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技法训练课件_第1页
中国书法技法训练课件_第2页
中国书法技法训练课件_第3页
中国书法技法训练课件_第4页
中国书法技法训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二中国书法技法训练课题二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的概念 一孔之见:中国书法是使用特定的工具、材料, 按照特定的字法构成,书写具有特定质态的徒手线,以反映作者精神生活气息的汉字书写艺术。中国书法的概念 一孔之见:中国书法的概念组成要素:工具毛笔(未包含硬笔书法)材料墨、便于永久附着墨色的材质(纸质、木质等)线形线条的形态(徒手线)笔势具有时间性,产生动感线质线条的质态(徒手线)笔法产生力感字法书体、结字字势、体势具有空间性构成线的组合形态章法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书写线的形成中国书法固有的特定性书写性气息讯息性情风格中国书法的概念组成要素:书法线条有性格书法线条(徒手线)的形态与性格分析徒手线与

2、几何线的区别:徒手线具有丰富的质感、力感、性格和表情,具有时间性,几何线不具备书法线条有性格书法线条(徒手线)的形态与性格分析徒手线书法线条有性格书法线条(徒手线)的形态与性格分析水平线平稳垂直线严正倾斜线运动感、方向感几何线紧张、有弹性弧形线有张力随意线活泼、富有变化短促(点)线局促往复、环绕线韵律、节奏平行线稳定、规整、实在交叉线冲突、节外生枝半交叉线倾斜、重心不稳非交叉、非平行线期待、焦虑(如“戈”、“木”等)书法线条有性格书法线条(徒手线)的形态与性格分析水平线“米字格”原理纵势与横势斜线的作用:纵势横势“米字格”原理纵势与横势斜线的作用:纵势横势线条的个性化:对各种徒手线赋予特定的质

3、态,对线条特征加以强化,并按照字法有机组合,使其形成个性化艺术语言。线条的个性化:对各种徒手线赋予特定的质态,对线条特征加以强化中国书法的技法笔法字法章法中国书法的技法笔法笔 法笔法是最基本的书法技法笔法是指书法运笔的方法笔 法笔法是最基本的书法技法笔法 执笔和运笔执笔:执笔无定法(五指执笔法、拨镫法、两指法、三指法),因人而异。原则:便于自如挥运,随意挥洒而不失法度。运笔:关键在于挥运。提按有度,快慢有节,协调自然。行笔时笔的状态有两种:逆行(行笔过程中,笔锋和笔杆向同一方向倾斜)、顺行(行笔过程中,笔杆向行笔的方向倾斜)笔法 执笔和运笔执笔:执笔无定法(五指执笔法、拨镫法笔法 行笔法中锋:

4、铺毫逆行裹锋:裹毫顺行侧锋:侧毫入笔,再转中锋逆行偏锋:侧毫入笔后转为中锋则为侧锋,不转为中锋便成为偏锋病笔提按:着力的方向为向上和向下的交替使用,提按互为因果,否则无提按,则为“平动”。笔法 行笔法中锋:铺毫逆行笔法 行笔法 顶顶:行笔时,笔锋和笔杆向同一方向倾斜。顶管时须重提、动按。裹毫行笔须捻管顺行,而不宜顶,顶必破锋,若顶必在提笔之处。“一拓直下”笔法,铺毫行笔,只有在调锋时捻管,因此常使用顶笔。笔法 行笔法 顶笔法 行笔法 提按要重提、动按。提不能轻,轻提则笔空;按不能死,死按则笔滞。有提而重,按而动者,是为高手。(例:初月、频有哀祸、祭侄稿、古诗四帖等)体会提按与留滞的关系提按与“

5、中怯”、“中实”笔法 行笔法 提按笔法 转笔法 转笔:使转(圆转、绞转是绞转而不是绞锋)折转(提折、按折)翻转(翻笔转锋)挑转(提转、飞转) 绞转与绞锋(康有为说:“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值得是绞转,而不是绞锋(裹锋)。绞转是转笔时的调锋动作,而绞锋(裹锋)是行笔时的笔锋运行状态。)笔法 转笔法 转笔:笔法 转笔法绞转:扭拗、绞锋迅转-绞动笔锋调整运笔方向的动作(转、折笔或侧毫切入笔后,由偏、侧锋迅速扭转为中锋的过程)折转笔:提按折笔、翻折笔(翻毫折笔)清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笔法 转笔法绞转:扭拗、绞锋迅转-绞动笔锋调笔法 调锋:调锋-调整笔锋状

6、态。当前的笔锋状态不符合将要实现的笔画需求时,需要笔锋状态进行调整。 一种是笔锋着纸,在起收笔和行笔过程中,通过转折、提按等方法调整笔锋;另一种是笔锋不着纸,在空中调整笔锋的触纸面和角度。 笔法 调锋:调锋-调整笔锋状态。当前的笔锋状中国书法的笔法体系帖学体系: 篆籀使转 一拓直下 碑学体系:中实。强调笔画中段起伏发力。中国书法的笔法体系帖学体系:“一拓直下”与“篆籀使转”一拓直下:一推直进的用笔方式(铺毫、用笔外拓)拓:开辟、扩展、推进王羲之根据魏晋、汉隶笔踪,慢慢演化为行书,干净、利索的行笔过程,形成了“一拓直下”的笔法。 在他中期的二谢帖、得示帖、丧乱帖等信札、尺牍中渐成帖学用笔的一大体

