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 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学习目标: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理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构造要求,理解砌体结构抗震构造要求。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 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学习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下面的几张图片使你对地震有个粗浅的了解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下面的几张图片使你对地震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台湾集集地震 彰化县员林镇邦富贵名门大楼为16层钢筋混凝土集合住宅大楼。地震时其中一栋倾倒靠在呈L型平面大楼上,柱子间距7至10米。造成倾倒的原因是底层柱子数量太少,间距太大。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台湾集集地震 彰化县员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
2、施印度地震(2001年,2万人,45亿美元)兴建的建筑物没有抗震结构,使地震的伤亡加重。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印度地震(2001年,2万人,45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印度地震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印度地震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分析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是砖混结构的农村民居。原因:砖混结构住宅为单砖墙,且墙体多数未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楼层之间也不设封闭圈梁。预制预应力圆孔板浮搁在砖墙上形成楼板、屋盖,倒塌后的村镇地区教学楼( 汉旺镇)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汶川大地震房屋倒塌分析地震中受灾最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原因:缺乏圈梁-构造柱体系及配套的连接构造措
3、施。 砖混结构住宅的局部倒塌( 都江堰)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原因:缺乏圈梁-构造柱体系及配套的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破坏特点:立柱压溃、整座房屋下挫,底层商场已经消失。但二层砖混结构住宅阳台上的花盆却奇迹般地保持不动原因:底层采用单独混凝土立柱支撑现浇楼盖的形式,二层以上为多层砖混结构住宅。这种头重脚轻的混合结构方案本身就十分脆弱底部框架倒塌后楼房下挫落地( 都江堰)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破坏特点:立柱压溃、整座房屋下挫,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一节 建筑抗震的基本知识一、地震的基本概念 震源; 震中; 震中区或极震区; 震中距; 等震线; 震源深度。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
4、措施第一节 建筑抗震的基本知识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一、地震的基本概念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其作用结果是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汇区,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地震发生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上方的位置叫震中;震中附近地面振动最厉害,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做震中区或极震区;地面某处至震中的距离叫做震中距;地震时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点连成的线称为等震线;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叫做震源深度。 依其成因,地震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构造地震。根据震源深度不同,又可将构造地震分为三种: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不大于6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 深源地震震源深
5、度大于300km。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一、地震的基本概念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它使地面发生剧烈的运动,从而使房屋产生上下跳动及水平晃动。当结构经受不住这种剧烈的颠晃时,就会产生破坏甚至倒塌。 图10-2 地震示意图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震级和烈度1、地震的震级 衡量地震大小的等级称为震级,它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的震级用M表示。 一般来说,震级小于2级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称为微震;2级到4级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破坏地
6、震,会对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8级地震称为强烈地震或大地震;超过8级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到目前,世界最大的地震是2010.2月发生在智利的8.8级地震,1976年我国唐山发生的地震为7.8级,2008.5月四川汶川地震为8级。2、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地震烈度不仅与震级大小有关,而且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同一次地震却有好多个烈度区。一般来说,离震中越近,烈度越高。我国地震烈度采用十二度划分法(见表10-1)。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震级和烈度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表10-1我国地震烈度
7、采用十二度划分法 (1)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表10-1我国地震烈度采用十二度划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表10-1我国地震烈度采用十二度划分法 (2)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表10-1我国地震烈度采用十二度划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地震的破坏作用1. 地表的破坏现象 地表的破坏现象为:地裂缝、喷砂冒水、地面下沉及河岸、 陡坡滑坡。2 .建筑物的破坏现象结构丧失整体性 房屋建筑或构筑物是由许多构件组成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构件连接不牢、支撑长度不够和支撑失稳等都会使结构丧失整体性而破坏。强度破坏 对于未考虑抗震设防或设防不足的结构,在具有多向性的地震力作用下,会使构件因强度不足而破
8、坏。如:地震时砖墙产生交叉斜裂缝、钢筋混凝土柱被剪断、压酥等。地基失效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地基承载力可能下降甚至丧失,也可能由于地基饱和砂层液化而造成建筑物沉陷、倾斜或倒塌。3 .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是指地震时给排水管网、煤气管道、供电线路的破坏,以及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核物质容器的破裂,造成的水灾、火灾、污染、瘟疫等严重灾害。这些次生灾害有时比地震造成的直接损失还大。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地震的破坏作用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抗震设防目标(一)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国家批准权限审定,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给出
9、了全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即我国抗震设防的范围为地震烈度为6度、7度、8度和9度地震区。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抗震设防目标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抗震设防的一般目标 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了“三水准”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水准小震不坏 第二水准中震可修 第三水准大震不倒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抗震设防的一般目标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
