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第1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第2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第3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第4页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举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1 【教学创意】 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连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理解诗歌的根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举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 1.一课时 2.学法指导课 【预习要求】 1.朗读诗歌,读解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 1自读自诵 2.欣赏品诗方法 3.学写诗联赏析 【教学线索】 1.用译写讲解内容 2.用描述表现诗境 3.用吟诵传情达意 4.用评说深入赏析 【教学内容与过程】 教学板块一 自读自诵 (一)知人论世读经典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 2方法指导 1)姓名字号 2)朝代 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 4)重要成就 5)代表作品 6)写作背景 3例如 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有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心现实政治,可怜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

3、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单独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确切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

4、漂泊峡中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解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 1、读出节奏,读明了韵脚 2、译读,边读边译。 3、吟诵诗歌 女读:山居秋暝 美自然美,生活美,心情美。清亮。 男读:登高 悲景物悲,身世悲,心境悲。 教学板块二 欣赏品诗方法 (一)、用译诗讲解内容 山居秋暝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爽,深秋入夜的天气十分清凉。 明月映照在幽静的松林间,清清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多么令人神往。 活动方式: 1生轻声朗读体会。 2生试译登高。 师:要求: 1、译成诗。 2、用解释和加字方法扩展

5、。 3、尽量押韵。 (二)、用描述表现诗境 山居秋暝 男:雨说停就停了,山被冲洗的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寺院的钟声,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女: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枝头。如水的光芒,在松针的锋芒下,碎的满地都是。清清溪水潺潺淌过石头,隐隐流向远方。 男:溪边,竹林摇响着喧笑。月光下,一群少女提着浣纱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 女: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渔人驾着渔船,沿流而返。 合: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恬静与闲适,让人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流在生命的深处。 活动方式:男女生读,逐渐体会。 师:怎样描述诗境呢?1开展想象;2举行生动甚至是绮丽的扩写; 3、融入个人感受

6、。 (三)、用吟诵传情达意 山居秋暝一首隐居者的情歌;登高一首流浪者的心曲。 山居秋暝整首诗表现出清爽的作风;登高整首诗表现出苍凉的意境。 山居秋暝是一种悠闲的迷醉;登高是一种沉重的叹息。 师:怎样用吟诵来传情达意? 1、深刻的理解作品。 2、酝酿情感。 3、定准基调,把握节奏,展示韵律。 教学板块三 学写诗联赏析 (一)、8种赏析角度 全诗概说,联意解析,字词品味,画面赏析,思路体会,情感体会,手法理解,意境探求 (二)、例如 1.教师教读-首联赏析: 首联对起,写登高所见,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十四个字勾画出一幅登高远眺的秋江山水图,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诗联概说) 出句从感觉、

7、视觉、听觉诸方面着笔:长天高远,秋风凛冽,峡猿悲啼;对句从视觉角度写:小洲清冷,沙滩灰白,上面点缀着逆风而飞的鸟群。(联意解析) 句中用字遣词极其贴切。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沙出,所以说白。由于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回旋,所以说回。(字词品味) 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手法理解) 诗一开头便有悲凉的气氛。人登高,更感风急,含有老迈飘泊的衰飒悲戚之感。天高地远,扶病独登台,就更加显得孤独悲哀。故听猿长啸,也大有哀意。(意境探求) 画面也是惨淡的,

8、它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十分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两个细节,跟诗人素有的伤时感情联系起来看,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情感体会) 2、同学们自读,然后自由选择内容,学写诗联赏析。 3、交流,教师评点。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2 一、课文说明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写。这是一首写山水美景的名诗,全诗八行四句。本首古诗是节选前面的四行两句,描写了秋天的入夜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入夜,一场新雨过后,青山十分幽静,天气特别的清凉。其次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上叮咚流淌。多

9、么美的秋天夜景图哇!“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千古佳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把握新笔画:横折钩,及“先外面,后里头的笔顺规矩。 2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新雨过后青山清爽幽静的自然美景。 三、教学准备 1学生自己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些小朋友会背古诗?指名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诗题稍作解释。 3指导学生读一读诗题。 (二)随文识字。 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听准每个字的字音。生领读、跟读。 2生自读古

