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秋社会心理学(公选)_第1页
10秋社会心理学(公选)_第2页
10秋社会心理学(公选)_第3页
10秋社会心理学(公选)_第4页
10秋社会心理学(公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心理学玉林师院教育系陈桂基(2010秋季期) 几个有趣的问题1、“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真的吗?2、“戴墨镜会使人变得自私”,是吗?3、“清清楚楚地记得”,还会有假?4、“512、112、227”,是巧合吗?5、“人总是不满意自己”,是吗?6、“你”决定你自己,是吗?第一讲 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对象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刺激反应理论 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认为一种刺激引起的某种反应受到强化时,就建立一个联结。

2、复杂行为就是一系列简单行为的联合。1.模仿理论(N.Miller & T.Dollard) 人类特别是儿童的社会行为,不论是遵守纪律还是遵守社会准则的行为,都是模仿习得的,而模仿本身就是学习来的。 2.社会学习论(A.Bandura & R.Walters) 人的一切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定向、言行一致、抗拒诱惑等都是在观察学习中得到的。观察学习中包含模仿。3.社会交换论(G.Homans) 从经济学的概念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到持续的理论。人的行为类似于物质的交换,人的行为带给对方的好处,使对方产生互惠行为,或产生相互的好处,使得社会发展。 (二)角色理论(G.Mead & C.Coole

3、y)角色理论是按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身份去解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是带有社会学性质的独特理论。角色理论中的相关概念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镜象自我:从他人的表情和态度中看到的自我。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三)认知理论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孤立的反应,也不是反射弧的机械组合,它是通过心理活动的整合决定行为的。1.认知失调说 (L.Festinger)人的行为总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和信息,当脑中同时

4、出现两种相反认知和信息时就会发生不愉快,就会激发人去解除这种不协调。2.归因理论(F.Heider)人的行为都是有原因的,而且人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都要找原因,不是把原因归于自己的本性,就是把原困归于环境,或二者兼有。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或推论的过程。 归因理论家发现,当一种行为有希望获得成绩时,往往归因于自己,否则归于环境,而旁观者正好相反。内 因:人格、品质、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个人所具备的因素。外 因:周围环境、他人、规则、奖惩、工作的特殊性与难度、运气等。 稳定性:原因是不是行动者

5、比较持久的特征。稳定性控制的位置内因外因稳定能力工作难度不稳定努力运气3.内隐人格理论(G.Kelley & L.Cronback)每个人都认为他人所具有的一些性格特点、品质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具备一种品质或行为表现,就可以了解其它的行为品质或表现。ASCH的实验研究向两组被试介绍某人的情况:第一组:聪明、熟练、勤勉、热情、坚定、讲实际、谨慎第二组:聪明、熟练、勤勉、冷淡、坚定、讲实际、谨慎让被试判断此人是否慷慨、幽默,结果如下: 慷慨幽默第一组90%75%第二组10%25%第二讲 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

6、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2.社会化的主体 社会中未成年的个体,严格地说,是未完成社会化的个体。3.社会化的执行者 与社会化有关的人们。4.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经验、规范及由此产生的与之相符的各种心理状态。5.社会化的结果 教化个人,使之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成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有一定个性的社会有效成员。6、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社会强制性 个体能动性 终身持续性二、社会化的途径1、社会教化及其共同内容 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 (1)教授基本的生活技能 (2)教导行为规范 (3)培养社会角色 (4)树立面向未来的生活目标2、家庭在儿

7、童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主要是通过家庭生活的某些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儿童,使之逐渐社会化。 父母对人、对已、对物的态度,往往就是儿童的行为准则。父母态度最理想的亲子关系,是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不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支配。西蒙兹比较了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理想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后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淡,有反社会倾向。西蒙兹还比较了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和支配父母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比较顺从被动,缺乏自信心;后者则是反抗的、独立的,具有攻击性。戈登(1981)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的控制

8、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允许孩子的独立性,更为民主和讲道理。外控者认为,自己行为结果由外部力量控制,这种人缺乏自信心。内控者有强烈的自我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认为活动的结果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研究表明,内控者比外控者学习更好。赖德克的研究表明:a.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前者的儿童爱吵架,缺乏合作精神,没有人缘,不会体谅人,情绪不稳定,放肆,没有上进心,对奖罚漠不关心。后者的儿童有人缘,体谅人,天真活泼,情绪稳定,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有上进心,不爱吵架。b.自由度:自由度小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d.父母与孩子亲密程度:行为无显著差异

