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_第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_第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_第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_第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标准曲艺是中国民族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化开展而成的一种独特 的表演艺术形式,本质特征是口头语言进行的说唱表演。它具有民间性、通俗性、一人多角、化出化入、说唱为 主、简便易演等特点。湖北有代表性的曲艺工程有汉川善书、湖北评书、湖北大鼓、湖北小曲、南曲、恩施扬琴、 鼓盆歌、三棒鼓等。vi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它包括传统武术、传统竞技、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魔术、马戏、乔装戏、滑稽等,具有深厚的传统和悠久 的历史,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湖北的传统体育工程主要有武当武术和岳家拳等。vii传统美术传统美术是广大民众创造的各种视觉造型艺术,大体上

2、可分为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工艺、民间建筑四大 类,包括广泛流传于各民族、各地域的剪纸、年画、泥人、泥塑、刺绣、编织、风筝、玩具、民居建筑装饰等。湖 北的代表性工程有雕花剪纸、大冶石雕、天门糖塑、黄梅挑花、红安绣活、阳新布贴、武汉木雕船模、老河口木版 年画、汉绣等。viii传统技艺传统技艺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手工业技术与工艺。包括工具和机械制作;农畜产品加工;烧造;织染缝纫;金 属工艺;编织扎制;糅漆;造纸、印刷和装帧;制盐、制笔、制墨、颜料制备、火药制备、烟花爆竹制作等其他各 类工艺。湖北的代表性工程有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铅锡刻镂技艺、楚式漆器鬟饰技艺、高洪太铜锣制作技艺、 新春管窑手工制

3、陶技艺、凤筝制作技艺等。ix传统医药传统医药主要指中医中药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医学药学,它属于传统民间知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具有很高的科学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湖北传统医药的代表性工程有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夏氏丹药制作技 艺、武当山道教医药等。x民俗民俗是指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他蕴藏于民众生活之中,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民俗包括的范围十分 广泛,有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知识、民间信仰等。湖北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有屈 原故里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武当山庙会、随州神农祭典、汉阳归元庙会、当阳关陵庙会、嫖祖信俗等。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上的特殊遗产,是具

4、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化以及审美价值的遗产,非 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比照词,相较物质文化遗产缺少了物体,从文化、文明中延续。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均具有深深的民族迹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能够看出被其代表的民族身份、民族标志和民族认同。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延续主要是依靠人这一载体,人们的相传、代代相承,形成了现阶段人们所认识的遗产。所以,非物 质文化遗产无论从文化、民族、信仰、教育等方面均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对非物质文化 遗产已经有了相关的概念界定,并且对类型、品种、工程以及传承和保护等方面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一旦某地区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那么对当地的经济和社

5、会开展会产生积极影响。目前,社会各界学者对非遗的研究主要 在于开发、保护和传承等方面,而如果真正探索我国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还需要从多方面的资料、文献甚至包括 计算和技术方面进行分析,这也为我国未来对非遗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前瞻性基础。一、课程定位课程定位与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面向各专业开设的专业通识选修课。其中理论与实践比例分别占70%和30%o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公选课,通过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把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增进他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提高 艺术修养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本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

6、本着文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 融合、对接原那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视角,对经典之外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 了全新的解读,弥补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小传统”的缺失,使学生对民族传统的了 解更为全面和深刻;为学生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对传统文化加以审视提供了有效的理论 工具,使学生能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语境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判断。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核心在于提高文化素养,增进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目标涵盖了知识、 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基本形态特点、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等基础理论;深入理解并掌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7、的分类体系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的调查与 分析、整理与记录过程中来,独立完成课程设定的实践目标。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增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 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激发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自 觉。三、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教学载体根据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保护非物质文 化遗产公约的分类进行解读,并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十种分类选取具有 代表性的工程,推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沿革、评价标准、人文内涵和审美特

