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杨永坚 教师资格-面试课程-精讲班-第1章四~六节_第1页
ok杨永坚 教师资格-面试课程-精讲班-第1章四~六节_第2页
ok杨永坚 教师资格-面试课程-精讲班-第1章四~六节_第3页
ok杨永坚 教师资格-面试课程-精讲班-第1章四~六节_第4页
ok杨永坚 教师资格-面试课程-精讲班-第1章四~六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资格面试精讲班主讲老师:杨永坚本节概要 一、课程改革的概念二、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历程三、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四、课程改革的内容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第四节 课程改革 能力要求一、课程改革的概念 了解课程的概念、课程类型、课程编制的标准和课程标准的概念,理解课程改革的三大新理念。二、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历程理解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了解课程改革产生的历程。三、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理解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和六大目标第四节 课程改革 四、课程改革的内容 理解和掌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了解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理解课程改革的特点。第四节 课程改

2、革 一、课程改革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课程(广义):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课程(狭义):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学科、应该从事的活动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第四节 课程改革 (二)课程标准概念 该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新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

3、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第四节 课程改革 (三)编写课程标准应遵循的原则1 .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2 . 理论联系实际3 . 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4 . 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第四节 课程改革 (四)课程的类型1 . 从课程管理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校本课程)2 .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3 . 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4 . 从课程的存在形式的角度: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第四节 课程改革 (五)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 . 关注学生发展 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

4、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第四节 课程改革 2 . 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第四节 课程改革 3 . 重视以学定教 新

5、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 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第四节 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历程(一)课程改革的背景1 . 素质教育思想成为人们的公式。2 . 课程改革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3 . 国际课程改革实践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4 . 全国课程改革试点提供了经验。5 . 师资队伍得到了全面培训。第四节 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历程

6、1 . 前期准备阶段(1999-2001):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 . 实验阶段(2001-2005):开始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3 . 全面推广阶段(2005-至今):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使用实验教材。第四节 课程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 . 促进课程的适应性和管理的民主化确定国家、地区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2 . 重建课程结构与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3 . 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注重学生经验第四节 课程改革 (二)基础教育课

7、程改革的目标1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四节 课程改革 3 .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

8、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四节 课程改革 5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四节 课程改革 四、课程改革的内容(一)重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综合课程、社会实践活动三大部分组成。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9、、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第四节 课程改革 (二)制定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课程标准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第四节 课程改革 (三)改革课程实施(教学)过程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1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2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3 .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4 . 加强师生相互交流和沟通第四节 课程改革 (四)规范教材的开发与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材质量;严格审定制度。第四节 课程改革 (五)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1)学生发展评

10、价(2)教师发展评价(3)课程发展评价(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第四节 课程改革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1 . 教育部的职责:宏观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 .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根据本地区实际需要,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教育阶段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3 . 学校的职责:具体实施方案的编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第四节 课程改革 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特点(一)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和融合第二、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第三、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第四、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第五、加大课程难度,进行“

11、尖子王”的筛选和培养第四节 课程改革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 .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2 . 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3 . 课程综合化4 . 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5 . 课程管理民主化6 . 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7 .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8 . 课程建设法制化与开放化第四节 课程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特点1 . 小学阶段以综合教程为主2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3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4 .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5 .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第四节 课程改革 本节小结一、课程改革的概念二、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历程三、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四

12、、课程改革的内容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特点第四节 课程改革 本节概要 一、教育的特点与研究方法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三、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五、教育与人的发展六、教学的基本要求七、德育的基本要求第五节 教育基础能力要求一、教育的特点与研究方法 理解教育的本质、规律和研究方法,了解教育的特点,发展历程。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了解教育的发展、起源和流派,理解教育学的发展和人物及其特征。三、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学校组织的特点、模式和发展概况。第五节 教育基础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了解和理解教育与政治、生产力、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五、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特征,掌握教育对人的发