9、。e.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分担的责任:无显著差异。C.惩罚严厉程度:严厉的家庭,儿童缺乏上进心,对别人意见麻木不仁,不会体谅别人,优柔寡断。f.兄弟姐妹间亲密程度:其间很少嫉妒和吵架的孩子更安静,少竞争心,合作,不撒野,老实,听父母的话,情绪稳定,不调皮捣蛋。3、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体现者。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ROSEHTHAL,R&TACOBSON,L,1968)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学年末测试

10、,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布洛菲和古德(BROPHY,J,E & GOOD,S;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4、同辈集体的影响作用 儿童的学校生活,是在同龄群体中进行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群体风气、纪律、要求使儿童意识到自身在群体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群体的舆论和评价,诱发儿童的自我意识并明确其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

11、位。5、社会文化及传媒的影响a、“超女”李宇春浮躁、急功近利。b、“读书无用”丁俊晖另辟蹊径。c、“哈佛女孩”刘奕婷以偏概全。d、“王菲生女”“王小丫结婚”无所事事。e、“张钰揭黑”自我暴炒。f、“小沈阳”价值取向。三、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 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 1、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又称模仿学习。儿童从别的儿童和成人的行为中观察到这些模式。并根据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模仿和反模仿,以此产生模仿效应和反模仿效应。2.认知加工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

12、过程,并从中建立自身的认知体系。 3.角色扮演: 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想的角色;暂充当某一角色。4、主观认同: 它是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5、自我奖赏: 自我奖赏是指当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给自己以报酬。四、道德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一)、认知学派的研究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Kohlberg. l;1958)通过儿童对一系列两难问题的判断,将道德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世俗水平(410岁)只着眼于行为具体结果,并关心自身的利害。A)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怕受惩罚,认为能避免惩罚的行为就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

13、的。B)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判断行为是非首先看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有时也包括他人的需要。但这种关系常被看作是交换关系,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否则是不好的,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阶段。2、世俗的水平(1013岁)满足社会希望,较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要。A)人际协调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一个人行为正确与否在于其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受到赞扬。B)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社会秩序依赖于“尽本份”和尊重已建立的权威。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完成自己的义务,就要遵守不变的法则和尊重权威,并要别人也遵守。3、后世俗水平(13岁以后)原则的道德水平。依据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判断是非。A)

14、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认为法律或习俗的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与幸福,也不用单一规则衡量行为。B)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德原则,同时考虑到抽象的、超越法律的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及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包括对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二)新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本我与生俱来,是人所有生物性本能欲望的总组合,以追求个人快乐,满足本能欲望为目的。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而来的,控制着认识、判断与执行的功能,能以现实原则满足本我的欲望。超我从自我中来,是道

15、德化的自我,是“良心”,是头脑中的“检查官”。 精神分析学派关于道德的研究,就是在研究超我如何形成,社会行为规范如何转化为自己的“良心”。2、埃里克森(E.Erikson)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弗洛伊德的忠实信徒,但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观点。认为既要考虑生物学因素,又要注意社会文化因素,应集中注意家庭、学校和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还强调自我的作用。第三讲 自我意识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概念1.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个体反映自身及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脑的机能活动 。2.自我意识的成份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二、自我意识对个体活动的意义

16、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旨在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以调节自己的行动,更好地适应环境。第二节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核心问题,解决了特殊问题,自我意识就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1、婴儿期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主要发展倾向是识别信任和不信任,对成人一贯的、可依赖的、可预见的行为产生信任感,否则会产生不信任。发展顺利:对人信赖,有安全感;发展障碍:与人交往,焦虑不安。2、童年期自主性对羞怯疑虑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有独立自主的要求。父母如允许其在安全条件下自由活动,鼓励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对发展自主感有帮助。限

17、制自由和多次失败会造成羞怯和怀疑。发展顺利:自我控制,有信心;发展障碍:自我怀疑,缩手缩脚。3、学前期主动性对内疚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活动性和言语能力发展很快,活动范围大大扩展,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很大,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他们对所想做的事又具有内疚感,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恋母情结的冲突,一部分原因是超我的发展带来的刻板性。发展顺利:目的明确,独立进取;发展障碍:胆小,无自我价值感。4、学龄初期勤奋对自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广泛、深刻。活动空间的扩大也使得影响他们的人已不限于父母。但在这一阶段,其勤奋行为往往带来不当的后果。因此,若将

