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讲座精选课件_第1页
中西医结合讲座精选课件_第2页
中西医结合讲座精选课件_第3页
中西医结合讲座精选课件_第4页
中西医结合讲座精选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西医结合讲座 严格地讲,中西医结合是从西医传入中国的那一天开始的。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中西医结合之路可以简约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个别影响阶段(16、17、18、19世纪中叶)明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西国记法(意大利人,利玛窦著)是第一部传入我国的医学书籍。此后,十七世纪初,日尔曼人邓玉函 的泰西人身说概,意大利人罗 雅谷的人身图说,法国人皮理 的人体解剖学等相继传入中 国。尤其对我国的医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具体措施上,他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病证开辟了新的途径。丁甘仁与同仁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现上海

2、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首任“上海和江苏的中医学会”副会长,民国大总统孙中山曾赠予“博施济众”金字匾额。第三阶段:中西医结合学派的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始)创立“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深得业内人士的肯定。有机地 将中、西医的精华结合起来,向纵深发展,由新鲜到陈旧,由四肢到躯干,由骨干 到关节内,由闭合到开放感染骨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更加提高。现任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学科带头人,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负责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暮年返回家乡,在彭县故世。小小的孟河古镇这里名医云集,医事之盛

3、,冠绝东南,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中医药学流派文化,这里孕育着当朝中医药学史上驰名全国的“孟河医派”,这就是至今仍名扬中外的孟河医派文化。清代医学家,中西医汇通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赵健雄教授,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导。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1933年前后任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委员。有机地 将中、西医的精华结合起来,向纵深发展,由新鲜到陈旧,由四肢到躯干,由骨干 到关节内,由闭合到开放感染骨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更加提高。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光绪十

4、五年(1889年)中三甲第35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学习西医炼制技术,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桐城市区)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等著作,明史有传。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

5、书,交友结社。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裁量人物,讽议朝局,人称“四公子”,以文章誉望动天下。崇祯十三年(1640年),方以智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灵前痛哭,被农民军俘获,他设法逃脱,辗转奔回南京。仇敌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他受到迫害,化装逃离南京,流落在岭南、两广一带,以卖药为生。当清兵大举南下时,他曾联络东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广西平乐,方以智被捕,他坚贞不屈,清将为其正义所动,听任其出家。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自

6、称极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为他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在生物医学方面,方以智也有诸多值得一提之处。他在其物理小识一书中,记述有大量动植物的生态学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识。他引述了传教士“脑主思维”之说,介绍了他们关于人体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识,但剔除了传教士所说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世界”之类的内容。他自己对于传统医学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种医学著作。 为提出中西医“汇通”思想第一人。 医学会通是第一部中西医“汇通”之专著。汪昂(16151695年),字仞庵,明末清初安徽休宁西门人氏,著医方集解、本备要、汤头歌诀、经络歌诀等,不仅是清代一位著名医学家

7、,也是一位杰出的医学普及教育家。吸收西医神经学说,提出“脑主记忆”之说。王清任(17681831年,字勋臣,河北玉田人。)吸取西学,始有医林改错;学习西医炼制技术,中药药露始于此时。第二阶段: “中西汇通”学派形成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期)“中西汇通”学派医家群:唐宗海、张锡纯、恽铁樵、陆渊雷等;唐宗海 (18461897) ,字容川,四川彭县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三甲第35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唐氏早年已有很高明的医疗技术,以行医为业。嗣后,迁居京、沪、粤等地。暮年返回家乡,在彭县故世。清代医学家,中西医汇通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唐宗海擅长内科,对各种出血病证研究尤深。在具体措施上

8、,他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病证开辟了新的途径。唐宗海试图将中西医学理论互相融会贯通,“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唐宗海的著作有血证论8卷(1864年),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2卷(1892年)、本草问答2卷、伤寒论浅注补正7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9卷,此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万种。对于“汇通医书”,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曾有评述;“近世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食者偏于中,二者未将中外之书融合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书,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中西汇通”学派的学术核心:“折衷归一”、“保存中

9、说,西说为证”,并认识到:“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先世原籍山东诸城,明初迁居直隶(今河北省)盐山边务里,遂为盐山人。家道小康,少时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因其家训教子孙宜训蒙兼习医而益世润身,遂在读书之暇随父习医。张锡纯主张中西药不应相抵触,应相济为用。中药治本,西药治标。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江苏省武进县孟河人。19031906年入上海南洋公学专修英文,毕业后任教,1909年抵上海,任浦东中学教职,曾抽暇翻译欧美小说,发表之后风行一时。后受知于张菊生,入商务印书局任编译,1912年主编小说月报(由商务发行)。恽氏曾蜚声文坛,不惑之年,爱子相

10、继病殇,因而发愤学医。恽氏问学于伤寒名家汪莲石,并常与姻亲丁甘仁先生切磋医学。1920年辞去小说月刊主编,正式挂牌行医,不久医名大振,尤其擅长儿科。小小的孟河古镇这里名医云集,医事之盛,冠绝东南,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中医药学流派文化,这里孕育着当朝中医药学史上驰名全国的“孟河医派”,这就是至今仍名扬中外的孟河医派文化。常州辉煌灿烂的孟河医派文化,孕育了数不清的传世奇方熔炼百家自成一体的中医药学世家,其渊源流长的医术医德造就了不少中医药学名家和世家,至今仍流传不衰。在清朝中晚时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杰出代表的孟河医派的中医药创造了祖国中医药学文化的盛行时期。费伯雄由于治愈清朝道光帝的失