13、展的作用六、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七、德育的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了解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德育方法。第五节 教育基础一、教育的特点与研究方法(一)教育的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展示区别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1 .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2 . 教育培养人是有目的的自觉地进行的。3 . 在教育人的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第五节 教育基础(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的功用和效能,具体说,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一个相

14、对独立的系统,又是相对开放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整个社会系统中其他系统产生影响和作用。第五节 教育基础教育功能的类型1 . 从作用的对象划分,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2 . 从作用的方向划分,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3 . 从作用呈现形式划分,可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第五节 教育基础(三)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教育基本规律是指适用于所有教育领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规律。 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二是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第五节 教育基础(四)当代教育发展历程1 .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999年,

15、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1993年,教师法颁布,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993年12月12日,教师资格条例发布,认为教师资格标志着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品德、知识与能力。第五节 教育基础3 . 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即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小学教育以政府办学位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第五节 教育基础4 . 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20

16、01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确定三维目标,开设了综合化课程,实行弹性课程管理,开发地方课程。第五节 教育基础(五)教育的特点1 . 基础性 我国学校的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构成。其中初等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阶段。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全民性 指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第五节 教育基础3 . 义务性 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只要达到一定年龄,都必须接受教育。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

17、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第五节 教育基础4 . 全面性 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第五节 教育基础(六)教育研究的方法1 . 教育研究的特点(1)实践性(2)伦理性(3)复杂性(4)全员性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教育研究的过程(1)选择研究课题(有价值、可行性、有新意、具体明确)(2)查阅文献资料 文献分三种: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 文献检索方法有: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综合查找法。(3)制订研究计划第

18、五节 教育基础(4)搜集与整理资料(5)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格式:题目,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结论,讨论和建议,附录。学术论文的结构:题目,署名,摘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6)总结与评价第五节 教育基础3 .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教育调查法 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调查法的方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 研究对象的广泛性、调查手段的多样性、调查效率的高效性。第五节 教育基础问卷法 问卷调查是以

19、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问卷所需的答卷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半小时。1 . 问卷的编制(标题、介绍词、题目)2 . 问卷题目的要求(题目越简单越清楚越好)3 . 问卷法的优缺点第五节 教育基础问卷法的优缺点优点:简便易行,容易控制;便于整理和统计分析;不记名,减少心理压力,收集真实的意见和建议;问卷可以大范围做调查。缺点:难以核实,质量不易保障;难以预计问卷回收率,回收率太低,资料就失去了代表性。第五节 教育基础访谈法 访谈法是一种研究性的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访谈的类型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第五节 教育

20、基础观察法 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第五节 教育基础观察研究具体的方法有: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 日记描述法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现或教育现象的一种观察方法。 分为综合日记描述和主题日记描述。最早使用者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我国最早使用者为陈鹤琴。第五节 教育基础 轶事记录法:着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行为,随时记录感兴趣的问题,不受任何时间条件限制,事先也不需要作特别的编码分类。 连续记录法:对学生行为作更详细、更完善的记录,要求在较长时间内作持续不断的记录。第五节 教育基础观察法的

21、优缺点优点:在收集资料数据方面起着独特作用;能够得到不能直接报告或不肯报告的资料;能较客观真实地收集第一手材料。缺点:受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观察的养病呢较小,容易使观察结果带有片面性、偶然性的东西。第五节 教育基础(2)实验法 实验法是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五节 教育基础(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在不受控制的自然条件下,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对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事实加以分析、概况,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

22、育理论高度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五节 教育基础(4)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 特征:为行动而研究(for action);对行动的研究(of action);在行动中研究(in action)。第五节 教育基础(5)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研究的方法,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具体方法。第五节 教育基础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1 .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2 .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23、是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家利托尔诺。3 . 教育心理学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孟禄。4 .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第五节 教育基础(二)教育的发展1 . 原始社会教育概况(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3)言传身教和模仿是教育的主要手段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古代社会教育(1)奴隶社会教育 我国从公元前2000多年前夏朝建立,经过商代到西周而至极盛,大约有1300年之久,都是奴隶制社会时代。 我国是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在夏朝已有名叫“庠”、“序”、“校”的教育机构。 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