10、诗,画出生字。3利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识记生字。 随机指导学生识记字形的方法:加加。 如:日月明,白水泉,木公松,门日间,亲斤新, 尸古居。 4(出示生字卡)认读,同桌互查,开火车。 (三)朗读感悟。 1四人小组合作,组内自读互读相结合。读时思考: (1)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激励学生相互答疑。 (适时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秋天的入夜一场新雨过后,青山清朗,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在大石头上叮咚流淌。老师点拨引导。 2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感受诗的韵律节奏美,进一步理解诗意。 3激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诗境。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

11、生背诵。 (四)小结。 (五)课后活动。 在小组内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推选代表。 其次课时 (一)复习。 1背诵古诗。 2(抽读生字卡):空、新、晚、明、月、松、间、清、泉、石、后、门、有。 (二)学习生字。 1学习新笔画:横折钩。 (1)出示新笔画,说明名称,启发学生说说书写方法。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门、月、有、间、石、后)。 观测:哪些字中有新学的笔画“呢?找一找。 (2)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记忆字形。留神区分“石与“后。 (3)指导书写。 观测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书空练写笔顺,重点是“间,先外后内。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当堂反馈。 (三)课外活

12、动。 诗歌背诵会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背诵。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

13、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入夜下过一场雨后。 2、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探讨,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风景给你什么感觉?十分恬静,清爽,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

14、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嚣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摇摆,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旧是“静呢?以动衬静。正由于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宁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描写了那么漂亮恬然的山中风景,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漂亮的景物,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

15、合的写作背景思考。“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宁静与广阔,这与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浮现的画面。(200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了解诗人王维,把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才能目标: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才能。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16、 教学难点: 理解意象,体会诗画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 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wng)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

17、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爽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听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留神节奏、停顿 3、回复问题 (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白季节;“暝,入夜,点明白概括时间;“山居,点明白地点,并说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 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

18、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爽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 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宁静淳朴生活的梦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从“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句可得知。 (4)既然山中“春芳将尽,是什么吸引诗人独“留山中? 是山中清爽的空气,清幽的美景,还有自由逍遥的生活。(点拨主题:表达诗人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志向。) (5)“王孙自可留里用到了一些典故,这些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楚辞招隐士。“大家留神题目,招隐士,这个王孙指自己,楚辞中讲山中太冷清了,还是出来作官吧!王维反其道而用之,说还是不要作官好。因此前面

19、的写景,不过是为后面作铺垫,说明山林的风景很好,适合隐居而已。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诗歌的朗读中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幽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正如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我们也领悟了诗歌的主题,学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今后大家再读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欣赏,这是极为有益的。 课后作业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借景抒情的小散文,触摸诗人的灵魂,发挥自己的想象。(留神不要写成翻译式的文字)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

20、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幽美的诗歌作品举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才能,使其能对诗歌举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会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探讨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假如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21、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好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赏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猜测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猜测;志,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往往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

22、比心去领会、猜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概括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探讨分析,教师即时点评。) 参考: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对纯朴宁静、放纵山林生活的喜欢。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

23、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爽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梦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显明,因果清楚,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楚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根基,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憧憬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探讨分析,教师即时点评。) 以此问

24、题为根基,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忙。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根基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由于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 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根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6 教学分析

25、 山居秋暝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入夜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满的满意心情。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爽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宁静幽美的抒情乐曲,表达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朗读感悟为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人的情感。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山居秋暝中,颔联“明月松间照

26、,清泉石上流采用了动静结合,写出了雨后空山的自然美景,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山中黄昏之际的人情之美。我把这两联作为了教学重点。在学习颔联时通过圈画诗歌的景物引导学生关注王维诗歌的意象,改动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对偶之美和意境之美,然后结合图面想象说话,体会诗歌的动静结合的画面美。在学习颈联是通过关注诗句的倒装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同时通过猜想“竹喧的其他理由和改动诗句中的“喧“动两个动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歌中的动态之美。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朗读方法,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2、结合概括的诗句和词语开展想象,从朗读和

