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凯盛新材(301069)研究报告_第1页
2022年凯盛新材(301069)研究报告_第2页
2022年凯盛新材(301069)研究报告_第3页
2022年凯盛新材(301069)研究报告_第4页
2022年凯盛新材(301069)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年凯盛新材(301069)研究报告一、凯盛新材以基础化工原料为起点,不断丰富产业链结构1.1公司以氯化亚砜为平台,构筑立体产业链结构凯盛新材以生产精细化工中间体氯化亚砜起家,之后逐渐研发以氯化亚砜为原料合成的各种下游产品,包括芳纶聚合单体、对硝基苯甲酰氯和氯醚,进一步延伸到下游高分子材料聚醚酮酮(PEKK),从而构成立体产业链结构。目前,公司系全球最大的氯化亚砜生产企业及国内领先的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生产企业,也是氯化亚砜及芳纶聚合单体、对硝基苯甲酰氯的行业标准编制企业,具有较高市场影响力。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高性能纤维、高分子新材料、农药、医药、食品添加剂、锂电池等行业。1

2、.2公司业绩持续增长2012-2018年公司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19由于子公司凯斯通化学贸易业务坏账的出现,子公司贸易收入自2018年的2.6亿元降至2019年的6369万元,之后公司进行业务调整,已于2019年6月起全面终止子公司凯斯通化学相关贸易业务,聚焦于精细化工与新型高分子材料领域。2016-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34.17%,2019年公司产品氯化亚砜和芳纶聚合单体产销双好,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116%,之后继续稳定攀升;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增长20%,2022年1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8亿元,同比增长31%,归母净利润6884万元,同比

3、增长34%。从收入构成来看,氯化亚砜和芳纶聚合单体两项业务贡献了64%的收入;从毛利构成来看,氯化亚砜和芳纶聚合单体两项业务贡献了70%的毛利。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原材料液氯、硫磺液等价格大幅上扬,价格传导不畅导致毛利率受到影响。后续公司从供需两面采取有效应对,一方面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督,严格把控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调整产品售价,保证公司合理利润水平,2021年四季度之后,公司毛利率企稳回升至32%,2022年一季度保持持续增长。新项目投产带动公司业绩增长。公司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600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为人民币5.17元,募集资金总额人民币3.1亿元,扣除与发行有关的费用

4、人民币2830.85万元,公司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人民币2.82亿元,2021年10月14日,公司公告,根据实际募集资金净额,结合各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情况,公司拟对募投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金额进行调整,公司决定“芳纶聚合单体两万吨装臵扩建项目(二期)”的建设不再使用募集资金,后续将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解决。IPO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建设“2000吨/年聚醚酮酮树脂及成型应用项目”和“安全生产管控中心项目”。高性能树脂PEKK产线:PEKK作为高性能树脂材料,较高生产技术壁垒与高产品毛利并存。公司凭借自身研发能力与产业耕耘,经过多位院士专家鉴定,生产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PEKK一期(产能100

5、0吨/年)已完成主体施工,进入设备安装与调试期。公司预计2022年下半年将会有批量的PEKK产品出现并实现产能利用率的逐步爬坡。我们预计随着产线投产,公司依托规模优势与原材料一体化布局,整体竞争力将得到极大提升。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根据公司公告,目前二期(1万吨/年)产能将于2022年下半年逐步达产并为公司贡献利润,届时公司该产品产能将达到3.1万吨/年。二、新型锂盐LIFSI需求向好,带动氯化亚砜需求增长2.1氯化亚砜主要作为有机反应氯化剂,下游应用广泛氯化亚砜,又名亚硫酰氯、二氯亚砜、氧氯化硫,分子式为SOCl2,主要用作有机合成反应的氯化剂,如醇类羟基的氯化、羧酸的氯化、酸