10、23-2008)将建筑按其使用功能的重要程度不同,分为以下四类: 1.甲类建筑(特殊设防类),包括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设防标准: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2.乙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包括医疗、广播、通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消防、粮食等。设防标准同上 3.丙类建筑(标准设防类)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如:公共建筑、住宅、旅馆、厂房等。设防标准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丁类建筑(适度设防类)抗震次要建筑
11、,如:一般性仓库、人员较少的辅助性建筑。 设防标准: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建筑抗震设防分类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五、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为两大部分: 计算设计对地震作用效应进行定量分析计算; 概念设计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根据概念设计的原理,在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及材料选择时,应遵守下列一些要求: 1、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场地和地基 确定建筑场地时,应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甲、乙、丙类建筑。地基和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
12、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五、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体型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其刚度和质量分布宜均匀。 体型复杂的建筑宜设防震缝(图10-3示)。 3、选择合理的抗震结构体系 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综合分析比较确定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构造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图10-3 防震缝设置示意 第
13、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3 防震缝设置示意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4、结构构件应有利于抗震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砌体结构应按规定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配筋砌体等。 混凝土结构构件应合理地选择尺寸,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避免剪切破坏先于弯曲破坏“强剪弱弯”,混凝土的压溃先于钢筋的屈服,钢筋的锚固粘结破坏先于构件破坏。 钢结构构件应合理控制尺寸,避免局部失稳或整个构件失稳。 (4)多、高层混凝土楼、屋面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板。 构件之间的连接符合:强节点,强锚固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4、结构构件应有利于抗震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5、处理好非结构构件 非结
14、构构件,包括建筑非结构构件(如:女儿墙、围护墙、隔墙、幕墙、装饰贴面等)和建筑附属机电设备。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6、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 隔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隔震层的大变形来减少其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从而减少地震破坏。 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消能器的设置来控制预期的结构变形,从而使主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不发生严重破坏。 目前,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主要应用于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及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建筑。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5、处理好非结构构件第十章
15、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7、合理选用材料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b7.5。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同时,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抗震墙不宜超过C60 ,其他构件9度时不宜超过C60,8度
16、时不宜超过C70。钢结构的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应大于20%;钢材应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普通钢筋宜优先采用延性、韧性和可焊性较好的钢筋。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400级,也可采用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不低于HRB335的钢筋、也可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7、合理选用材料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8、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中,当需要以强度等级较高的钢筋代替原设计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时,应按照钢筋受拉承载力设计值相等的原则换算,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底部框架-剪力墙房屋中的砌体抗震墙,其施工应先砌墙后浇
17、混凝土柱。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8、保证施工质量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一、震害简介2、填充墙的震害框架结构的填充墙破坏较为严重,一般7度即出现裂缝。端墙、窗间墙及门窗洞口边角部分裂缝最多,9度以上填充墙大部分倒塌。在房屋中下部填充墙震害严重。3、其他震害建造在较软弱地基上或液化土层上的框架结构,在地震时,常因地基的不均匀沉陷使上部结构倾斜甚至倒塌。防震缝宽度过小,地震时结构互相碰撞也容易造成震害。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一、震害简介2、填充墙的震害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震害柱底的震害角柱的震害 由于双向受弯、受剪,加
18、上扭转作用,震害比内柱重。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震害柱底的震害角柱的震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震害柱顶的震害 柱顶周围有水平裂缝、斜裂缝或交叉裂缝。重者混凝土压碎崩落,柱内箍筋拉断,纵筋压曲成灯笼状。主要原因:节点处弯矩、剪力、轴力都较大,受力复杂,箍筋配置不足,锚固不好等。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震害柱顶的震害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震害短柱的震害当柱高小于4倍柱截面高度(H/b4)时形成短柱。短柱刚度大,易产生剪切破坏。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震害短柱的震害当柱高小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震害 填充墙破
19、坏的主要原因是:墙体受剪承载力低,变形能力小,墙体与框架缺乏有效的拉结,在往复变形时墙体易发生剪切破坏和散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震害 填充墙破坏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抗震墙的震害 在强震作用下,抗震墙的震害主要表现在墙肢之间连梁的剪切破坏。主要是由于连梁跨度小,高度大形成深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形成X型剪切裂缝,为剪切型脆性破坏,尤其是在房屋1/3高度处的连梁破坏更为明显。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抗震墙的震害 在强震作用下,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框架结构抗震的一般规定 为了保证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框架应设计成延
