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上册_第1页
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上册_第2页
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上册_第3页
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上册_第4页
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35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须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峨日朵雪峰之侧壹文学常识现代诗的分类中国现代诗按年代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1)中国现代诗歌:20世纪上半叶以前的诗歌。(2)中国当代诗歌:20世纪下半叶以后的诗歌。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韵脚诗等。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抒情诗。按长短分:微诗、小诗、短诗、长诗。现代诗 新边塞诗派诗歌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新边塞诗派诗歌的形成是以风诗刊为刊载媒介发表诗歌的诗人群体不断壮大的结果。新边塞诗派的诗歌作品以描述新边塞风情,歌颂西部精神为主,其代表人物是昌耀、杨牧、周涛、章德益等现代诗人。新边塞诗派贰基础知识一、字音(1)薄( )荷油味不薄( ),很受欢迎,

2、但要薄( )利多销。(2)法医只摄取了嫌疑人衣服上的一个血( )块子,通过DNA分析鉴定,就得出了同被害人存在血( )缘关系的结论。答案:(1)b bo b(2)xi xu二、词语释义(1)书籍不仅是我寂寞时的良伴、苦闷时的挚友,而且是我无助时的灯塔,它让我在知识的大道上。(彷徨/徜徉)(2)凡卡是个孤儿,他满怀地给爷爷写信,他能回到爷爷身边去。在信中他绝望地哭泣:“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信寄出去后,他一直爷爷来把他接回去。(希望/期望渴望)答案:(1)徜徉(2)期望壹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5年毕业于河北省荣军中学。1950年参

3、军,任38军114师文工队队员。曾参加朝鲜战事,负伤致残。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历任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杂志编辑。1957年被定为右派,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省第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届政协常委。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一、作者简介 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他以边缘化生存中博大的普世理想,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和始终的精神困顿,具现为青藏高原式的诗篇。深重的苦难感和命运感,来自青藏高原的土著民俗元素和大地气质,现代生存剧

4、烈精神冲突中悲悯的平民情怀和坚定的道义担当,“君子自强不息”的灵魂苦行,构成了他在诗艺和精神上对于当代汉语诗歌无可替代的奉献。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一九六二年八月,这个时间的昌耀,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峨日朵”雪峰的所在地,应该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百姓对“峨堡”的发音。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叁教学过程导入他是中国新诗的又一座高峰。他脚踏着地球上最高的高原,诗魂徜徉在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边,用尽所有的骨气和热血

5、放声歌唱他就像雪山之侧的一株雪莲,因离天空最近而吸取雨露阳光,绽放出晶莹剔透的凄美花朵。他在西北高地上独自咀嚼着荒寒与寂寞,追求着一种生命内在的诗意。他是表现西部文化的杰出诗人,代表的是人类不屈不挠的生命。他就是王昌耀。任务一任务一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情感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任务一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情感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

6、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任务二探究:“峨日朵雪峰之侧”“无名山峰的一边”,大家比较一下哪个好,为什么?1:“峨日朵雪峰之侧”更好。“峨日朵”应该是当地人可能是少数民族对那座山峰的称呼,虽然我们不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但总比“无名山峰”要好。2:“雪峰”和“山峰”相比,换了一个“雪”字,感觉大不相同。“峨日朵”应是当地藏族或蒙古族对这座山峰的称呼,它给习惯了汉语表达的我们带来了一种“陌生的新奇感”。另外,“之侧”比“的一边”更简洁,更书面化,还带有一点文言色彩。事实上,诗人昌耀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表达新奇、文字典雅,注重形象的美感,这些都是他诗歌语言的标志性特征,诗题也不例外。任务二

7、赏析诗歌标题探究:他的另外两首著名诗歌的标题“鹿的角枝”“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和“鹿角”“雪天里的藏族女人和她的家人”相比较,哪一种表达更好?为什么?1.“鹿的角枝”比“鹿角”好。好在表现出了鹿角那种像树枝一样散开的美,具有很强的画面感。2.“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 。土伯特女人其实就是昌耀的藏族妻子,“土伯特”出自清代文献对藏族的称谓。这首诗写的就是昌耀经历长期离别后见到妻子儿女的场景。标题与“雪天里的藏族女人和她的家人”相比,文字是烦琐些,但更有情味,更能表现那种家人久别重逢的欢乐。任务二 赏析诗歌标题任务三任务三 揣摩诗歌的视角探究:朗读诗歌的前十

8、行,圈划出其中写到的景物。总共六样: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引力无穷的山海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巨石的罅隙探究:现在让我们从“我”这个攀登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景物,看看它们在空间上是怎样安排的。大家可以就近讨论一下。诗中景物以“我”为中心,大致可以从四个方向予以区分:(1)峨日朵之雪在“我”上面,它洁白美丽,令人向往,但又不可触及。(2)滑坡的石砾、棕色的深渊在“我”下面,它们充满危险,时时需要提防。(3)山这边,是身为攀登者的“我”,用指关节死死扣住巨石的罅隙,不愿意坠落,努力维持着好不容易达到的这个高度。(4)山那边,“我”看见的是彷徨许久的太阳,是引力无穷的山海,太阳正在跃入山海。任务三 揣