6、酐的氯化、有机磺酸或硝基化合物的氯臵换。氯化亚砜广泛用于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染料、锂电池等领域。氯化亚砜行业整体较为集中,其中欧洲,印度和中国是核心生产区域也是主要消费区域,依据QYResearch预测的数据,三个地区分别占据全球氯化亚砜市场约18%、24%和55%的份额。中国氯化亚砜的产能约为55万吨/年,消费量约33万吨/年。中国产能约占世界产能的一半,除中国外,氯化亚砜的生产企业还分布于德国、印度、美国和瑞士等国家,主要为德国朗盛、瑞士的SF-Chem和印度的Transpek公司。公司目前拥有15万吨/年氯化亚砜的产能,是全球最大的氯化亚砜生产企业。基于生态环境部“高污染、高环境风险

7、”产品名录,使用原料成本较低,收率、纯度较高的气相二氧化硫连续化制备工艺已不再获批,我们认为供给端氯化亚砜新拓产能受限将维持公司行业龙头地位。2.2新型锂盐LIFSI拉动氯化亚砜需求增长电解液锂盐是电解液的重要组成部分,锂盐应该具有以下性能: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电导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电化学稳定性好,对隔膜、集流体等电池配件无腐蚀性,分解产物具有环境友好性。目前LiPF6的热稳定性差,加热至60就能分解出PF5和LiF。并且LiPF6与生成的PF5可以与电解液中的微量水反应,反应生成HF等腐蚀性气体,会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LiFSI因其良好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等优异性能,

8、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青睐,也成为了产业化进程最快的新型锂盐。和LiPF6相比,LiFSI具有以下优点:1)LiFSI的阴离子半径更大,更易于解离出锂离子,进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导率;2)当温度大于200时,LiFSI仍然能够稳定存在,不发生分解,热稳定性好,进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3)以LiFSI为电解质的电解液,与正负极材料之间保持着良好的相容性,可以显著提高锂离子电池的高低温性能。目前LiFSI作为电解液锂盐有两种应用方式:1)可用作常用电解质LiPF6的添加剂;2)作为新型电解质替代LiPF6。目前LiFSI主要作为LiPF6的添加剂使用,其添加量从1%-18%不等

9、,有国外龙头电解液厂商已经研发了LiFSI添加量为18%的电解液,其性能可以满足高端领域需求。有研究团队将LiFSI溶解在碳酸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质量比为111)有机溶剂中,对比研究了该电解液体系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显示:与普通电解液相比,添加有LiFSI的电解液具有更高的电导率和锂离子迁移数,最优浓度为1.2mol/L(质量占比约13%),此时电解液具有最大的电导率。同时,将该电解液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电池也显示出更好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总体来说,LiFSI的电导率和热稳定性较六氟磷酸锂性能更优,价格方面,六氟磷酸锂的价格呈现周期性变化,LiFSI的价格随着技术

10、工艺的成熟而逐步下降,目前LiFSI以添加剂的形式为主,随着价格的逐步下降,我们认为LiFSI在高镍趋势下有望加速其应用。预计2025年LIFSI需求有望达到6.6-9.3万吨。目前主流工艺均用到氯化亚砜,当前工艺1吨的LiFSI消耗2.5吨氯化亚砜,预计随着LiFSI工艺不断成熟,我们认为25年左右1吨LiFSI对于氯化亚砜的单耗有望降低到1.7左右(根据环评报告,理论值为1.5),我们预计25年LiFSI对于氯化亚砜潜需求将达到11.2-15.8万吨。双氟磺酰亚胺锂的合成工艺一般需要三个步骤:()双(氯磺酰)亚胺的合成:将氨基磺酸、氯化亚砜及氯磺酸臵于“一锅”中反应并减压蒸馏得到(ClSO

