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1_第1页
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1_第2页
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1_第3页
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1_第4页
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专题1上海市徐汇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318题。(19分)张保皋郑年传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龃龉不相下。后保皋归新罗,谒其王曰:“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1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遂东归。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

2、为相,以年代保皋。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2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未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曰:“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召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仁义之心与杂情并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

3、则杂情销。彼二人仁义之心既胜,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周公拥孺子3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选自杜牧樊川文集,有删改)【注】1大和:唐文宗年号。2郭汾阳: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因平叛有功官封汾阳郡王。后文的李临淮指李光弼,唐代名将,因平叛有功官封临淮郡王。3周公拥孺子:孺子指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姬诵。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摄政辅佐。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保皋以齿 立王以报14.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 )A.欠缺 B.错

4、误 C.稍微 D.指派 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A.完毕 B.到,至 C.都 D.终究15.第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平 生 积 忿 知 其 心 难 也 忿 必 见 短 知 其 材 益 难 也。16.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17.上文所记郭子仪的事迹,可印证以下哪一条对他的评价?( )(2分)A.“用人由己,从善如流” B.“器量深识,宽而有谋”C.“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 D.“敏事而寡言,居敬而行简”18.本文以“张保皋郑年传”为题,却用大量笔墨记述郭子仪、李光弼的事

5、迹,又评述周公召公之事。此文作于甘露之变后不久,牛李党争复炽之际。请据此背景,推断作者这样写作的用意。(4分)(四)(19分)13.年龄 告诉,上奏(2分)14.C D(2分)15.平生积忿 / 知其心难也 / 忿必见短 / 知其材益难也。(3分)16.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了解。如果只有仁义之心,但不借助明智的头脑,连召公都还是这样(不免猜疑),何况那些不如他的人呢。(6分,一个分句1分)17.B(2分)18.作者先借外国人事迹激励唐人;又以郭、李二人的事迹感染当朝官员抛弃私心,保持仁义;进而以召公之疑,从反面强调在用人问题上仁义与明智兼备的重要性。在党争酷烈的现实下,杜牧写这篇人物传记的主

6、要意图是主张官员要为国家利益放弃个人恩怨,团结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4分,对事例的分析2分,整体意图2分)【参考译文】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从他们的国家来到徐州,担任唐军中的军校。保皋三十岁,郑年比他小十岁,称保皋为兄长。两人都英勇善战,他们本国和徐州没有人能和他们匹敌的。拿两人的勇力与强壮相比较,保皋稍稍比不上郑年。保皋仗着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高,常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 后来保皋回到新罗,拜见国王说:“请让我镇守清海要塞,让那些海盗再不能掳掠新罗人到西边去。”新罗王给了他一万人,同意了他的请求。从大和后,海上没有再贩卖新罗人的了。保皋在新罗显贵后,郑年却穷困潦倒丢了官,在泗州涟水县忍饥挨饿,

7、于是离开涟水回到新罗。到新罗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两人非常欢洽。酒还没喝完,新罗国使者到来,说大臣杀了国王,朝廷混乱无主。保皋就分兵五千给郑年,握着郑年的手流着泪说:“除了你谁都不能平定叛乱。”郑年到了国都,杀了叛徒,扶立新王,并上奏(保皋派他前来平乱的)情况。新王于是征调保皋做宰相,让郑年代替保皋的原职。 天宝间安禄山作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因为是安禄山的堂弟而被赐死,皇帝下诏令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十天后,又下诏命李光弼持符节分领朔方的一半兵力向东出兵赵州、魏州。安思顺在位时,郭、李都是牙门都将,统率万人,不相契合。虽然在一起吃饭,却不正眼看对方,彼此不说一句话。等到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

