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修辞手法-反复对偶 课件(36张PPT)_第1页
高考复习:修辞手法-反复对偶 课件(36张PPT)_第2页
高考复习:修辞手法-反复对偶 课件(36张PPT)_第3页
高考复习:修辞手法-反复对偶 课件(36张PPT)_第4页
高考复习:修辞手法-反复对偶 课件(36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借代、对偶、反复修辞手法的辨析和表达作用分析一、考情分析(2019年广东学考真题第7题)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一只花猫卧在母亲身边,表现出一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争吵几句后,年轻的双簧管和风韵犹存的女大提琴竞扭打起来了。A拟人 反复 拟人 B比喻 反复 拟人C拟人 排比 借代 D比喻 排比 借代C(2020年广东学考真题第6题)下列句了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由于争夺阳光的需要,每一棵树都竭尽全力发展自己,竞相向上,呈现出一种允满活力的生命力。 B. 再远,钢蓝色的山体便从浓艳的绿野中分

2、离出来,组合成天边的一列坚硬而又披挂了深雪的高大尖顶营帐。 C. 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 那时,也许心灵的沙化就无法抗拒。回忆,也会在沙漠中枯萎。徒然守着生命的冬天,苍白而贫瘠。A(2021年广东学考真题第6题)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借代修辞的一项是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D学习目标:1、了解借代、对偶、反复三类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2、能对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辨析和分析其表达作用。 借代1、概念:不直接

3、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2、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如:花白胡子不作声了。(借“花白胡子”这个人的特征代“这个人”。) (2)材料代本体。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借“金”代“金 属制作的刀、剑 等”。) (3)具体代抽象。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是常用的乐器,这里用以指代音乐。) (4)部分代整体。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眉”代“头”。) (5)专名代泛称。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哈姆雷特”代各个读者对艺术形象的理解。) (6)作家代本体。如: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

4、。(借“苏”代“苏东坡的词”,借“辛”代“辛弃疾的词”。)3、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不同:其一,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其二,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例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借代)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学以致用阅读下面的句子,指出句中加点词语所称代的事物。 (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2)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 (3)过尽千帆皆不是。()(4)我们

5、要多读点鲁迅。( )(5)烽火連三月,家书抵万金。( )(6)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 )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A.无事不登三宝殿B.不为五斗米折腰C.老鼠过街,人人喊打D.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C解释:C项使用的是比喻手法。A项“三个宝殿”个别代整体,代指门。B项“五斗米”具体代抽象,代指微薄的俸禄。D项专名代泛称,“臭皮匠”代指愚蠢的人,“诸葛亮”代指足智多谋的人。对偶1、概念: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2、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6、;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 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对称美、音韵美、节奏美、表意凝练。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学以致用A(2021年高考真题)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 的

7、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答案】分析对偶构成: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尾字仄起平收。上联主语“剪纸灯谜”对应下联主语“秧歌花鼓,”上联谓语“描绘城乡风物”对应下联谓语“传播时代精神”。表达效果: 上下联对仗工整,语言更凝炼,句式更整齐,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新特色、新气象。1、概念: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2、作用: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回环起伏,

8、充满语言美。 反复(1)接连反复: 例1: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 例2: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连年内战,空前水灾,买儿救穷,砍头示众,密密杀戮, 严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情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下列个句中,没有使用反复手法的一向是( )A.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B.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得山谷。C.湖水波光粼粼

9、,像是舞动得琴弦,静静地,轻轻地,柔柔地拨动着,诉说着,缠绵着。D.他寻找一切机会为人民服务,把生命的每一分钟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学以致用C对接考点强化训练1、(2018年1月学考真题第7题)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新职业所有贡献的就业机会像以前那么高吗?答案是否定的。 昆曲牡丹亭的舞台 ,长长的水袖仿佛成了连通心意的鹊桥。唯有卡瓦博这座6740米的山峰仍然保持着她的圣洁,决绝人类的染指。 A、设问 拟人 比喻 B、反问 比喻 拟人C、设问 比喻 拟人 D、反问 拟人 比喻C【答案】 C【解析】反问与设问的区别: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