11、2)NH(双氯磺酰亚胺),该反应生成的HCl及SO2能很容易地从反应体系中除去,促进了反应进行,因而产率很高,达99%;使用的原料毒性都较小,腐蚀性远低于氟磺酸,故为工业化生产的主流方法。()双(氯磺酰)亚胺和氟化物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获得双氟磺酰亚胺,一般选用料成本较低、且市场容量大的氟化氢作为氟化物,借助SbCl5、TiCl4、SnCl4等催化剂提升转化率,生成的产物为双氟磺酰亚胺和氯化氢,氯化氢易于挥发,进而提高双氟磺酰亚胺产品的纯度。()双(氟磺酰)亚胺和含锂化合物如氢氧化锂,碳酸锂,氟化锂进一步反应制备双氟磺酰亚胺锂。氯化亚砜作为合成LiFSI的中间体双(氯磺酰)亚胺的重要原材料

12、,根据各公司公告,目前LiFSI有效产能1.52万吨左右,根据各个厂家的扩产计划,预计2022年年底LiFSI产能扩产至2.73万吨,同时在2025年之前,LiFSI产能将扩产至14.6万吨,届时将拉动原材料氯化亚砜的需求增长。2.3氯化亚砜在其他领域保持平稳增速食品添加剂领域:氯化亚砜作为氯代剂,是生产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三氯蔗糖是以蔗糖为原料合成的一种人工合成甜味剂,甜度可达到蔗糖的600-800倍,具有稳定性高、亲水性强、高甜度、纯正甜味、安全等特点。原国家卫生部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中规定,三氯蔗糖可作为甜味剂添加在水果罐头、果冻

13、、酱油、醋、调制乳、糖果、果酱、饮料类等食品及饮品中。在全球减糖、低糖的趋势下,三氯蔗糖作为优质的人工甜味剂,预计未来5年的市场需求仍可保持10%-15%的增速。按照2021年全球三氯蔗糖需求规模1.5万吨计算,可得到2025年,全球三氯蔗糖的需求规模约为2.4万吨。根据三氯蔗糖企业生产数据,生产1吨三氯蔗糖需要消耗7吨氯化亚砜,按照当前主要三氯蔗糖生产商的产能情况,我国三氯蔗糖企业每年约有10.5万吨氯化亚砜的需求,预计2025年,我国三氯蔗糖对氯化亚砜的需求量有望增长至16.8万吨/年。农药行业:农药行业是氯化亚砜目前主要应用领域之一,主要用于生产甲氰菊酯、溴氰菊酯、毒死蜱、恶唑烷酮、喹禾

14、灵、杀鼠灵、戊菊酯、氰戊菊酯、灭蚊菊酯、氟氰戊菊酯等农药产品。结合全球粮价上涨的宏观环境,我们预计粮价上涨将推动农民种植意愿,为全球农作物播种面积带来边际增量,进而推动农药需求上涨。医药行业:氯化亚砜可用于生产多种药物中间体,如2-氨基噻唑啉、2-呋喃甲酰氯、新戊酰氯,2-氧代-2-呋喃基乙酸等;也是多种药物的重要原料,如抗癌药物泼尼莫司汀/泼尼芥,抗寄生虫药物四咪唑盐酸盐,降压降脂药物降压嗪、巯甲丙脯酸、维生素E烟酸酯,祛痰镇咳平喘药物福尔可定、吗啉吡咯酮,抗抑郁药物三甲氧啉,抗精神病药物氟奋乃静庚酸酯、氟痛新,镇痛药物强痛定、平痛新、菲诺哌啶,麻醉药物氯胺酮盐酸盐、布比卡因盐酸盐,解痉药物

15、红古豆醇酯,消炎药物环丙沙星、扑炎痛,以及羟氨苄青霉素、脑复新、布洛芬、盐酸异丙嗪、灭虫灵等。受益于全球老龄化加剧、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医疗需求作为刚性需求,预计未来随着疫情的影响消退,我国医药行业将加速复苏。染料行业:氯化亚砜可以作为氯化剂、氯酰化剂,用作生产活性染料中的对位酯产品,以及活性翠兰系列染料、硫化染料中的硫化艳绿和染料助剂等染料产品。鉴于包括纺织、涂料、造纸、家纺、服装在内等染料下游行业对人们生活和国家经济的不可或缺性,再加上我国在纺织及染料生产领域的国际竞争优势,未来染料等下游市场的良好运行为氯化亚砜等原材料市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21年氯化亚砜对应全球需求量约60

