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王安石变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0分)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2题)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答案】B【点拨】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结束】2(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2
2、3题)王安石变法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措施有废除明经诸科设置医学、武学等专门学校进士科不考诗赋依照才能、品德来选拔官员B.C.D.【答案】D【点拨】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结束】3.(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题)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A.青苗法B.均输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答案】B【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和所学史实均输法就是通过政府直接采购宫廷用品,来减少开支。【结束】4.(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1题)王安石变法中,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的政策是A.市易法B.募役法C.
3、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答案】A【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宋朝王安石变法措施中抑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的是重负设置市易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结束】.(2010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5题)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D.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答案】D【点拨】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宋太祖改革。北宋军队人数众多,机构臃肿
4、,士兵素质较低,并没有形成富国强兵。A项从“尽收天下劲兵”一句看出。B项从收笼兵权的意义分析,可以得出。C项中“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可以得出。【结束】.(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1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答案】A【点拨】根据所学,北宋初年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
5、会矛盾十分尖锐。真正纳税的土地仅占耕地总数的十分之三左右,财税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产的赋税沉重。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等。结束】7(2011年10月湖北鄂州摸底17题)(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多,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程琳认
6、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答案】B【点拨】【结束】8.(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4题)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他制定的新法是()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收庸法方田均税法A.B.C.D.【答案】D【点拨】纳庸代役是唐代实行的政策,和王安石变法无关。【结束】9.(2010年11月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22题)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农户按高下出资兴修水利A.B.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向农
7、民贷款,收取较低的利息C.D.【答案】D【点拨】“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即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增加国家的收入。由农户出资兴修水利自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排除。答案为D.【结束】10(2010年11月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16题)王安石变法中设立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A.负责市场税收B.调节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D.控制交易时间【答案】B【点拨】本题考察中国古代的王安石改革。这是王安石变法中“市易法”的内容之一。熙宁五年三月,颁行市易法。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出售,商贩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其后又将开封市易务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
8、。【结束】11.(2010年11月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中16题)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下列相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注重破格使用人才B.重视农业生产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D.改变旧的土地制度【答案】D【点拨】根据所学史实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废井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改变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而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进行的改革,旨在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未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结束】12.(2011年1月新疆高三诊断24题)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
9、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答案】A【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生产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结束】13(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答案】
10、D【点拨】该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的能力。材料要求回答直接损害商人利益的法令,A项限制了高利贷的盘剥,B项均输法教材没有讲到,C项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D项限制了商人对市场的控制。青苗法内容是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以后偿还。均输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存储备用,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均输法只在局部地区试行。免役法规定,各行商铺依据赢利的多寡,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市易法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从而防止商人垄断的出现,故
11、D项符合题意。【结束】14.(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10题)右图中E处应填写()秦朝唐朝北宋元朝【答案】C【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北面是辽国,西北是西夏的王朝是宋朝时期。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o【结束】1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题)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意图是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的反抗B.改革科举选拔人才C.抑制地主和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D.解决中央财政困难【答案】D【点拨】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变法的目的在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应选D项。【结束】(2011年4月海口调研8题)岳飞在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
12、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胡虏”、“匈奴”应该是()A.女真人B.匈奴人C.党项人D.契丹人【答案】A【点拨】岳飞是宋代时期的人物,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主要是宋金矛盾,金国源于女真族答案为A。【结束】(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19题)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C.加重了财政负担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答案】C【点拨】本题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宋代官名相当于现在