7、系。“一拓直下”与“篆籀使转”一拓直下:一推直进的用笔方式(铺毫“一拓直下”与“篆籀使转”篆籀使转:基于篆隶使转的笔法(聚毫、用笔内擫) 与一统帖学体系里“一拓直下”的用笔方式不同,怀素、张旭根据大草使转的要求,基于篆隶笔法, 使用篆籀使转方式。张旭使用“扭拗绞转”方式, 并强化线条运行过程的使转、绞转动作,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一拓直下”的抒情节奏的笔法,丰富了“使转”用笔体系,成为与之相并肩的两大行草书法用笔体系。“一拓直下”与“篆籀使转”篆籀使转:基于篆隶使转的笔法(聚毫 “扭拗绞转”: 这种笔法可追溯到篆隶书,以及 平复贴,再到王献之的草书。 “扭拗绞转”:“一拓直下”与“扭拗绞转”“一拓

8、直下”与“扭拗绞转”两种笔法对线质和字形的影响:“一拓直下”属刚性线质;“扭拗绞转”属柔性线质。由于用笔的“一拓直下”使字形显得内敛;而“扭拗绞转”却相反,有利于表现宽博、外拓的字形。“一拓直下”与“扭拗绞转”“一拓直下”与“扭拗绞转”两种笔法行笔原则 - 沉着、痛快沉着到位、从容而不慌忙,中实而不迟滞痛快清爽、见笔而不浮滑行笔原则 -笔法的演变 笔法的演变是随字体的演变而演变的。篆书以转(使转)为主;隶书在转的基础上增加了提按;楷书在隶书笔法上增加了折,突出提按;行书在隶书笔法上增加了“绞”的成分绞转,使笔法丰富,可八面出锋;草书的笔法最为丰富,几乎使用了所有的笔法,只是每个人的特点不同而有

9、所侧重。碑书在篆隶使转的的基础上,强调了笔画中段的力度。笔法的演变 笔法的演变是随字体的演变而演变的。书法线条的质态书法线条的质态是指用笔、用墨而产生线条的力感形态,如燥润、枯湿、刚柔等等线条的质感取决于线条内部及其外部边缘轮廓的细微变化。其关联因素有:笔(软、硬、长锋、短锋)、墨(浓、淡、干、枯、湿)、纸(生、熟、粗、细)、运笔(力度、速度、动作)。书法线条的质态用笔、用墨与线质的关系古人比喻书法线条的标准是“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虫蛀纹”等。线质的最高境界:刚柔并济,苍润相生。刚柔之极,苍润之至;得锥画沙而苍润者,笔墨之极也。用笔、用墨与线质的关系古人比喻书法线条的标准是“屋

10、漏痕”、“草虫纹彩陶草虫纹彩陶用笔、用墨与线质的关系 用笔与线质毛涩,与笔法有关。“一拓直下”与“扭拗绞转”比较,“扭拗绞转”较为容易产生毛涩的线质。用笔、用墨与线质的关系 用笔与线质线质 与力度感、速度感、节奏感、空间感 “一拓直下”为刚性笔法,爽利,力度感、速度感强;“扭拗绞转”为柔性笔法,柔韧,节奏感、空间感强。线质 与力度感、速度感、节奏感、空间感 线质与力度感、速度感、节奏感、空间感运笔轻重与力度感的区别 “力度感”非运笔的力度行笔快慢与速度感的区别 “速度感” 非行笔的速度线质与力度感、速度感、节奏感、空间感运笔轻重与力度感的区别笔墨与线质用墨与线质:润而不湿,干而不涸苍润相生何为

11、笔触?何为“见笔”与“不见笔”?何为“墨豬”?萧退庵云:有墨无笔不能成书,有墨有笔中段工夫,要达最上层不妨少墨则无华。晋代卫铄笔阵图-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豬;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明代丰坊书诀: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笔墨与线质用墨与线质:润而不湿,干而不涸苍润相生笔墨与线质笔墨与线质“文质彬彬”: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风度、学养(司马光:“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质个人品格、个性彬文、质兼备“文

12、质彬彬”:孔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用 墨墨分新墨、宿墨;从原料上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新墨:鲜、亮宿墨 优点:黑而透明、层次分明 缺点:死墨,线条扁平、单薄、无神、浓淡反差大用 墨墨分新墨、宿墨;从原料上分为松烟墨和油烟墨用 墨会用墨可以产生视觉变化,有层次用墨就是用水。 1、调墨(行笔不滞、浓淡适宜) 2、蘸水(先蘸墨后蘸水、先蘸水后蘸墨,使墨色有层次、有变化,但不能“花”)用 墨会用墨可以产生视觉变化,有层次董其昌试墨帖董其昌试墨帖王 铎王 铎笔法训练一、执笔执笔:执笔无定法,因人而异。原则:便于自如挥运,随意挥洒而不失法度。笔法训练一、执笔笔法训练二、空中运笔-腕、肘、

