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语文文言文拓展阅读训练 礼记中庸选文(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1;发而皆中节2,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注释】1.中:指不偏不倚,不过与不及。2.发:表露。中(zhn):合乎,符合。节:法度。【译文】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思想】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感情,当这些感情进发出来,如果不符合常理,那人的心灵就不谐、不安宁。就好像音乐一样,如果曲调不和谐,就属于
2、噪音污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翻译】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有的东西不学习也就罢了,学了,就一定要能掌握它,如果还不能掌握,那就不要停止学习;有的东西不问也就罢了,问就得问一个清楚,如果还没有弄清楚,那就不要罢休;有的问题不思考也就罢了,要思考就要有切身体会,如果不能获得什么体会,那就不要
3、停止思考;有的事情不辨别也就罢了,要辨别就一定要把是非辨清,如果不能辨清,那就不要停止辨别;有的措施不实践也就罢了,要实践就一定要做做好的,我做它一百遍也一定能做好;别人十遍能做好的,我做它一千遍也一定能做好。一个人如果能够按照这个道理去做,那么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刚强。【思想】这一节继续告诉我们如何追求善与诚。朋友们可以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道理是不是也非常实用呢?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和下苦工夫的精神,哪一个是可以缺少的呢?【故事】闻鸡起舞晋代有个叫祖逖的人,小时候非常顽皮,都十四五岁了,也没读过多少书。有一天,祖逖忽然开了窍,意识到自己知识
4、的贫乏,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到京都洛阳去,向有学问的人请教。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助帝王治理国家的人。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做了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两人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两人经常谈论这些,而且一谈就是大半夜。一次,半夜里祖逖听到公鸡报晓,他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以后干脆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正有此意,他一口就答应了。于是两人每天鸡叫后便起床练剑,借着月光,他们把剑舞得飞起来,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
5、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老子选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j)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注释】上善:最高等的善。若:像。处:停留、居住之意。几(ji:一声):作“接近”解。地:低下、卑下的意思。渊:深的意思。正:行政的意思。尤:怨咎。【译文】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其争短长。它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这种品德,最按近于“道”。上善的人总是甘居卑下的环境,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远博大,待人善于相助、真诚可亲,说话善于信守诺言,为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
6、以才不会出现过失,招来怨咎。【导读】圣人之所以能“无尤”,是因为他们“不争”。圣人的品格就像水那样,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泽被万物却不居功自傲。他们的居所、思想、行为、言论、治理天下的理念,无不透着这种如水般的智慧。【解析】在上一章里,老子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一是柔,二是居于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丽不与之争。具备理想人格的人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而
7、不会与他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上善若水”,上为至高,只有至高的东西才叫上;水的德行最高,虽然它的构成简单,但它是自然界里的生命之源。上善若水,从字面上解释就是:具有善性的人就像水一样,老子这是要人们学习水“柔弱处下”的德行。那么,水的德行究竟是什么呢?它是最柔弱最具善性的东西,它具有宽广包容的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是无声无息的。众所周知,水有形却无状,谁也不能说清水的形状,把它放在什么样的容器里,它就呈现什么样的形状。它生性温柔,就像一个柔弱的少女,羞涩柔韧而又随遇而安。用坝拦它,它就静止不动;抽刀断水,于水毫发无损。在天则为雨
8、雪云雾,在地则成江河湖海。遇热成汽,逢冷结冰,见风起浪,居高成湍,千变万化。最重要的是,无论它身处多么显贵的高位,都会谦卑地向下流淌。这一点,和人类恰恰相反,人是钟情于高处的,仿佛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人人都往高处走,所以难免会有竞争,有竞争就有博弈,有博弈就会有得失、成败。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静无为而又无所不为。水和“大道”十分相像。水性善柔,大道无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大道化育一切而不言功劳。而这正应该是圣人必备的德行。老子认为,拥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最应效
9、仿的德行。因此,人的心胸就应该像水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要择地而居。对人要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宁愿居下位也绝不欺他人。为人处世重诺守信,就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时。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钟爱的是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与水的德行相似。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为争,以无私为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
