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湖北省高考语文调研试卷(4月份)答案与祥细解析_第1页
【高考模拟】湖北省高考语文调研试卷(4月份)答案与祥细解析_第2页
【高考模拟】湖北省高考语文调研试卷(4月份)答案与祥细解析_第3页
【高考模拟】湖北省高考语文调研试卷(4月份)答案与祥细解析_第4页
【高考模拟】湖北省高考语文调研试卷(4月份)答案与祥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卷第 =page 32 32页,总 =sectionpages 33 33页试卷第 =page 33 33页,总 =sectionpages 33 33页湖北省高考语文调研试卷(4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未来的医疗可能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传入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医生给出诊断或康复建议,甚至为个人定制健康全记录。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这样的:个人学习终端融入资源云平台,线上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学生特点推送相关资讯、培训乃至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并贯穿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尽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大数据”

2、这个新兴的术语,但正如一篇专栏文章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大数据被称为“碎片中的智慧”,被视为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力量,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消息称,大数据给谷歌公司带来的日均收入高达2300万美元,一年就有80多亿美元;“脸书”并没有多少实物资产,但上市后拥有1000多亿美元的市值,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它的数据。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美国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将其视为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并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

3、;众多行业、企业开始使用并利用大数据作出变革,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决策都取决于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少创业者也扎根大数据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机会”;数据技术产业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这片蓝海,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中国有6亿网民,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无疑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这也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

4、府部门也要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推出相应战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IT基础设施,同时推动隐私保护和公共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界定互联网数据商业化应用范围、确定数据滥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合法性。此外,还要资助大数据的基础技术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以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的人才供给问题。(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抢占“大数据时代”先机)材料二: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

5、代。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这种怪现象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都与一款款软件或APP牢牢绑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商家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而消费者对商家的运作方式却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

6、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依靠这种便利,无良企业杀熟“杀”得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不仅难以发现,更不易取证,维护权益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恰恰也是监管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大数据的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很难实施有效监管。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

7、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被用来优化服务我们欢迎,被用来精准“杀熟”我们必须亮剑。把个性化服务变成坑人陷阱,既失信缺德,也涉嫌违法。监管层、法学界、商家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警惕,及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大肆薅用户羊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无良商家不敢为、不能为。(摘编自高健钩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很多金融机构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正不遗余力地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B.想要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全方位做好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的相关工作。C.

8、中国已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推动客户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服务。D.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来杀熟,原因主要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为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数据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B.材料一举谷歌公司、“脸书”大数据效应的例子,论证大数据正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C.两则材料不约而同提出,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合法性。D.如果相关部门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就能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提高执法效率。 (3)下列各项

9、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农产品生产企业邀请当红影视明星参与农产品推介会并为农产品代言。B.众多快餐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开始根据“送外卖”的数据调整门店布局。C.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上演争夺移动客户端的“三国演义”。D.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送产品信息,发现潜在消费客户。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有人认为,在对待“大数据”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战士石超侠注海风吹来,带着腥甜的滋味,湿润、温暖、舒爽。

10、岛边那几块巨石,相互勾连,彼此依假,仿佛几个人肩并着肩。在一块石头的罅隙里,我发现了一个防水笔记本,里面记录着这个奇异的故事当我接受了这个任务,登上这座小岛的那一刻,心情是多么愉悦,我的双脚踏实又安定。这岛是如此之小,从东走到西,不过一公里,从南走到北。也不过一公里。岛的北侧,面朝大海,有一个小小的山包,山包上立着旗杆,旗杆上高高飘扬着我们的国旗,那样鲜艳、灿烂。山包下有一间小小的两层楼房,第一层就是我的寝室和厨房,第二层是工作室和观测室。岛上只有我一个人。一个人驻守在一座孤岛上,刚开始想法很纯粹,运离喧嚣,恰好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栽几株好看的植物,看湛蓝的天,看天边的云,