24、乐、射、御、书、数。 在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斯巴达教育和雅典娜教育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第五节 教育基础(2)封建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六学是: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二馆是: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第五节 教育基础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曾使用两种手段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一种是对劳动人民进行宗教的麻醉与此相适应,就形成了两种教育系统:一是教会教育,二是骑士教育。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在古代社会中的两种社会形态教育中,其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五节 教育基础

25、3 . 现代社会教育(1)资本主义教育:以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问题。(2)社会主义教育: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共产党统一领导和创办;全社会实施平等的民族教育第五节 教育基础(三)教育的阶段1非形式化教育阶段 指与生产过程、生活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2形式化教育 教育主体确定;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文化逐步规范化;大多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或多或少的设备;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第五节 教育基础3制度化教育 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特点:学校化;制度化;封闭化;标准化4未来

26、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终身教育。第五节 教育基础(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 西方教育学的发展(1) 孕育期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本关于教育学的专著。第五节 教育基础(2)诞生期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32年。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人们开始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洛克(英)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体系。 卢梭(法)爱弥尔阐述了自然教育理论。 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第五节 教育基础 康德(德):康德论教育第一个在

27、大学讲授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 赫尔巴特(德)普通教育学:将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将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第五节 教育基础(3)发展期梅伊曼和拉伊: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狄尔泰:精神科学方法杜威(美)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马克思主义教育:运用唯物辩证法。(4)分化期教育学科的细密分化,使教育学科体系得以初步形成。一是教学论、德育论;二是教育技术学、教育人类学。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的著作。(1)译介与引入阶段(1901-1915)以日本为媒介介绍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为主(2)积聚和建设阶段(1

28、915-1949)向日本学习转为欧美学习(3)改造与苏化阶段(1949-1957)全面苏化阶段,凯洛夫教育学影响最大第五节 教育基础(4)革命与中国化阶段(1957-1966)毛泽东语录(5)灾难与语录化阶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6)恢复与独立阶段(1977-至今)因“元研究”的出现而开始进入“自为时期”第五节 教育基础(五)教育学的理论流派1 .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2 . 文化教育学 精神科学教育学,与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主义的赫尔巴特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狄尔泰等人提出。教育是一个文化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促

29、进人格的生成与生命的唤醒;用文化科学的方法,用“理解”、“唤醒”的方法进行。第五节 教育基础3 . 实用主义教育学 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第五节 教育基础4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观点: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又对其产生促进作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节 教育基础5 . 批判教育学 20世纪60年代,巴西流亡者保罗弗来雷 被压迫者教育学。

30、追求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解放,强调运用批判理论通过批判的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6 . 元教育学 德国布雷岑卡从教育学到教育科学:元教育学理论导论,以教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第五节 教育基础三、学校的产生与发展(一)学校的特点 学校是国家为实施有组织、有目的、有机会的教育而创办的一种特殊的正式的规范性社会组织,其目的是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适当的身心发展环境,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成功地参与社会生活。第五节 教育基础1 . 学校组织是一个松散结合系统(总体上,行政系统、教学系统、后勤保障系统)2 . 学校组织是一个更需要人本关怀的组织 (教职员工特点)3 . 学校组织是一个有多重目标的组织(

31、组织的任务)第五节 教育基础(二)学校产生的条件1 . 生产力的发展2 .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3 . 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4 . 国家机器的产生(学校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第五节 教育基础(三)学校的发展1 . 中国学校的发展(1) 古代学校西周,官学分为国学(中央)和乡学(地方)。春秋战国,私学兴起,以“稷下学宫”最为著名。汉以后,私学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明清,启蒙教育主要由私学承担。第五节 教育基础(2) 近现代学校 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为标志,我国政府自行创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标志着中国新教育体制的

