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化学与传统文化-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_第1页
专题二化学与传统文化-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_第2页
专题二化学与传统文化-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_第3页
专题二化学与传统文化-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_第4页
专题二化学与传统文化-2020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分题型强化专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答案第 页,总 16 页专题二 化学与传统文化【考试要求】主要考查古代典籍、诗词以及古代科技成就中与化学知识的紧密联系。【高考真题】1 2019 新课标 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 ”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 A【解析】【分析】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

2、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详解】 A 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故 A 错误;B 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故 B 正确;C 项、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 盐产品,故 C 正确;D 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故 D 正确。故选 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握物质性质、反 应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22019 新课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

3、成灰泪始干 ”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 ”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答案】 D【解析】 A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A 项正确;B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B 项正确;C“蜡炬成灰 ”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C 项正确;D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D 项错误;答案选 D。【点睛】高中化学阶段,常见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32018 天津卷 以下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几个

4、事例,运用化学知识对其进行的分析 不合理的是A 四千余年前用谷物酿造出酒和醋,酿造过程中只发生水解反应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 (司)母戊鼎,该鼎属于铜合金制品C汉代烧制出 “明如镜、声如磬 ”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士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该过程包括萃取操作【答案】 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化学知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判断时,应该先考虑清楚对应化 学物质的成分,再结合题目说明判断该过程的化学反应或对应物质的性质即可解答。详解: A 谷物中的淀粉在酿造中发生水解反应只能得到葡萄糖,葡萄糖要在酒化酶作用下分解,得到酒精 和二氧化碳。酒中含有酒精,

5、醋中含有醋酸,显然都不是只水解就可以的。选项A 不合理。B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后 (司 )母戊鼎属于青铜器,青铜是铜锡合金。选项B 合理。C陶瓷的制造原料为黏土。选项 C 合理。D屠呦呦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出对治疗疟疾有特效的青蒿素,是利用青蒿素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大的原理, 将青蒿素提取到乙醚中,所以属于萃取操作。选项 D 合理。 点睛:萃取操作有很多形式,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液液萃取,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实际应用 中,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萃取形式是固液萃取,即:用液体溶剂萃取固体物质中的某种成分,例如:用烈 酒浸泡某些药材。本题的选项D 就是一种固液萃取。【模拟专练】1历史文物本身蕴含

6、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SiO 2 超分子纳米管属无机非金属材料B秦朝兵马俑用陶土烧制而成,属硅酸盐产品C宋 g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所用纸张为宣纸,其主要成分是碳纤维 D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分析,其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答案】 C【解析】 A 超分子纳米管属无机非金属材料,故 A 正确; B陶土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B 正确;C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所用纸张为宣纸,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不是碳纤维,故C错误;D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则对敦煌莫高窟壁画颜料分析,其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 铜,故 D 正确;故选 C。 【点睛】宣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不是碳纤维

7、是解答关键。2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B“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诗句中体现的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 句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答案】 C【解析】 A.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 ,具有丁达尔效应 ,所以 A 选项是正确的 ;铁置换铜属于湿法炼铜 ,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 ;对青蒿素的提取利用的是萃取原理,萃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 ,故 C 错误;石蜡的燃烧是氧化还

8、原反应 ,所以 D 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 C。3菽园杂记对海水提取食盐有如下记载:“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上述涉及的“灰”作用是( )A催化剂B吸附剂C氧化剂D还原剂【答案】 B【解析】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侯晒结浮白,扫而复淋是指将稻草麦秆等物燃烧得到草 木灰,将草木灰铺在沙滩上,用海水浸湿,草木灰即可以吸附海盐,所以利用的是草木灰的吸附作用, 故选: B。4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A 天工开物中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启用 ”中 “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

