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_第1页
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_第2页
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_第3页
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应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摘要】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经典著作教学日趋弱化的趋势,以及视研习经典著作及古籍文献为守旧、复古等观点,从六个方面论证了中医经典著作研习的重要性: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是中医药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是完好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需要;是“学有根本的需要;是防止过度诠释的需要;是获取间接经历的需要;是专业思想培养的需要。【关键词】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经典著教学一个时期以来,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经典著作教学出现了弱化的趋势,甚至于有视研习中医经典及中医古籍文献为“守旧、“复古者。那么,终究应如何对待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本文的有关讨论将有助于更为理性地认识这一问题。1.重视中医经

2、典著作的学习是中医药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考诸古代医学文献,不难发现,习医而有所成者,大多重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换言之,重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的学习和研究,习医多有所成,此乃中医教育理论的历史对中医经典著作之于中医药人才成才作用的充分肯定与强调,提醒了中医药名家成才的共性规律之一。就新中国老一辈中医药学家的成长而言,情形也大致如此。笔者将山东中医学院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所录97家著名中医药学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态度进展了分析,结果显示: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及背诵者共计87人,约占89.7

3、。2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学习是完好把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需要有关研究显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同步演进的关系1,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传统文化的开展出现了第一次顶峰,中医学也相应地出现了开展的第一次顶峰?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相继问世。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从奠基走向了体系的形成,中医经典著作的问世同样宣告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理、法、方、药俱备的体系的形成。?黄帝内经?重在明理,?伤寒杂病论?重在立法、处方,?神农本草经?那么为药物学专著。?黄帝内经?虽既有理,又有法;既有方仅十三方,后世并不常用,也有药,但其方药甚简,故传统观点认为“?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独

4、特的理论体系的观点,其名不副实是显而易见的2。经典著作中任何一部著作均不可能代表中医学理论的完好体系。反之,缺少其中任何一部著作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又是残缺不全的。诸书合一,方可窥中医学理论体系之全豹。正其如此,所以诸多著名中医药学者常强调经典著作的学习,不是只学习其中的一部、两部或三部。“学好医学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根底和关键。3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并非平等视之,而是有所倚重。如,“?内经?与?难经?是中医理论之渊源,不可不读。我最推崇的是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4“四部经典著作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其中首推仲景学说。53.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学习是“学有根本的需要4.重视中医经典著

5、作学习是防止过度诠释的需要中医经典著作,一如其他科技作品,其作者的本义具有唯一性。但是,由于诠释者“对同样的文字之理解,又会受到文化程度、临床经历、阅历、判断力和想象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复原到作者所需要用文字表达的实际情况,其准确性就比拟差。我们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经作古的前辈名家面前,由他们通过实际病例讲解总结成文字的东西8。正如?难经十六难?所云:“离圣长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所以,历代医家结合自身的临床理论对中医经典著作所作的理解与阐发,一方面丰富、开展了中医经典著作所奠定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同时,又不可防止地存在着误解、曲解、重塑经旨的“过度诠释现象。“一个本文一旦成为某一文化的

6、神圣本文无疑也会遭到过度诠释。9毋庸讳言,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过度诠释有着悠久的历史,且非常普遍。因此,前人即便是名家的诠释也不能代替后学亲炙中医经典著作。以目前的教材?中医根底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替代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更是捉襟见肘。正如徐荣斋先生所云:“?内经?理论蕴藏之富,真如一座宝山,经过古今学者的勘探和开掘,各有所得,足征矿源是丰富的。如何继续开掘?如何扬长避短、取精去粗地古为今用?确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做去的实际工作。105.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学习是获取间接经历的需要历代医学文献,汗牛充栋,记载着前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历与智慧。是否擅长获取这一

7、间接经历对于中医药人的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实为后学之“巨人的肩膀。其中,?内经?等经典最为古奥,要求有较高的中国古代文化包括古文素养,攻克这一难关,具备研读中医经典著作的中国古代文化素养,从嗣后的历代医学文献中获取间接知识,有关困难也就不复存在。6.重视中医经典著作学习是专业思想培养的需要中医经典著作创立了与西方医学迥然异趣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使中国一跃成为当时东方无可争议的医学中心,诸多记载甚至超越了同一时期以盖仑为代表的西方医学。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传统医学相继消亡的21世纪,中医学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神话般地延续着自身的开展。其独特的医学思想、医学方法及诊疗技术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就这一

8、角度看,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对于激发当前的习医者,尤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专业自豪感与兴趣、稳固专业思想也有着相当的教育意义。【参考文献】1李如辉.论中医文化学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2:4.2印会河.中医根底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第三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15.4祝谌予.中医学术应当开展进步.见: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主编.名老中医之路第二辑.第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61.5陈大启,孙志洁.仲景学说理论家陈慎吾.见:周凤梧,张奇文,丛林主编.名老中医之路第三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78.第二辑.第2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30.第一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