10、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人类一旦拥有了像水一样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乐,与世无争,日子过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与他人发生矛盾和冲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品格如水一般,就能与大道协调,就会免去纷争、痛苦和烦恼,就能过得逍遥自在、轻松愉悦。(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注释】徒:一类的人。下:劣势。上:优势。【译文】当人活着的时候,他的身体十分柔软灵活,可是他死后身体就会变得枯槁僵硬。万物草木生
11、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之后就变得干枯残败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招致失败,树木强大就会遭致砍伐摧折。因此凡是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相反,柔弱的往往能处于优势。【导读】 兵势强劲就会遭到灭亡,树木繁盛就会遭到砍伐。坚强的东西倾向于死,柔弱的东西倾向于生。坚守雌柔才是保全生命的根本,一味逞强只会自取灭亡。【解析】这一章老子以人和植物的生死状态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任何事物强大了都会走向灭亡,这是自然法则。所以有道处柔弱而无道处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人活着的时候,面色红润,身体柔弱灵活,行动自如。人死
12、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坚固僵硬硬了,死亡是任何人也无法摆脱的命运,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免于死亡。接下来,老子产从人的生死又谈到了植物的生死状态,万物草木有生命的时候形质是柔软脆弱的,死了就变得干枯残败了。不管是人还是花草树木,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而死后就变得僵硬起来。“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的一类。“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一支强暴不义的军队必然灭亡,一颗僵硬枯槁的树木必被折断,因此,强大位于下位,柔弱居于上位。这一章老子以人和植物的生死状态来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任何事物强大了
13、都会走向灭亡,这是自然法则。所以有道处柔弱而无道处刚强。【哲理引申】 人生就像大海,不会永远风平浪静,当危难的狂风暴雨袭来时,如何才能保全自己呢?很多时候,困难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一味地抗争只能导致失败,甚至死亡。这个时候,不妨想想老子说的“柔取生,强取亡”,暂时退一步,暂时忍一会儿,雌伏待机,相时而动。历史上唐宣宗李忱就是通过守下、守辱最后登上了皇帝的大位。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他的母亲地位很低,是作为叛臣的罪奴而被送进皇宫的。因此李忱不被周围人看好,尤其是在他幼年时,父亲唐宪宗就被宦官杀害了,李忱与母亲相依为命,在宫中可谓孤苦伶仃。 唐宪宗死后,穆宗李恒登基,四年后穆宗服长生药
14、病逝。之后穆宗之子李湛接任,但他只活到了十八岁就驾崩了,驾崩后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继接任。在这长达二十年的时间中,李忱作为皇叔地位十分尴尬。李忱不仅得不到侄子们的信任,甚至屡受猜疑,尤其是文宗、武宗两位皇帝对其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礼相待,还想方设法地找机会迫害他。李忱深陷危机,几乎随时都有被杀的危险,于是他低调为人,不接触朝廷大事,平时也闭门谢客,不与大臣们相互往来。在唐武宗登基之时,李忱为了避祸,便“寻请为僧,行游江表间”,远离是非之地。 为僧的李忱法号“琼俊”,远离朝廷,居住于深山之中。但他并未归心于佛,而是如诸葛亮躬耕南阳,姜太公垂钓渭水一样韬光养晦。一方面他深入底层,了解民间疾苦;另一方
15、面不停地通过秘密渠道,打探宫内的情况,为自己以后的崛起做铺垫。与人相处时,李忱谨言慎行,不谈世事,但雄才大略却从未忘却。 一日,李忱与黄孽和尚在山中闲聊,面对山崖对面的飞瀑,黄孽和尚出口吟出一道上联:“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略加思索,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黄冀听了,欣赏有加,也知道了李忱的大志仍在,暂居佛门只是静待时机。 经历了“千岩万壑”之后,李忱果然很快迎来了他的“大海”。公元846年,忍辱负重二十多年的李忱,在太监们的拥戴下从侄儿手中夺取了大权,登基为唐宣宗。由于他在民间流连多年,深知黎民疾苦,于是躬行节俭,采取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措施,颇有作为。(三
1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gu),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注释】垢:屈辱。祥:吉利的。【译文】天下最柔软的莫过于水了,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水的,因而水是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得了的。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柔软的可以战胜刚强的,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人能这样做。所以有道的人说: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称得上是国家的君主;能为国家承受祸患的人,才配做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是在反说一样。【解析】这一章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后半部分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承担国
