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醉翁亭记醉翁亭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的琅琊山路,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命名。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核心问题:这一篇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下位问题:一、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的?二、文章二、三、四段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三、文章是如何写这几种“乐”的?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这篇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朗读第一段,你有什么发现?环滁皆山也。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下面几组句子,体会“也”的语气。环滁皆山也。(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也”与“皆”连用,表示判断语气。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中的僧人智仙。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号来为亭命名的。)这两个句子一问一答,表示判断语气。节奏抑扬顿挫,还隐含着作者的得意之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少,而在于山水美景之间。)醉翁之意的“意”是意趣,情趣;“在乎”就是在于,“乎”放在句中相当于“于”。这里的“也”表示
3、陈述语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中,寄托在喝酒上。)“得”在这里指领会,“寄”是寄托。这句话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即“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这里的“也”表示陈述语气。关注本文的“也”本文中的“也”一共出现了二十一次,且都用在句末。这些“也”使文章的节奏舒缓,舒卷自如。再来关注几个句子的停顿:/(一眼望去,树木茂盛而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琅 琊 也 。蔚然,茂盛的样子。蔚然而深秀的意思是,树木茂盛而又幽深秀丽。“而”在这里表示并列关系。“望之”是总领。/(人们沿着山路走六七里。)山 行 六 七 里。山行,沿着山路走,不能将其割裂
4、。这句话的主语是人们。在第一段中圈画出含有“醉翁”二字的句子。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划分第一段层次第一层(1-4句):介绍醉翁亭的位置。第二层(5-7句):交代醉翁亭名称的由来。第三层(8-9句):引出醉翁之意。第一层:介绍醉翁亭的位置(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环滁皆山也。这是总写滁州的地理环境。(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山谷尤其美丽,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环滁皆山也 西南面的琅琊山,范围逐渐缩小。(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
5、潺潺的水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的,是酿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作者移步换景,由远而近,有形有声的酿泉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紧靠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最后,作者的视线停留在一个点上醉翁亭。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者由山到峰,由峰到泉,由泉到亭;视线由整体而局部,由远而近,由面到点,一层一层地推出了主景醉翁亭,给人以身临其境之
6、感。第二层:交代醉翁亭名称的由来(建造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中的僧人智仙。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号来为亭命名的。)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自问自答,道出了亭的来历:是山中的僧人智仙建造的,是太守用自己的号来给亭子命名的。(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上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给自己取名号叫醉翁。)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而年又最高暗含一个“翁”。太守自号“醉翁”也有情趣。第三层:点出醉翁之意(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在于欣赏山水之中的美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点出太守是为山
7、水美景而陶醉。(欣赏山水美景的快乐,领会在心中,寄托在喝酒上。)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酒,只是作者内心快乐的寄托。总结第一段作者先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接着交代醉翁亭名称的由来;最后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核心句,并点名“醉”只是表象,“乐”才是实质。阅读文章,画出含有“乐”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归纳文中的“乐”有几种?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乐”是全文的线
8、索,贯穿始终。文章第一个含有“乐”的句子: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在文章第一段的结尾,引出了第二段的山水之乐。学习第二段第二段以“若夫”开头。“若夫”是个句首语气词,和第三段开头的“至于”作用相似,表示话题的转换。第一句(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烟云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阴暗明亮交替变化的,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一句,写山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这是早晨的景色,由暗而明;云归而岩穴暝,这是傍晚的景色,由明而暗。忽明忽暗,变化不一,体现山水之乐。第二句(野花开了,散发出幽香,美好的树木茂盛,形成浓密的树荫,天气高爽,
9、霜色洁白,水位下降,石头露出水面,是山中四季的景色。)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这一句,写山间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这是春天的景色;佳木秀而繁阴,这是夏天的景色;风霜高洁,这是秋天的景色;水落而石出,这是冬天的景色。四季之景各有特征,山水之乐尽在美景之中。第三句(早晨进山,傍晚回去,四季的景色不同,山水之乐是无穷无尽的。)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亦”点出“乐”,表明山水之乐无穷无尽。总结第二段第二段写景,抓住了早晚、春夏秋冬几个时间节点来写,有对偶句,也有散句。整齐中有变化,写出最具有特征的景色,尽显山水