11、看海浪飞卷、鲸鱼出没的奇异之景。那为什么要离开小岛呢?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升国旗,奏国歌,行军礼,白天除了警戒、观察,就是自己做饭做菜、种地养花,有什么不好。我不理解,前面先后上岛的三个战士,怎么会好端端地当了“逃兵”?这茫茫大海,又能逃到哪里去?这样清静的日子过了还没一个月,我似乎渐渐理解他们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没有人讲话,只有风,只有石头,只有一棵树。渐渐的,你能听到风的哭声,听到石头的喊叫,还有树的冷笑。这些,都能将你从睡梦中惊醒,后背惊出一身冷汗。大海像一个蓝色的男人,脾气古怪,时而狂风巨浪、暴躁野蛮,时而风平浪静、安静慈祥;石头就是一个傻傻的小孩,痴里痴气,愣怔发呆,像是在沉思宇宙

12、的奥秘;那棵树是一个妖娆的女郎,摇曳生姿,顾盼流波,时而发些小性子,遇到事情只会惊声尖叫。和它们在一起,我也变得时而暴躁,时而默然。我是不是疯了?陡然渗出一身冷汗,难道,那些不见了的战士们是因为发疯跳进大海里去了?我不认识他们。我有钢铁一般的意志,绝不会像他们一样。当夜,久久不能入睡,窗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还有那一道道紫红色的光。它们忽远忽近,有节奏地跳动着,像是行走的火焰。我推开窗仔细观察,海岸边好像有影子在移动。我心中一惊:“难道是敌人来犯?”我提着枪冲了过去,原来是石头。是石头在动!岸边那三块大石幻化成了人形,迎向海上射来的光束。海上升起的那块不明礁石,也似人形般,红光就是从他手中发射

13、出来的。我看得瞠目结舌,感觉像在做梦。它们,到底是什么?是人,是石,还是什么别的生物?我的心突突跳动,岸边的三块石头在变化,渐渐露出人类的面孔,这形象有几分眼熟。记忆的火药线被点燃了,爆炸出清晰的图像,那不是在我之前守岛的三位战士吗?他们怎么成了石头?我仗着胆子,靠前想去查看,却不料被对面“礁石”发出的红色光波射中。一团冻气,沁入了我的体内,身体渐渐冰冷,我挣扎着想要回观察室报告情况,却发现不对劲儿,头脑昏沉,皮肤上生出了硬壳。过了十几秒钟,这种状态才慢慢解除,那层外壳如烧融的蜡一般退却了。我试图联系指挥部,可通信线路因暴风雨中断,暂时无法联络。我又回到海边,与那三块大石站在一起,对面的礁石正

14、缓缓下沉,红色的光波已然消退。我听到身旁的石头发出声音。第一块石头说:“你也中招了,你的频率与我相同了。”第二块石头说:“这化石光束,又将我们的时间凝固了,我们永远也走不动,只能挡在这里,对付这些可怕的敌人。”第三块石头说:“想不到,敌人采用这样缓慢的战术,要悄悄占领我们的小岛,我们只能和敌人耗下去。”我惊恐至极,想要跑回去,但已经动弹不得。我的双脚到腰部,全都成了石头,和脚下的海滩连成了一体。当我恍然大悟时,腰部和头脑,都已经开始石化。幸好我随身带着笔记本,在还有行动力时,将这件事情记录下,和战友们查证。我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和寂寞难耐而逃避,我们一直站在这里坚守,和敌人进行着无声而漫长的战斗

15、。哪怕我们变成石头,哪怕要战斗千年万年,也无怨无悔。我们会永远屹立在这里,保卫着我们的家园我看到这里,不知不觉,眼中流下晶莹的泪滴,但很快就被海风吹干。我向着这四块石头,救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海潮退去,海水中的礁石慢慢露出水面。我的脑际一片恍惚,感到有一道红光射来,炙热如火焰。文本二:超侠说:“主要创作的方向应该还是以科学、幻想、推理、冒险等为主题,当然是融和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希望写小孩子和大人都爱看的故事,能够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才是我最大的安慰,我希望写作不要有什么纯文学、非纯文学之分,因为问过好多作家,其实最后通俗文学和纯文学是合二为一的,共同形成的就是好看的文学。”超侠希望那种古怪有趣和