17、家的污垢和不祥,那么他就会成为国家的主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在前面的章节里,老子曾经介绍过水的特性,如柔弱、顺畅、坚韧,还有顺势而为、甘居下位等。在老子看来,天下的事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却是最坚强的,所以没有事物可以代替它。为什么说“莫之能胜”呢?这是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有很多自然现象,人们都无法对其作出科学的解释,所以常常用神化的力量进行曲解。例如,当洪水气势汹汹地袭扰人类的时候,人们就称洪水为“猛兽”,并认为这是上天在惩罚他们。“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在这里,老子说天下人都懂得了柔能胜刚的道理,却很难像水那样以弱胜强。究其原因
18、,主要是因为人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争先、争强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变得争强好胜起来。然而,真正的强者是不争的,如果一味的争强好胜,就不会像水那样甘居下位、温顺坚韧,那么也就不算是真正的强者了。“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受”意为主动接党,自觉承担。“垢”这里指的是外国的侵略。在这里,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说明君主应具备的品德,即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和灾难。所以,只有做到不以自己的荣辱为荣辱,为了国家不惜忍辱负重,这样才配称为一国之君。例如, HYPERLINK / t /_blank 春秋末年勾践灭吴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本章的末尾,老子以“正言若
19、反”作结论,这句话如何理解呢?老子在此说“正言若反”,与原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承接了上文所说的水的柔弱和刚强。在老子看来,人们所说的、所认定的东西,其结果恰好与事实相反,人们不能认识大智大慧,把大智大慧视作愚蠢,结果自己处在愚昧之中还自认聪明,以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这句话是老子对整部 HYPERLINK / t /_blank 道德经中那些相反相成的言论的高度概括。【哲理引申】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准备往东攻打赵王歇。汉高祖三年(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赵国。此时,赵国掌握
20、兵权的是当时的名士成安君陈余,为了对抗汉军,陈余集中了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给韩信迎面一击。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 赵军广武君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且井陉谷窄沟长,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严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他向主帅陈余陈述其利害,并自请带兵三万,从间道出其后,断绝汉军粮草。李左车的计划可谓十分稳健,能使赵军立于不败之地。但陈余立刻拒绝了,他说:“兵法上讲,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与之交战。韩信虽号称数万人,其实不过数千人,千里迢迢来奔袭我们,士兵早已疲惫之极,我们却避
21、而不击,若更强大的敌人前来,我们将如何对付?诸侯一定会认为我们胆怯,会轻易地攻打我们。” 韩信手下的将军们对赵军庞大的人数和战力都十分担心,但韩信却成竹在胸。他探知陈余拒绝李左车固守井陉口的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迁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绵蔓水,韩信又下令部队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不知兵法。 天亮后,
22、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前进。陈余率全军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背后就是大河,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都无法获胜。这时已经疲乏的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原来韩信留下的两千轻骑趁着赵军进攻早就攻占了营垒,将赵军的旗帜换成了汉军的。韩信趁势反击,惊惶的赵军溃散而逃,即使将领不断斩杀逃走的士兵也不能制止颓势,陈余战死,赵王歇被俘。 战后,韩信向被俘的李左车请教攻燕、伐齐之事。李左车辞谢说:“我听说,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敢语政。俘虏,哪里有资格同你谈论国家大
23、事?”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时,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时愚蠢,在秦国时聪敏,而是在于国君是否重用他,是否采纳他的意见。假使成安君陈余听了你的计策,那我韩信如今已成了阶下囚了。”于是李左车进献了“先声夺人”的计策,韩信采纳后轻易地平定了燕地。 “正言若反”,很多正确的建议听起来可能多余,甚至没有道理,但如果能够集思广益,多吸取正确的智慧,那么成功的概率就要大很多。陈余不听良言而身死,韩信听取正确意见而创立了功勋,由此可知,人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但绝不能自大自傲,不听劝告,否则只会招致败亡。庄子选文北冥(1)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24、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2),其翼若垂(3)天之云。是鸟也,海运(4)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注释】(1)冥:又作溟,指海。北冥即北海。(2)怒:奋发的样子。(3)垂:通“陲”,即边际。(4)运:海波动荡,海动时必有大风,鹏即乘此风迁往南海。【译文】北海里有一种名为“鲲”的鱼。它的身体极为庞大,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成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同样大到不知道有几千里。当鹏振翅而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好像天边的云彩。这种鸟在海水动荡的时候便迁徙到南海。那里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大池。蜩(1)与学鸠笑之曰:“我决(2)起而飞,抢榆枋(3),时则不至而控(4)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