27、想象中体会诗歌的动静之美。 3、结合诗歌背景,感悟诗人的情感,了解王维诗歌的“空。 原文浮现 教学过程 一、诗眼切入,理解诗题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引读诗题山居秋暝。 2、谁能告诉我“暝的读音,它是什么意思? 3、“山居是什么意思?拓展理解“村居、家居、客居、旅居、隐居的意思。 4、王维的“山居就是一种隐居,你知道王维隐居在哪吗? 了解背景:王维隐居在一座山中,这座山就是终南山,他在终南山脚下建了一座别墅,叫“辋川别业。 4、再读诗题:“山居秋暝写的就是王维在秋天的黄昏看到的山中之景,“山居点明白诗歌的地点,“秋暝点明白诗歌的时间。 5、王维在终南山的黄昏看到地、听到地和想

28、到的都写在了这首诗里面。 二诵读诗歌,读出韵律 1、学一首诗首先就要把诗句读好,你们平日怎么读诗的? 2、点名读,点名评价。 3、师生协同读,读出节奏。 4、生齐读,读出韵律。 三、想象画面,言说情景 (一)学习首联 1、过渡:读诗不仅要读确切、读出节奏和韵律,还要读出诗人所感。(板书:感) 2、出示第一句,齐读。 3、一场新雨把山里洗得干洁净净,你走在这样的山林中,感觉怎么样? 4、指导朗读:新雨初霁,初秋的入夜,走在这样的山林里,诗人一定觉得清爽逍遥,心旷神怡。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二)学习颔联 1过渡:雨后初秋的入夜就像是一幅画,这幅画最美的是莫过于出示其次句联,引读。 2、圈一圈:

29、这里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板书:景) 3、老师读了这两句诗兴大发,给它改了改,出示:“明月当空照,清泉缓缓流。,你们觉得怎么样? 4、出示图片:我想,这首诗或许是这样的一幅画。请结合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感受动静之美:这幅画不仅静,也有动!让我们到诗句中去感受!(板书:动静结合) (三)学习颈联 1、过渡:山居秋暝中还有一幅动态的画,是哪一幅?出示第三联,为什么? 2、理解倒装:“竹喧归浣女你怎么理解的? 3、猜一猜:还有什么理由会引起“竹喧? 4、抓住动词,理解诗意:这两句诗中最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动词“喧“动。你能给这两个动词换一换吗

30、? 5、指导朗读,感受动态美:同学们都参与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但王维就只用了一个“喧“动把画面写得生动鲜活起来,让人如临其境。你能读出这种动态美吗? 6理解王维诗歌的特点:假如说第一幅画重点写的是景物,那其次幅就是人物,看王维的诗,不仅有动有静,还有人有景! 7、想象画面读:这两幅图合在一起,就是最美的山居秋暝图,请你想象这幅画面,读这两句 8、小结:这两幅画真美,就是大诗人苏轼读了,也称赞不已,于是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四、读懂尾联,感悟诗情 1、你想住在这幅画里面,你想留在那里吗?为什么? 2、你能把想留的心情读出来吗? 3、出示尾联王维也想留在这里。“随便“春芳“歇是什么意思?

31、4、小结:由于这里有最美的山居秋暝,有最朴实的乡民,所以王维想要留在这儿。 五、拓展背景,读透诗心 1、既然这里有这么幽美的景物和淳朴的山民,可为什么诗人说这座山是“空山? 2、出示背景资料:王维从官场上回归到山居生活,他感受到的是? 3、到了山中之后,他的心变得怎么样了? 4、播放歌曲:听完歌给你怎样的感觉?为何歌曲后面重复? 5、点拨:由于在前面是写景,所以在尾联开头抒情,表达自己想留在这山中的情感。(板书:情) 6、再读诗歌,理解诗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体会王维的那颗留恋山居的心吧。 7、出示鹿柴鸟鸣涧:王维的诗中,90多首都有这个空字 8、齐读,你从这两句中读出了怎么样的感受? 9

32、、小结:王维笔下的“空是一种境界、静是一种生活,他的心空了,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自己的追求。 10、配乐朗读:让我们配着音乐,一起再美美地读山居秋暝。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1.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

33、五律、七律)。 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中间两联务必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务必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其次、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寻常押平声韵,一韵毕竟。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细致过程: 1、简明白解诗人 王维(701761),字摩 诘,蒲 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