32、肇始,标志着近代高等教育进入探索创建的阶段。第五节 教育基础 1902年,“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制,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学制。虽公布,但未实施。 1904年,“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在全国颁布并加以切实落实的学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走向制度化、法制化阶段的标志。第五节 教育基础 1912到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废除读经课程,男女同校,设置专门学校培养实科人才。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至此,近代学制初步建立。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是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学制。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西方学校的发展斯巴达的军

33、事学校:培养勇猛善战的军人雅典的学校:文法学校、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基督教学校:以“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为主,神学精神城市学校:培训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基尔特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第五节 教育基础(四)学校组织的结构模式1 . 直线型学校组织(简单,统一指挥、集中领导,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学校)2 . 职能型学校组织(多重指挥难免出现冲突)3 . 直线职能型学校组织4 . 事业部型学校组织(一般是那些规模较大、有复合教学业务、有跨地区教学业务的学校)第五节 教育基础(五)组织机构及运行组织机构有效运行必须满足的条件:1 . 目标、功能齐全、党政分开2 . 组织内

34、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3 . 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4 . 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明确和社会效益第五节 教育基础(六)学校组织的发展趋势1 . 网络化2 . 一体化3 . 人情化4 . 个性化第五节 教育基础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1 . 教育万能论柏拉图: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洛克:“白板说”。儿童“是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样式的。”爱尔维修:教育是改造社会的最重要的手段,是人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康德:“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现代:“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教

35、育独立论代表:蔡元培、胡适观点:教育目的是养成完全之人格,教育要脱离政党、脱离教会,完全由教育家办理,寻求教育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及教育脱离宗教。评价:具有一定反帝反封建的作用。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第五节 教育基础3 . 人力资本理论 代表人物:1935年,沃尔什在人力资本观首次阐释,1960年,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学说。主要观点:(1)人口质量胜于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增加人口素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第五节 教育基础(2)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3)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

36、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第五节 教育基础4 . 筛选假设理论(文凭理论) 筛选假设理论与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并称为第二代人力资本理论。理论背景:20世纪70年代,创始人迈克尔斯宾塞和罗伯特索洛主要观点: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而是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进行筛选。该理论把教育看作“信号”,着重研究在劳动力市场雇主怎么挑选工人。第五节 教育基础5 . 劳动力市场划分论(分割理论、双重劳动力市场模型)理论背景:就业歧视,20世纪70年代主要观点:(1)工资决

37、定机制:市场划分为一级市场(由内部阶梯地位决定)和二级市场(由市场劳动供求关系决定)。(2)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只是一种信号(3)劳动力本身素质和偏好:劳动者接受教育只是为进入一级市场提供给雇主一个培训潜力大的信号,而那些接受教育少的人被认为培训潜力低,只能留在二级市场。第五节 教育基础(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 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1)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制度政治制约着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政治制约教育内容第五节 教育基础(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经济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

38、容与手段第五节 教育基础(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观念制约教育观念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的方式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1)教育的政治功能 指教育具有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第五节 教育基础(2)教育的经济功能指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功能教育具有知识“再生产”的功能教育具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的功能第五节 教育基础(3)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和保存文化(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传播和丰富文化选择和提升文化创造和更新文化第五节 教育

39、基础五、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1 .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切不可拔苗助长。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30、35岁);中年期(30、35岁55、60岁);老年期(55、60岁死亡)。 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第五节 教育基础3 .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第一,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不平和;第二

40、,生理和心里发展不平衡4 .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不同的人在同一方面发展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同一人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注意因材施教。5 . 人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第五节 教育基础(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1 . 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指机体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差异制约着人的个性差异。(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阶段和过程(4)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最终发展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环境

4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差异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方向与水平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第五节 教育基础3 . 个性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人的发展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2)实践活动与人的发展(3)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第五节 教育基础(三)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 . 学校教育在个体个性化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提升(2)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3)学校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学校教育在人的社