13、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本题选C项,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A项说法错误,宋代官制的设置不利于行政效率提咼;B项材料所述是官制与科举制度无关;D项错误。【结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0分)(2010年11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25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驱
14、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王安材料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三两张图片北魏武士孝文帝及算侍从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2分)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4?(分)3)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三中左图到右图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2分)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请型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4分)【答案】(1)实施变法中的取信于民。(2分)(2)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
15、制度混乱。王安石的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并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4分)(3)鲜卑人该穿汉族服装。(2分)(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封建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4分)【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能力要求是对材料(包括图片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第一问主要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取信于民的特点。第二问主要概括出财政、军队和制度方面的弊端,并能识记王安石变法中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第三问概括出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前后服饰方面的变化。
16、第四问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和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试题含有从特定的角度对相关内容及其发展线索作出分析和概括的考查要求。【结束】19(2009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
17、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据王安石变法简论问题:(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答案】(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
18、分)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点拨】第一问注意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设问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属于基础知识能力考查,回顾教材即可回答。第二问和第三问实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事件评价的基本方法问题。评价历史事件,我们应该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应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客观、公正、一分为二地加以评判。【结束】20(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41题)(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
19、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摘编自宋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
20、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分)【答案】(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点拨】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中的“王安石变法”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第(1)问的回答要精读史料,最大限度的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归纳。第(2)问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背景和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结束】2
21、1.(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43题)(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考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对趋事,而兼并不得采其急。宋会要辑稿食货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夸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道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音无可偿,则散而之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
22、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6分)(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4分)(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5分)【答案】(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6分)(2)司
23、马光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拖欠、逃亡和累及担保人等弊端,造成地方混乱。(4分)(3)可任选一个方面回答。要结合内容回答(如选择对人民有利,需要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和银行贷款作业的刚容进行沦述)。(5分)点拨】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一问只要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阶级立场即可。第二问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即可。第三问是开放性题目,从利民与否解答即可。【结束】22(2011年9月唐山市摸底45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
24、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3分)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8分)【答案】(1)成效:保证农民生
25、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7分)(2)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贫弱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8分)【点拨】【结束】23(2011年3月烟台市一模32题)(10分)“缓和矛盾,力求公平”这是古今中外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以立法和制
26、度来调适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宋神宗赵琐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贷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采取了哪些“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5分)(2)上述两次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了怎样的处理原则?(2分)(3)上述做法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3分)【答案】
27、(1)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办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5分)(2)原则:折中或中庸、调和。(2分)(3)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3分)【点拨】(1)此题考查的是对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和王安石采取的“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梭伦改革调节“贵族与大众”利益的方式指:立法和建立制度。第二问王安石采取的“信用贷款的办法”来缓和阶级矛盾的办法主要指: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2)此题考查的是对梭伦改革和王安石改革对于贵族与大众之间的矛盾采取的处理原则的理解。根据材料
28、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原则指:折中或中庸、调和。(3)此题考查的是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借鉴意义的理解。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借鉴:追求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防止贫富差距拉大;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加以归纳。【结束】24(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23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的恩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