8、位后,李光弼想逃离,主意还没拿定,诏书已到,要他分领郭子仪的兵力向东平叛。李光弼入府请求说:“我本就心甘情愿以死报国,只是请求免除我妻儿的死罪。”郭子仪疾步下座,握着他的手上堂并坐,说:“如今国家动乱皇上离京避乱,除了您没人能够领兵东讨,现在哪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呢!”召集全部军吏,拿出诏书宣读,一切安排都遵照诏书的命令,到离别时,两人握手流泪,互相勉励对方用忠义报国。最后平定大盗,实在是郭李二人的功劳。 了解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这才不会怀疑他,可以放心将兵力分给他。(如果)一向怀有怨愤,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心怀怨愤,必然只能发现对方的短处,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难了。在这方面,保

9、皋与郭子仪的贤明可说是不相上下的。每个人都是仁义之心与个人的私情杂念混在一起的,如果私情杂念超过仁义之心,那么仁义之心就没有了;如果仁义之心超过私情杂念,那么私情杂念就没有了。郭子仪和张保皋二人的仁义之心都超过了私情杂念,再加上头脑明智,所以最后成功了。 周公辅助成王,但召公怀疑他的用心。凭借周公召公二人的圣明贤能,周公年轻时扶助文王,年老时辅佐武王,能平定天下。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完全了解。如果仅有仁义之心,但不借助明智的头脑,那么召公尚且如此(不能免于猜疑),更何况不如他的人呢!上海市黄浦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吴司封墓志铭宋 金君卿

10、 = 1 * GB3 公讳伸,字仲举,世居鄱阳太伯之南,吴为著姓,芮起鄱君五世,为诸侯王,至大司马。汉七世孙延之,亦尝为鄱君令公,盖其后也。 = 2 * GB3 公素其分,以恭俭自处,虽巵酒杯羮,怡怡如也。当官廉,畏审持文,法济以恕,故吏无敢窃舞,而民亦不忍欺。南安太守,既病且老,以赇抵吏逮及者,三数百人,留狱未决。诏制命公往核其事,至则悉与释縳,待之以不忍之情,即日狱成。祥符赤县,民讼纷伙,虽得廉吏,不为贵势所移者几希。公恂恂自守,不容有私谒,而政号平简四明。并海之田,水利可及而民力所不堪,公与为之堤,堰石碶,凡百所。垦辟滋广,民实利之。 = 3 * GB3 公惟嗜经史,藏书踰万,帙多自雠对

11、,虽年踰耳顺,手不释卷。治平元年冬,公既得宣守以归,至于仪真,谓其家人曰:“吾奉职勤事,不愧为良吏。少小时力家事,勉就学,自不敢自期。今日若得归拜松楸然后请老琴棋自适以毕天年不已乐乎? = 1 * GB3 顾桑榆晚景,惟恐未如所欲尔。”左右愕然,不意此言曷为而发也。数日遂感疾。十一月二十五日丙戌,易箦于舟中,享年七十三。子良嗣会旅榇归于故第。明年十一月初四日庚申,安葬于芝山西南之隅。 (节选自金氏文集)【注】松楸: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因代称坟墓。这里特指父母坟墓。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法济以恕 (2)不为贵势所移者几希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2、1)帙多自雠对( )A校对B敌对C驳难D对答(2)子良嗣会旅榇归于故第( )A军队B出行的,客居的C共同D众人17把第 = 2 * GB3 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公素其分,以恭俭自处,虽巵酒杯羮,怡怡如也。18用“/”为第 = 3 * GB3 段画线部分断句。(4分)今日若得归拜松楸然后请老琴棋自适以毕天年不已乐乎?19吴公离世前说:“吾奉职勤事,不愧为良吏”,你是否同意他的自我评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4分)20下面这段话是文后的铭文,小明在编辑时不小心删去两句,依据文章内容,在(1)和(2)空缺处各选恰当的一项填入,分别是( )和( )。(4分)公于居乡 孝友柔克 起家为郎 稽古之