42、会化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第五节 教育基础六、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第五节 教育基础(二)教学规律1 .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 .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 .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4 .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第五节 教育基础(三)教学原则1 .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2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 . 直观性原则4 . 启发性原则5

43、. 循序渐进原则6 . 巩固性原则7 . 因材施教原则8 . 量力性原则第五节 教育基础(四)教学组织形式1 .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特点与功能:(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节 教育基础局限:(1)强调在封闭课堂上传授系统的书本知识,容易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2)强调标准的统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

44、能动作用。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 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或教学方法而划分的课的种类。1)依据教学任务,课的类型可划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又称混合课)两大类。2)根据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划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等。第五节 教育基础(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第五节 教育基础1 . 备课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 . 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第五节 教育基础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紧凑(5)

45、积极性高第五节 教育基础3 .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 . 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5 .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考察和考试)考试:期中、期末和毕业考试。方式:口试、笔试和实践性考试。评定学生成绩一般分为:记分(百分制和等级制)和写评语。第五节 教育基础(六)教学方法1 . 讲授法2 . 谈话法3 . 讨论法4 . 练习法5 . 读书指导法6 . 演示法第五节 教育基础七、德育的基本要求(一)小学德育内容1 .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 . 理想教育和传统教育3 . 集体主义教育4 . 劳动教育5 . 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6 .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第五节 教育基础(二)德

46、育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而基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学生心理矛盾是品德形成的动力)运动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第五节 教育基础(三)德育原则1 . 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知行统一的原则。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4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5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6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第五节 教育基础(四)小学德育的途径1 . 教

47、学(基本途径)2 . 活动(少先队活动是重要途径)3 . 劳动4 . 班主任工作5 . 学校环境6 .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第五节 教育基础(五)德育的方法1 . 说服教育:讲解与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与调查。2 . 榜样示范:伟人的典范;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样板。3 . 情感陶冶: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4 . 实践锻炼:执行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5 . 自我教育: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6 . 品德评价法: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第五节 教育基础(六)现代德育理论1 .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1) 道德发展是儿童积极思维的产物 感知运算阶段(02岁):婴儿感觉和

48、只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前运算阶段(27岁):相对的具体性;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自我中心性;刻板性。第五节 教育基础 具体运算阶段(711):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但其思维还具有局限性,抽象的语言推理还不能进行,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第五节 教育基础(2)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受认知结构水平的制约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1-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1、12岁)(3)从他律到自律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儿童公正观念的发

49、展经历了服从、平等和公道三个阶段(4)活动(特别是协作活动)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五节 教育基础2 .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1)关于道德发展的基本观点 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指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理由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 个体的道德判断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第五节 教育基础3种水平和6个阶段第一种:前习俗水平以服从与惩罚为定向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第二种:习俗水平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或好孩子)为定向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第三种: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第五节 教育基础本节小结一、教育的特点与

50、研究方法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三、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五、教育与人的发展六、教学的基本要求七、德育的基本要求第五节 教育基础本节概要一、科学常识二、文化常识三、艺术鉴赏常识第六节 文化素养能力要求一、科学常识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了解一定的科学常识,熟悉常见的科普读物。二、文化常识了解一定的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三、艺术鉴赏常识了解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了解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并能有效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第六节 文化素养一、科学常识()中国科技发展成就1 . 古代科技成就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古代天文历法:

51、 尚书记载了公元前2137年的次日食,为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 春秋,文公十四年中记载公元前613年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发明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第六节 文化素养医学卫生成就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后世尊为“脉学之宗”。 东汉末年,张仲景后人尊为“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华佗发明的麻醉药剂“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被人誉为“神医”。 唐代孙思邈著有千金方。 明代李时珍编著了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第六节 文化素养2