16、惊险的风格,能够一直都贯穿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超侠”标签,既超幻又奇使。注:超侠,原名尹超。云南德宏人。发表过科幻短篇小说等。文本一属于 度小小说排行榜第六名,文本二摘自鲁楠超侠:每天都会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头写“我”的发现,结尾写“我”的感动和感觉,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也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B.“我”登岛时,起初心情愉悦,想法纯粹,写的是无知无畏的心态,后来暴躁、默然、惊恐,写的是恍然大悟、后知后觉的心理。C.主体部分通过写“我”的“奇幻”经历,刻画了守岛军人为国奉献,甘耐寂寞,不顾安危,义

17、无反顾,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高大形象。D.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以情节的曲折与人物形象的独特见长,整篇小说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中展开,有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 (2)文本一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举三块大石和不明礁石,上承“我”在海岸边的观察,下启对事件真相的描写。B.通过写礁石发射红光,凸显大石和礁石激烈冲突的关系,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C.以“我”的感受写眼前的情景,既突出令人震惊的一面,又彰显虚实相生的特点。D.通过渲染场面来引出“我”的情绪变化,掀起了小说的波澜,也改变情节的进程。 (3)作者希望能创作出“好看的文学”。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

18、中这类文学的特点。 (4)如欲以“我看,超侠,标签”为题写一则战士石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后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时零陵、桂阳山贼为害,公卿议遣讨之。蕃上

19、疏曰:“昔高祖创业,抚养百姓同之赤子。今二郡之民,亦陛下赤子也。致令赤于为害,岂非所在贪虐使其然乎?宜隐核牧守令长,其有在政侵暴百姓者,即便举奏,更选清贤奉公之人,可不劳王师,而群贼弭息矣。”以此忤左右,故出为豫章太守。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迁大鸿胪。会白马令李云抗疏谏,桓帝怒,当伏重诛。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永康元年,帝崩。窦后临朝,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灵帝即位,窦太后复优诏蕃,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蕃上疏让,竟不受封。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陷事太后,太后信之。蕃常疾

20、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时出,遂令收蕃,即日害之。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节选自后汉书陈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B.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

21、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C.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D.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阂,古代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文中指陈蕃为母亲守丧期满B.投传,即投弃符信,陈蕃因与刺史周景意见不合而转投他人。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子作为世禄的封地,食邑大小按封爵等级而定。D.矫诏,即假托诏令,文中宦官曹节一伙伪造诏令杀害了窦武等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22、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蕃刚直不阿,决不以权谋私。大将军梁冀位高权重,威震天下,他派人送信给陈蕃,请托陈蕃办理私事,陈蕃连来人的面都不见。B.陈蕃上疏直谏,敢于据理力争。他认为山民作乱的根源在于官吏贪虐,主张整顿吏治,选拔清正廉洁的官员任职,由此得罪了皇上身边的人。C.陈蕃爱憎分明,保护正直之士。白马县令李云因言获罪,汉桓帝震怒之下命令处死李云,陈蕃上书营救,李云最终被罢职,回到了家乡。D.陈蕃英勇无畏,立志诛杀宦官。在事情泄露、窦武被害之后,他不顾年迈,亲率属官和生员共八十多人冲进宫内,失败被执,当天就被杀害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

