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三维教学教案设计_第1页
《采薇》三维教学教案设计_第2页
《采薇》三维教学教案设计_第3页
《采薇》三维教学教案设计_第4页
《采薇》三维教学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8PAGE8采薇三维教案设计采薇三维教案设计采薇中诗人把他置于家国、忠孝的宏大矛盾的背景之下,就显现出小人物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使得人物形象立刻有了足够的张力和视点。一、三维目标: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2、能大体把握诗意。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二、重难点: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大家能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诗歌吗看来大家都乐于学诗、背诗。

2、这就好。大家熟读成诵的都是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这首古诗非常经典,可谓千古绝唱,我们今天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师板书课题:诗经采薇(节选)(二)自由诵读,读懂诗意。1、学生自由读诗,师板书诗句。2、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老师范读划分节奏。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指名学生朗读。4、对照注释,学生自由读诗。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三)质疑、释疑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学生的疑问可能有: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3、?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4、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呢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拟人或者

4、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写吗(五)拓展“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能够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吗?为了帮助理解,我可以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老师作一些简要补充。了解了诗人的经历,我们再次读这首诗,你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吗?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六)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你们觉得学古诗难吗?回顾这节课,我们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吧!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七)小结:大家掌握了这套学习方法,以后可以试着在学习中运用它。相信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已经与诗人取得了心灵的沟通。作为诗人的知音,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去感怀

5、那时的景,那时的人,那时的情吧!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拓展阅读:采薇新解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

6、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12下一页采薇三维教案设计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

7、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7、首三章皆有“忧”,诗人“忧”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让诗人如此牵挂篇末诗人回来了,又为什么说“莫知我哀”,快见着故乡了还“哀”什么呢以下笔者尝试言之。“采薇”之意实乃相思之举。我们采用诗经召南草虫一诗佐证之: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夷。毛序说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

8、(毛诗正义)。欧阳修解:“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诗本义)朱熹认为:“南国被文化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诗集传)由此可见,以“采薇”起兴,实言诗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妇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刚止”还可勾画出思念的情感轨迹。“靡室靡家”言家中并无配偶。家者,有妻方为“家”;室者,有子才为“室”。无妻则无子,无家则无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思念故乡,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过太平日子。依此,“靡使归聘”应当释为“没有人让我回去谈婚论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与之完婚,说明有人在等他,这个人就是诗人边采薇边忧思的恋人。正因为“

9、靡使归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译“我们驻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为战线再长,相应的部队要有相对固定的镇守地方,故较为妥当的译法是“我们驻守的时期不知道有多久”),才会“我行不来”,此句按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应当释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来了(永远也成不了亲了)”。为什么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驾彼四牡”两章极状战争激烈之场面,从“一月三捷”“岂不日戒”可以看出战事之急,更可反衬出诗人说这句话时的悲壮之情,同时也补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处”。一此一彼,第四、五两章与首三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都非常顺畅了。正因为以上三点,诗人之“忧”才会由弱到强,以至于“痛”(“疚”),战争

10、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还有一位妙龄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来!不信再看:从“薇”到“华”除了一种上述的插叙之妙外,还有深意。诗经常棣曰: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如果说诗人此处借“采薇”起兴还是比较含蓄地谈论男女之事,那么“彼”处借“维常之花”再起兴则是放声呐喊了。诗人将压抑的情怀,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从“忧”到“恨”了。前一个“载渴载饥”,可能出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后一个“载饥载渴”,则是一种心理反应了。什么心理反应诗人现在的角色是怎样的是一个退役的军人,

11、固然不错。然而,他更是一个追求“君子”高仪的人,他无愧于保家卫国的战争。虽说几十年()的战事告一段落,离家的路也越来越近,但思乡之情从那时还带有一丝希望到现在完全化为泡影,青春已经逝去,心中的爱也成为遥远的回响,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轻时盼望返乡,“年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走在还乡的路上,即使不饥不渴,可心灵的震颤与情感的沧桑谁与言说,又怎能说尽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诗人走在当初奔赴战场的那条路上,当年“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就是诗人开篇所“忧”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百花盛开,如今万木枯荣,面对霏霏雨雪,诗人心如坚冰,内心再也不是“忧”所能言,而是化为一江春水也无法传达的“伤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