9、C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钢 ”,该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丹砂( 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描述的是升华和凝华过程【答案】 D【解析】 A 石灰石加热后能分解生成 CaO,即得到生石灰,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故A 正确;B“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启用 ”中“陶”是一种陶瓷,为传统硅酸盐材料,故 B 正确; C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Fe、Cu 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正确;D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丹砂 (HgS)烧之成水银,即 HgS 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此过程为化学变化,不属 于升华,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 D 。5从古至今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 ”,红色的烟花与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关。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体现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包含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D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蕴藏着雷雨天自然界氮的固定。【答案】 A【解析】 A 节日燃放的灿烂的烟花, 是因某些金属元素 (如锶、 钡等) 的焰色反应所呈现的各种艳丽色彩, 红色的烟花与锂,锶的焰色反应有关,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它并未生成新物质,与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 象无关,故 A 错误;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描述的是环境温

11、度对植物影响的自然现象,主要体现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故 B 正确;C“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指的是光合作用,在光照的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水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描 述的是包含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故C 正确;D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描述的是雷雨天发生的自然现象,雷雨天大气中氮气与氧气反应 生成一氧化氮,氮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实现了氮的固定,故D 正确;答案选 A 。【点睛】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是有些具体的金属元素特有的性质,铝等金属的焰色反应颜色不在可见光 范围内,更不是铝的燃烧现象。6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我国古时镀金 “以汞和金涂银器上,成

12、白色,入火则汞去,而金存,数次即黄。 ”,其中 “入火则汞去 ”是 指升华B利用催化设施,可以将汽车尾气中CO 和 NO 转化为无害气体C“若作酒醴 (甜酒 ) ,尔惟曲蘖 ( 酒曲 ) ”的“曲蘖”是催化剂D碳纳米管表面积大,可用作新型储氢材料【答案】 A【解析】 A. 常温下,汞为液体,加热时汞变为蒸气,因此“入火则汞去 ”是指蒸发,故 A 错误;CO 和 NO 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可转化氮气和二氧化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B 正确;“曲蘖”为酒化酶,作催化剂,故 C 正确;碳纳米管表面积大,吸附性强,可用作新型储氢材料,故 D 正确;故选 A 。7中国诗词深受众人喜爱,针对下列一些诗词,从

13、化学角度解读正确的是()A 王安石的梅花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描述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既有状态变化又有气味B庾信的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分都是蛋白质C赵孟頫的烟火诗“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D 刘禹锡的浪淘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质稳定【答案】 D的产生【解析】 A. 王安石的梅花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A 错误;庾信的杨柳歌 “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分都是纤维素,不是蛋白质,故 B 错误;赵孟頫的烟火诗 “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刘禹锡的浪淘沙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质稳定,故 D 正确;故选 D 。 8中华文明源远流

14、长,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有如下描述:”从化学成分分析现实生活中 “飞絮 ”鹅“毛”主要成”描述了颜色反应的现象”,说明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其化学性”,体现物质的挥发性,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故”从化学成分分析现实生活中 “飞絮”“鹅毛 ”主要成”描述了焰色反应的现象,故 C 错误;”,说明金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存在,其化学性“世间丝、麻、裘、褐皆具素质,而使殊颜异色得以尚焉,谓造物不劳心者,吾不信也。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闻名中外的宣纸与描述中 “褐 ” (褐“”指粗布 ) 的主要成分相同B 描述中 “丝、麻 ”的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C丝绸衣服脏了应该选用碱性合成洗涤剂进行洗涤D“裘”与人

15、造革的主要成分虽然相同,但可用灼烧方法区别【答案】 A【解析】 A 宣纸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褐”指粗布,主要成分也是纤维素,故 A 正确;B 麻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B 错误;C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含有氨基和羧基,能与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反应,应用中性的合成洗 涤剂洗涤,故 C 错误;D“裘”是动物的皮毛, 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人造革的主要成分是合成高分子材料, 成分不相同, 故 D 错误; 故选 A 。9中华文化绚丽多彩且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新醅酒 ”是新酿的酒,酿酒使用的谷物的主要成分是乙醇B“黑陶 ”是一种传统工艺品,用陶土烧