8、征, 作为教学载体,具体表达在以下几个主题:(1)民间文学(四大传说、三大史诗);(2)传统音乐(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3)传统舞蹈(京西太平鼓、朝鲜族农乐舞);(4)传统戏剧(昆曲、京剧);(5)曲艺(苏州评弹、东北二人转);(6)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吴桥杂技,武当功夫);(7)传统美术(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8)传统技艺(景泰蓝技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9)传统医药(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针灸);(10)民俗(春节、端午节)。.课程教学内容概要学习内容概 要学习内容学习标准学习建议对学生的 评价建议教学建议课时 数1 .非物质文1.理解文化1 .端正学习1 .遵守纪律

9、,保1.课前做好相应的4化遗产的概遗产、有形态度,养成证出勤;准备;念文化、无形自主学习的2 ,从课堂能够2 .推选2-3名学生助2.非物质文文化等的含习惯;积极主动参教,辅助管理教学,化遗产的特义;了解保2.课后到图与,善于思考记录本班的课堂教第课业点护非物质文书馆查阅相并能回答教师学情况:包括纪律,13.保护非物化遗产的历关书籍和资的提问等方面课堂参与表现等,部质文化遗产史与现状;料;评价学习态向教师及时反应学分概念、的现状深入理解非3.网上浏览度;生意见,收发作业基特征、物质文化遗“非物质文3 .从笔记、课后等。本保护产的概念和化遗产虚拟习题的完成情3 .问题引导,师生概现状其他人类遗博

10、物馆”。况,评价学生互动,以学生为主念产的关系。专业知识的掌体,教师讲授指导。2.深入理 解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特 征。握程度。1.保护L 了解国1 .端正学习1 .遵守纪律,保1 .课前做好相应的4非物质文化际相关文件态度,养成证出勤;准备,如事先布置课业2遗产公约特别是保自主学习的2.从课堂能够网上浏览或参观本的分类护非物质文习惯;积极主动参地博物馆等;化遗产公2.课后到图与,善于思考2.问题引导,师生互物文遗的类 非质化产分2.国家级约的分类书馆查阅相并能回答教师动,以学生为主体,非物质文化体系;关书籍和资的提问等方面教师讲授指导;遗产名录的2.了解国料;评价学习态十种分类。家级非物质3.

11、网上浏览度;文化遗产名“非物质文3 .从笔记、课后录的分类体化遗产虚拟习题及的完成系。博物馆”。情况,评价学 生专业知识的 掌握程度。学习内容概 要学习内容学习标准学习建议对学生的 评价建议教学建议课时 数第部 分 类 解 读课业 3 口头 传统 和表 现形 式1.民间文 学(四大传 说、三大史 诗);1 .学习了解 丰富多彩的 民间文学形 式;理解其 对其他民族 艺术的贡 献;2.收集整 理当地的民 间文学(口 头文学)。.端正学习 态度,养成 自主学习的 习惯;.课后到图 书馆查阅相 关书籍和资 料;.网上浏览 “非物质文 化遗产网”。.遵守纪律,保 证出勤;,从课堂能够 积极主动参 与,

12、善于思考 并能回答教师 的提问等方面 评价学习态 度;.从笔记、课后 的完 成情况,评价 学生专业知识 的掌握程度。.课前做好相应的 准备,如事先布置 网上浏览或参观博 物馆等;.问题引导,师生互 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讲授指导;.采用多媒体手段, 展小相关图片和音 像资料,讲、练结 合,由计划地安排 课后习题。传授收 集整理素材的基本 方法。4课业4传统 表演 艺术.传统音乐 (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 木卡姆艺 术);.传统舞蹈 (京西太平鼓、朝鲜族 农乐舞);.传统戏剧 (昆曲、京剧);.曲艺(苏 州评弹、东 北二人转);.传统体 育、游艺与 杂技(吴桥 杂技、武当 功夫);.学习了解