11、音赐匾额,被称是他“是活国手”。马培之为清朝慈禧皇太后治病,慈禧皇太后康复后赐三品衔赠赐金字匾额“务存精要”和“福”字匾两块。丁甘仁与同仁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中医专门学校,现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有“医誉满海上、桃李遍天下”之称,首任“上海和江苏的中医学会”副会长,民国大总统孙中山曾赠予“博施济众”金字匾额。孟河医派在晚清民初时期形成了一枝独秀的中医药学流派文化,其医术医德更是屹立于时代潮流之端,创造了辉煌华夏的孟河医派文化,被国人称为是“吴中医学甲天下,孟河医学冠吴中”之盛誉。恽铁樵的三贡献:其一,捍卫中医。余云岫著灵素商兑诋毁中医。恽氏通过亲身医疗实践,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医学为极有用之学术”。

12、“与西国医学比较,委实互有短长”,因而挺身而出,提笔与之论战。其二, 主张“必能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疾呼中医务须改进。恽氏在其著述伤寒论研究(1923年)等书中,阐述了如何宏扬祖国医学的见解以及改进中医的主张。指出中医学进步演进。恽氏学术思想,在中医界“别树一帜,为革新家所宗”。 其三,I925年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1933年复办铁樵函授医学事务所,先后遥从受业者千余人,培育一批人才。认为“断不能使中医同化于西医,只能取西医学理补助中医。”陆渊雷18941955年,名彭年,上海川沙人。曾师事名医恽铁樵探究医学、问学章太炎深研古文,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192

13、9年与章次公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1932年办“遥从部”,函授中医学,遥从弟子甚众,著名者如岳美中、谢仲墨等。 1933年前后任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委员。建国后历任全国人代会代表、上海市中医门诊所所长、上海市卫生局顾问、上海市中医学会首届主任委员、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等职。1955年任上海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次年因病谢世。主要著作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陆氏论医集、常见诸病中药治法、经验中药方等。陆渊雷则主张用现代科学探求中医之理。“今用科学以所求其实效,解释其已知者,进而发明其未知者。”第三阶段:中西医结合学派的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始)标志性事件:1958年10月11

14、日,毛泽东主席作出“西医离职学习”的批示。代表性医家 陈可冀 ,男,1930年 10 月生。中西医结合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4年毕业于福建医学院(现福建医科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199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200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长期从事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临床及基础研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心血管病和老年病。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小组副组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

15、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及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协荣誉委员。获释后,他即易服为僧,改名弘智,字无可,别号大智、药地、浮山、愚者大师等。在清朝中晚时期以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为杰出代表的孟河医派的中医药创造了祖国中医药学文化的盛行时期。历任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教研室主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中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暮年返回家乡,在彭县故世。有机地 将中

16、、西医的精华结合起来,向纵深发展,由新鲜到陈旧,由四肢到躯干,由骨干 到关节内,由闭合到开放感染骨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更加提高。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特别是首次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并将主要调节枢纽定位在下丘脑,对中医向现代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医学院,留校 任外科助教,1946年任南京陆海空军总医院住院及总住院医师,1949年医院迁台, 留在大陆,先后任天津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主任。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主编等。此后,十七世纪

17、初,日尔曼人邓玉函 的泰西人身说概,意大利人罗 雅谷的人身图说,法国人皮理 的人体解剖学等相继传入中 国。马培之为清朝慈禧皇太后治病,慈禧皇太后康复后赐三品衔赠赐金字匾额“务存精要”和“福”字匾两块。有机地 将中、西医的精华结合起来,向纵深发展,由新鲜到陈旧,由四肢到躯干,由骨干 到关节内,由闭合到开放感染骨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也更加提高。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曾师事名医恽铁樵探究医学、问学章太炎深研古文,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第一阶段:个别影响阶段(16、17、18、19世纪中叶)因“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证效动力学研究”(

18、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代宫廷原始医药档案研究”(古籍整理金奖),川芎嗪(四甲基吡嗪)及去甲乌药碱(卫生部甲级成果奖)等多项成果,先后获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首届立夫中医药奖,求是奖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其“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目前中医药领域的最高奖项。为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吴咸中,男,1925年8月出生,辽宁省新民县人。天津医科大学外科学教授。1948年沈阳医学院本科毕业(六年制)。历任天津市立总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主治医师、外科学副教授,天津市南开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天津医学院院长。 现任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

19、)学科带头人,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负责人,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所长。1996年3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天津医学会会长、天津市科协名誉主席、天津市教委及卫生局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团(传统医学)成员,曾任第一、二、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客座教授及国内5所大学的客座教授、顾问或名誉教授。沈自尹(1928-),浙江镇海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55年师从上海著名中医姜春华教授,系统学习中

20、医经典著作和临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因成绩显著,于1959年获卫生部颁发金质奖章。 历任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教研室主任、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卫生部中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名誉所长、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副主编等。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特别是首次在国际上证实肾阳虚证有特定的物质基础,并将主要调节枢纽定位在下丘脑,对中医向现代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尚天裕,男,(19172003)山西省万荣县人。1944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医学院,留校 任外科助教,1946年任南京陆海空军总医院住院及总住院医师,1949年医院迁台, 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