10、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3设问后面有对提问的回答,反问没有。第一句中有问有答,所以为设问。拟人和比喻的区别:拟人就是把事物作为人看待,就是具有人似的特点,例如有感情,有动作以及语言,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用某一事物或情节来比另一事物或情境。第二句有“仿佛成了”这一个比喻词所以是比喻。第三句“圣洁”是用来写人的词语,句子中却赋予了山人的特征,就是“把事物作为人看待”,即拟人。2、(2017年1月学考真题第7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要深挖井,才能出甘泉。 B、 没有求知欲

11、的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鸟儿,永远飞不起。C、 故乡是一个最初的滋养之地,也是一个人运行的支点。 D、风吹老了树林,吹瘦了河流,吹散了村里那些熟悉的面孔。D3、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A.拟人 反复/借代 比喻/夸张B.拟人 设问/比喻 借代/夸张C.对偶 设问/借代 比喻/反复D.对偶 反复/比喻 借代/反复【答案】 A【试题分析】 本题难点不是修辞手法本身,而在于对诗句的理解之上。句用“不谙”为明月赋予人格。句两个“知否”是

12、反复,“绿”“红”是用颜色指代绿叶、红花。句用“梨花”比喻突如其来的大雪;而“一夜”之间梨花全开,则是时间上的夸张。近年修辞手法的考查变化不大,考生复习要注意分清各种手法的基本特征,通过不同修辞手法间的辨析来加强记忆。(2021年新高考I卷)小说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1)反复手法,在形式上使故事的发展有起伏,可渲染紧张的氛围,可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2)反复手法,在内容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

13、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3)反复手法,可以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四、比拟分类(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使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音容笑貌。拟人,是人格化的手法,可以把无生命的物写得栩栩如生,也可以把有生命的物写得可爱可憎。可分为动物拟人、植物拟人、具体事物拟人、抽象事物拟人几种。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笑”是写人动词,用来写花, 拟人。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休息”“起床”是写人动词,用来写“教条主义”,拟人。四、比拟

14、分类(2)拟物赋予人以物的特性,把人当作物来描述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述。根据被比拟对象的属性,拟物又可分为人物拟物和事物拟物两类。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以人拟物)“竖起耳朵”是写兔子的,这里写嘎子听得仔细。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以物拟物)“翱翔”是写鸟的,这里写思想传播得快。五、夸张夸张定义分析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想象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一形象特征,或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联想作用对象特征突出点标志:数量词局部变形五、夸张1特点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

15、者的加工处理。五、夸张2分类(1)扩大夸张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高、多、强、大等方面说。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缩小夸张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低、少、弱、小等方面说。例如:天是那样蓝,几乎是透明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五、夸张2分类(3)超前夸张把在时间上后发生的事物或行为说成先发生,或者说成同另一先发生的事物或行为同时发生。例如:他酒没沾唇,心早就醉了。小试牛刀7下列各句中,夸张手法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看到自己昨天刚买的股票一下子跌了这么多,他气得浑身都紫了。B这次军演中,只见那辆坦克爬山时身轻如燕,劈开云层,直上

16、蓝天。C我和你比,简直是一个在井里,一个在天上,我自愧不如。D气象台已经连续几天发布高温预警,烈日下,柏油路都快融化了。【解析】:选D。A项,“气得浑身都紫了”过分夸大,不符合事实,可以说“气得嘴唇都紫了”;B项,“身轻如燕”“劈开云层”“直上蓝天”夸张不当,不符合客观实际;C项,“一个在井里,一个在天上”夸张不当,可以说“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五、排比排比定义分析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的排列节奏鲜明、增强气势、突出强调作用对象特征共同的话题情感标志: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或词语整齐排列六、排比1特点形式上,构成排比的语句至少要有三项,而且结构相似;内容上,构

17、成排比的各项在语意上是相同或相关的。六、排比2分类(1)短语排比以短语形式组成的排比,充当句子的某一成分。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中的火把,雪天里的煤炭,大旱后的甘霖。(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六、排比2分类(3)单句排比由几个句子构成的排比。例如:天太大。海太阔。人太老。游泳的姿势和动作太单一。胆子和力气太小。舌苔太厚(王蒙海的梦)(4)段落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近的段落组成,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相同的句子提领、收束。小试牛刀9下列对语

18、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坚定不移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自强不息、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中国人民奋发图强;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A比喻、排比B对偶、比喻C排比、夸张 D夸张、对偶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梦想是源泉”“梦想的太阳”是暗喻,将“梦想”分别比喻成“源泉”“太阳”。三个“面对”,属于排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