13、力 初补理官 (1) 作令赤县 自公退食 将命荆湖 无旷厥职 守安与明 黾勉勤绩 (2) 志无不得 生营阡陌 手植松栢 既寿而归 夫复何戚 有子其承 请铭其石A勉之就约B廉足自将C诚以固之D狱有阴徳(四)(20分)吴公名伸,字仲举,世世代代居住在鄱阳太伯迁居之地的南边,吴在当地是显赫的世家,吴芮是鄱阳的首位县令延续五代,被封王,官至大司马。汉朝的时候七世孙延之,也曾经担任鄱君令公,是这个家族的后人。吴公素来安守其职分,以恭谨俭约的要求对待自我。即使饮食简朴,也安适自得。为官清廉,按照文法谨慎地对待审判,又用宽恕的态度来弥补执法上过于苛刻之处,所以下属官吏没有敢私下里舞弊的,而老百姓也不忍心欺侮

14、他。南安太守年老多病,因为受贿欺诈被逮捕来的有三百多人,案件滞留尚未得到裁决。朝廷下诏让吴公前往审核这事。吴公到了以后就把关押的疑犯全部松绑,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们,当天就把案件审清判决了。祥符赤县,民间的诉讼非常多,即使朝廷安排了廉洁的官吏,不因为当地权贵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操守的是很少的。吴公谨慎地坚守节操,不允许有私人的拜访请托,在他的管理下政令简洁,政治清明。并海这个地方的田地,水利可以灌溉但是百姓的劳动力已经很难承受,吴公在当地建造堤坝,修筑水闸,一共有百余所。增加了可以开垦的土地,百姓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吴公唯一的嗜好是阅读经史,所藏之书超过万卷,这些书籍他都亲自校对,虽然年龄超过

15、了六十岁,手不释卷。治平元年的冬天,朝廷任命吴公担任宣城太守,到了仪真,他对自己的家人说:“我敬奉职守勤勉公务,当得起良吏这个评价。年少的时候致力于家事,力量不够但努力学习,对自己不敢抱有太高的期许。今天如果能够回到家乡祭扫父母的坟茔,然后请求退休养老,以琴棋自娱,颐养天年,这不是很快乐吗?只是我的日子不多了,恐怕不能遂心如意了。”旁边侍奉的人都很惊讶,不明白这话是因为什么而说到。几天以后吴公就患病了。十一月二十五日丙戌,在舟中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的儿子吴良嗣从客居之处将父亲的棺木送回故里,第二年十一月初四日庚申,安葬于芝山西南角。15(2分)(1)弥补、帮助 (2)不多16(2分)(

16、1) A (2) B17.(4分)吴公素来安守其职分,以恭谨俭约的要求对待自我。即使饮食简朴,也安适自得。18.(4分)今日若得归/拜松楸/然后请老/琴棋自适/以毕天年/不已乐乎?19.(4分)我同意他的评价,他谨慎地对待职务,表现在他按照文法谨慎地对待审判,又用宽恕的态度来弥补执法上过于苛刻之处;还表现在谨慎地坚守节操,不允许有私人的拜访请托;他勤勉地处理政务,比如建造堤坝,修筑水闸,增加了可以开垦的土地;他让所管辖之处的百姓在物质生活上有所改善,也一定程度改良了当地的道德风貌;从这些地方可见,他是足够称得上是一位“良吏”的。20.(4分)(1)D (2)B上海市静安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

17、语文试卷(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何景明传何景明,字仲默,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宗藩贵人争遣人负视,所至聚观若堵。十五年,第进士,授中书舍人。与李梦阳辈倡诗古文,梦阳最雄骏,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正德改元,刘瑾窃柄。上书吏部尚书许进劝其秉政毋挠,语极激烈。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瑾诛,用李东阳荐,起故秩,直内阁制敕房。李梦阳下狱,众莫敢为直,景明上书吏部尚书杨一清救之。九年,乾清宫灾,疏言义子不当畜,边军不当留,番僧不当宠,宦官不当任。留中。久之,进吏部员外郎,直制敕如故。钱宁欲交欢,以古画索题。景明曰:“此名笔,毋污人