13、肩的协调三、中锋行笔-横线、竖线、藏锋5.10笔法训练二、空中运笔-腕、肘、肩的协调5.10藏锋练习一藏锋练习一藏锋练习二此藏锋法中常见 如:藏锋练习二此藏锋法中常见 如:运腕练习练习手腕各个方向的灵活性运腕练习练习手腕各个方向的灵活性中锋弧线练习一线条改变方向时的中锋控制靠手腕和手指控制笔锋始终指向前进的逆反方向,始终处于笔画的正中央中锋弧线练习一线条改变方向时的中锋控制中锋弧线练习二中锋弧线练习二落笔方向的转笔调锋训练 横画练习竖画练习自己预定落笔方向落笔方向的转笔调锋训练 横画练习提按练习中锋渐变提按练习中锋渐变篆书的基本笔画训练目的:基本功训练。借对篆书的练习,强化对线条的把控能力。篆

14、书的基本笔画训练目的:基本功训练。借对篆书的练习,强化对线小篆的基本笔画小篆的基本笔画小篆的基本笔画小篆的基本笔画侧锋训练侧锋训练折笔训练一折笔训练一折笔训练二折笔训练二隶 书隶附属,属于:隶属。配隶(从属)。封建时代的衙役:隶卒。皂隶。徒隶。旧社会中地位低被奴役的人:奴隶。隶仆隸di古同“逮”:捕获。 汉字的一种书体: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隶属于篆书-通常所说“篆隶”隶 书隶隶书比篆书笔画省略变圆转为方折波碟(从意到形。秦、汉初不明显)起笔、收笔明显隶书比篆书笔画省略隶书的起笔、收笔隶书的起笔、收笔隶书运笔的提、按隶书运笔的提、按隶书运笔的提、按隶书运笔的提、按隶书的主笔隶书的主笔圆笔和方笔

15、方-内圆外方形方圆笔和方笔方-内圆外方形方圆笔和方笔圆笔和方笔隶书笔画的写法点注意:不是画圈!隶书笔画的写法点注意:不是画圈!隶书笔画的写法平画隶书笔画的写法平画写平画时注意:入笔处和收笔处不要出现顿头和斜角。(注意和楷书横画的区别)隶书平画基本平直,不要像楷书左底右高。方笔用翻,不能描。写平画时注意:入笔处和收笔处不要出现顿头和斜角。(注意和楷书隶书笔画的写法波画隶书笔画的写法波画写波画时注意入笔处不要写成楷书那样的斜角。燕不双飞:一个字中如有两个以上的横画,只能写一个波画,其余皆为平画。写波画时注意入笔处不要写成楷书那样的斜角。隶书笔画的写法捺画隶书笔画的写法捺画写捺画时注意和波画一样,字

16、无双脚。一个字中如有两个以上的捺画,只能出现一个捺脚。写捺画时注意和波画一样,字无双脚。一个字中如有两个以上的捺画隶书笔画的写法撇画隶书笔画的写法撇画写撇画时注意撇画易弱。行笔时须向外翻腕,使笔画坚挺。撇画变化多,易雷同,注意避免。写撇画时注意撇画易弱。行笔时须向外翻腕,使笔画坚挺。隶书笔画的写法钩画隶书笔画的写法钩画写钩画时注意顶端避免出现楷书的顿头和斜角。要使用圆转,不可出现转角。注意用腕,使笔锋不散,以避免出现竖重钩弱现象。写钩画时注意顶端避免出现楷书的顿头和斜角。隶书笔画的写法竖画隶书笔画的写法竖画写竖画时注意要一送到底,不可断气。竖画的顶端有圆笔和方笔两种。 使用圆笔的多为“悬针”竖

17、和“垂露”竖( “悬针” 不可细弱,出现虚尖);使用方笔的收笔也多为方笔。力避楷书的斜角和顿头。写竖画时注意要一送到底,不可断气。隶书笔画的写法折画隶书笔画的写法折画写折画时注意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承接处不能出现楷书的斜肩。转折处力避出现“蜂腰”和“鹤膝”。右上角的折可断开为两笔,而左下角和右下角的折则不能。写折画时注意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承接处不能出现楷书的斜肩。隶书笔画的写法提画隶书笔画的写法提画写提画时注意提画宜轻不宜重,收笔处不宜出现虚尖。写提画时注意提画宜轻不宜重,收笔处不宜出现虚尖。隶书笔画的常见病隶书笔画的常见病行 书行 书行书笔法顺势入笔点画呼应 牵丝引带 简括省略 收放变化

18、离方遁圆 顺势提按指腕灵动 行书笔法顺势入笔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王羲之手札王羲之手札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中国书法技法训练王羲之十四笔法王羲之在其观形章第八中讲了十四种笔法: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之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都有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