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语文高考研究活动:文言高频虚词课件_第1页
中职学校语文高考研究活动:文言高频虚词课件_第2页
中职学校语文高考研究活动:文言高频虚词课件_第3页
中职学校语文高考研究活动:文言高频虚词课件_第4页
中职学校语文高考研究活动:文言高频虚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虚词不虚,为文之魂 高考高频虚词文言文阅读考纲要求理解虚词用法实词含义特殊句式【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考十八个虚词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20152017年高考第十题虚词考查次数虚词用法意义而连词表转折然而、可是、却表并列而且、并且、又、和,不译表递进而且、并且、更表修饰着、地,不译。表承接就、接着、然后。表因果因而、因此。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一、而虚词用法意义例句而连词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表并列而且、并且、又、和,不译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表递进而且、并且、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修饰着、地,不译。吾尝跂而望矣。(劝学)表承接就、接着、然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 B. C. D. (转折连词 修饰连词 顺承连词 递进连词)C1.作连词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好(ho)

3、整以暇拭目以待 磨砺以须表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不译。二、以表承接,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动作先后发生) (平坦而路程不远的景点,游客必然就很多)(形容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的样子)(磨快刀等待。比喻做好准备,等待时机)1.作连词 虚席以待 学以致用 全力以赴 如愿以偿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着”,或不译。 (“以”前后两个动作同时发生。)表目的,后一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以”前后两个动作不是同时发生。)二、以1.作连词古人

4、之观于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因果,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二、以2.作介词以理服人 以暴易暴以强凌弱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等(表工具)。译为:“拿”、“用”、“把”、“凭着” 。二、以表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凭借)。译为:“凭”、“靠”、“凭借” 。2.作介词以人废言以辞害意物以类聚 以貌取人 人以群分 在单句中,与名词或代词等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译为:“依照” 、“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 二、以虚词用法意义以连词表并列“而”、“又”、“并

5、且”表承接“而”或不译表目的“来” 、“用来”表修饰“地”、“着”表因果“因为”、“由于”介词表工具“拿”、“用”、“把”表凭借“凭”、“靠”、“凭借” 表原因 “因为”、“由于”表依据“依照” 、“根据”二、以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廉蔺列传)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蔺列传)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F.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 B FF.把,拿二、以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下

6、列加点的“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列传)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劝学)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 (师说)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 (鸿门宴) (A.被 B.比 C.被 D.引进动作的对象) AC三、于1.作介词嫁祸于人 无济于事 问道于盲安于现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御敌于国门之外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方向。译为:向、给、到、从、自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译为:在、从、到。 三、于1.作介词业精于勤、荒于嬉 疲于奔命急于星火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青,取

7、之于蓝,而青于蓝。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表原因。译为:向,对,对于,由于,或不译。 表示被动。译为:被。表比较。用在形容词、动词后,引出比较对象。译为“比”。三、于虚词用法意义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方向在,从,到向,对,对于与,跟,同表示比较比表被动被固搭于是于+此见于被动三、于1.作代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蔺列传)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此。四、之(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权衡这

8、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2.作助词无稽之谈三寸之舌赤子之心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不此之图(不打算做此事或不考虑这个问题。)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四、之2.作助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定语后置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索引四、之虚词用法意义之代词人称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

9、此。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宾语前置标志不译。定语后置标志不译。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四、之1.作副词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副词,译为“就”、“竟”、“才”、“却”索引五、乃2.作代词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如果事情不能成功,那是天意啊。代词,表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用在句中,起确认作用,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等。索引五、乃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乃副词译为“就

10、”、“竟”、“才”、“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代词表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用在句中,起确认作用,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乃20152017年高考第十题虚词考查次数【2017年高考题】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B.羲之之书晚乃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D.被于来世者如何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墨池记曾巩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11、,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2017年高考题】1

1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B.羲之之书晚乃善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D.被于来世者如何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2016年高考题】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数以吏事护高祖 B.沛公谢之得解不赂者以赂者丧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乃遂就国 D.而发纵指示兽处人者也乃使蒙恬北逐长城而守藩篱 子路率尔而对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

13、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何进韩信,汉王以为大将军,说汉王令引兵东定三秦。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

14、,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曾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节选自汉书萧何传【2016年高考题】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数以吏事护高祖 B.沛公谢之得解不赂者以赂者丧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乃遂就国 D.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乃使蒙恬北逐长城而守藩篱 子路率尔而对C【2015年高考题】1

15、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母上书言于王 B.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乃得解邯郸之围 D.赵王亦以括母先言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