18、此看作是捣乱,则易使其自卑。发展顺利:较好的求知、交际能力;发展障碍: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充满失败感。5、青春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核心问题。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方法,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逐渐疏远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发展顺利:有自知之明,追求理想;发展障碍:彷徨迷失,缺乏目标。6、成年早期亲密对孤独阶段 这是建立在家庭生活的阶段。在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中建立亲密感。但若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分担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交流、不能互相

19、关心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景中去。发展顺利:感情有依托,事业有基础;发展障碍:孤独寂寞,恐惧交际。7、成年期繁殖对停滞阶段 只要两个人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亲密性,他们的兴趣就开始扩展到不仅仅限于他们两个人,他们变得关怀培育下一代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自我专注,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发展顺利:热爱家庭,培育后代;发展障碍:自我恣纵,得过且过。8、成熟期完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老年人常对一生进行回顾,想要知道一生是否活得有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最大的失望,即觉得一生未如理想,而岁月不再,已没有机会再过另一种生活了。以厌恶掩藏失望。发展顺利:得心应手,安享天年;

20、发展障碍:悔恨旧事,悲观失望。第三节 自我行动及方式 自我行动是个体在人际互动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 1.整饰自己 指个体以适当而得体的语言或非语言行为表现自己,也是印象管理的一部分。 人们一般在公众场合或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整饰自己。除此之外,有几个特殊场合: 遭遇失败 在异性面前 社会标定后2.自我防卫否认作用:对不愿发生的事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发生过或不可能发生。 投射作用:个体把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属于自己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幻想作用:个体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用幻想的方式使自己与现实脱离,在幻想中处理心理上的纷扰。 抵消作用:个体用象征性的方式来抵消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

21、情。 文饰作用: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都可以用装饰的方式来解释。 幽默作用:个体处境困难或尴尬时,以幽默化解。第四讲 社会动机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概述一、需要与动机的概念 1.需要及其特征 “需要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它反映有机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的要求”(B.B.波果斯洛夫斯基)需要的特征需要是有机体感到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既可以是生理的,又可以是心理的,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使不平衡状态消失,但以后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产生新的需要。需要有指向性,总是指向能满足需要的客体或事件。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是人活动的动力。2.动机动机是推动人去从事某种

22、活动的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一般分类1.按动机的性质分自然动机:即生理动机、物质动机,是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生理和安全需要为基础的。社会动机:即精神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是以人的各种社会需要为基础的。 2.按动机的作用分主导动机:是各种动机中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对人的活动有更大的激励作用。一般动机:对个体支配力较弱且不稳定的动机。三、决定动机模式的心理因素价值观兴趣爱好抱负水平第二节 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 1.需要的分类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爱和

23、归属需要 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2.需要的变化规律中国民谣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恰得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二、自我实现者的个性特征具有出色的认识能力 总是致力于他们认为重要的工作、任务、责任或职业 具有创造性 具有统一、和谐的个性 具有健康的自尊 有独处的欲望 能够独立自主 三、自我实现者的个性特征(续)拥有少数能力、性格相当的密友 乐于与人相处 善于自我控制 具有民主型的性格结构 相信永恒和神圣的事物 具有富有哲理性的、友善的幽默感 具有惊人的不

24、可思议的顶峰经验 第三节 成就动机一、成就动机的概念 成就动机是个体对于社会成就获取的动力,是一种想要做好各种事情从而产生成就感的动力。二、高成就动机者的共同特征目标明确适度风险及时反馈精力旺盛责任感强物以类聚三、成就动机的激发麦克莱伦认为,人们的成就动机是可以培养的,但依赖于良好的个性品质。安排工作后,应定期进行工作绩效的反馈,这使得个体能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修正。通过提供成功的榜样,使之有可仿效的对象。修正自我设计。指导个体的工作意愿。第四节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概念1.内部动机 由于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活动使人们获得了满足,从而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直接产生的动机。内部

25、动机的三种内驱力: 好奇的内驱力; 胜任的内驱力; 互惠的内驱力。2.外部动机由客观事物或活动的刺激对人们诱发的推动力。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作用内部动机表现为个体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创造性的发挥;外部动机表现为社会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取得社会成就。第五讲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社会认知的过程1.社会知觉 在社会环境中,对人或群体的社会特性及各种社会现象的初步认识。2.社会印象 通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的认识在头脑中保留下来的形象。3.社会判断 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认识。三、社会认知的种类1.