16、制而成,“黑陶 ”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C“木活字 ”是元代王祯发明的用于印刷的活字,“木活字 ”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D “苏绣”是用蚕丝线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绣出的工艺品,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答案】 A【解析】 A. “新醅酒 ”是新酿的酒,酿酒使用的谷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故 A 错误;“黑陶”是一种传统工艺品,用陶土烧制而成, “黑陶”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故 B 正确;“木活字 ”是元代王祯发明的用于印刷的活字, “木活字 ”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故 C 正确;“苏绣”是用蚕丝线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绣出的工艺品,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 D 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 A 。10天工开物曾记载 “

17、凡皂 (青)、红、黄矾,皆出一种而成,变化其质 乃即炼皂矾,炉侧土墙 冷静之时,其墙上自然爆出此种 刮取下来,名曰黄矾。 ”这里的皂矾是指( )A FeSO47H2OB ZnSO47H2OCFe2(SO4)39H2O DFe2O3nH2O【答案】 A【解析】根据题中信息, “凡皂 (青) ”,说明皂矾颜色为青色,即为绿色,简单来说,皂矾应是绿矾,绿 矾为 FeSO47H 2O,故 A 正确;11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其“法”是指蒸馏A 本草纲目中 “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人甑,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B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 ”中的雾是一种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 “雨过天晴

18、云破处 ”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D古剑 “沈卢 ”:“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 ”指铁的合金【答案】 C【解析】 A 、蒸令气上,则利用互溶混合物的沸点差异分离,则该法为蒸馏,A 正确,不符合题意;B 、雾是一种胶体,丁达尔效应是胶体所特有的性质,故雾有丁达尔效应,B 正确,不符合题意;C、氧化铁是红棕色,瓷器青色来自四氧化三铁,C 错误,符合题意;D 、钢铁为铁的合金, 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12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故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其中 “气”是指乙酸乙酯B将碘酒滴到未成熟的苹果肉上变

19、蓝说明苹果肉中含有淀粉C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只涉及物理变化D食用黑芝麻糊时可加入白砂糖作配料,白砂糖的上要成分是麦芽糖【答案】 B【解析】 A乙烯是果实成熟的催熟剂, 格物粗谈 记载 “红柿摘下未熟, 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 得气即发, 并无涩味。 ”文中的 “气 ”是指乙烯,故 A 错误;B碘酒是将碘单质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混合物,淀粉遇碘变蓝,将碘酒滴到未成熟的苹果肉上变蓝说明苹 果肉中含有淀粉,故 B 正确;C根据题意,丹砂 (HgS) 烧之成水银,即红色的硫化汞 (即丹砂 )在空气中灼烧有汞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g+S HgS,该过程为化学变化,为: HgS Hg(g)+

20、S ,汞和硫在一起又生成硫化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 C 错误;D 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不是麦芽糖,故D 错误;答案选 B。【点睛】白砂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是多糖,麦芽糖是双糖,需要多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13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古代研究成果的说明不合理的是()A 本草纲目记载 “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 ”,其中 “碱”指的是 K2CO3 B 黄白第十大 “曾青涂铁 ,铁赤如铜 ”主要发生了置换反应C 梦溪笔谈 “以剂钢为刃 ,柔铁为茎干 ,不尔则多断折 ”中“剂钢 ”指铁合金D易经记载 “泽中有火 上火下泽 ”,其描述的是 CO 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

21、火的现象 【答案】 D【解析】 A 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碳酸钾水解显碱性,可洗衣服,取碱浣衣”其中的碱是 K2CO3,故 A 正确;B 铁与硫酸铜反应是铁置换出铜,铜为红色,反应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该反应为置换反应,故 B 正确;C剑刃硬度要大,所以用的是铁碳合金,剂钢指的是铁合金,故C 正确;D湖泊池沼中腐烂的植物能产生甲烷,则“泽中有火 上火下泽 ”,其描述的是甲烷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的现象,故 D 错误;故答案为 D 。1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天眼用到碳化硅,芯片用到高纯硅,石英玻璃用到硅酸盐B 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 (K