18、手。”留经年,终掷还之。寻擢陕西提学副使。廖鹏弟太监銮镇关中,横甚,诸参随遇三司不下马,景明执挞之。其教诸生,专以经术世务。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嘉靖初,引疾归,未几卒,年三十有九。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说者谓景明之才本逊梦阳,而其诗秀逸稳称,视梦阳反为过之。然天下语诗文必并称何、李,又与边贡、徐祯卿并称四杰。(选自明史卷二八六)注颉颃:xi hng,原指鸟上下飞,后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秩:官吏的官阶、品级。内阁制敕房:官署名。掌管

19、诏书、题奏等机要文书。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所至聚观若堵()(2)众莫敢为直()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钱宁欲交欢()A.一齐欢乐 B.把酒言欢C.相交而得其欢心,结好D.结为儿女亲家(2)互相诋諆()A.夸赞B.诋毁C.伤害D.吉祥17.把第段画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已,遂谢病归。逾年,瑾尽免诸在告者官,景明坐罢。18.对第段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记出来。(3分)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19.传记以典型事例表现了何景明的性格和才能特征。请根据原文内容填写下表。(4分)事件特点

20、十五岁中举,四年后又考中进士,授官中书舍人。才华出众,少年得志刘瑾窃权,何景明上书许进,劝谏语气激烈。李梦阳下狱,何景明上书礼部尚书救之。乾清宫灾,上疏直言皇帝为政之失。(请填写两个四字句)(直接摘抄原文不得分,请请概述事件。)交友慎重,自知之明任陕西提学副使期间,惩治廖銮随从人员。(请填写两个四字句)(直接摘抄原文不得分,请请概述事件。)教授诸生,经世致用20.何景明与李梦阳都是明代著名文学家,请根据本文,概括两人的文学风格及交往过程,并简评之。(4分) 15.(2分)(1)(名词)墙壁(2)没有谁16.(2 分)(1)C(2)B17.(5分)不久,他称病告假归家。过了一年,刘瑾将所有告假的

21、官员尽行免职,何景明也因此被罢官。18.(3分)遴秀者于正学书院/亲为说经/不用诸家训诂/士始知有经学19.(4分)崇尚道义,勇敢担当 拒绝为钱宁送来的古画题词。执法严格,不畏权贵选拔优秀生员,亲自为他们讲授经学。20.(4分)都提倡古文,李梦阳风格雄骏,何景明秀逸,不相上下;(1分)都具国士风度,何曾为李下狱仗义直言。上海市宝山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四)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520题。(19分)王化基,字水图,镇定人。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常州。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岚州。时赵普为相,建议以骤用人无益于治,改淮南节度判常,入为著作郎,迁右拾遗,抗疏自荐。太宗览

22、奏曰:“化基自结人主,慷慨之士也,”召试,知制诰,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一日,侍便殿,问以边事,对曰:“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朝廷治,则边鄙何患乎不安?”化基尝慕范滂为人,献澄清略,言时事有五,其“择远官略”曰:“负罪之人,多非良善,贪残凶暴,无所不至。若授以远方牧民之官,其或怙恶不悛,恃远肆毒。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若自今以往,西川、广南长吏不任负罪之人,则远人受赐矣。”书奏,太宗嘉纳之。初,柴禹锡任枢密,有奴受人金,而禹锡实不知也。参知政事陈恕欲因以中禹锡。太宗怒,引囚讯其事,化基为辨其诬。太宗感悟,以化基为长者。至道三年,超拜参知政事。大中祥符三年

23、,卒,年六十七。赠右仆射,谥惠献。化基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僚佐有相凌慢者,辄优容之。在中书,不以荫补诸子官,然善教训,故其子举正、举直,举善,举元皆有所立。(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有删减)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知制诰 (2)则边鄙何患乎不安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以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A.权力 B.权宜 C.权变 D.暂代官职(2)其或怙恶不悛( )A.悔改 B.次序 C.羞耻 D.关怀百姓17.把第段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小民罹殃,卒莫上诉,甚非抚绥远人之意也。18.第段划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2分)