16、万吨,中国消费量约33万吨/年。我们预计氯化亚砜在锂电池新型电解质和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方面的应用,为其未来需求增量的主要来源。假定氯化亚砜在医药、染料、农药等传统领域的需求保持3%的增速,在新型电解质双氟磺酰亚胺锂和三氯蔗糖方面持续增长,则到2025年,预计全球氯化亚砜的潜在需求量可达到82.1-86.7万吨。2.4公司是氯化亚砜龙头企业,成本技术优势显著二氧化硫气相法生产氯化亚砜优势突出。氯化亚砜的合成方法有氯磺酸法、三氧化硫法、二氧化硫法、联产法(五氯化磷法)等。德国朗盛、瑞士SF-Chem、印度Transpek公司均采用三氧化硫工艺路线制备氯化亚砜,但三氧化硫储运危险,该法只适用于和硫酸

17、生产装臵联产。公司采用二氧化硫气相法,实现了气相连续合成,其中精馏釜底物一氯化硫可返回维持系统平衡,因此具有原料廉价易得、工艺收率高、可获得高纯度产品等特点,而且“三废”排放明显优于氯磺酸法。液氯的价格随氯碱化工的景气度波动巨大。氯气是电解饱和食盐水所产生的氯碱工业副产物,作为危险化学品,不易储存和运输,氯碱企业无法维持较高的库存,通常将其液化成液氯,就近销售。若不能及时消化,氯碱企业将面临限产、停产的风险。为保障产业链的开工率,氯碱生产企业有时甚至会以倒贴的形式向周边企业销售液氯。2018年液氯价格为负,但之后,氯碱企业开工率降低,液氯产量减少,故液氯价格上涨。由于氯碱工业属于高耗能、高污染

18、行业,我们预测未来新增产能少,液氯产量少,价格将维持在1000元/吨左右水平。硫磺价格方面,近期由于下游硫酸及磷肥市场对硫磺需求向好,故硫磺价格呈现上升趋势。二氧化硫是生产氯化亚砜的原料之一,而在使用氯化亚砜生产间/对苯二甲酰氯、对硝基苯甲酰氯、氯醚等其他公司产品的过程中又会释放出副产物二氧化硫,故可将此二氧化硫循环利用,来生产氯化亚砜。根据公司现有各产品的2021年的产量测算,约有36%的二氧化硫来源于间/对苯二甲酰氯、对硝基苯甲酰氯、氯醚合成反应生成的副产物。相比于其他二氧化硫需要全部外购或合成的公司,公司可以节约成本。公司拥有15万吨/年氯化亚砜的产能,产能利用率和规模优势远高于同行竞争

19、对手,更能够稳定满足下游大客户的采购需求。三、凯盛新材作为芳纶单体龙头,供应国内外知名客户公司生产的芳纶聚合单体系列分为间苯二甲酰氯(IPC)和对苯二甲酰氯(TPC),是以自产产品氯化亚砜作为氯化剂,与间苯二甲酸或对苯二甲酸分别反应合成,其下游主要用于生产高性能芳纶纤维,终端应用于国防军工、安全防护、工业环保、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芳纶是芳香族聚酰胺类纤维的通称,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合成纤维,具有高强度、高模量、强韧性、耐高温、阻燃性和耐化学腐蚀性。目前已经实现商业化应用和生产的有两种,即对位芳纶(PPTA)和间位芳纶(PMTA)。3.2芳纶扩产带动对/间苯二钾酰氯需求增长目前全球间

