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上海市奉城高级中学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奉城高级中学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2020年1月(一)积累与运用1、按要求填空。(5分)(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谈笑间, ”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作战潇洒从容。(2) ,此时无声胜有声。(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作者: 劝学)2、按要求选择。(5分)(1) 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秋天,_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_啊,北国的秋,_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_从杭州赶上青岛,_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_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A无论只是/要而且是B不管只是却/而且是C不管可是总不

2、但/不过D无论可是却要更要不过(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世代定居的传统中国社区本质上是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靠的_。在这个社会体系中出了案子,首先关乎的_。乡绅会“先照例认为这是件全村的丑事”:“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认了错,回家去。”费孝通说乡土中国的最高理想是“无讼”,就好像足球比赛中每个人都能自觉遵守双方的规则,而犯规的代价_。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首要的技能_。( )(3分)不是金钱和利益,而是名声和面子不单是被罚,更是整个团队的耻辱不是赚钱致富,而是分辨善恶美丑不是商业和法治,而是道德和礼治ABCD(二)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38题。(16分) 截

3、句:只是诗句难成诗 张公善 时下截句流行,朋友圈不乏日日更新截句者。我知道截句,是因为在朋友家看到一套截句诗丛,随手翻了翻,感觉挺复杂。书的厚度与截句的单薄身影形成强烈对比。新诗百年迎来截句热,并不可贺,相反却令人沮丧。百年来,诗坛争论不断,流派如云,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但至少都是在诗的名义之下。如今的截句观念纯粹是以诗句的身份来博得诗坛的瞩目,实在有些让人心塞,不吐不快。截句的倡导者认为,截句是一种源自古典又有现代诗歌精神的诗歌文体,并融合了截拳道大师李小龙“简洁、直接、非传统性”的美学理念,强调诗意的瞬间生发。截句的终极意义,是唤醒更多普通人的诗心。这样的想法令人崇敬。不少截句短小精悍及其传

4、达的现代性体验也确实与截拳道的“简洁、直接、非传统性”一致。即便如此,截句与截拳道仍是背道而驰。它们虽然终极目标一致,但手段截然不同。截句源于李小龙的截拳道,但事实是截句的“碎片化”恰恰违背了截拳道的“整体”精神。李小龙非常重视生活的“整体性”。他说:“面对瞬息万变的情形,练习截拳道的人应该能够适应具体环境,而不拘束于人为的机械招式。其行动应该如影随形,其使命就是顺其自然地完成整体的另外一半。”面对对手力量,应该顺势而为,而不是正面冲突。刚与柔是一个整体,刚柔相济,对手刚,你就以柔相应。他还说:“集中注意力是缩小心灵的思考范围,但是,我们关心的是人的整体生活过程。如果全神贯注地盯着生活某一方面

5、,也就是鄙视生活。”然而,截句恰恰是让人聚焦生活点点滴滴的感悟,甚至陶醉其中,久而久之,势必让人视野狭窄,忽视整体生活。打个比方,截句让我们过于留恋浪花之美,却让我们看不到整个大海的广博。对于截句究竟是不是诗歌,其实截句的实践者自己也前后有些矛盾。在一个场合说:截句是一种诗非诗的文体,比俳句的姿态要开放。但另一个场合又界定说:从更广泛的诗歌爱好者和文学读者层面来说,截句是一种没有诗歌名字的在四行之内完成的短诗,或者说,截句是最短的现代诗歌。现在的截句没有诗歌名字,往往是灵感迸发时的几行诗句。而日本俳句却往往有名字,像松尾芭蕉的俳句古池就是一首意境优美韵味无穷的短诗:“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

6、央,/扑通一声响。”即便是写得最好的截句,仍然是“无头”怪物。诗无论长短,作为艺术作品,都是一个整体,有开头有结尾,有其自身文脉,不可能像截句这样横空而出又莫名结束,毫无章法可言。时下的截句俨然是作为一种诗歌观念的产物,却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诗,因为 ,正如孤燕不成春。然而,情况好像并非这么简单。截句也可能会成为诗,就像蚯蚓被截断的一部分,也可能成为新的蚯蚓。举个例子,卞之琳的断章是截句吗?按照眼下的截句标准,断章绝对是截句,是有诗歌名字的截句。全诗两段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即便是断章,仍然是章,而非简单的句子组合。所谓的