20、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原则。 1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见表10-3。 表10-3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最大适用高度 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结构类型烈 度6度7度8度(0.2g)8度(0.3g)9度框架60m50m40m35m24m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框架结构抗震的一般规定表10-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见表10-4。 结构类型烈 度6度7度8度9度框架高度(m)2424242
21、4242424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大跨度框架三二一一 表10-4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 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结构类型烈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锚固长度抗 震 等 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锚固长度抗 震 等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4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的位置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当无法避开时,应采用满足等强度要求的高质量机械连接接头,且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超过50%。5 箍筋弯钩 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弯钩6 跨数高层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多层框架结构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图10-5 梁(柱
22、)箍筋弯钩要求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4 纵向受力钢筋连接接头图10-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一)框架梁的构造措施1. 梁的截面尺寸 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梁截面宽度b不宜小于200mm;梁截面高度与宽度之比不宜大于4(即 );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即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3.梁的箍筋 为提高框架梁的抗剪性能和增加梁的延性,梁端的箍筋应加密,如图示。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按表10-6
23、采用。 表10-6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采用较大值)(mm)箍筋最大间距(采用最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径 (mm)一二三四10886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3.梁的箍筋表10-6 梁端箍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顶层端节点梁下部钢筋端头加锚板构造 顶层端节点梁下部钢筋直锚 图10-6 抗震楼层KL纵向钢筋构造
24、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顶层端节点梁下部钢筋端头加锚板构造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7 抗震KL箍筋构造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7 抗震KL箍筋构造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框架柱的构造措施 1. 柱截面尺寸 柱的截面宽度和高度均不宜小于300mm,圆柱直径不宜小于350mm;柱的剪跨比宜大于2;柱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10-7的规定。 表10-7 柱轴压比限制 。 结构类型抗 震 等 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0.650.750.850.9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框架柱的构造措施表10-7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柱中纵向
25、钢筋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对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10-8采用,同时柱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且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 类别抗 震 等 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中柱和边柱1.00.80.70.6角柱和框支柱1.10.90.80.7表10-8 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柱中纵向钢筋类别抗 震 等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8 抗震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现浇框架柱纵向钢筋连接构造,如图10-8所示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8 抗震框架柱纵向钢筋连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
26、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采用较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径(mm)一级二级三级四级10886(柱根8) 表10-9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箍筋最小直径(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9 柱箍筋加密示意图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9 柱箍筋加密示意图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10 柱箍筋类别 (3)柱箍筋类别见图10-10。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10 柱箍筋类别 (3)柱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1
27、1 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11 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12 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在顶层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12 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框架中的砌体填充墙框架中的砌体填充墙,宜与柱脱开或采用柔性连接。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墙顶应于框架梁密切结合。填充墙沿框架柱高每500mm设26的拉结钢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度时墙长且700mm,8、9度
28、时宜沿墙全长设置。 当墙长大于5m时,墙顶与梁宜有拉结;当墙长超过层高的2倍时,宜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当墙高超过4m时,墙体半高宜设置与柱相连的通长钢筋混凝土水平梁。 图 10-13 填充墙与柱的拉结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框架中的砌体填充墙图 10-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施工质量 房屋的施工质量对抗震性能影响很大。框架结构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梁柱节点和角柱等部位的质量。节点核心区要严格按设计要求设置箍筋,绝不能因不好操作而少放或取消箍筋。混凝土应注意振捣密实,施工缝处的接触面必须清扫干净,使新老混凝土结合紧密。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施工质量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
29、造措施第三节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一、震害简介 多层砌体房屋的破坏部位,主要是墙身和构件间的连接处。1、墙体的破坏地震时,在地震力的反复作用下,在墙面上出现斜裂缝及交叉裂缝,这种裂缝的一般规律是上轻下重,图10-14。2、墙体转角处的破坏(图10-15) 房屋四角及平面突出部分的阳角,处于建筑平面的尽端部位,房屋对它的约束作用减弱,抗震能力降低,地震时这类部位容易发生破坏。3、内外墙连接处的破坏(图10-16)内外墙连接处是房屋的抗震薄弱部位,特别是内外墙以直槎或马牙槎连接分别砌筑情况,地震时易被拉开,造成墙体外闪与倒塌现象。 图10-14墙面裂缝 图10-15墙体转角处的破坏 图10-16
