经济:发展工商业,商战思想:主张西学C、影响: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启蒙作用。人物活动代表论著影响康有为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

3、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梁启超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变法通议维新派的宣传家谭嗣同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仁学批判纲常礼教最为激烈严复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天演论系统介绍西方近代文化的第一人(二)过程:1.“公车上书”序幕(1)背景:1895年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3)结果:未送达光绪皇帝,以

4、失败告终;(4)意义:“公车上书”打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变法准备】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思想论战: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2)内容(3)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4)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维新派封建顽固势力(1)双方: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裁剪绿营, 训练新式军队。(2)内容:(除“旧”布“新”

5、)2.“百日维新”高潮(1)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从目的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从性质上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从推行者看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从推行范围看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从涉及领域看【历史解释】维新运动的特点(3)结果: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临朝训政;康、梁出逃;“戊戌六君子”;改革措施全部废止(京师大学堂除外)。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

6、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很强大; 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把希望寄托于没有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4)影响:爱国性: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作用。进步性:冲击了封建制度,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启蒙性: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2)经济

7、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对点训练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戊

8、戌变法的评价,与此相吻合的是()A.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到中国B.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的高潮C.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觉醒D.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解析戊戌变法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促进了思想启蒙。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答案C【深化认识】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认识(1)特点: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2)利弊利:以儒家思想为武器,以孔子为旗号。巧妙地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弊: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

9、底决裂。(3)原因历史原因:康有为作为封建知识分子,深受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的影响,不敢也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绝裂。现实原因:国家的危亡、时代的苦难,驱使人们去寻求思想上的新方向,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中去寻求真理。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使得资产阶级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一)背景: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直接原因:在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激起民愤。反洋教斗争的兴起。2过程(1)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1898年兴起于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2)山东

10、巡抚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3)1900年5月28日,英、美等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4)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5)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1.性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2.口号:“扶清灭洋”。(三)性质和口号:评价:具有爱国的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扶清”:有利于争取清政府及爱国官兵支持,动员民众反帝,放松对清政府反动统治的警惕。“灭洋”:具有爱国性;盲目排外。(四)失败原因:1.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清政府的策略:先抚后剿招抚铲除

11、列强的态度:要求清政府取缔联合镇压(五)评价:“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1.进步性:(1)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2)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2.局限性:(1)义和团的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其口号具有盲目仇外的弱点;(2)无法阻止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对点训练(2020高考江苏卷T8)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非常详细,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

12、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现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命题点:史料实证与历史研究A.原始档案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B(二)经过:11900年6月10日,廊坊阻击战,第一批联军被迫退回天津。2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36月21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宣战”;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4出逃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奕劻与李鸿章与列强议和。5八国联军所到之处,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13、。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6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三.八国联军侵华:(一)原因: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2.根本原因:列强为进一步瓜分中国。邮政大臣盛宣怀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同时宣战宣战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山东巡抚袁世凯“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

14、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台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3.清政府的态度:(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十一国同时宣战(2

15、)“东南互保”:表现:影响:A、保护东南沿海地区生命与财产安全,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B、承认了不平等条约,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4、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等十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5.影响(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2)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约内容主要危害惩办“首祸诸臣”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

16、派兵驻守“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2)从目的上看:辛丑条约的直接目的就是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

17、帝活动,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列强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

18、、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臣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进入了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3)这三则材料各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什么阶段特征?练一练【探究提示】 第(1)问从经济侵略及其方式的差异归纳异同点; (1)同:都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的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第(2)问,材料三主要反映了西方列强通过控制清政府的方式来实现对中国的控制; (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第(3)问主要应结合国际形势分析各阶段列强的侵华特点。 (3)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华治华”。五次侵华战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