9、摩诗歌的视角 这四个方向的划分,是建立在“我”攀登半壁悬在峨日朵雪峰的某个高处这一独特的视角之上的。什么是视角?视角,又作“视域”“观察角度”“投影”“透视点”,是从绘画理论中移植到文学理论的用语,指观察的角度。 欣赏诗歌时,尤其是和景物描写有关的诗歌,我们就有必要找到作者的视角,然后通过想象,从诗句中去寻找去摸索,最重要的是,去还原诗人的经历,进而去揣摩其心理和情感。任务三 揣摩诗歌的视角任务四一行十分特别的诗“山海。石砾不时滑坡”。这一行诗,放在这里,很奇怪。通俗点讲,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山海”从语意上来讲,放在上面一行更好,“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这样写多好。事实上,昌耀

10、在初稿时就是这么写的。可为什么要改成现在这样呢?让“山海”孤零零地摆在这一行,还用了一个句号,毅然决然地和后面的“石砾不时滑坡”隔开,颇有点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任务四 分析分行和意象请同学们从本诗独特的视角出发,去揣摩一下诗人这样断句的意图。1.从“我”悬在半空的独特视角出发,我们发现“山海”在“我”的侧前方,在峨日朵雪峰的另一侧。“砾石”在哪里?在“我”的脚底下,在峨日朵雪峰的这一侧。将山比喻成海,写出了山的众多和起伏,也从侧面写出了峨日朵雪峰的高,“我”所处的位置很高。任务四 分析分行和意象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我们读诗也应当有这种身临其境的意识,仿佛我就是主人公,我此刻就

11、悬在峨日朵雪峰的半山腰。“山海”写出了山那边的壮丽,这是视觉上的效果。而“石砾不时滑坡”则是听觉上传来的来自脚下的危险。这一静一动,一远一近,两样景物形成奇妙的对比。所以,诗人几经斟酌最终决定把它们放在一行,以强化这种对比之美。任务四 分析分行和意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又要用一个句号将二者隔开呢?联系前后的诗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答:从前面的诗行来看,“山海”是引力无穷的,它的引力大到连彷徨已久的“太阳”也“决然跃入”,而“石砾的滑坡”似乎又强化了这一特点。从后面的诗行来看,“我的指关节枷钉一样摸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两行表明“我”能置身于那个位置其实非常不容易。

12、任务四 分析分行和意象登山本身是充满危险的。如果是你,你处在那样的情境,会不会感到害怕呢?意志会不会动摇呢?承认自己的渺小,并不都是懦弱,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认知,尤其是在大自然面前。这没什么丢人的。也许有那么一刹那,“我”也想像石砾一样滑坡,去和深渊战斗,去一路喊杀一路嚣鸣。然而,“我”还是本能地牢牢地将指关节“伽钉一样摸入巨石的罅隙”。“我”的脚用力支撑,所以才会有“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为什么?这就是人的意志力。别忘了,昌耀可是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的意志岂容小觑?任务四 分析分行和意象2.一个最特别的意象。分析完这首诗最特别的一行,我们再来看这首诗最特别的一个意象小蜘蛛

13、。蜘蛛这种形象,在古代诗歌里常常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它相貌丑陋,结网捕食,不太受人待见。然而,在昌耀的笔下,我们发现这只小蜘蛛真是可怜得很。首先,我们看它生活的环境,“锈蚀的岩壁”,多苦啊!其次,看它的形体,“小得可怜”。最后,再看它的境遇,“一只”,孤独而寂寞。“我”看到它的第一反应满意吗?不满意。这个从“我”对“雄鹰”和“雪豹”的渴望中,从“但”这个字眼中,都可以明显地察觉到。任务四 分析分行和意象然而,为什么“我”最终接纳了它并与它一同默享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呢?注意,是“快慰”,快乐而欣慰!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可以就近小范围讨论讨论,看看能给出几种解读。任务四 分析分行和意象或许是“我”

14、的悲悯情怀让“我”改变了对小蜘蛛的态度,这只小蜘蛛就好比社会上那些艰难生存的小人物。我们觉得昌耀从这只小蜘蛛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诗的初稿写于1962年,那年昌耀只有26岁。他当时因为被错划为右派而正在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处境很差。大家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去査査作者的资料。总之,有了这只小小的蜘蛛,“我”不再孤单。蜘蛛虽小,但它也一样出现在这样的高度,而且它并不宣示什么,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它的出现,它的沉默,使一切自以为是和虚张声势都失去了分量。所以,奋斗固然重要,高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奋斗和高度的态度,这才是真正难以企及的,但又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精神高度。任务四 分析分行和意象作业布置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这首诗的后面有两个时间点,一个是1962年8月2日,26岁的昌耀,八宝农场的劳改人员,写下了这首诗的“初稿”。另一个是1983年7月27日,47岁的昌耀,已经平反重返诗坛的昌耀,将这首诗“删定”。“删定”这个词,洋溢着自信,透露出诗人对这首诗的最终确认。然而,从我们欣赏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