52、 . 新中国科技成就(1)20世纪50年代 1958年6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辆国产高级轿车红旗轿车。 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大庆油田。(2)20世纪60年代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六节 文化素养(3)20世纪70年代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东方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 1973年,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4)20世纪80年代 1983年,中国第台亿次电子计算机系统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4

53、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第六节 文化素养(5)20世纪90年代1993年10月,“曙光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1994年。长江三峡实现大江截流,三峡工程开工建设。(6)21世纪初 2000年11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第台类人型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首次亮相。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率先在中国取得突破。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 2005年。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线铺通,于2006年7月1日开通运营。第六节 文化素养3 . 中国科技丰碑人物 蔡伦(61121)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泡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

54、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祖冲之(429-500)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在世界数学史上第次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毕昇(约9701051)中国古代发明家,活字版印刷术的发明者。第六节 文化素养 李四光(18891971)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力学的奠基人。 华罗庚(19101985)当代自学成才的科学巨匠,世界著名数学家。 钱学森(19112009)中国航天事业和“两弹星”工程奠基人,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第六节 文化素养(二)世界科技史1 . 文艺复兴时期(1)天文 1543年,波兰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确立

55、日心说,成为近代天文学的起点。(2)物理 1590年,意大利伽利略做自由落体定律实验。 1654年,德国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以此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1666年,英国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第六节 文化素养(3)生物 16751683年,荷兰列文虎克用显微镜首次发现动物细胞、精子和细菌。(4)数学 1637年,法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 1665-1676年,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创立微积分。第六节 文化素养2 . 第次科技革命(1)天文1752年,美国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揭示雷电本质。17651787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并用作纺纱机的动力。1777年,法国拉瓦锡提出燃烧的氧

56、化学说,并正式确立质量守恒定律。1831年,英国法拉第、美国亨利各自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奠定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第六节 文化素养3 . 第二次科技革命(1)航空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冲向天空,这是人类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纵飞行。第六节 文化素养(2)物理、化学、信息技术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自激发电机,标志着电力时代的到来。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1880年,美国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

57、诞生,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电子时代。第六节 文化素养(3)生物 1928年,青霉素问世。开创医学新纪元。(4)其他 1915年,魏格纳写成海陆的起源一书,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1932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在德国出现。第六节 文化素养4 . 第三次科技革命(1)天文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类进入太空时代。第六节 文化素养(2)物理、化学、信息技术 1942年,在意大利科学家费米领导下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核反应堆在美国成功运行,这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开始。 1945年,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爆炸。 1946年2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建造了世

58、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标志着电脑时代的开始。 1954年,苏联建成并正式启用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这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的开始。 1969年,美国五角大楼首创因特网。 1984年,美国苹果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电脑。第六节 文化素养(3)生物 1943年,荷兰医生科尔夫制成了第一个人工肾脏,首次以机器代替人体的重要器官。 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生命遗传的基因物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1978年7月25日,一位名叫路易斯布朗的婴儿在英国呱呱坠地,成为第一个试管婴儿。 1997年2月24日,克隆羊多利问世。 2003年4月15日,中、美、日、英、法、德六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

59、组序列图完成。第六节 文化素养5 . 20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 其发展历程中,出现了以相对论、量子力学、基因理论和系统理论创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革命,从而使自然科学的认识领域突破了宏观世界,迅速向宇观、微观和中观世界进军。一、现代宇宙学二、现代物理学三、生命科学四、环境科学第六节 文化素养二、文化常识(一)中国古代文学1 . 先秦文学(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大量运用了赋、比、兴表现手法,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第六节 文化素养(2)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

60、子散文两个部分。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表作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第六节 文化素养2 . 奏汉文学秦汉文学是指秦统一中国(前221年)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的文学。焚书坑儒结束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在文学史上可传的东西很少,大致只有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汉代是中国的封建盛世。汉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治国,思想活跃,文化呈多元综合形态,文学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第六节 文化素养从文体上看,汉代文学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赋是汉代最盛行的文体,分骚赋、大赋和小赋。汉代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