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345练) (含答案)_第1页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345练) (含答案)_第2页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345练) (含答案)_第3页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345练) (含答案)_第4页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345练)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345练) (含答案)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第345练)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闲暇时品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感到,无限放松与惬意。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而好书离不开好的,更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与解读者。文化语言的传播者,语文专家,河南省教育学会执行理事长吴伟老师爱书如命。走进他的家,就仿佛走进了书的森林王国,到处是书香的味道。他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行是长期读书积累而来的”。他酷爱读书写作,有时看书,不知有多少次趴在书桌上睡觉

2、。他在字林中穿行,在书海里遨游,在知识的天空中飞舞。他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用人格魅力诠释文字的博大精深。呕心沥血,潜心钻研,成就了今天的吴伟。书是他的生命,传授知识是他的使命,从寒窗苦读到今天的功成名就,用他的话说,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似锦前程。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心旷神怡休戚相关废寝忘食卓尔不群B沁人心脾息息相关宵衣旰食卓越不凡C沁人心脾休戚相关宵衣旰食卓尔不群D心旷神怡息息相关废寝忘食卓越不凡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3分)A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B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C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D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4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雨借着芭蕉或屋瓦

4、,敲打出柔肠寸断或满怀激情。5阅读下面这首小诗,仿照内容和形式再续写一节。当一颗种子发芽的时候别忘了你周围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在你成长的路上学会悄悄将她们珍藏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菩萨蛮纳兰性德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立马认河流,茂陵风雨秋。寂寥行殿锁,梵呗琉璃火。塞雁与宫鸦,山深日易斜。注惊飙:狂风。茂陵:指明十三陵之宪宗朱见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县北天寿山。汉武帝的陵墓也叫“茂陵”。梵呗:佛家语。谓做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琉璃火,即琉璃灯,寺庙中点燃之玻璃制作的油灯。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首二句“飘蓬只逐惊飙转,行人过尽烟光远”,表面

5、写飘蓬不定,随风乱舞,实则暗示出世界的命运如飘蓬一般不定,人生亦然。B词人虽感茫然孤独,但意志并不消沉,“立马认河流”辨明方向,气概豪迈。C词的下阕运用白描手法,将行殿、梵呗、琉璃火以及塞雁和宫鸦勾画出一幅简明的画面,使苍凉之感跃然纸上。D词的末一句“山深日易斜”呈现出一份无理之趣,“山深”与“日斜”之间本无因果关系,词人却能于悖谬处见真理,发人深省。7词的上阕最后一句“茂陵风雨秋”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古诗词情景默写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所描绘的大鹏形象富于浪漫色彩:“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_,_。”(2)古人常常把酒吟诗,如苏轼在黄州赤壁“举酒属客,

6、_,_”。(3)小张最近天天加班,早起晚睡。她借用诗经中的名句来调侃这种生活状态:“_,_。”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般被认为指诗经共有约三百篇,这一词语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孔子删诗”则为汉代以来诗经学史的一个重要公案,涉及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诗三百”一语,先秦文献习见,孔子多次提及,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认为,孔子既屡言“诗三百”,证明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

7、三百的诗经文本,甚至由此认为“诗三百”是先秦时期诗经的名称。若干年来,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多采用这一说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诗经学史观念,自然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加之现存文献引诗多与今本诗经相同,故孔子不曾“删诗”之说似铸为铁案。然事实并非如此。先说“诗三百”。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刊登“诗三百”正义一文,该文指出:先秦文献中“三百”联言,往往并非实指,而是极言其多的一种修辞手段。这在诗经中不乏用例。“三百”一语尚见于礼记左传周易等文献,出土文献中也有所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子仪篇叙述秦穆公既败于崤,发奋图强,不及七年,“车逸于旧数三百,徒逸于旧典六百”。由先秦时期的军队编制

8、可知,这里所言战车数量的“三百”为虚数。用于极言秦国军事力量恢复的程度。由“诗三百”之本意审视孔子之言,可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当释为:诗有许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其余所释亦当类此。孔子所言“诗三百”一语,既不能证明当时存在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据此否定“孔子删诗”之说自然就失去了合理性。从对历史事实考证的角度来说,“诗三百”词语内涵的阐释只关乎“孔子删诗”可信性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术史的追溯。“孔子删诗”本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

9、是什么时候开始“删诗”即修订诗经文本的呢?一般诗经学史方面的著作皆引用论语?子罕中的一段话:“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根据左传,孔子自卫反鲁在哀公十一年冬,已是其晚年。华锺彦先生判定孔子删诗为鲁定公五年,即孔子四十七岁之时。此说本于史记?孔子世家:“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孔子世家以下续记鲁定公八年孔子事迹,说明孔子系于盛年收徒立教,授诗书礼乐。故其删订诗经必不晚于是年。(节选自诗三百与孔子删诗,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

