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课件_第1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课件_第2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课件_第3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课件_第4页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喜看稻菽 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获得者袁隆平第二单元 劳 动 袁隆平(1930-)大学文化,1954年4月参加工作。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 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 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 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 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 界粮食短缺问 题作出了贡 献。国际上同行们称袁隆 平为“杂交水稻之父”。走进文本整体阅读,思考: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

2、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 2004年度人物”颁奖词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 ”袁隆平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1986年以来,

3、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 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2、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1、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深入文本讨论: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丰满人物形象、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深入文本讨论:3、鉴赏以下两段文字: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写法小结:1、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件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3、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新闻性:突显重点文学性: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