22、NO 3)和朴硝 (Na2SO4)的记载: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 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C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铜D “笔、墨、纸、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为 “文房四宝 ”,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答案】 B【解析】 A 、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不是硅酸盐,选项A 错误;B、鉴别 KNO3和 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钾元素焰色反 应为隔着钴玻璃为紫色,选项 B 正确;C、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选项C 错误;D 、存在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用石材制作砚台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23、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 错误;答案选 B。15央视栏目国家宝藏不仅介绍了历史文化知识,彰显了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历史文物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南朝 竹林七贤与启荣期砖画的砖块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B 战国 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 ,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C清乾隆“瓷母 ”各种釉彩大瓶中的红色窑变釉的主要成分可能是氧化铜D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 【答案】 C【解析】 A 砖是由黏土等烧制而成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故 A 正确;B 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战国 ?曾侯乙编钟属于青铜制品,故B 正确;C 陶瓷主要成分为硅酸盐,各种釉彩大瓶中的红

24、色窑变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亚铜,氧化铜为黑色,故C 错误;D 铜绿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故D 正确;答案为 C。16陶瓷、青铜器、 书画作品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其中蕴藏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商代后期铸造出工艺精湛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其材质属于合金B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中的绿色颜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茶经中,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其烧制原料主要成分含有SiO2、A1 2O3、Fe2O3D书画作品用的纸张,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答案】 C【解析】 A 青铜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纯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故 A 正确;B 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则绿色颜

25、料铜绿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故B 正确;CFe2O3是红棕色固体,白瓷中不可能存在红棕色的成分,故C 错误;D纸张是由木材制造的,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即纸张的成分是纤维素,故D 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 C。【点睛】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 合物知识的应用。17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古代文献中有关化学现象记载合理的是( )A 李白的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只涉及化学变化B 苏轼的诗句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中,柳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东晋 抱朴子 中的 “丹砂 HgS 烧之成水银,积变又

26、成丹砂 ”,描述的是可逆反应D南北朝 本草经集注 中的“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描述的是用焰色反应检验硝酸钾【答案】 D【解析】 A “日照香炉生紫烟 ”的意思是说 “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香炉峰冉 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由此可见这个 “烟”实际上是水产生的雾气,生紫烟包含了物理变化,选项 A 错误;B 柳絮是植物纤维,其成分是纤维素,不是蛋白质,选项B 错误;C丹砂 HgS 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二者不是可逆反应,选项 C 错误;D鉴别硝石 KNO 3 和朴消 Na2SO4 ,火烧时焰色反应不同,硝石的火焰为紫色、朴消的火焰为黄色,

27、 所以可鉴别,选项 D 正确; 答案选 D。【点睛】本题考查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题目难度不大,要求学生能够用化学知识解释化学现象,试 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 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18有些古文或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选项古文或谚语化学解释A日照香炉生紫烟碘的升华B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置换反应C煮豆燃豆萁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雷雨肥庄稼自然固氮【答案】 A【解析】 A 烟是气溶胶, “日照香炉生紫烟 ”是丁达尔效应,故 A 错误;B“曾青”是 Cu

28、SO4溶液,铁与 CuSO4发生置换反应,故 B正确;C “豆箕”是大豆的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燃烧纤维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C 正确;D “闪电下雨 ”过程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有: N2+O2 =2NO ,2NO+O 2 =2NO 2,3NO2+H 2O=2HNO 3+NO ,HNO3 与土壤中的弱酸盐反应生成硝酸盐, 农作物吸收 NO3-中化合态的 N,其中第一个反应是 “将游离态的氮转化 为化合态氮 ”,属于自然界固氮作用,故 D 正确;答案选 A 。19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下列关于丝绸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春蚕到死丝方尽 “所描述的蚕丝,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B “四川