24、治天下犹植木焉所患根本未固固则枝干不足忧19.选取第段在叙事方面的一个特点加以评析。(4分)20.第段记载王化基“谥惠献”,你认为“谥”的内容准确吗?请说明理由,(3分)15.(2分)(1)主持 掌管 (2)边疆,边远的地方16.(2分) (1)D (2)A17.(6分) 参考答案:百姓遭受灾祸,最终也没有谁能够上诉(或最终没有了让他们申诉的人),这实在不是朝廷(或皇上您)安抚边远百姓的意愿。18.(2分)治 天 下 犹 植 木 焉 /所 患 根 本 未 固 /固 则 枝 干 不 足 忧19.(4分)答案示例一 本段为补叙。辨诬是对主要事迹的补充,宽厚有容、喜愠不形、善教训是对以进言为主干内容

25、的补充,这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突出传主人生的主干事迹而不漏有价值的内容。答案示例二 辨诬事件,宽厚有容、喜愠不形的品性,其人生结局,对儿子们的做法,都是概叙,与前面详细叙述结合,使传记繁简得当,使传主生平经历及品性完整,让人们对传主有全面的认识。答案示例三 本段叙述中有春秋笔法,叙述中有对人物的臧否。为辨其诬的事件中含赞扬,谥号是朝廷对其一生的平定,宽厚有容喜愠不形、不以荫补诸子、善教训是直接赞扬。这样写彰显了史传惩恶扬善、倡导美好风尚的功用。20.(3分)答案示例 准确。王化基自荐被皇上评为慷慨之士,边事对策、献澄清略意图安国惠民,犯颜辨诬显刚正。其一生主要事迹在“献”(进言),所献正

26、确。所以谥号准确。上海市闵行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王忠嗣,华州郑人。父战死,忠嗣时年九岁,入见帝,伏地号泣,帝更赐今名,养禁中。及长,雄毅寡言,有武略,帝器之。信安王祎在河东,萧嵩出河西,数引为麾下。帝以其年少,有复仇志,诏不得特将。嵩入朝,忠嗣曰:“从公三年,无以归报天子。”乃请精锐数百袭虏。会赞普大酋阅武郁标川,其下欲还,忠嗣不从,提刀略阵,斩数千人,获羊马万计。嵩上其功,帝大悦。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尝曰:“平世为将,抚众而已。吾不欲竭中国力以幸功名。”故训练士马,随缺缮补。五年正月,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自国初已来

27、,未之有也。帝方事石堡城,诏问攻取计,忠嗣奏言:“吐蕃举国守之,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帝意不快。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诏忠嗣分兵应接,忠嗣不得已为出军,而士无赏格,延光不悦。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入说曰:“大夫爱惜士卒,有拒延光心,虽名受诏,实夺其谋。然大夫已付万众,而不立重赏,何以贾士勇?且大夫惜数万段赐,以启谗口,有如不捷,归罪大夫,大夫先受祸矣。”忠嗣曰:“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失之未害于国。吾忍以数万人命易一官哉!”延光过期不克,果诉忠嗣沮兵。又安禄山城雄武,扼飞狐塞。忠嗣数上言禄山且乱,李林甫益恶之,阴使人诬告“忠嗣尝养宫中,云吾欲奉太子”

28、。帝怒,贬汉阳太守,卒,年四十五。 (选自新唐书卷六十八,有删节)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数引为麾下( ) (2)吾固审得一城不足制敌(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会董延光建言请下石堡( ) A.规劝 B.建立 C.创立 D.提出(2)果诉忠嗣沮兵( ) A.阻止 B.破坏 C.诋毁 D.畏惧17.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若屯兵坚城下,费士数万,然后可图,恐所得不雠所失,请厉兵马,待衅取之。18. 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3分)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19.结合第段,分析李光弼没能说动王忠嗣的原因。(2分)20.