25、莽苍者,三飡(5)而反,腹犹果然(6);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7)不知晦朔,蟪蛄(8)不知 HYPERLINK / t /xiaoyaoyou/_blank 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9)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10)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注释】(1)蜩tio:蝉。学鸠:斑鸠。(2)决:迅疾的样子。(3)抢:突,一说集。(4)控:引,落下。(5)飡:即餐。(6)果然:饭饱的样子。(7)朝菌:一种朝生暮死的虫。(8)蟪蛄:寒蝉,夏生而
26、秋死。(9)冥灵:树名。(10)彭祖:相传是唐尧的臣子,封于彭,寿七百余岁,以长寿著称。【译文】蜩与学鸠讥笑大鹏说:“我们奋力一飞,能冲上榆树、檀树的枝头,有的时候还飞不到,那就落在地上罢了,哪里需要飞上九万里而去南海呢?”到郊野去的人,带上三顿饭的干粮上路,回来的时候肚子还是饱饱的。如果到百里以外的地方,那就需要夜里舂捣干粮做准备了。要是去千里以外的地方,则需要花三个月的时间准备粮食。这两只小鸟又怎么能理解呢?才智小的不能理解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能理解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菌不了解昼夜的更替,蟪蛄不了解季节的变化,这些都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有一种叫做冥灵的树,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天,
27、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天;上古的时候有一种名为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天,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天,这就是“大年”。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却以长寿闻名,所有希望长寿的人往往拿他来做比较,这不令人悲哀吗?故夫知效一官(1),行比一乡(2),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3),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4)。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5),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6)。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7),泠然善也(8),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9),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10)。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
28、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注释】(1)效:胜任。(2)比:适合。(3)而:读作“能”,才能。征:信,取信。(4)宋荣子:即宋钘,学说近墨家。(5)劝:勉励。(6)数数然:急促的样子。(7)列子:战国时候思想家列御寇。御风:乘风。(8)泠然:轻妙的样子。(9)致:求。(10)待:凭借,依靠。【译文】所以,才智可以担任某一官职,行为可以符合某一地方人的期望,德行可以符合某一国君的要求,能力可以取信于一国之民,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也是如此,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全天下的人都赞颂你,也不会更加勤勉。全天下的人都责难你,也不会因而沮丧。严守自我与外物之间的分别,辨别荣与辱的界限,宋荣子就是这样的超脱。他对于民众的声誉、评价并没有放在心上。虽然如此,仍然未能树立至德。列子乘风而行,样子很轻妙,半个月后便回来。他对于那些祈求幸福的行为,从来就没当回事。虽然能够避免步行的劳苦,然而仍有所凭借和依赖。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因循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尽的世界里,那还有什么可以凭借的呢!所以说,修行极高的人能顺应自然,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无意于求功,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不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塑胶桶项目提案报告
- 年产30万吨预拌砂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 房地产行业合同保密管理措施
- 2025年护栏清洗车项目提案报告
- 中国便携式温度控制器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5年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治理体系创新研究报告
- 2025年有机废水沼气系统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互联网仓储物流直播电商供应链计划书
- 供水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公司艺术展览策划计划
- 2025年保密观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各地真题)含答案详解
- 建筑规范学习培训课件
- 洗衣员工合同协议书
- 终止采购合同协议书
- 机械答辩试题库及答案
- 中国成人呼吸系统疾病家庭氧疗指南(2024年)解读课件
- MOOC 大学英语视听导学-湖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饮料生产公司应急预案汇编参考范本
- 蓝色大气商务商业计划书PPT模板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单元测试卷含期中期末(有答案)
- 17025实验室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