23、,坐左转修武令。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 (5)本文对陈蕃等人的作用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注】黄州:今湖北黄冈。此诗写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当时作者西行入蜀,舟过黄州,见前代遗迹,念时势艰危,叹英雄已矣,无限感慨油然而生。楚囚:本指楚国战俘,后借指处境窘迫之人。齐优:借指取悦于人的优伶。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24、是( )A.首联用典准确精当,“局促”“迁流”表现了作者处境困厄窘迫,为全诗定下基调。B.“江声不尽”表达逝者如斯的感慨,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同。C.颈联写旅程,“万里”与“一帆”相对,于一片苍凉萧瑟中更显出羁旅的孤寂凄清。D.陆游的爱国诗篇兼有李白的雄浑奔放和杜甫的沉郁悲凉,本诗属于后一类型。 (2)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_,_”两句,生动描写了因为视线被满院月光所吸引而产生的一种错觉。 (2)李白行路难中“_,_”两句,通过连续的动作刻画,形象地揭示了作

25、者感情的激荡变化。 (3)“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成为古人寄托情感的最佳载体。而白居易尤好写月,他或以月烘托气氛,或借月思乡怀人,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历史尽管不长,但黄梅戏凭着优美的唱腔、鲜活的人物与通俗的故事深受广大群众所欢迎。“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

26、系的江淮官话。黄梅戏妆容不同于其他剧种那样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抹氤氲山岚,缱倦万千,追求清秀淡雅。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黄梅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演以真实活泼著称,质朴细致B.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C.有着质朴细致的表演,真实活泼D.有着真实活泼的表演,质朴细致 (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B.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文中画横线的

27、语句有语病,请修改。(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让我们拥有健康的体魄。但是如果运动过度, 。因此,运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现在不少人出现了健康问题,如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 ,运动是最佳选择。但是,不是人人都懂得科学运动。 ,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使用运动处方,即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运动项目,规定运动量等。运动要因人而异,更要持之以恒。只要按照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坚持运动,就可以让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28、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三个句子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8个字。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坚如磐石的信仰、坚不可摧的信念、坚贞不渝的忠诚,引领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焦裕禄强忍病痛誓要改变兰考面貌,杨善洲退休后把荒山改造为绿林,黄文秀扎根乡村为农民脱贫致富倾情奉献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振华中学决定举办“百年荣光照我心”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29、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湖北省高考语文调研试卷(4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1.【答案】CDA举例论证,以北京市消协发布的超过半数网友有杀熟的经历为例,论证要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引用论证,引用俗语“人熟为宝”,以及“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等,论述熟客理应受优待,但现实是熟客往往挨宰。同意。材料一是从“大数据”的积极影响上论述的,认为“大数据”彰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政府、企业都应抢占先机。材料二是从“大数据”的消极影响上论述的,认为无良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不同意。两者论述的对象不同。材科一

30、阐述“大数据”的经济价值,号召企业和政府要抓住机遇,材料二认为“大数据”作为一门新技术带来了新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两者论述的对象尽管不同,但两者论述的目的都在于利用好“大数据”这一新技术的。【考点】科普阅读社会科学类【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

31、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证的分析能力,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看文本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还要熟悉常见的论证方法。(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C.未然变已然。依据材料一“

32、中国有6亿网民,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无疑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这也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错,是将成为,“为推动客户转型升级提供精准服务”也不正确,不管客户能否转型升级也要提供精准服务。故选:C。D.说法绝对,原文为“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本项“如果就能”逻辑关系错误。故选:D。A.依据材料一“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作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

33、始这种进程”,本项不属于大数据技术的范围。故选:A。依据材料二“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举例论证,以北京市消协发布的超过半数网友有杀熟的经历为例,论证要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依据材料二“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引用论证,引

34、用俗语“人熟为宝”,以及“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等,论述熟客理应受优待,但现实是熟客往往挨宰。同意。依据材料一“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材料一是从“大数据”的积极影响上论述的,认为“大数据”彰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政府、企业都应抢占先机。依据材料二“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材料二是从“大数据”的消极影响上论述的,认为无良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侵害了消

