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_第1页
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_第2页
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_第3页
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1简评中国文献学的学术价值及影响 张舜徽(1911-1992年),现代史上著名文献学家。他所著的中国文献学于1982年由中州书画社出版,此时中国的文化事业正值百废待兴时期,作者将整理文献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详加阐述于前。俾学者由此入门,以得整理文献之术。本书把传统的历史文献学从偏狭的领域中解放出来,拆除了文献学与史学森严的壁垒,恢复了汉唐历史文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宗旨,确定了总体的文献研究,划定了文献学的范围,这是文献学学科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且以叙述式阐明内容,注重最新材料指引证,论断富有前沿性、创新性、启发性,是一部重要的研究性著述,标志着当代文献学系统的构建。

2、对文献学教育、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文献学教育方面,这部书作为教材,在很多大专院校被广泛采用;其次,20世纪80年代,文献整理工作有较快发展,大批的古籍被整理出版;再次,在文献研究上,这部书的出版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标志着中国文献学的最后确立。 2简评中国文献学的体例 全书共十二编、六十章。第一编概述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第二编介绍著作、编述、抄纂三者的区别;第三、四、五编分别论述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版本、校勘和目录;第六编介绍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第七编总结了前人文献整理的丰硕成果;第八编介绍一些杰出的校雠学家整理文献所取得的成就;第九编专门介绍清代考证学家整理文

3、献所取得的业绩;第十编罗列近代学者对整理文献的重大贡献;第十一编提出今后整理文献的重要工作;第十二编指出文献学的主要任务及最终目的是在对文献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创立新的体例,运用新的观点,编述成有系统、有剪裁的总结性的,较全面、较完整的中华通史。 3简评中国文献学的内容 3.1对古典文献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作者围绕文献整理构建文献学学科的理论体系,首先介绍文献的载体,接着是文献整理的重要方法,再辅以考证、翻译、抄写等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就构成了文献学方法论的完整内容,这是此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另一个重点是介绍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分历代校雠学家、清代考证

4、学家、近代整理文献的著名学者三部分来叙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另外,作者始终站在文献学研究的角度,用心收集大量的文献材料,更好的论证观点;最佳版本的应用也是一大亮点,使得著述具有可靠性、真实性、最佳性等功效。 3.2明确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首先,作者从文献本义出发,严格区分其研究范围与古生物学、考古学的不同,得出结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入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作者从狭义上来解释文献,把是否有文字记载作为文献的重

5、要标志。 其次,他赞同梁启超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的论断,阐述:要很好地继承过去校雠家们的方法和经验,对那些保存下来的和已经发现的图书资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简、帛书),进行整理、编纂、注释工作,是杂乱的资料条理化、系统化;古奥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尤其是将非书籍古代文献排除,一改前人对文献论述的偏失,并且进一步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条别流源,甄论得失,替研究工作者提供方便,节省时间,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方面,做出有益的贡献,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这是作者第一次阐明了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是对文献学做出的一大贡献。 3.3批判地总结和继承相关学术成果 作者对中国学术史上整理研究历史文献的

6、积极成果,有所舍取,兼收并容,形成了自己的文献观。用大篇幅将前人整理文献取得的卓著成加以总结,由远至近:历代校雠学家、清代考据学家、近代学者。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思想流变、学术特色、师承关系;也可以了解到作者的文献观,即把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为整理历史文献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学术境界,把为人民大众服务、写出能为一般人民所接受的通史视作历史文献学家的天职,这是作者历史文献观的社会落脚点与最后的归宿。 3.4对文献学方法的新探索 全书立论以学术史为依托,扎实理清学术史中的基础知识,对文献学方法总结的新探索。以文献学而言,古代即称校雠学,其主要方向为目录、版本、校勘三者,因此该著作的第三、四、五编以

7、此作为整理文献的基础知识,第六编又从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中,抽绎出抄写、注解、翻译、考证、辨伪、辑佚六种,这实际上是基础知识的延伸与补充。 尤其是第六编第三章介绍的翻译方法。20世纪30年代二郑兄弟在概要把翻译列入文献学研究体系突破了古典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作者亦对此问题认识深刻,论述详尽。本书有言我国学者对于域外文献之整理,在两个大时期内,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一是隋唐以前由印度传入的佛典;二是明清以来由西欧输入的科学书籍。翻译既与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密不可分,对现代文献学的研究更是题中应有之义。随着科技的发展,传播信息载体的变化,翻译作为世界文化的桥梁,是现代文献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者此举不仅

8、总结了古典文献学,更开启了现代文献学的研究。 4结语 张舜徽不愧为中国现代文献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的文献学观不仅为中国学术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遗产和光辉,而且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创新、为广大文献学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与道路。他在中国文献学该书中所表达出的扎实的基本功、广博的知识面、顽强的钻研力,更应为广大文献工作者所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2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3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M.济南:齐鲁书社,1982.4胡军,曹慧.简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11):107-108.5赵海丽,王希平.郑张中国文献学著述之比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22(6):76-79.6何林夏.试评三部历史文献学著作的学术倾向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1):32-36.7田方斌,李惠明.文献学学科体系论略J.图书情报工作,1997(10):3-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