7、“断”,其实是在呼唤“全”。此诗高明之处在于以碎片写整体。四句前呼后应,通过时空中人物之间的相互勾连融合,绝妙地呈现出世界本身的整体性。如果时下的截句都写成这样,也许就没有“截句是不是诗”的争议了。时下的很多截句,只是一组诗句,没有整体架构,只是诗人的日常诗句训练而已。试想,诗坛到处充斥这种半成品的诗歌,是诗歌的幸运还是不幸呢?半成品以成品(诗歌)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是不是影响了真正的诗歌品位?从文化上看,截句当属碎片化的现代生活的表征之一。与网络上的碎片化阅读和微写作密切呼应,截句观念的提出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全民都可以写诗的氛围。可以说,截句写作助长了眼下的“微生活方式”。但长此以往,就像盲

8、人摸象一样,无法体验到整体的生活。截句也并非毫无意义。在认同截句属于诗句而不是诗的前提下,才可以谈截句之美及其价值。好的截句,当是写作者用诗意烂漫的句子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的生活感悟。它们是生活大海里的珍珠,在困顿的日子里,这些被捞取的珍珠足以闪亮这个世界。这些截句,某种意义上,就是个人的生活智慧宝典。从理论上讲,截句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或多段,但到底多到多少,尚无定论,也不可能有定论,因为作为截句,本身就是局部,也就无从谈及整体。在这个越来越“微”化的时代,我觉得“微型诗”倒是个值得探讨的诗歌话题。微型诗既然是诗,就可以着眼于整体谈其长短。个人倾向于以古诗绝句四句为限,把不超过四行且具备相

9、对完整性的短诗称作微型诗。3.用动宾短语概括第段作者引用李小龙的话指出截句所犯的两种错误。(2分) 4第段划线词“无头怪物”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5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第段横线处应该填写的内容。(2分) 6文章分别引用了古池和断章,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引用古池和断章是为了阐明标题对构建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性。B.引用古池和断章是为了表明截句与俳句和短诗的不同。C.引用古池和断章是为了强调章法对诗歌创作的重要意义。D.引用古池和断章是为了证明截句不是诗的关键在于缺少意韵。7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8结合文章的观点,评析下面一首截句:(4分)蚯蚓避雨,蘑菇撑伞 (

10、2)阅读下文,完成9-13题。(17分)合欢树 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地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

11、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哪!”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

12、了不可。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吗?”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离开我整整七年了。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句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

13、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儿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

14、儿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

15、记了。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儿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

16、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9结合上下文意,分别解释第段两个“希望”的含义。(3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虔诚地抱着希望。(1分)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2分)10依据第段的插叙,对“母亲”形象加以赏析。(4分) 11对本文“合欢树”之“合欢”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合欢”蕴含着母子两个生命的相融与

17、互爱。B“合欢”表现了母子交织着痛苦的欢乐生活。C“合欢”是母子二人悲苦生活和命运的反衬。D“合欢”表达了母与子共同反抗命运的情怀。1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悲伤也成享受”一句,是说有时候,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B作者选取了每个人一生较为重要的三个转折点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来组织材料,突出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谓独具匠心。C文中几次写到“我”想去看合欢树,又终于未能成行,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情绪正是对母亲复杂的思念情愫的一种流露。D. 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作者内心的感情不像洪水喷涌,而如涓涓细流,隽永

18、的真情蕴涵于平朴自然的语言中,感人至深。13分析第段划线句写“树影儿”和“孩子”的意图。(分析出两条即可)。(4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6题(8分)江楼夕望招客唐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销暑否? 比君茅舍较清凉。白居易,字乐天,号_。(1分)这首诗的颈联精妙传神,试分析其妙处。(4分) 16、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与之有关的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江楼夕望招客是一首七言律诗,包括首、颔、颈、尾联,它属近体诗。近体诗要严格遵从格律来创作,不像古体诗那么自由随性。绝句也属于近体

19、诗。B.本诗开篇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苍茫阔大的夏日暮景图,表现了诗人寂寥孤独的心境,为下文借景招客作铺垫。C.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邀约的客人是一位为官场俗务所羁绊的人。诗人身居江楼,风凉心静,突发奇想,他邀约朋友也像自己一样,能来江楼得一时之清闲。D.“望”是这首诗的诗眼。它双关两意,既联系眼前所看到的壮美景物,同时又兼含“希望,盼望”之意,把招客的主题也隐藏其中。(四)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8分)赤壁赋(节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

20、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登泰山记(节选)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21、,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17、解释加点词(4分)(1)纵一苇之所如( ) (2)而卒莫消长也( )(3)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4)而皆若偻( )18、翻译下列句子(6分)(1)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19、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2分)例:徘徊于斗牛之间不拘于时败秦师于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受任于败军之际相与枕藉乎舟中A、 B、 C、 D、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苏子与客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