29、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二十二史札记(1)王安石变法前宋朝“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是什么?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2)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答案】(1)表现: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2分)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答出4点即可)(2)不同意。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4分)【点拨】第1问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主要措施“,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指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造成“三冗”“两积”现象。为减少
30、“人民疾苦”,采取的措施有: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第2问评析材料二观点,材料二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灭亡的原因,这一观点明显错误,根据所学,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结束】25(2011年1月银川一中高三月考14题)阅读材料: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
31、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
32、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地政治魄力。【解析】第(1)问考查商鞅变法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第(2)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及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本题重视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复习时要注意。【结束】26(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5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
33、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
34、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答案】冗官。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
35、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点拨】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阅读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经指出了“冗费”和“冗兵”两点,还有重要一项当然就是“冗官”了。第一问调动、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通过细读材料,可以从“民”和“国”两个方面概括。本问理解材料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和阶级分析的观点,苏辙和司马光反对变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阶级立场上的。本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结束】27(2011年3月长望浏宁四县调研43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36、:宋太祖在禁中刻石告诫子孙:“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就是说,不能用南方人做宰相,不能用宦官当武官。故有“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的说法。材料二:从地域上讲,支持宋神宗改革的大多来自南方。在我们选取的16位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将近80%。(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禁中刻石”反映了宋朝建国怎样的历史特征?(6分)(2)说明“支持宋神宗改革的大多来自南方”的历史原因。(9分)【答案】(1)宋朝以以北方将士开国,(3分),宋朝以武将建国。(3分)(2)宋代经济文化重心南移(3分),南方籍官员在朝廷中的比重越来越大(3分);南方人士在思想观念方面较北方开明。(3分)【点
37、拨】作为选修内容,能力要求相对较小。第一问是考查最基本的史实,第二问是对宋朝时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应用。【结束】28(2011年4月吉安二模44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星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免除一人的徭役),里长二夫,党长三失,三裁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文明(冯)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
38、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资治通鉴卷一三八材料二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些现象值得深思,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宦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栽道,民不聊生。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启示(南方日报2610年9月6日)材料三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之一是改革赋役制度:万厉六年(1578年)下令对“
39、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万历十年,张居正阖然长逝。伺机而动的保守派群起反扑,他们怂恿年龄渐长、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削夺张居正官秩,抄没其家。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于一旦。曹大为起衰振隳改制开新评张居正改革(光明日报2010年6月8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和租调制得以成功
40、推行的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后果,并分析产生这些消极后果的原因。(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张居正改革的积极意义。(4分)(4)综合上述改革的成败,你有哪些认识?(3分)【答案】(1)特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腐朽制度改革并行,既减轻百姓负担,关注民生,又对地方豪强特权的剥夺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原因:策略得当,主义关注各个阶层的利益,最终得到比较广泛的支持;当权者文明(冯)太后的支持。(4分)(2)消极后果:盘剥百姓,民不聊生。原因:用人不当;制度不严,对法令的贯彻执行过程没有严格的监督程序。(3)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官员对农民的盘剥受到一定的抑制,农民负担有所减轻;
41、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4分)(4)改革一定要有利于民生,并得到人民的支持;改革过程中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地监督机制;要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改革的阻力的大小关系改革的成败。(3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点拨】第(1)问,阅读材料,概括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3)问,积极意义,主要是对一条鞭法内容进行分析;第(4)问,改革成败,与改革措施是否与时代潮流相适应,以及改革者的个人意志等有关,言之有理即可。【结束】29(2011年3月福州市质检4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
42、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干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
43、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梁启超王安石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总体评价。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取得成功应注意哪些因素?(8分)【答案】(1)背景:北宋中期财力困穷;风俗衰坏;法度不彰。(3分)基本主张:法先王之政(意),实行变法;讲究治财之道,理财以富国。(4分)(2)评价:在肯定变法的前提下,指出变法存在的缺陷。(2分)因素:改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
44、的关系。(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满分。)【点拨】第(1)问,背景分析,注意材料中的“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王安石认为其因在于“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此,他主张“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第(2)问,梁启超从利弊两个方面对王安石变法予以了评价,较为客观,其评价阅读材料概括归纳即可;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改革要得成功要注意哪些因素,实际就是从变法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教训是:革要把握时机;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改革要循序渐进;权衡政策的利弊;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结束】30
45、.(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摘编自叶坦大变法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摘