35、费者的利益。不同意。两者论述的对象不同。依据材料一“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材科一阐述“大数据”的经济价值,号召企业和政府要抓住机遇,依据材料二“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材料二认为“大数据”作为一门新技术带来了新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依据材料一“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

36、动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推出相应战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IT基础设施,同时推动隐私保护和公共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界定互联网数据商业化应用范围、确定数据滥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合法性。此外,还要资助大数据的基础技术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以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的人才供给问题”、材料二“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

37、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两者论述的对象尽管不同,但两者论述的目的都在于利用好“大数据”这一新技术的。答案:(1)C(2)D(3)A(4)举例论证,以北京市消协发布的超过半数网友有杀熟的经历为例,论证要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引用论证,引用俗语“人熟为宝”,以及“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等,论述熟客理应受优待,但现实是熟客往往挨宰。(5)同意。材料一是从“大数据”的积极影响上论述的,认为“大数据”彰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政府、企业都应抢占先机。材料二是从“大数据”的消极影响上论述的,认为无

38、良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不同意。两者论述的对象不同。材科一阐述“大数据”的经济价值,号召企业和政府要抓住机遇,材料二认为“大数据”作为一门新技术带来了新问题,呼吁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两者论述的对象尽管不同,但两者论述的目的都在于利用好“大数据”这一新技术的。(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6分)【答案】BD主题多元,既超幻又奇侠,故事广受大众喜爱。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合二为一,风格独特。既有科幻的想象,又有真实的写实,人物富有传奇色彩。以有趣和惊险的形式反映当今保家卫国的时代内容。体现了科幻作家带有标签式的独特的小说观念。【考点】小说阅读【解析】(1)本题

39、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层次的概括,思想情感赏析、写作手法的评价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鉴赏文本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判断。(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解答】B“无知无畏的心态”“恍然大悟、后知后觉的心理”错误,这样的理解过于肤浅。从文中来看,这篇文章展现的是守岛军人的形象,从开始

40、到后来,展现的是军人的成长过程,凸显守岛军人为国奉献,甘于寂寞的精神。故选B。D“也改变情节的进程”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改变小说情节的进程。故选D。根据“主要创作的方向应该还是以科学、幻想、推理、冒险等为主题,当然是融和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希望写小孩子和大人都爱看的故事,能够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才是我最大的安慰”这段文字,可知作者心目中这类文学的特点是主题多元,既超幻又奇侠,故事广受大众喜爱。根据“我希望写作不要有什么纯文学、非纯文学之分,因为问过好多作家,其实最后通俗文学和纯文学是合二为一的,共同形成的就是好看的文学”,可知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合二为一,才能共同形成好看的文学。根据“超侠希望那

41、种古怪有趣和惊险的风格,能够一直都贯穿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超侠标签,既超幻又奇侠”,可知作者心目中这类文学的特点是风格要独特,既超幻又奇侠。解答本题可结合材料二中超侠对自己心目中这类文学特点的分析,和“形成独特的超侠标签,既超幻又奇侠”来分析。根据“在一块石头的罅隙里,我发现了一个防水笔记本,里面记录着这个奇异的故事”“当我恍然大悟时,腰部和头脑,都已经开始石化。幸好我随身带着笔记本,在还有行动力时,将这件事情记录下,和战友们查证”,可从这篇小说既有科幻的想象,又有真实的写实,人物富有传奇色彩角度评论。根据“第二块石头说:这化石光束,又将我们的时间凝固了,我们永远也走不动,只能挡在这里,

42、对付这些可怕的敌人。第三块石头说:想不到,敌人采用这样缓慢的战术,要悄悄占领我们的小岛,我们只能和敌人耗下去”“我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和寂寞难耐而逃避,我们一直站在这里坚守,和敌人进行着无声而漫长的战斗。哪怕我们变成石头,哪怕要战斗千年万年,也无怨无悔。我们会永远屹立在这里,保卫着我们的家园”可从以有趣和惊险的形式反映当今保家卫国的时代内容角度评论。根据“它们忽远忽近,有节奏地跳动着,像是行走的火焰。原来是石头。是石头在动”“岸边那三块大石幻化成了人形,迎向海上射来的光束。海上升起的那块不明礁石,也似人形般,红光就是从他手中发射出来的”“却不料被对面礁石发出的红色光波射中。一团冻气,沁入了我的体

