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经翻译和明清翻译的比较_第1页
印度佛经翻译和明清翻译的比较_第2页
印度佛经翻译和明清翻译的比较_第3页
印度佛经翻译和明清翻译的比较_第4页
印度佛经翻译和明清翻译的比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印度佛经翻译和明清翻译的比较印度佛经翻译和明清翻译的比较摘要:我国翻译活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始于东汉,完毕于北宋的佛经翻译时期,在中国,真正可以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始于西汉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而明末清初的传教士翻译活动掀起了另一个科技翻译高潮。这两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有相似点,又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两个时期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的翻译形式、翻译方法、翻译特点和意义影响等方面,对佛经翻译和明清时期的翻译加以比较,从而发现其中的不同。关键词:佛经翻译;明清论文联盟.Ll.1佛经翻译的几个阶段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中国的佛经翻译运动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西汉哀帝年间公元前2年至东晋后秦的大约

2、四百年。第二阶段自后秦弘始年间399年鸠摩罗什来长安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为后一阶段。在肇始于西汉末年、收尾于北宋年间的千年译经运动里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出色的译经大师,包括早期的安世高、支谶、支谦、竺法护,中期的鸠摩罗什、彦琮、道安、慧远以及后期的玄奘、实叉难陀、义净、不空等,他们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共译出两万多卷佛经。这些浩如烟海的经书里文学成分较浓的有以下两类作品:第一类是有关佛及其著名弟子的生平事迹。第二类是本生经,有关佛的前世、为人或为兽时修行的传说。2佛经翻译初期的代表译者佛经翻译时期自东汉起,历时一千四百多年,史称千年译经运动。佛经翻译者,主要是从印度来中国的僧侣和西行求法求经的中

3、国僧侣。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译者是安世高,他在20余年中公元148172年共翻译佛经35部,41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般守意经?。由于这个时期翻译没有原文,因此安世高采取的方法是口述原文的直译形式,根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这一时期翻译活动是以民间私人事业的形式出现的,还没有形成有组织,有秩序的翻译。佛经翻译也经常是一个集体活动,不管是前期的数人合作传言笔受,还是东晋、隋代之后的译场,佛经翻译都经常是一种集体的多人活动。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这时的代表人物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

4、模的佛经翻译。释道安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rdfrrd,linefrline的直译,原因在于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他提出了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为了更好的翻译原作,把握好译文的质量,他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鸠氏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翻译的风格,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鸠摩罗什的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鸠摩罗什天竺人,今印度通过近四百卷佛教典籍的传译和阐发,第一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过来,对南北朝时期中国佛学的繁荣,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鸠摩罗什创始了意译的先河,译

5、文妙趣盎然,为中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矗3隋唐时期的代表人物隋唐时期,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法师。历经十九年的时间,玄奘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这个数字占唐代新译佛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玄奘还将中国哲学思想家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是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出色奉献。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理论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翻译理论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

6、。在翻译上,玄奘运用了以下翻译技巧:1补充法就是如今我们常说的增词法;2省略法即我们如今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如今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一样;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复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理论同样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在翻译上,玄奘遵循求真、喻俗,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玄奘都会翻译的,他有五不翻,即机密故、含多义故、此无故、顺古故和生善故。在出现以上五种情况时,玄奘采用的方法是不翻译。这一时期译出的经书多达两万卷以上。佛经翻译和普及传世,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宏大的

7、影响,涉及思想、政治、经济、文学、绘画、建筑、音乐、风俗等诸多文化领域和从帝王到平民的各个社会阶层。在当时的条件下,玄奘能译出如此多的优秀佛经,其坚持不懈以及严谨的翻译态度也很值得我们后人学习。4明清时代的翻译家这时期的代表译者是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的来华,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翻开了新场面。利玛窦学习过汉语,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理解,他来中国后,在传教的同时,做了许多介绍西方文化的工作。首先以西方自然科技工艺,诸如自鸣钟、西琴、三棱镜、万国图志之类吸引中国人,又将西方的天文、地理、

8、测绘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给中国的士大夫。利玛窦来到中国以后很快就入乡随俗,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且通晓?四书?、?五经?,因此他很快就在明代士大夫中获得了广泛的好人缘,后来又得到明代皇帝神宗的青睐,这样就很快获得了立足中国传播西方文化思想的社会平台。明清之际的翻译西书虽然没有佛经翻译那么复杂,但也是采取中西两人合作的方式,称为西译中述,即西人口译亦称口述,中国人笔记亦称笔译、润色。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清代的林纾1852.11.8-1924.10.9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一百八十四种西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由于林纾

9、本人不懂外文,因此他的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之处甚多。但是林纾的翻译对于中国读者理解西方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严复每翻译一部作品,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常借西方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其20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介绍西方政治制度和学术思想专著11部,涉及的领域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逻辑学等。他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Huxley的?天演论?EvlutinandEthisandtherEssays和亚当斯密的?原富?AnInquiryinttheNatureand

10、auseftheealthfNatins等。他译书往往加上许多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严复在参照古代佛经翻译经历的根底上,论文联盟.Ll.结合自己的翻译理论,在?天演论?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他认为只有译文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即所谓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但严复对雅的解释今天看来是缺乏取的。严复自己在翻译理论中所遵循的也是与其伤雅,毋宁失真,因此这时期译文不但艰深难懂,又不忠实于原文,类似改编。尽管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

11、释因时代的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如今的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着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只是雅已不在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这时期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马建忠,他翻译了?马氏文通?。马建忠提出了善译的见解。标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他本人专研究语法而没有搞翻译的工作,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被后人忽略了。论文联盟.Ll.在这一时期,耶稣会传教士还把中国的?大学?、?中庸?、?论语?、?诗经

12、?等经籍及文学作品译成外文,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晚清时期,创作和翻译小说之风盛行。林纾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也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罕见的不懂外文,而译著颇丰、影响深远的西方文学翻译家。他靠精通外语的合作者口述,一生共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达185种,涉及11个国家的98位作家,堪称翻译领域的奇人。5明清时期佛经翻译的意义和影响对西方科学文化的译介,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佛经的译介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产生了非常深化的影响。佛经翻译拓宽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思想,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手法,给当时陈腐的文坛带来了活力与活力,因为汉译佛经重在 ,重在正确,而不重在辞藻文才;重在读者易解,而不

13、重在古雅,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译经大师本着不加文饰,令易晓,不失本义的原那么,创始了一代新文风与新文体。汉译佛经给中国的僧人与文人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模本,自此,中国说理散文增添了崭新而有效的创作手法。佛经翻译对诗歌的奉献主要表达在音韵学方面。另外,佛经翻译为古代文学提供了不竭的创作题材。两万多卷佛经涉及了印度的哲学、文学、逻辑、医药、天文、文法、声韵、音乐、舞蹈等诸多内容,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开展的活力与清新的风格。其中不少是极具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题材不朽的源泉。回忆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佛经翻译确实给中国文学之源古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为此,瞿秋白也给予佛经翻译很高的评价:佛经的翻译确实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相当的功绩。第一,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的最简单的语言去翻译印度日尔曼语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语言梵文。第二,佛经的翻译事实上开始了白话的运用宋儒以来的语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