26、对人的认知 根据某人的言语、行为等外部特征,对其动机、品质等内含的认知。2.角色认知 从个体的表现确定其社会角色,从而推想其它品质的认知。3.人际认知 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4.因果认知 对社会行为原因的认知。5.自我认知 对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品格、地位、身份等方面的认知。第二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社会认识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与人接触时(特别是头次接触时),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叫首因效应(或最初效应、第一印象);最后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叫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最后印象)。 2.晕轮效应在社会认知时,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征而泛化到其它

27、一系列的有关特征,也就是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化推及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3.刻板印象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和笼统的看法。 4.定势效应人在进行心理活动之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二、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环境 暗示 期待 动机 情绪状态第三节 印象管理一、印象管理的定义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即有意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二、印象管理的方法1.投其所好: 称赞他人 遵从 自我表现 社会交换 2.与角色相一致 寻求社会一致的心理状态登门槛效应(foot-in-the-door effect):当人们

28、一旦接受了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要求后,常常也会接受别人第二个较大而且麻烦、不合心意的要求。门面效应 (door-in-fhe-face):一个有很好的自我形象的人,拒绝了一个大要求后,发现有损形象,则会接受一个小要求,来保持自己的社会一致性。作业:1、从所介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中,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三个知识点,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论述。2、你为什么选修社会心理学?在学习过程中有何感悟?第六讲 社会态度第一节 社会态度概述 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一、态度的成份1、认知因素:态度的形成,必须先有认知,才能确定人或事物的作用、意义、结果等。2、情感因素:对一事物的态度,总是掺杂或多或

29、少的感情色彩,并且感情往往比认知更重要。 3、意向因素:态度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意向。二、态度的特征1、态度的社会性 :态度是后天习得的 2、态度的双向性:态度具有特定的对象 3、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认知、情感和意向因素是协调的4、态度的恒常性:态度是稳定的,一经形成不易改变 5、态度的内隐性:态度是存在于人们内心的活动 三、态度的功能1、态度决定着人对外界影响的判断和选择 态度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地影响一个人的判断。 过程:拉姆伯特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让一些英裔大学生与法裔大学生听录音,然后凭声音来判断说话者的个性特征。告知录音是10个人朗读同一篇文章,其中5人用英语,5人用法语。但实际上是5个人

30、分别用两种语言朗读。当时英裔加拿大人的社会背景优于法裔。结果:(1)对同一个朗读者,当他以英语朗读时,比用法语朗读时能获得更好的评价。(2)法裔比英裔更高估计英语朗读者的特征。结论:一个人容易根据现成的态度去判断他人。2、态度影响人的行为 态度是一种行为的倾向,通过态度就可以预测人的行为,同样,通过行为也可以获知人的态度。 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形成新的行为改变旧行为预测人的行为3、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实 验过程:将一批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对黑人和白人分校持反对态度,第二组持赞同态度。让大学生分别阅读一篇反对黑人、白人分校的文章,然后让被试把读过的文章内容力求完整地写出来。结果:第一组

31、的成绩明显高于第二组。结论:态度影响人的行为效率。4、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态度作为一种行为倾向,会预定人们的反应状况,会潜在地决定人按什么方式对特定事物采取行为。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的过程 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二、与态度有关的问题被迫依从: 指一个人迫于群体压力,去做与自己的观点相对立的事

32、或者去说与自己的观点相矛盾的话。 酬赏短缺: 报酬不足或报酬缺失会导致特殊爱好的发展。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态度的改变是在旧态度上发生新变化的过程。一、态度改变的形式1、一致性改变 方向不变,只是强度变化的态度改变形式。如从稍微反对变为强烈反对。2、不一致性改变 方向发生变化的态度改变形式,以新态度取代旧态度。如从厌恶变为喜欢。 在相同情境下,态度的一致性改变比不一致性改变容易。二、态度改变的方法1、利用信息的传播与沟通 信息源:信息接受者对发布信息的信息源越信任,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 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不仅受信息源的影响,也受宣传时所采用的媒介的影响。 单面说明与双面说明:单面说明是在

