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_第1页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_第2页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_第3页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_第4页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教师版一. 导入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激 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苦读钻研,博学立身,成就功业。另有屈原洞中苦读, 梁代刘绮燃荻读书,苏廷吹火读书。汉末常林带经耕锄 ,李密牛角挂书 ,董 仲舒三年不窥园 ,刘勰佛殿借读,宋濂冒雪访师,司马光警枕励志 ,陆游书 巢勤学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 ,蒲松龄草亭路问等苦读精研的故事足以让今天 很少发愤苦读的我们心生敬慕。今天我们走近一位儒学大师,领悟他关于读书 方法、为人处世、读书目的的一些精辟教诲。二,知识链接 作家作品朱熹: 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

2、字 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 19 岁中 进士,授徒讲学近 50 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 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朱熹提出“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 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他创立了闽学即朱 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 格俊朗,无

3、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 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近思 录和小学。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 700 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 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 14 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 主要道德信条。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朱熹 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50 名杰出人物之一。2 、朱子语类朱子语类 ,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

4、的讲学问答。 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 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 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 全书共 140卷,分为“理气”、 “性理”、“自学”、 “治道”、“训门人”等 26门,约 200万字左右。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 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3 、理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 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 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

5、 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 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 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 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二程认为观 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心性论问题,即人性 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 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 法问题。理学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二程提出“格物致

6、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 理”的系统方法;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 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 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第一部分 课前热身一、阅读下面一首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答复后面问题:其一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其二丿、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1 、朱熹被称为“理”家宗师,这两首小诗看似写景,实际上都含有言外之意,富含 理趣。那么你能从两首诗中分别读出什么景

7、象?又分别能悟到什么道理呢?其一:丿、 其二:丿、2 、这两首小诗在表现手法的使用和风格特征上有什么样的共同之处?请简要答复。 第一部分参考答案:1 、其一,景象:一块半亩见方型的小水塘,像是一面展开的镜子,平静清澈,镜子 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 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哲理:半亩水塘因有了活水的不断补给, 才显得清澈明亮,人的智慧、知识也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永远地增长。人要心灵澄明,就得 活读书、读活书,时时补充新知。也可以理解为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 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才能到达新的境界。也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 有其深厚的渊源。或者认为是宇宙中的一切只有

8、不断地更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二, 景象:一夜的时间里,江河里的春水顿时涨起来了, 这使得大战船漂浮在水面 上犹如一根羽毛那样轻了。往日少水时,多少人花费了多少力气也不曾移动巨船一尺一寸, 如今好了,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哲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 的感觉,这是因为积累多了,人会到达游刃有余的境地。读书积累是以贯穿为归宿,而贯穿 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人的修养也是一样,往往都有一个由量变 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言之成理即可2 、这两首诗都是借景喻理诗,都以鲜明的形象表达来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既 具有启

9、发性, 也并不缺乏诗味,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其所包含的思辨性,非常引人入胜, 正是所谓的“寓物说理而不腐”。随堂演练 一.基础知识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愦ku 愦着zhu 0意埽S8除芜wd秽hu 1如履薄b詠恁n 6地剖p判札zh徒脚不肖xi oo战战兢jing兢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古之学者为人 求学的人只提醒精神 天理所在提神醒志心之本然寻常遇事时 假设是中人之资质不流于人欲平常的天生的才能、性情向坏的方向转变 须大段着力仔细地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特别需要 不得苟且放过随便地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无才、无能、不贤、不正派。指出以下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翻译其意思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

10、“功夫”,本领、造诣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洒扫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克治”同“克制”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实词穷穷得多少义理 朱子语类 三则 推究、追究到底穷则独善其身 与“达”相对,不得志、不显贵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穷尽、走到尽头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 与“通”相对,到尽头的、阻塞不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穷尽穷乡僻壤 贫困的处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朱子语类的时候愚臣处不讳之朝求谏 处在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 的地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 的时候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 处于、处在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 交往、相处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处置、安