43、内,身体渐渐冰冷,我挣扎着想要回观察室报告情况,却发现不对劲儿,头脑昏沉,皮肤上生出了硬壳”,可从体现了科幻作家带有标签式的独特的小说观念的角度评价。答案:(1)B(2)D(3)主题多元,既超幻又奇侠,故事广受大众喜爱。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合二为一,风格独特。(4)既有科幻的想象,又有真实的写实,人物富有传奇色彩。以有趣和惊险的形式反映当今保家卫国的时代内容。体现了科幻作家带有标签式的独特的小说观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答案】CBC送信的人采用欺诈的手段求见陈蕃,陈蕃非常恼怒,用鞭子打死了他,因而获罪被降职为修武县令。陈蕃性格方正严厉,不(随便)接待

44、宾客,老百姓也敬畏他的清高。引导、扶持了民心;支撑了危局,使东汉没有很快灭亡。参考译文: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最初在郡里做官,后来遭遇母亲去世,辞官居丧。服丧期满,刺史周景征召他任别驾从事,因与其意见不合,辞官离开。太尉李固上表荐举他,(陈蕃)升迁为乐安太守。当时李膺担任青州刺史,以执政严苛著称。青州下属郡县的官吏听闻李膺的消息后都自行辞官离去,唯独陈蕃因为清廉有政绩而留下。郡中人周璆是高尚纯洁之人,历任郡守征召他,他都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把他请来,陈蕃称呼他的字号而不叫他的名,还特意为他安放一张床榻,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榻悬挂起来。大将军梁冀是威震天下的人,当时派人送信给陈蕃,请托陈蕃办理私

45、事,陈蕃根本不与送信的人见面。送信的人采用欺诈的手段求见陈蕃,陈蕃非常恼怒,用竹鞭打死了他,因而获罪被降职为修武县令。(陈蕃)逐渐升迁,担任尚书。当时零陵、桂阳一带山贼作乱,大臣们商议要派军队去征讨。陈蕃上疏说:“从前高祖创立大业,抚养百姓如同养育自己的儿子一样。现在二郡的老百姓也是皇上的赤子。导致赤子们作乱的原因,难道不是当地官吏贪污暴虐逼迫他们像这样造反的吗?应该暗中考核州牧太守县令等官员,其中如有执政残害百姓的人,立即向朝廷揭发,另选清正贤明、奉公守法的人去取代他们,这样就可以不必烦劳朝廷的军队了,却可以使所有的盗贼平息啊!”(陈藩)因为这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所以被外放到豫章郡担任太守。

46、陈蕃性格方正严厉,不(随便)接待宾客,士民也敬畏他的清高。后升任大鸿胪。恰逢白马县令李云上疏抗旨劝谏,桓帝大为震怒,李云应被处极刑,陈蕃上书救李云,因此事获罪被罢免回到家乡。永康元年,汉桓帝去世。窦皇后执掌朝政,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事宜。灵帝即位,窦太后再次下诏表彰陈蕃,封陈藩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陈蕃上疏辞让,最终没有受封。陈蕃和窦太后的父亲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起用名流贤士,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天下人士没有不伸长脖子期盼国家太平的。然而皇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在窦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同她勾结在一起,讨好太后,太后信任他们。陈蕃常常痛恨这帮人,立志诛杀这些宦官。恰逢窦武也有此类谋划,