33、劝导时,只提出对自己观点有利的论据;双面说明既提对自己有利的论据,也提对自己不利的论据,然后强调前者,缩小后者。 激发恐惧:信息传播者,有时想利用恐惧使接受者改变态度。 提示结论:提示结论有两种方式,一是提出资料,让听众自己下结论;二是直接指出结论。 2、改变个人与群体关系个人越重视自己的团体成员身份,则越不易改变其与团体一致的观点;个人在团体中地位越高,越维护团体的观点;个体越相信所属团体的合法性,则越能接受团体规范。3. 规范改变团体公约、团体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4、把握目标对象的特点自我领悟:使接受者认识到他所采取的态度具有不太合理的动机。 强迫接触:强迫个体与不喜欢的对象接触

34、,有助于改变其偏见。角色扮演: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对其所持态度有很大影响。 改变外显行为:让人去为他并不赞成的事进行辩护,也容易改变其态度,这是一个自我说服的过程。 第七讲 人际交往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交往的概念1.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2.人际交往的特点第一,人际交往不是两套设备间的简单的信息传输,每一个体都是积极的主体。 第二,人际交往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换,通过人际交往,交往者可以产生相互间的心理影响,可以改变其关系类型。 3.人际交往的功能工具性交往:传达信息的功能,主要是使人们达到相互理解、交流的目的,使人们的行为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性交往:满足

35、个人需要的交往,使人得以表达内心活动状态、消除压抑,使自我价值得到保护。二、人际交往过程1、三个因素:信息传递者;信息;信息接收者 2、六个环节:传递者试图传递的观点和事实把试图传递的内容转化为一定形式的信号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传递接收者接收媒介的信号在头脑中或在外部将信号转为观念对接收到的信息发生反应五W模式拉斯韦尔( G. Lasswell)(1948):Who谁传递信息传递者;Says What传递什么内容表述;Through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媒介;To Whom传递对象接收者;What Effect有何效果效果。3.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传递者的表达能力交流双方的移情能力

36、组织结构社会地位媒介干扰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障碍及其改善一、人际交往的障碍 1.传播者的问题 信息编码不准确信息传送不完全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适时2.接收者的问题接收者忽视信息信息译码不准确拒绝接收信息 3.信息传播通道的问题传播者选择的沟通媒介不合适几种媒介相互冲突沟通渠道过长,中间环节过多 二、人际交往的改善1.传播者消除交往障碍的方法 将自己置于接收者的位置 选择最佳沟通媒介 发送信息要准确及时 获得反馈 2.接收者消除交往障碍的方法对传来的信息给以足够的注意 对不熟悉的言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摆脱心理障碍第三节 非语言交往一、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 身体语言的功能

37、替代 辅佐 表露 调节 适应 二、辅助语言辅助语言是通过声调变化、节奏、速度来表达的意义的一种交往方式。是语言符号之外的非语言符号信息。三、人际距离1.人际距离的概念 人际距离是指交往过程中个体由于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与他人在地理空间上保持的距离。 人际距离实际上是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的“缓冲地带”,一旦受侵犯,就会产生两种本能反应: 觉醒反应 阻挡反应2.人际距离的判断 亲密距离:亲密距离的近程为015CM,亲密无间;远程为1545CM,表现为亲密关系。个人距离:有一定的分寸感,便于亲切友好地交谈,近程为4575CM,出现于朋友间的交往或情侣在公开场合的交往;远程为75120CM,出现于熟人间

38、的交往。社交距离:社交性或礼节性的较正式的交往。近程为1.22.1M,如在工作环境或社交聚会上;远程为2.13.7M,如上下级交往或商务谈判等场合。公众距离:在公共场合的人际距离,近程为3.77.6M,如演讲或讲课等;远程为7.6M以外,是几乎容纳一切人的空间,如集会。3.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文化因素情境因素社会地位个体因素第八讲 人际关系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人际需要的产生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集群性是人的本能。 舒兹认为: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种需要可

39、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权力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的。包容的需要人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希望与别人来往、结交,并具有想跟别人建立并维持和谐关系的愿望。感情的需要即在感情上与他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控制的需要这是从权力的需求上,希望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三、人际关系的个性特征分类荷尼(K.Horney)按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将人际关系分为三类:逊顺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表现逊顺、随和、谦让、顺从他人。无论遇到何人,首先考虑的是:他喜爱我吗?我怎样与他相处好?进取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这类人想知道别人力量的大小,或者想了解别人对他有无用处。分离型:其特征是“疏远他人”。这类人只关心别人是否会干扰他或影响他。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