11、排幽独处乎山中涉江居住机此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朱子语类 关键一日万机求谏事务机发吐丸张衡传 机关、机键不闻机杼声木兰辞 织布机睹其机兆先主传 通“几”,先兆、苗头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传时机太祖少机敏三国志 机灵过假设读之数过朱子语类 量词,表示行为次数卒令不闻其过求谏 过错、过失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责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过于、过分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 经过、路过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拜访、探望过犹不及 超过克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朱子语类 攻克、战胜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朱子语类 克制克己复礼论语 克制围之不继,攻之不克烛之武退秦师 战胜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贞观政要 能够然性

12、俭克,少恩情朱脩之传 通“刻”,苛刻不克蒙其泽祭十二郎文 能够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虚词即略晓其义即厌之朱子语类 于是,就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于是,就即从巴峡穿巫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立即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就是,表强调来即我谋氓接近、靠近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当时、当天表假设而,又,表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乃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朱子语类 却则是不乃窃齐国 乎?胠篋 是,帮助表判断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于是,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 副词、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在,处在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

13、解牛 并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你的以必须明理以先之朱子语类 来,表目的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 相当于“而”,表修饰何以利吾身孟子见梁惠王 介词,用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篋 介词,把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介词,因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向脊轩志 凭借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连词,因为夫夷以近,而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相当于“而”,表并列。指出以下各句的句式特点,并解释句子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判断句假设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定语后置句仁以为己任介词宾语前置句乃为人欲引去被动句二. 选择题1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C略晓其义即厌之夫秦何厌之有哉 明知合行大路文章合为时而著C.此便是天理人

14、欲交战之机文章须自出机杼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C满足;应该;关键/转轴、织布机;明白、知道。以下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喻于义不能喻之于怀自然存天理而行明知合行大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合朝交欢 合家欢乐D 一步一趋 ,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 向外便是趋 愚不肖之途A都是使明白B,使在心里留存;问候C,应该;全、满 D走一步,指有所行动;趋向,趋于 )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于此一卷书犹未得 趣也 看得多少文字,穷得 多少义理 吾知免夫 ,小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里只在人

15、札定脚做将 去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B动词,助词;语气词;介词、被,介词、给;助词、无义,介词、拿。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便与克下,不得苟且 放过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事已却悔,如何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假设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 著力 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A马虎、随便,收拾、安排;怎么样/为什么,一个词/两个词;认为/以之为,有学问者 /求学者;大的片断 /仔细,品行不好 /不成材、不成器。5以下句子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D)此便是无克己工夫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龙洞山

16、农叙西厢满场是假,矮人何辩则精神自是愦愦战战兢兢,如临深渊D工夫-功夫,克治-克制;埽除-扫除,引著-引着;叙-序,辩-辨。6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第一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须读到爱不释手,才能见真味。略知其义,不 能得真味。只要提神醒志,天天用心,就能够穷得义理。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平常遇事时,人们也知道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 但到做事时却不知“克己”。因为天理如大路,人欲如小路。第二则选文作者认为要存天理,平常遇事,一定不能轻易放过,必须先 明理。第三则选文作者认为读书有“为义”而读和“为利”而读之分。为义而 读书便是入圣贤之域,存天理;为利而读书,便是趋向愚、不肖之途,

17、流于人 欲。B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以下对宋明学术思想及代表人物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元晦是封建社会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儒学的集大成者。北宋徽州 人。理学最初只是一种哲学思想,有积极的一面。后来成为“钦定”思想才 变味。李卓吾是明代杰出思想家,强烈反对偶像崇拜,其思想源出王守仁“心 学”。理学虽然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也融合吸收了不少释、道的思 想。A(儒学-理学,北宋-南宋。) 三,文本阅读分析第一则 朱子讲读书方法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真意)。假设读之数shU过(几次), 略晓(大略通晓 )其义即厌(通“餍”,满足 )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 犹未得趣( 领略

18、其中旨趣 ) 也。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 神,终日着意(zhuo用心,看得多少文字!穷(理解)得多少义理!徒(仅仅)为 懒倦,则精神自是(从此)愦kui愦(昏乱不清醒),只恁(n 6)昏塞不通,可 惜!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 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 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 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