29、蜀锦 ”的织锦原料是人造纤维,由加聚反应制得C礼记记载 “天子着青衣 ”,青色是由丝绸浸染植物染料制得D丝绸因富含胺基,氨基等亲水性基团而具有良好的吸湿性答案】 B【解析】 A 、蚕丝属于天然纤维,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故A 不符合题意;B 、织锦原料是天然纤维,故 B 符合题意; C、天子身份尊贵,常着丝绸类衣物,古代对丝绸染色常用植物染料,故C 不符合题意;D 、胺基、氨基易与水形成分子间氢键,使得丝绸具有良好的吸湿性,故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点睛】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纤维主要有:棉花,麻类,蚕丝和动物毛,其中棉花和麻类的分子成份主要是 纤维素,而蚕丝和毛类的分子成份主要是蛋白质,需

30、注意区分天然纤维和天然纤维素的概念。20证类本草 中记载: “鸡屎矾 (碱式碳酸铜 )不入药用 ,惟堪镀作 ,以合熟铜; 投苦酒 (醋 )中,涂铁皆作铜色, 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下列关于该描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入药用 ”的主要原因是鸡屎矾溶于胃酸,产生重金属离子Cu2B “惟堪镀作,以合熟铜 ”指的是电镀铜技术C“投苦酒 (醋 )中,涂铁皆作铜色 ”涉及两个化学反应且都为氧化还原反应D “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描述的是铁和铜的钝化过程【答案】 A【解析】 A. “不入药用 ”的主要原因是鸡屎矾溶于胃酸, 产生重金属离子 Cu2,能使蛋白质变性, 故 A 正确;“惟堪镀作,以合熟铜

31、 ”指的活泼金属置换出铜,故 B 错误;投“苦酒 (醋)中,涂铁皆作铜色 ”涉及两个化学反应,其中,发生盐与醋酸的复分解反应,无元素的化合价 变化,为非氧化还原反应,故 C 错误;D. “外虽铜色,内质不变 ”描述的是铁和铜的置换过程,铜覆盖在铁上面,故 D 错误; 故选 A 。21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中有关炼铁的记载: “煤则各处产之,臭者烧熔而闭之成石,再凿而入炉曰 礁,可五日不灭火,煎矿煮石,殊为省力。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文中说明以煤炭作为燃料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 B物理小识中记载的是以焦炭作为还原剂的方法来炼铁C生铁是指含碳量很低的铁合金D 铁合金是钢铁冶炼和机械铸造行业必

32、不可少的重要原料之一【答案】 C【解析】 A. 文中说明以煤炭作为燃料冶炼金属已经是相当普遍,A 正确;B 正确;焦炭属于碳元素的单质,具有强的还原性,可以用于冶炼铁的还原剂,生铁是指含碳量较高的铁合金, C 错误;目前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金属是铁合金,铁合金是钢铁冶炼和机械铸造行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之一,D 正确;故合理选项是 C。22下列有关文献记载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A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说明我国古代就掌握了 “湿法冶金 ”技术B “墙塌压糖,去土而糖白 ”中的脱色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C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讲的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互变D本草纲目中记

33、载: “烧酒非古法也, ,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馏【答案】 B【解析】 A. “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 ”发生的反应为: CuSO4+Fe=FeSO4+Cu,是湿法冶金的先驱,古代文 献有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已经掌握了反应原理,即掌握了 “湿法冶金 ”技术,故 A 正确;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 错误;V“丹砂(HgS)烧之成水银 ”的反应为 HgS = Hg+S,是化合物分解生成单质的过程, “积变又还成丹砂 ”的反应 为 Hg+S=HgS ,是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的过程,故C 正确;D. 白酒的烧制是利用

34、沸点不同将白酒中的水和酒精分离,为蒸馏操作,故 D 正确; 答案选 B。【点睛】活性炭或黄泥疏松多孔,可吸附颜色气味,吸附属于物理变化。 23下列有关化学和传统文化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A 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太阳流珠,常欲去人 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这里的 “黄芽 ”是指硫B 三国时期曹植在七步诗中写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中燃,豆在釜中泣。 ”,文中 “漉”涉及的操作原理类似于化学实验中的过滤C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 KNO 3)和朴硝( Na2SO4)的记载: “强烧之,紫青烟起 云是真硝 石也 ”,该方法用了焰色反应D本草图