46、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5分)(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6分)【答案】(1)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
47、行。(4分)(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1分)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4分)(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6分)【点拨】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了解到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情况下“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主张用“善理财者”来增加财税收入。据此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在于是节流还是开源。材料中宋神宗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第2问分析材料二,注意“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等信息,可了解到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根据所学,免役法的积极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
48、第3问根据材料三,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群奸嗣虐,流毒四海”等,可理解为失败原因有: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结束】31(2011年4月乌鲁木齐三模44题)(15分)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改革是历史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地改革,党和国家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帝(公元467年499年)是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
49、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指北宋时期,大臣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国以来积弊的一场改革。新法立意虽好,但并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处于被批评的局面,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改革在背景和目的上有何相同之处?(4分)(2)从内容看两次改革的侧重点各是什么?改革的成效如何?(4分)(3)两次改革各自的反对势力有哪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反对者”最不满的措施。(4分)(4)我们从以上改革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3分)【答案】(1)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和激化的情况下进行的;(2
50、分)目的都是维护其统治。(2分)(2)侧重点:前者是汉化政策;后者是理财策略。(2分)成效:孝文帝改革促使北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推动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经济发展。(2分)(3)孝文帝改革:鲜卑上层旧贵族和守旧势力,王安石变法:大地主、大官僚等势力;(2分)方田均税法、募役法。(2分)(4)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改革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上任意答出3点即可得3分)【点拨】第一问根据所学很好回答。第二问两次改革一个属于少数民族学
51、习汉族先进文化,一个为摆脱危机而进行的,故侧重点有所不同。改革的成效实际上就是回答改革的积极作用。第三问主要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属于难度较低的题。第四问回答启示时候要紧扣当前的实际来回答。【结束】32(2011年3月太原市测试30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庚,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口中
52、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呜呼,皋夔伊尹(均为古代贤相),遐哉邈乎(久远的意思),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指王安石)足以当之矣。”(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变法有什么特点?(4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或态度)的原因。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11分)【答案】(1)现象:社会矛盾尖锐;(1分);军队战斗力低下(1分);财政异常困乏。(1分)特点:以理财措施为中心的全面社会改革。(1分)(2)原因: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核心,与理学家尚义
53、观念发生冲突,故遭到朱熹的批判;(3分)文学作品虽有夸张之处,但王安石变法中因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百姓也会不满;(3分)梁启超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故对王安石高度赞扬。(3分)说明:由于受时代环境、自身利益、观察角度、价值取向等影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分)【点拨】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材料反映了朱熹、百姓、梁启超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第一问是识记题,只需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有了解即可。第二问中分析不同评价的原因则要结合三个评价的不同主体解答,把握时代背景、自身利益、价值取向等方面即可。【结束】33(2011年5月河南五校联考4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5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在鄞县做知县时试验过(青苗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据史书记载,(某地区)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
55、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材料二: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结论。(6分)【答案】(1)王安石不顾地方实际,硬性摊派指标;程序复杂,造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借贷
56、成本过高;实际借贷范围扩大,成为官员侵夺百姓利益的工具。(9分)(2)王安石变法有利于解决北宋致府的财政困难,缓解社会矛盾;(2分)但实际操作中急于求成,程序复杂,加之用人不当,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3分)可见朱熹的结论是正确的。(1分)【点拨】第一问中,王安石急于求成,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在全国推行青苗法,硬性摊派指标,而且,农民申请青苗法的贷款程秩复杂,加重百姓负担。第二问中,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变法过程中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再加上程序上操作不当和地方贪官污吏乘机盘剥百姓,可见,材料二中朱熹所谓“然其术足以杀人”说法是有道理的。【结束】34.(2009年江苏高考25题A)历史上重
57、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
58、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谙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
59、(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点拨】此题比较简单,以这几年的教育改革为大背景,以北宋改革科举考试为切入点,考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问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第问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束】35(2011年3月厦门市质检4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乇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
60、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0分)(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5分)【答案】(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6分)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4分)(2)王安石力图从中寻求与改革相符的方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温差电器件制造工岗位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
- 缩放排工异常处理考核试卷及答案
- 建筑方案设计平面布局图
- 游艇制作厂家施工方案
- 市政承台降水施工方案
- 校园防性侵安全教育方案
- 装修微信营销策划方案
- 罗平新年装修活动方案策划
- 建筑方案设计任务和内容
- 移动人工智能营销方案
- “七一”党课:从《党章》中汲取奋进力量把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
- 游戏室工作室合同范本
- 抖音达人签约合同范本
- T/CCMA 0172-2023移动式升降工作平台施工现场管理规程
- 粮食代烘干协议书
- 铁路交跨协议书
- 2025年网络安全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资格及工作经历证明(6篇)
- 航拍无人机转让协议合同
- 应急预案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煤化工二分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 电影院转让协议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