34、721) 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 中有 画,画 中有诗。 著 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入夜,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爽,高山沉寂,好像世外桃源。 其次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芒映之下,好像一条纯净的绸布闪闪

35、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可能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赶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恬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爽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3、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的主观感受(情);“

36、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喧嚷的字面不是写出喧嚷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即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可能只能是喧嚷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

37、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布满了动态,有些还是特别喧嚷,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古怪吗?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旧是一片漂亮和平的宁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简单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简单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

38、柳呈疏。(司空曙)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喧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风景、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喧嚷;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喧嚷,和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凑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衬托它。人们从这些喧嚣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会出一种和平宁静,体会出宁静中的一片活泼活力,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萧瑟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

39、孤单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他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大量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使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喧嚷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乐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

40、是说,春夏两季的大量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便)!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诗的用意。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8 山居秋暝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头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

41、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务必对仗。其次、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寻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醒 1、诗的首联写的是入夜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确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42、五、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入夜雨后山林的秀丽风景,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爽而极富生气的气氛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入夜。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

43、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入夜的天气显得特别清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悄悄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醒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开展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入夜,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爽,高山沉寂,好像世外桃源。 其次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44、。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芒映之下,好像一条纯净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可能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赶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恬静。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爽秀

45、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八、探讨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入夜,空气之清爽,风景之美好,可以想见。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清爽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

46、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十分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由于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掩,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觉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衬托它。人们从这些喧嚣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会出一种和平宁静,体会出宁静中的

47、一片活泼活力,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萧瑟可怕。 3、结果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猛烈反驳。“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缺乏为怪了。 八、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浮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

48、望 九、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爽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宁静清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宛如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

49、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华。 十、作业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主题是四季之美,正如篇章页上所写的“四时景物皆成趣,协同着所绘的四季书签更显得如诗如画。古诗词三首中也选取了秋冬两季最典型的诗词供学生学习和体会。山居秋暝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诗人王维将空山雨后的秋意微凉,松林间皓月斑驳的光影,石上清泉潺潺以及竹林中浣女归来侃侃的声响,渔船擦过荷田的摇曳,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山居秋暝本就该是一幅清爽秀丽的山水画,又仿佛能从画中听到一支宁静幽美的丝竹,充分表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学

50、生则需要在感受动静描写的妙处之余,还可以试着从诗情画意当中体会诗人的高洁情怀和乐于归隐的情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吟诵山居秋暝,读准暝、浣等字词,理解暝、喧、歇的意思; 2.调动视听感想及想象,感受这首诗中的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3.了解王维,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重点:想象画面,体会诗句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感受王维寄情山水,看淡一切世俗的佛系处事态度。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好玩儿的汉字 1.发觉字形的共同点指向发觉 出示“时、昨、晚、晓、晨、昏。 2.发觉字义的共同点指向归纳 都和太阳/时间有关。 3.介绍造字的出发点指向字理 设计意图:从几个简单的带有“日部的字,

51、由浅入深,其一调动学生的识字思维;其二迁移理解字义的方法,为课堂上学习古诗、体悟情感,做好了铺垫。 一、由字及题,导入揭题 (一)品读诗题感秋意 1.联系发觉猜题之“暝 板书“暝,指名读,正音,猜义。 设计意图:猜字义是课前谈话的思维延续,既可以从课前谈话时的发觉来猜,也可以根据预习从解释中获得的解释来说。教无定法,但只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便是学法的成果。教师可沿着学生的发言,先猜再用解释印证,也可以先说解释再用方才的发觉来补充,目的就是把“暝这个生字记住并理解。 2.逐步解题说诗之“意 顺序板书“秋“山居补充诗题完整 (1)“秋暝为何意?(秋天的黄昏/深秋入夜,日落时分) (2)“山居秋暝又是何意?读起来又有何感?(引导学生用幽美的字词表述) 设计意图:这首诗从诗题开头就抒发了王维当时舒适惬意内心豁达的感受,季节恰到好处,天气恰到好处,地方恰到好处,只读准读对诗题,无法同步王维的内心。故引导学生能用诗意的现代白话来说一说题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