13、各类传统表 演艺术的概 况特征;.学习了 解一至两项 代表性的传 统表演艺 术;. 一至两项当 地的传统表 演艺术。(从 历史与文 化、地域分 布、艺术特 征、传承人、 现代应用、 等几个方 面).端正学习 态度,养成 自主学习的 习惯;.课后到图 书馆查阅相 关书籍和资 料;.遵守纪律,保 证出勤;,从课堂能够 积极主动参 与,善于思考 并能回答教师 的提问等方面 评价学习态 度;.从笔记、课后 的完 成情况,评价 学生专业知识 的掌握程度。.课前做好相应的 准备,如事先布置 网上浏览或参观博 物馆等;.问题引导,师生互 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讲授指导;.采用多媒体手段, 展示相关图片和音

14、 像资料,讲、练结 合,由计划地安排 课后习题。传授收 集整理素材的基本 方法。12学习内容概 要学习内容学习标准学习建议对学生的 评价建议教学建议课时 数课业5传统 手工.传统美术 (凤翔泥 塑、凤翔木 版年画);.传统技艺 (景泰蓝技 艺、景德镇 手工制瓷 技艺);.学习了解 各类传统手 工艺概况特 征;.学习了 解一至两项 代表性的传 统手工艺;. 一至两项当 地的传统表 演艺术。(从 历史与文 化、地域分 布、艺术特 征、传承人、 代表作品、 现代应用、 等几个方 面)1 ,端正学习 态度,养成 自主学习的 习惯;.课后到图 书馆查阅相 关书籍和资 料;.网上浏览 各类资讯 等。.遵守

15、纪律,保 证出勤;,从课堂能够 积极主动参 与,善于思考 并能回答教师 的提问等方面 评价学习态 度;.从笔记、课后 的完 成情况,评价 学生专业知识 的掌握程度。.课前做好相应的 准备,如事先布置 网上浏览或参观博 物馆等;.问题引导,师生互 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讲授指导;,采用多媒体手段, 展示相关图片和音 像资料,讲、练结 合,由计划地安排 课后习题。传授收 集整理素材的基本 方法。8课业6有关 自然 界和 宇宙 的知 识和 实践1.传统医 药(同仁堂 中医药文 化、针灸);1,学习了解 传统医药概 况;2.收集整 理当地的传 统医药。(从 历史与文 化、地域分 意义特 征、现代应

16、用、等几个 方面).端正学习 态度,养成 自主学习的 习惯;.课后到图 书馆查阅相 关书籍和资 料;.遵守纪律,保 证出勤;,从课堂能够 积极主动参 与,善于思考 并能回答教师 的提问等方面 评价学习态 度;.从笔记、课后 整理的完成情 况,评价学生 专业知识的掌 握程度。.课前做好相应的 准备,如事先布置 网上浏览或参观博 物馆等;.问题引导,师生互 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讲授指导;.采用多媒体手段, 展示相关图片和音 像资料,讲、练结 合,由计划地安排 课后习题,传授收 集整理素材的基本 方法。4课业7社会 实践、 礼仪 节庆 活动1 .民俗(春 节、端午 节)。1 .学习了解 民俗概况

17、;2.收集整 理当地的民 俗。(从历 史与文化、 地域分布、 意义特征、 现代应用等.端正学习 态度,养成 自主学习的 习惯;.课后到图 书馆查阅相 关书籍和资 料;.网上浏览L遵守纪律,保 证出勤;2 .从课堂能够 积极主动参 与,善于思考 并能回答教师 的提问等方面 评价学习态 度;.课前做好相应的 准备,如事先布置 网上浏览或参观博 物馆等;.问题引导,师生 互动,以学生为主 体,教师讲授指导;.采用多媒体手段, 展不相关图片和音4学习内容概 要学习内容学习标准学习建议对学生的 评价建议教学建议课时 数几个方面)咨询。3.从笔记、课后 整理提供的完 成情况,评价 学生专业知识 的掌握程度