19、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精读、反复读、深思、不贪多、要勤奋。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 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还特别指出不好 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 弄懂书中的真趣。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问:“寻常(一般情况)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20、及到做时,乃(却、 竟然)为(被)人欲引去,事已(完毕)却悔,如何(怎么办呢)?”曰:“此便是 无克己工夫(同“功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soo)除打叠(洒扫收拾,喻把 问题梳理清楚),方得(才能够(做到)。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应 该)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自己)不知不觉行从(顺着)小路去; 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u hui杂草丛生),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关 键)。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 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假设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依照)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假设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

21、时固(固然)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而后行之。 假设是中人(普通人)之资质,须大段(仔细)着力(用心),无一时一刻不照管 克 治(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始得。曾子曰:仁(实现仁德)以为(作为)己 任(使命),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 (j ing害怕 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如履薄(be)冰。而今而后(从今以后), 吾知免夫(免于(祸害),小子(弟子们)!直(应该,应当)是恁地用功,方得。”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 去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又去懊悔莫及,这应该怎么办?朱

22、子答 复说:“这并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 才可以。就好象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理明知道要走大道, 但是,却被小道上的东西所吸引,自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小道;等到前面遇到 棘荆杂草,心理就懊悔。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 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 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设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劳神费 力去思考,自然回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设是资质仅次于圣人那 样的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首先需要分辨天理与人欲, 然后才去行动。假设是普通的人,那就需

23、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 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行仁德作 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 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象面临深渊,又好象 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祸福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 这样下大工夫才行。”文中“大路、小路”各喻代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用原文答复大路:天理,小路:人欲;“无克己工夫”外物无休无止地动摇人心,而人又不能很好地克制自我,这样很容易被欲 望左右。圣人、贤人、普通人在天理人欲之间各是怎样选择的?圣人:自然存天理而行;贤人:先分辩再行动;普通人:克

24、制私欲而行。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明辨天理后行动,普通人则要用力克 制自己的欲望,依照天理行事。本段引用曾子的话,有何目的?旨在告诉人们“天理”是以“仁”为核心的,遵从天理即践行“仁”的学 说。对普通人来说,“仁”是贯穿一生的必须承担的责任,只用毕生追求“仁”, 才能到达“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境地。第三则讨论义利之辨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切身)说话(说教), 不是教人向外(只求外表;向外人炫耀),只就纸上读了便了 .自家今且剖poU 判(分辨)一个义利.试自睹(观察)当自家,今是要求(只要求得)人知?要自为已 (自己为自己)?孔子曰:“君子喻(懂得)于

25、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古之学者(求 学的人)为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今之学者为人(为了(做给)别人(看) 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罢了)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当时的君主)言, 在(对于)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做学问),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关键)!今人只一言一动,亦步亦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 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地(指境界),向外便是趋于不肖(不才,不 正派)之途.这里只在札定脚(Zh a踏踏实实)做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去,无可商量.假设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深入其里)煞(极,很)有工夫,却好商 量(进一步)讨论)也.廷秀问

26、:“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答复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 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外表,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 己暂且个义利之别试着观察下自己的个儿,是要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 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学者学习的 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 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这话当时虽然是对梁惠王说的但是, 带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 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 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

27、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 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 ,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 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楚了 ,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 进一步讨论.”1.朱熹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哪种不良现象?“今人只一言一动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批判了当时的读书人只 追求利益,不注重追求义理,导致整个社会都追逐利益,不讲求义理的现象。2“义利”观与朱熹的“天理人欲”观有何内在联系?“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 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 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

28、义轻利的传统, 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 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孔子曾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假设浮云”鲜明地告诉我们要舍利取义。孟子进一步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坚定地告诉我们要坚 守做人的大义。尽管当今社会很多人见利忘义,但我们要坚守自己洁净的精神 家园,做一个讲大义的高尚的人,让自己的灵魂宁静安逸。第三部分:读写训练1、请结合你对课文朱子语类中第二则的理解谈一谈对下面这个事件的看法。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 ATM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