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3、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3、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3、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3、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3、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执教者: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丁元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丁元莉教学目标1.以多文本的比较阅读方式,导引学生发现多视角思维的趣味,培养学生多视角思考的意识和习惯;2.在共读共议共发现的阅读感知中,引导感受具体事物、人物的矛盾点、兴趣点和思考点以及文字背后的思维视角,发现并认识多视角思考的思维,感悟具体多元的思维,体验多元思维的妙用;3.联系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学习迁移运用,体验多视角看待世界的效能。教学重、难点重点:【知“法”】在共读共议共发现的阅读感知中,感受多元思维的方式,感知

2、事物、人物的矛盾点、兴趣点和思考点以及文字背后的思维视角,发现并认识多视角思考的思维点位和方式,感悟具体多元的思维,体验多元思维的妙用。难点:【用“法”】能联系具体事物和生活现象的多元化特征,体验及迁移运用多元思维,运用恰切的多元思维观察和认识事物。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群文阅读材料3.表格4.笔教学时间一课时执教年级及教学用具1.执教年级:六年级2.教学用具:电脑(配置:office2023版、翻页器、话筒板书设计 寻寻语文阅读中的“三只眼”做法 想法 思维 正反、转换、逆向 教学过程一、 回顾旧文,形成“单一视角”【环节目标:温故“引”新 引发思考】1.请学生读寓言叶公好龙,思考寓言的

3、寓意。2.肯定寓意价值,引发质疑:对文中的叶公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想法?3.今天,我们就要去尝试寻寻语文阅读中的“三只眼”,说不定会对叶公有新的理解和看法。(板书: 寻寻 三只眼 )二、群文阅读,感知“多元视角”【环节目标:品读文本 建立意识 感知语句 体验方法】1. 出示学习要求,自读文快速浏览并思考:想想列出来的这些人物在这件事中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用上文中或自己想到的关键词填表)文章题目人物做法想法思维方式卖鞋和卖伞老太太“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母亲父亲“儿子,考个零分回来”父亲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感知情况,催促阅读速度,提醒阅读方法。 2. 学生互助交流3. 学生组内交流4. 全

4、班交流补充5.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填表,并相机提点:A. 读卖鞋和卖伞(1)汇报第一篇:来看看这张表,老太太为什么会先哭后笑呢?(2)来,看看老太太一哭一笑的两次神态“变化”,选择自己最拿手的部分来读。思考:开始,老太太考虑的是谁?后来,考虑的又是谁? 小结:想的对象转换了,结果也跟着变化了,这就是看待事物的一种视角,一种思维:转换 B.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1)根据表格,汇报第二篇文章,像刚才那样,先说观点,尽量从文中找到依据。(2)面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写出了人生第一首诗,母亲说了什么?父亲怎么说的?又是怎么想的呀?(读议结合)(3)你更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4)小结:巴迪既需

5、要母亲正面的鼓励,也需要父亲反面的激励,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互相补充,才让巴迪既没有搁浅,也没有颠覆,最终健康地成长起来。这一正一反,又是我们看待事物的一种视角,一种思维,这样去想,想法就更全面了。 C. 比较前后两文思维差异母亲和父亲的合力让巴迪最终有个好的结果。回忆第一篇文章中的老太太最终也有了一个好的结果,开始换的位置让心情不好,就试着重新转换另一个位置,结果心情就很好了。这一换,真的结果就不一样了。小结:要取得好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思维去想D. 读“儿子,考个零分回来” 汇报交流第三篇的发现。(2)这父亲的做法真奇怪!大家的父母要让你们考0分的请举手。看看,文中的爸爸真是与众不同啊!(3

6、)他是真的要儿子考0分吗?到底怎样想的?文中父亲的愿望和实际的做法完全不同,你们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叫逆向思维。E. 比较前后两文思维差异小结:对不同的人(对象),要根据具体情况,以不同的思维采用不同的方法。F. 表格梳理并统整(1)仔细看看这张我们共同完成的表。先横着看,再竖着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吗? (2)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梳理并强化“三只眼”的代指功效。先有思维方式,才会有想法,有想法才会有做法。看待问题可以用正反、转换、逆向的方法去多视角思考。不同的思维就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就会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做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三、回读“旧文”,破“单”树“多元”【环节目标:破“单”立“全” 操练运用 形成习惯】我们具体感受了这些人物的做法、想法和思维。再来看看大家对寓言中的叶公,可不可以有新的想法和理解了呢?A.转换个位置,我们看到的人就不一样了。B.再读一段有关叶公的真实历史记载,你对叶公还有新的看法吗?小结:寓言是假托一个人去讲明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寓言故事而否定一个人,要全面地去看待才行。寓言的寓意对我们的警示是肯定要牢记的!但现在看看,即便是有固定说法的寓言,我们都可以多些视角、多些想法,多些启示。四、古诗总结,拓展迁移【环节目标:回顾旧知 总结课堂 迁移拓展】 1.读题西林壁,发现并着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