47、陈蕃于是与窦武商量。因为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当时已年过七十,听说变乱发生后,率领属官和生员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王甫当时从宫里出来,于是命令逮捕陈蕃,陈蕃当天即被杀害。桓帝、灵帝时期,像陈蕃这些人,都能树立好的风气名声,奔走于艰难险阻之中,和宦官同朝较量。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够用来引导扶持民心。东汉大乱,但没有很快灭亡,一百多年之内,依靠的就是陈蕃等人的力量(在支撑)。【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

48、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蕃”为人名,作“留”的主语,其后不可断,排除A、D;“字”和“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构成并列短语,不可断开,意思是“称呼他的字号而不叫他的”,排除B。句子翻译为:青

49、州下属郡县的官吏听闻李膺的消息后都自行辞官离去,唯独陈蕃因为清廉有政绩而留下。郡中人周缪是高尚纯洁之人,历任郡守征召他,他都不肯去,只有陈蕃能够把他请来,陈蕃称呼他的字号而不叫他的名,还特意为他安放一张床榻,周璆离开时,就把床榻悬挂起来。B.投传,指弃官、辞职。“转投他人”没有依据。C.“李云最终被罢职,回到了家乡”错,原文为“蕃上书救云,坐免归田里”意思是“陈蕃上书救李云,因此事获罪被罢免回到家乡”,陈蕃因营救李云而被罢职。笞:鞭打;坐:因获罪。句子翻译为:送信的人采用欺诈的手段求见陈蕃,陈蕃非常恼怒,用鞭子打死了他,因而获罪被降职为修武县令。方峻:方正严厉;高:清高。句子翻译为:陈蕃性格方

50、正严厉,不(随便)接待宾客,老百姓也敬畏他的清高。原文为“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意思是“事情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们的信义足够用来引导扶持民心。东汉大乱,但没有很快灭亡,一百多年之内,依靠的就是陈蕃等人的力量(在支撑)”。根据上述信息概括作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答案】B(1)B(2)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怒与悲慨。抒发了作者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无奈和不平。译文:我常常为自己的身不由己悲伤,就好像楚钟仪被囚禁一样;又叹息自己被贬谪放逐,还要学齐国倡优讨好尊上。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

51、。万里远行,旅愁使我平添了白发;船过黄州,风帆浴着冰冷的日光。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赏析: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时放翁西行入蜀,舟过黄州,见前代遗迹,念时事艰危,叹英雄已矣,顾自身飘零,无限伤感,油然而起,遂形诸诗篇。故题为黄州,诗却非常专咏黄州;看似咏古之诗,实是伤感之作。读此诗,决不可拘泥于题目,泥于文字,当于词意凄怆之处,识其激愤之情;于笔力横绝之处,求其不平之气;于音节顿挫之处,听其深沉之慨。放翁越人,万里赴蜀,苦为微官所缚,局促如辕下驹。故首句即标其情,自卑如楚囚之难堪。史记乐书:“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

52、”司马贞索隐:“齐人归女乐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于鲁而去也。”此所谓“齐优”,与放翁行迹,殊不相类。故此句“齐优”二字,实放翁信手拈来,率尔成对,未必真用以自喻。首联所写,全在“局促”“迁流”四字,若泥于“楚囚”“齐优”,以为放翁必有所指,反失诗意。黄州位于长江中游,三国争雄之地。杜甫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颔联出句,即借用杜诗。此句“英雄”,似可指已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但放翁之意,本不在怀古,故此“英雄”实是自道。其恨,正是上联所言“局促”“迁流”之恨,是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之恨。颔联对句从李贺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化出。人虽多情,天

53、意无私。衰兰送客,秋草迎人,于人倍增伤感,于天却是时之当然。而天之无情,又正衬托出人心之不平。此联文约意深,笔力绝高。颈联紧接上联。万里羁愁,正是英雄之恨;频添白发,又与草木摇落相映;一帆寒日,对照两岸秋声;黄州城下,点出兴感之地。放翁于此时、此地、此景,总是无限感慨,不能不吐,但又不欲畅言,故但借眼前景象,反复致意。中间两联,虽所写情景相似,但笔法错综,变化无端。长江、汉水流域,有赤壁多处。苏轼谪官黄州,误信其地传说,言“簧周西山簏,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数游其地,作赋填词,语意高妙,堪称古今绝唱。其实苏轼所游之处,乃黄冈城外赤鼻矶,三国“赤壁之