29、小王同学在王氏族谱中发现一首南宋诗人吕南公的诗,其中有几个字残缺,请你根据本文第段的相关内容加以补足。(3分)我爱王忠嗣,兵威万里横。只知精士马,不忍。无矜色,三边有肃声。未知谁愿此,徒用送君行。15.(2分)(1)招来,招致 (2)明白,知道,知悉16.(2分) (1)D (2)B17.(6分)如果在坚固的敌城下聚集兵士,会耗费几万士兵,这样以后才能攻取,恐怕得到的不能抵偿失去的(不能与失去的相对等),请让我先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饱战马),等待机会再攻取(夺取)它。18.(3分)忠嗣本负勇敢/及为将/乃能持重安边/不生事19.(2分)李光弼从爱惜个人名声的角度劝说王忠嗣:不出兵会招致他人的

30、谗言并需担负不能担胜战的责任(1分)。而王忠嗣则认为(1)吐蕃倾全国之力守城,难以攻克;(2)这座城池的得失,无关大局。(3)不愿意牺牲士兵的生命。(4)不在乎个人名声与官职得失。李光弼所作的利弊分析不是王忠嗣所关注的,因而没能说动(1分)。20.(3分)(1)幸功名。(2)四印上海市虹口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后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曰:“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其议

31、遂寝。驸马都尉石保吉求为使相,复问沆,沆曰:“赏典之行,须有所自。保吉因缘戚里,无攻战之劳,台席之拜,恐腾物议。”他日再三问之,执议如初,遂止。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曰:“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曰:“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少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

32、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参政他日之忧也。”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搜讲坠典,靡有暇日。旦亲见王钦若、丁谓等所为,欲谏则业已同之,欲去则上遇之厚,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李文靖真圣人也。”当时遂谓之“圣相”。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一)【注】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33、) 其议遂寝 欲去则上遇之厚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沆对使者引烛焚诏 ( )A. 点燃 B. 拿着 C. 选用 D. 伸出 西夏纳款 ( ) A. 赎罪 B. 归顺 C. 缴税 D. 行贿17.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18. 第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请用“ /” 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19. 第段中王旦为什么认为李沆有“先识之远”?(3分)20. 根据文章内容,推测李沆去世后皇上给予他诸多恩赐的理由。(4分)(四)(

34、20分)15.(2分)(1)停止 (2)对待16.(2分)(1)B (2)B17.(6分)答案示例:我担任宰相,有公事就公开讲,为什么要用密奏呢?有密奏的大臣,不是献谗言的人就是奸佞之人,我一直厌恶他们,怎么能学习(他们)呢?评分说明:共7个分句,错1句扣1分,扣完6分为止。 18.(3分)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19.(3分)答案示例:李沆认为皇帝太年轻,如果不知道四方的艰难之事就会逐渐走向奢靡。因此他准确地预见到国家边境安定后皇帝会逐渐生出奢侈之心,预见到皇帝会大兴土木营造宫观劳民伤财,也预见到皇帝会大搞封禅祷祠徒有其表的事。评分说明:1点1分,共3分。 20.(4分)答案示例:有治世的才华,留守东京,“京师肃然”;敢于直言,坚持己见,不为权势屈服;光明磊落,从不用密奏;勤于公务,宵衣旰食;有远见卓识,令人钦佩。评分说明:答对4点即可,1点1分,共4分。 上海市普陀区2021届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卷(四) 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0分)韦叡字怀文,京兆杜陵人。时王憕、杜恽并有乡里盛名,祖征谓叡曰:“汝自谓何如憕、恽?”叡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然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四年,帝诏叡都督众军。叡先攻二城。既而魏援将杨灵胤帅军五万奄至,众惧不敌,请表益兵。叡曰:“吾求济师,彼亦征众。师克在和不在众,古人之义也。”因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