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大学之道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选自礼记大学的一段文字,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二、写作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但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和步骤,所以中唐之后,它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到南宋时,朱嘉力作大学章句,使大学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后朱嘉又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进行注解,这

3、就是四书章句集注。后来,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推崇,甚至被作为学官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这对古代教育,甚至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三、作者介绍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著作有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四、题目解说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后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五、层次结

4、构 全文可分为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阐明宗旨,阐述儒学追求的“三纲”,交代达到 “至善”的途径。 第二部分(第2段):点明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 1、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首先,大学对儒学作了一个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项,即宋代儒家们所说的大学“三纲领”。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大学是讲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论事,而是将人的精神的弘扬和品德修养置于首位。

5、“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2、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3

6、、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段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5、“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七、中心思想 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其中

7、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八、写作特点 1、大量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使文章呈现出深邃隽永的审美特征。 本文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用语凝练,言简义丰。这些凝练而意蕴深刻的语句是博学的儒者对思想加工锤炼的精神产品,也是他们艺术思维的智慧结晶。 2、顶真的使用,使文章逻辑更加严密。 大学之道属于议论文,说理时使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使逻辑推理性强,论证条理清晰,表达周密准确。如文章在阐述治国平天下与修身正心之理时,先连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

8、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层层深入、句句推进、环环相扣,周详严密地论证了深刻的治国之理。句与句首尾蝉联,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和不容置疑的说理气势。 九、补充资料 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十、总结全文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

9、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礼记部分章节,积累名句。 2.思考:当今社会,我们如何借鉴学习“八目”的内容? 课后训练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用“”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2)大学之道中,用“,”两句指出本末始终

10、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4)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 2.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3.下列表述,不正

11、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4.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在止于至善。(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3)先修其身;先正其心。(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答案: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的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