54、战”旧址,在今湖北蒲圻县东北,两者并非一地。但黄州赤壁,却因苏轼之故,声名大振。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因为当时小朝廷不思振作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陆游抒写爱国热情的诗篇,有的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有的则悲痛低沉,哀惋悱恻。这首七律基调低

55、沉,是后一类型的代表。【考点】古诗词比较阅读【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解答】B“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同”中“逝者如斯”“相同”欠妥。“江声不尽”,似表英雄无尽之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人感到历史的流

56、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故选B。“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似骂而实为发自内心的赞语,陆游在诗中化用此语,正话反说,慨叹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寄予了诗人对对当时小朝廷不思振作(收复失地)的愤激与悲慨之情。答案:(1)B(2)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怒与悲慨。抒发了作者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无奈和不平。译文:我常常为自己的身不由己悲伤,就好像楚钟仪被囚禁一样;又叹息自己被贬谪放逐,还要学齐国倡优讨好尊上。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万里

57、远行,旅愁使我平添了白发;船过黄州,风帆浴着冰冷的日光。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赏析: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时放翁西行入蜀,舟过黄州,见前代遗迹,念时事艰危,叹英雄已矣,顾自身飘零,无限伤感,油然而起,遂形诸诗篇。故题为黄州,诗却非常专咏黄州;看似咏古之诗,实是伤感之作。读此诗,决不可拘泥于题目,泥于文字,当于词意凄怆之处,识其激愤之情;于笔力横绝之处,求其不平之气;于音节顿挫之处,听其深沉之慨。放翁越人,万里赴蜀,苦为微官所缚,局促如辕下驹。故首句即标其情,自卑如楚囚之难堪。史记乐书:“自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司马

58、贞索隐:“齐人归女乐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于鲁而去也。”此所谓“齐优”,与放翁行迹,殊不相类。故此句“齐优”二字,实放翁信手拈来,率尔成对,未必真用以自喻。首联所写,全在“局促”“迁流”四字,若泥于“楚囚”“齐优”,以为放翁必有所指,反失诗意。黄州位于长江中游,三国争雄之地。杜甫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颔联出句,即借用杜诗。此句“英雄”,似可指已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但放翁之意,本不在怀古,故此“英雄”实是自道。其恨,正是上联所言“局促”“迁流”之恨,是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之恨。颔联对句从李贺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化出。人虽多情,天意无私

59、。衰兰送客,秋草迎人,于人倍增伤感,于天却是时之当然。而天之无情,又正衬托出人心之不平。此联文约意深,笔力绝高。颈联紧接上联。万里羁愁,正是英雄之恨;频添白发,又与草木摇落相映;一帆寒日,对照两岸秋声;黄州城下,点出兴感之地。放翁于此时、此地、此景,总是无限感慨,不能不吐,但又不欲畅言,故但借眼前景象,反复致意。中间两联,虽所写情景相似,但笔法错综,变化无端。长江、汉水流域,有赤壁多处。苏轼谪官黄州,误信其地传说,言“簧周西山簏,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数游其地,作赋填词,语意高妙,堪称古今绝唱。其实苏轼所游之处,乃黄冈城外赤鼻矶,三国“赤壁之战”旧

60、址,在今湖北蒲圻县东北,两者并非一地。但黄州赤壁,却因苏轼之故,声名大振。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不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不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因为当时小朝廷不思振作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不平之鸣。陆游抒写爱国热情的诗篇,有的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有的则悲痛低沉,哀惋悱恻。这首七律基调低沉,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