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_第1页
五四文学革命_第2页
五四文学革命_第3页
五四文学革命_第4页
五四文学革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四文学革命1、什么是“现代文学“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2、何谓“文学的现代化1思想的现代化。2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3)文学语言与形式的更新 。 3、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 1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但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上的间隔 。 2中国现代文学诞生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是一种有强烈使命感的文学。3重视文学本身的独特性能。4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承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4、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19171949 中国文学自1917年之后就被分成了两个局部: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1949年后,并成为学

2、科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现代文学分期:1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承继开展的多地域、多元化、群众化的40年代文学。5、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一内容思想: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思想。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多地域、多元化、群众化的文学。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三

3、代表作家:鲁迅、沈从文、郭沫假设、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艾青、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 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作家作品的历史,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也是中国社会承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同时,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对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们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要掌握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知识,培养阅读、理解、分析、鉴赏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才能。文学史与作家作品学习相结合,重在解读文本。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

4、代化的起点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文学为其先导。是文学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激变。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 西学动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承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考虑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 晚清社会组织机构的变革,引起文化机制和文学的变化。1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2具有群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现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间,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根底。3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科举制度的废除,传统知识分子学而优那么仕

5、的路子被阻断,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4)文学平民化、群众化的价值取向,使传统的文学承受主体发生变化,文学成为民众文化参与的工具,培养了多样化的读者群。3、文学自身开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文学自身开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二、文学革命的准备:文学观念的变革 文学界掀起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进运动。1、晚清“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改进主义思潮下形成的一次广泛的政治和文化运动。 梁启超是首倡的人物,黄遵宪为其主将。“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要求

6、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境。2、文界革命 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力求借鉴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新文体。其特点是思想新颖,文白夹杂,平易畅达,笔锋饱含感情,具有很强的煽动力的文体。3、小说界革命:小说救国论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1902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等观点。重点表达了他小说新民救国的主张。4、白话文运动 文言文已经无法表现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精神和繁复的内心世界,无法表现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当语言无法表现它的对象时,变革就成为一种必然。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 胡适提出以白

7、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 5、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兄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开展的内部规律,提出“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强调文学的长远成效,而非现实的实用性,希望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到达振兴民族的目的。即鲁迅后来的文学“立人思想。 6、域外小说翻译运动:一批知识分子认为西方的强大主要得益于文学尤其是小说的教化与新民,尤其强调小说对政治思想的宣传与政治运动的配合。于是,翻译西方小说成风,使中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广泛影响。三、文学革命前20年中国文学概况文学的过渡性特征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革命造成了直接影响的是政论散文、小说翻译和创作。1、政论散文:以梁启超

8、成就最高,梁启超把自己的新文体作为新民的觉世之文,以此传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宪、新民、强国,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少年中国说?、?新民说?等。2、革命派散文:以章太炎有学问的革命家成就最高。文章动人心魄,自由锋利,富于创造。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斗争性、煽动性与通俗性的统一。3、政治、问题小说:宣传政治观念,关注社会问题。梁启超的?新中国将来记?等。4、谴责小说:挖苦带谩骂。出现了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5、鸳鸯蝴蝶派小说:市井通俗言情、奇侠、黑幕小说,倡导文学是消遣的游戏的金钱的文学观念,主

9、要以?礼拜六?杂志为代表。有影响的有:徐枕亚的?玉梨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广陵潮?等。6、翻译小说: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等。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开展一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是一九一七年二月。1、 肇始于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 ?新青年?: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新青年?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评论刊物,是青年的总发动令,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社

10、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新青年?是中国现代思想的发端。1918年5月第四卷第五期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文学而新政治、新社会;要写平民、写实、社会的文学,废除贵族、古典、山林的文学。提出了“三大主义。 胡适:?文学改进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文学改进刍议?,1917年?新青年?发表,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是胡适应对陈独秀之约,以他信中的意见改写成的正式论文。八事入手阐释文学的进化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号召。?建立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

11、革命的宗旨。胡适主要侧重于语言、形式等文学外部因素议论文学变革。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在于助成人性的健全开展。周作人以人道主义的观念,从文学与人的精神联络出发议论文学变革。2、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西方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入侵,大量翻译著作的进入,在落后与先进的碰撞中导致文学的改革。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主要有两大方面:其一,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其二,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1918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娜拉?等作品, 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瞿秋白、耿济之、田汉、周作人等都是活泼的翻译者和介绍者。 当时几乎所有进步报刊都登载翻译

12、作品。 3、文化革命发难者的特色所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李大钊、鲁迅他们处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新旧民主革命交替,封建王朝解体和共和交替时代,青年心理的时代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努力探究中国的新出路。二文学革命的内容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2、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提倡新文学的观念。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4、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表达了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特征。2、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3、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4、使中国现代文学走向世界。二、社团流派与文艺论争一文学社团流派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

13、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在创作方法上主要强调写实主义,把“为人生作为宗旨。主要人物茅盾、叶绍钧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文学旬刊?、?诗?等。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文学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主要人物郭沫假设、郁达夫等。主要刊物?创造月刊?。3、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等发起聚会,主要是英美留学生。 1924年底开展为新月

14、社俱乐部,主要讨论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展了有意义的创作理论和理论讨论,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开展与繁荣。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粹与文学的形式革新。 4、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因周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语丝社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成员:自由作家 。主要文学成绩: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鲁迅为主将。5、湖畔诗

15、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人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以爱情诗知名。主张纯真与热情的诗歌创作,擅长写抒情小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出版有?蕙的风?、?湖畔?、?春的歌集?等诗集。6、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莽原?周刊而得名。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鲁迅指导的文学青年。7、未名社:1925年成立于北京。发起人鲁迅,主要成员有韦素园、高长虹、李霁野等,以“率性而言,凭心而论,忠于观世,望彼将来为主旨。主要是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文学。8、浅草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林如稷,成员有陈祥鹤、冯志等。注重创作,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挖掘,作品充满了苦闷、彷徨和伤感情绪。9、沉钟社:1925年2月浅草社解散,同年秋原成员陈祥鹤、冯志等聚集到北京重组的社团。注重翻译和创作,广泛介绍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学思潮和作品,创作上写五四后觉悟但尚未打破个人生活圈子的知识青年的悲凉心声,主要倾向忧郁和感伤的创作。1934年解散。二文学论争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2、与学衡派的论争3、与甲寅派的论争4、问题与主义之争三、本阶段文学整体特征文学开展三阶段: 19171920:新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