35、经在绿矾项载: “盖此矾色绿,味酸,烧之则赤 ”,因为绿矾能电离出 H+,所以 “味酸” 【答案】 D【解析】 A 液态的金属汞,受热易变成汞蒸气,汞属于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属于有毒物质,但常温A 正确;下,能和硫反应生成硫化汞,从而防止其变成汞气体,黄芽指呈淡黄色的硫磺,故B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意思为煮熟的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分离豆豉与豆汁,实际是分离 固体与液体,应选择过滤的方法,故 B 正确;C鉴别硝石 (KNO 3)和朴消 (Na2SO4),灼烧时焰色反应不同,分别为紫色、黄色,可鉴别,故C 正确;DFeSO4? 7H 2O电离生成二价铁离子、硫酸根离子,不能电离产生氢

36、离子,硫酸亚铁为强酸弱碱盐,在溶 液中水解使溶液显酸性,故 D 错误;答案选 D。 2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B 因患 “禽流感 ”而被捕杀的家禽尸体常用生石灰处理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 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这是利用了 “焰色反应 ”【答案】 D【解析】 A 明矾溶液中 Al 3+水解使溶液呈酸性,铜锈成分主要为Cu2(OH) 2CO3, Cu 2(OH) 2CO3可溶于酸性溶液,故可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选项 A 正确;B生

37、石灰与水反应放热,生成的氢氧化钙呈碱性,加热、强碱都能使蛋白质变性,能杀菌消毒,选项B 正确;C鉴别 KNO3和 Na2SO4,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钠元素焰色反应为黄色, 钾元素焰色反应为隔着钴玻璃为紫色,选项 C 正确;D 煤的气化和液化是指煤在无氧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气体或液体燃料,是化学变化,选项D 错误。答案选 D。D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以转化为清洁燃料 25本草纲目卷七石碱条: “彼人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 垢发面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文中的 “灰”,指的是草木灰(主要成分 K2CO3) B“发面 ”是利用了 “灰”的不

38、稳定性C “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 ”的过程是萃取 D该物质用来浣衣、去垢的过程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答案】 A【解析】 “彼人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 ”说明“石碱 ” 易溶于水,能洗去油脂,能发面,作为发酵剂。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主要为碳酸盐, 成分来自植物烧成的灰中的成分, 文中的 “灰 ”,指的是草木灰 (主 要成分 K 2CO 3),故 A 正确;B 发面,能作为发酵剂,故 B 错误;C“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 ”的过程是溶解,故 C 错误;该物质用来浣衣、去垢的过程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涉及水解等过程,故 D 错误; 故选 A 。26中国传统文化

39、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常见古诗文对应化学 知识正确的是( )选项古诗文化学知识A 荀子 劝学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能量低于水,冰变为水属于吸热反应B 本草纲目拾遗 中对强水的记载 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 “性最烈,能“强水 ”是指氢氟酸C 梦溪笔谈 中对宝剑的记载: “ 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古人以剂钢为剂钢为铁的合金,其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 的高 本草经集注 中记载鉴别硝石KNO 3 和朴硝DNa2SO4?10H2O 的方法: “以火烧之,紫青烟鉴别硝石和朴硝利用了焰色反应起,云是真硝石也。 ”【答案】 D【解析】 A.冰和水是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变为水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吸热反应,故A 错误;传统的五金是指金、银、铜、铁、锡,能蚀五金可知为王水( 盐酸、硝酸的混合物 ),HF 能与玻璃反应,故 B 错误;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其熔点比纯铁的低,但硬度比纯铁的大,故C 错误;D.鉴别硝石 KNO 3 和朴硝 Na2SO4?10H2O ,强烧时焰色反应不同,分别为紫色、黄色,鉴别利用了焰 色反应,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