18、。像资料,讲、练结 合,由计划地安排 课后习题。传授收 集整理素材的基本 方法。展示交流教 学成果、知识 竞赛.学习笔记与心得感悟作 业交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报作业展示交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关历史文化知识竞赛。见“七、评价方 法”4(第 2.3 利用 课余 时间 士 兀 成)总课时数44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学生数量大,涉及面广,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特点,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精心设 计,在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及作业、考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主要做法有: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方式不拘一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

19、式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课题组设计了不同的方 式和方法。教学组织方式方面,打破课堂集中授课的单一模式,采取让学生分组学 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现场授课、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多种形式, 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直观的了解。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的激发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概念辨析的时候,教师除了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之外,还列举大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作为例证来说明概念的内涵;在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过程 中,除了教师根据例证总结特点之外,还要求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加以应用,把教 师总结的特点与自身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样式

20、结合起来,把教师归纳的理论化的特 点还原成丰富多样而又内在统一的直观感性认识,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理 解。2、教学途径多管齐下,手段别出心裁除进行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之外,课程组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多样化的教学途 径,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多渠道、多侧面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教学过程中,全 过程采用多媒体授课,并于教师板书有机结合,使文字、图片和音像共同呈现在学生 面前。止匕外,还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开设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与学生交 流、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接受最前沿的学科信息, 真实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在传承过程中学生作为参与者,改变了学生在 非

21、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的“旁观者”角色,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和主体。3、教学互动渠道丰富,学生主体地位明确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教师与听课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学生可以通过电 子邮件、QQ等多种方式与授课教师在线交流,尽可能地弥补了课堂内外的差异,为学 生在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过程中,课程组确立了学生的主体 地位,同样的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列举不同的例证,便于学生 结合自身经验对授课内容加以理解和接受。在实践方面,也充分考虑学生实 际,将课程实践与学生个体情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六、实践条件.多媒体教室、校内相关工作室或实训基地;.美

22、术馆、博物馆等:.信息化虚拟实践条件,如相关网络课、微课程平台等。七、评价方法.综合能力评价:(1)学会记笔记:有关概念内涵、分类体系、遗产特征、社会背景、历史意义 等;(2)学会语言文字表达:课堂参与主动提问,并积极回答下列问题,感想和认识; (3)学会查找整理信息:课后相关资讯,按照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 归纳整理。.实操能力评价:须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中2类。.评价权重和激励机制:本课程考核评价分为基础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具体评价权重如下:表1课程评价所占权重分配表基础学习能力评价(60%)综合能力评价(40%)加分课 业课 业课业三课业四课业五课业六课业七出 勤文字 表达

23、课堂 参与相 关资讯业示流 作展交与赛胜 参竞优5%5%5 %5%15%5%5%15%8%20%8%4%5-8(1)出勤率占8肌 管理方法参照各学院有关规定;(2)平时笔记与学习感想占20%,表达自主学习态度及文字表达能力。(3)课堂参与占8%,包括课堂纪律,回答下列问题,积极参与程度等课堂表现;(4)课后相关资讯占4幅能够运用各种数字媒体手段归纳整理。(5)基础学习能力。包括当地非遗资源共占60%。(6)参与相关知识问答竞赛,优胜者给予5-8分加分奖励并与该课程成绩挂钩。八、课程资源.教材与学材(1)纸本教材:教材选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二版)陈淑姣主编参考教材: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王

24、文章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牟延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数字媒体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精品慕课地址. xueyinonline. com/detai1/223082710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地址. icve. com. cn/portal/courseinfo?courseid=9vkwaiuk-5nl7h39mmsmvq.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学大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很多人只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而不知道具体指什么东 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非物质文化

25、遗产基本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1、基本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局部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 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 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2、主要分类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十大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 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3、基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以下的基本特性: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群体性和 历史积淀性4、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原那么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开展。工作原那么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 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5、主要保护方式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是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方式之一。主要是对一些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