10、之乐。学习第三段第三段,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请同学们阅读第三段思考一下:第三段写了哪些人之乐呢?第三段有四个句子,描写了四组镜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一组镜头是全景。(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在呼喊,走在后面的人在回应,弯着腰的老人也来了,被牵着走的儿童也来了,这些人在山中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的百姓在出游。)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这幅画面中有很多人,是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景象。第二组镜头是中景。(有人来到小溪边捕鱼,溪水很深,鱼儿肥美,有人拿出用酿泉水酿的酒,泉水甜,酒水清,猎得的野味,采摘
11、的野菜,杂七杂八地摆在前面,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这宴请充满了野趣。第三组镜头是近景。(酒宴上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有人在投壶,有人在下棋,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宾客们有时站立,有时坐下,大声喧闹着的,是宾客们在尽情欢乐。)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种欢乐也一样,充满了山林的野趣。第四组镜头是特写。(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苍颜白发,照应第一段的而年又最高;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前文的饮少辄醉
12、。醉翁醉态可掬,醉在其中。总结第三段第三段写人之乐。作者采用层层推进的写法,由滁人写到宾客,由宾客聚焦到太守。有平民百姓,有地方官吏,老老小小都乐在其中。这些热闹的场景,太守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从这一段来看,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宴饮之乐。学习第四段第四段以“已而”开头。“已而”的意思是不久,表示时间推移,暗示场景转换,引出下面的日暮而归。这一段中有两个字的出现频率非常的高。同学们,你们能发现是哪两个字吗?而、乐“而”在本段出现了七次第一组“而”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不久夕阳落山,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回去了,宾客们跟从着他。树林中浓荫
13、覆盖,鸟鸣声上上下下,游人离开了,禽鸟就快乐了。)“而”在句子中起到减缓节奏、舒缓语气的作用,表示顺承,无实意,加上末尾表示陈述语气的“也”,音节和谐,铿锵悦耳。第二组“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然而禽鸟懂得山林的快乐,却不懂得人的快乐;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乐。)这组句子中的“而”表示轻微的转折,可以解释为“却”。“已而”“然而”已而夕阳在山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已而”表示时间的推移,也有舒缓语气的作用,意为“不久”;“然而”表示转折关系。“乐”在本段出现了七次这一段写了哪几种“乐”,分别是因为什么而“乐”?
14、这一段一共写了三种“乐”:一是禽鸟之乐,二是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禽鸟之乐,是知山林之乐,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快乐。人之乐,是跟从太守游玩而快乐,具体表现在第三段滁人游山之乐和太守宴饮之乐。太守之乐,是以他们的快乐为乐滁人的快乐就是太守的快乐。禽鸟之乐、人之乐、太守之乐三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山林之乐:禽鸟、游人和太守都能感知到的快乐;游山之乐和宴饮之乐:人们和太守都能感知到的快乐;太守之乐:这只是太守自己心中的快乐。这三个层次的快乐,作者用层层推进的表达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极具有表现力。哪一个“乐”才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呢?太守之乐。太守的乐其乐是作者本人最想要表达的一种快乐。这一段中,还有
15、一个写“乐”的句子:(醉能与民一起欢乐,醒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就是太守。)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表现了醉翁的情趣。本文最后一句:(太守是谁呢?就是我庐陵欧阳修呀。)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这一称呼,只在文末出现了一次,却流露出作为太守与民同乐的自得,还有能提笔成文,记述这乐事的得意。醉翁之意寄托着作者怎样的志趣呢?宋仁宗庆历五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受贬,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的知州。这一篇醉翁亭记就写于这个时期。欧阳修被贬滁州并不是乐事,可本文却处处写“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山水之乐,在百姓的安居乐业,在太守的与民同乐。醉是表象,乐才是实质。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是醉翁的志趣所在。本文的艺术特色一、本文采用了层层推进的叙事方式。二、三、四三段分别用“若夫”“至于”“已而”开头,由山水之乐写到游人之乐,再写到太守之乐,层层推进,娓娓道来。文章第一段推出醉翁亭,第三段推出太守醉,也采用了层层推进的叙事方式,由远而近,由面到点,呈现出流动的画面感,使人身临其境。二、“也”和“而”的反复运用二十一个“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再生金属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医疗物资智能管理系统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微控制器IC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摩擦试验机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金属制阳台护栏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脱氟磷肥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麻醉科耗材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加油机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票据清算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建筑排水PVC-U管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GB/T 20805-2025饲料中酸性洗涤木质素(ADL)的测定
- 2025年法学专业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折叠技术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自然教育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年入团考试题库及答案
- 中国民族舞蹈
- T-CCA 037-2025 老年人膳食设计与烹饪技术规范
- 国企印章管理办法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水果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自家房屋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