20、位芳纶消费量约为4万吨/年。中国间位芳纶的需求量大约为0.8万吨,自给率约为70%。根据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8-2020年,全球间位芳纶的消耗需求的年化增长率约为13%。在全球间位芳纶市场,美国杜邦公司占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为全球最大的间位芳纶生产企业,2018年,美国杜邦公司宣布将在西班牙Asturies工厂增加间位芳纶的产能。泰和新材为中国最大的间位芳纶生产商,2021年拥有间位芳纶产能1.1万吨/年,并且在未来2年,新建间位芳纶产能8000吨/年。中国对位芳纶产品以光缆领域为主,未来向高端应用领域发展。我国对位芳纶50%用于生产光纤光缆的增强材料。全球对位芳纶产品主要用

21、于防弹防护等高端领域,我国的高端需求仍有增长空间。2020年全球对位芳纶消费量约为8万吨/年。中国对位芳纶的需求量约为1万吨/年,但自给率较低,仅约25%。根据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8-2020年,全球对位芳纶的消耗需求的年化增长率约为10%。间苯二甲酰氯作为生产间位芳纶的主要原材料之一,按照每生产1吨间位芳纶需要消耗0.85吨间苯二甲酰氯的理论值计算,当前全球间位芳纶对间苯二甲酰氯的需求量约4.03万吨,预计未来全球生产间位芳纶所需间苯二甲酰氯约为5.77万吨。对苯二甲酰氯作为生产对位芳纶的主要原料之一,按照每生产1吨对位芳纶需要消耗0.85吨对苯二甲酰氯的理论值计算,当前全球生

22、产对位芳纶所需对苯二甲酰氯约为8.19万吨,预计未来全球生产对位芳纶所需对苯二甲酰氯约为9.65万吨。图表41:全球间/对苯二甲酰3.3公司是间/对苯二甲酰氯龙头企业,成本优势显著目前我国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行业目前的竞争格局较为清晰,形成了以公司及三力新材为第一梯队的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在拥有产能优势的同时,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工艺技术水平及品控能力,能够保证芳纶聚合单体(间/对苯二甲酰氯)纯度稳定在99.95%以上。公司的优势在于其优异的催化剂,据其环评报告披露,可以大大降低副产物的生成。其原料转化率99.99%以上,产品收率高达99.3%以上。公司自供氯化亚砜可

23、以降低直接材料成本。间/对苯二甲酰氯的直接材料成本主要取决于其原材料间/对苯二甲酸和氯化亚砜。由于氯化亚砜由公司自供,可以节约成本。凭借高纯度的优质产品和稳定供货能力公司赢得了下游市场客户的青睐,同国际主要的芳纶生产巨头美国杜邦公司、韩国可隆、日本帝人均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四、凯盛新材产业链延伸,布局新材料PEKK聚醚酮酮(PEKK)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超高性能的特种工程塑料,属于聚芳醚酮(PEAK)类化合物。聚芳醚酮是一类亚苯基环通过醚键和羰基连接而成的聚合物,按分子链中醚键、酮基与苯环连接次序和比例的不同,可形成许多不同的聚合物。除聚醚酮酮外,还有聚醚酮(PEK)、聚醚醚酮(PEEK)、聚醚

24、醚酮酮(PEEKK)、聚醚酮醚酮酮(PEKEKK)等,都属于聚芳醚酮类化合物,具有优良的电性能、耐燃性、耐辐照性、耐溶剂性等。其中PEEK是最早期的产品,也是系列中用量最大品种。根据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8)的统计,全球聚芳醚酮在2016年的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了7.34亿美元;根据Marketsandmarkets发布的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PAEK市场价值约为8.51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11.49亿美元。醚酮产品中目前用量最大的是聚醚醚酮(PEEK)产品。同聚醚醚酮(PEEK)相比,聚醚酮酮(PEKK)产品具有结晶速度低、结晶度及结晶温度可调等特点,使其更利于应用于复合材料、3D打印领域。目前,国外主要有两家公司在进行聚醚酮酮(PEKK)的原材料工业化生产,分别是法国的阿科玛(Arkema)、比利时的索尔维(Solvay)。随着国内外复合材料、3D打印材料等领域的爆发式增长,聚醚酮酮产品的产能已经严重不足。国外的聚醚酮酮生产商阿科玛、索尔维在2017-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