10、系的两个关键词,“诗三百”一语是判定“孔子删诗”这一公案的依据。B由于现存古文献所引的诗经与今本的诗经相同,诗经学史观念自然而然就排除了“孔子删诗”的可能性。C先秦文献中的“三百”往往并非实指,则屡次被孔子提及的“诗三百”一语,是不能证明当时存在着数目为三百篇的诗经文本的。D孔子“删诗”有历史学著作的证明,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而史记历来被称为信史。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诗三百”一词涉及先秦时期的诗经名称,多数学者认为当时已有一种篇数约为三百的诗经的文本,甚至认为“诗三百”就是当时诗经的名称。B为了证明“诗三百”的意思是“诗有许多

11、篇”,文章特意拈出了礼记左传周易以及一些出土文献,说明“三百”并非确数,而是虚指。C“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的重要公案,弄清孔子是否曾经“删诗”,牵涉到孔子与诗经文本形成过程的关系,而本文认为孔子确曾“删诗”。D多年来,对于“诗三百”一语,关于诗经的专著及通行教科书中多采用的是持孔子未曾“删诗”说的学者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三百”正义指出“三百”子啊先秦时期是极言其多的修辞手法,子仪篇中的“车逸于旧数三百”可以作为本观点的一个证据。B确定孔子是否“删诗”,不仅要分析“诗三百”中“三百”的意思,还要考证历史事实,文中提及史记左传皆是如此。C本文两次引用史记

12、孔子世家中的话目的不同,第一次旨在证明孔子确曾“删诗”,第二次旨在说明孔子开始“删诗”的时间。D论语和左传都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晚年,但华锺彦则依据史记孔子世家,认为孔子开始“删诗”是在孔子盛年,即孔子四十七岁时。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

13、应诏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

14、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

15、审度事势/条上便宜/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的变化和人世的吉凶祸福有

16、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C.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D.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

17、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5分)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5分)2022届高三语文课时作业本答案与解析(第345练)1D(解析: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此处放在“感到”的后面,应该用“心旷神怡”。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

18、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此处用“息息相关”合适。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非常勤奋专心。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此处用“废寝忘食”才合语境。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卓越不凡:有超出一般人的能力,表现出与平凡人的不同。此处两个词语均可。)2C(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应该是“达到高境界”而不是“做到高境界”;二是语序不当,应该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两句对调位置;三是成分残缺,应该在“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

19、尽的书”之前加上“使自己”。)3.排比的构成:围绕着共同的话题进行,有三个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句子(2分)。表达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渲染了他对读书的热爱,表现他读书时的自由与快乐。(3分)4.答案(示例)风借着檐铃或波涛,流转出浅吟低唱或澎湃激昂。云借着明月或山雨,幻化出旖旎缠绵或豪情奔放。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仿写时,注意句式、修辞手法、感彩的一致性。5.答案(示例)当一棵树结果的时候/别忘了/春夏秋冬的雨雪风霜/在你蓬勃向上时/学会静静地驻足回望解析仿写要点:内容主题为感恩,形式基本一致,语言贴切优美。6B从“立马认河流”的下一句“茂陵风雨秋”

20、可以看出,词人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反而沧桑伤感之意浓郁,所以说“辨明方向,气概豪迈”的说法欠妥。7点明时间和地点,作为上阕的收尾。(2分)用茂陵、秋天、风雨意象传达出更深的含意。以明宪宗之茂陵代指明十三陵,也让人联想到西汉最盛者汉武帝的茂陵。这个千古一帝,最终也只不过是一剖黄土。由此怀古,生发出今昔之感、兴亡之叹、黍离之悲。(4分)8.(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3)夙兴夜寐靡有朝矣1B2A3D4.D(3分)(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诏”“重珍”“犹”“欲”“使”“审度事势”。)5.A(3分)(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

21、万众瞩目的状元。殿试是皇帝主持的。)6.C(3分)(文中“戒家事勿以白”一句的意思是蒋重珍告诫别人,不要用家务事干扰自己,不是不和皇帝谈家务事)7.(5分)每次起草奏章,他都会去除心中杂念,穿戴整齐,如果是机密奏章,他就亲自书写,删改定稿,皇帝称赞他公平踏实。(“草奏”、“斋心”、“削稿”各1分,句意2分)(5分)又论说禁军的军力衰弱,训练频繁而严厉,往往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不稍微有所调整,就不是消除祸患的办法。(“频严”、“堪”、“消变”各1分,句意2分)译文: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名,任建康军签判,母亲亡故,改任昭庆军签判,不久因公事与掌管监察的同僚意见不合,请求任宫观官,改任奉国军签判。绍定二年,奉召入京应对,首先以“从皇帝到百姓应当首先懂得内心与外物这两者的界限”为主题进言:“界限分明,就会知道有天下治乱,何必把尊贵视为快乐;知道有百姓喜乐哀愁,何必把侍奉视为快乐。”第二年,在譬川等待任命,转到文阁门,请求应对,当权者忌惮他,把他差遣到镇江府任通判,他推辞了。恰逢临安火灾,他应诏上奏:“我近来上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