30、 墙体外闪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三节 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一、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4、楼梯间的破坏地震时,楼梯间墙体的震害一般都比较严重。这是因为楼梯间有错层,顶层有相当于一层半的墙体,所以刚度较差,易发生破坏。5、楼盖预制板的破坏由于预制板整体性差,当板的搭接长度不足或无可靠拉结时,在强烈地震中极易塌落并造成墙体倒塌。6、突出屋面的附属结构破坏房屋的突出建筑物,如女儿墙、挑檐、小烟囱、出屋面电梯间、水箱间、雨篷、阳台等, 都是截面小、刚度突变、缺少联系的附属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鞭端效应”明显,地震时往往最先破坏。 楼梯间处在尽端部破坏情况 预制楼盖破坏 突出屋顶的附属结构倾
31、斜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4、楼梯间的破坏 楼梯间处在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一般规定1 房屋高度的限制 一般情况下,砌体房屋层数越高,其震害程度和破坏率也越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了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表10-10)。 表10-12 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限值 注:1.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室内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好的半地下室应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尖墙的l2高度处。2.室内外高差大于0.6m时,房屋总高度应允许比表中数据适当增加,但不应多于lm。3.乙类的多层砌体房屋应允许按本地区设防烈度查表,
32、但层数应减少一层且总高度应降低3m。房屋类别最小抗震墙墙厚度(mm)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6度7度8度9度0.05g0.10g0.15g0.20g0.30g0.40g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高度层数多层砌体普通砖 多孔砖 多孔砖 小砌块24024019019021212121777721211821776721181518765618181518665615151215554512 9_943_3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一般规定表10-12 房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对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总高度应比表10-10的规定降低3m,层数相应减少一层;各层横墙很少的房屋,
33、还应再减少一层。多层砌体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 3.6m。 注:横墙较少指同一楼层内开间大于420m的房间占该层总面积的40以上。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对横墙较少的多层砌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 房屋最大高宽比的限制 在地震作用下,房屋的高宽比越大(即高而窄的房屋),越容易失稳倒塌。因此为保证砌体房屋的整体性,其总高度与总宽度的最大比值,宜符合表10-11的要求。 烈 度6度7度8度9度最大高宽比2.52.52.01.5表10-11 房屋最大高宽比 注:单面走廊房屋的总宽度不包括走廊宽度;建筑平面接近正方形时,其高宽比易适当减小。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 房屋最大高宽比的限制烈
34、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3 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横墙的间距,不应超过表10-12的要求。 房 屋 类 别烈 度6度7度8度9度多层砌体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1511151111974表10-12 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 注:多层砌体房屋的顶层,最大横墙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3 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房 屋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4 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多层砌体房屋的薄弱部位是窗间墙、尽端墙段、女儿墙等。对这些部位的尺寸应加以限制(表10-13)。 部 位6度7度8度9度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m) 1.01.01.2
35、1.5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m) 1.01.01.21.5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m)1.01.01.01.0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m) 1.01.01.52.0 无锚固女儿墙(非出入口处)的最大高度(m) 0.50.50.50.0表10-13 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 注:1.局部尺寸不足时应采取局部加强措施弥补。 2.出入口处的女儿墙应有锚固。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4 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部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震害分析表明,在多层砖房中的适当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36、,并与圈梁连接使之共同工作,可以增加房屋的延性,提高抗倒塌能力,防止或延缓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突然倒塌,或者减轻房屋的损坏程度。 (一)构造柱的设置 各类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多层砖砌体房屋抗震构造措施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构造柱设置部位 (1)构造柱设置部位,一般情况下应符合表10-14的要求。(2)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10-14的要求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应按外墙(3)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10-14的要求设置构造柱。当教
37、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应按(2)要求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时,应按增加二层后的层数对待。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构造柱设置部位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房屋层数设置部位6度7度8度9度四、五三、四二、三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隔12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楼梯间对应的另一侧内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六五四二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七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表10-14
38、 多层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注:较大洞口,内墙指不小于2.1m的洞口;外墙在内外墙交接处已设置构造柱时应允许适当放宽,但洞侧墙体应加强。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房屋层数设置部位6度7度8度9度四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构造柱的截面尺寸及配筋 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240mm18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图10-17,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6、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图10-17 构造柱配筋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构造柱的截面尺寸及配筋
39、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3.构造柱的连接(1)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搓(图10-18),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拉结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拉结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lm。6、7度时底部1/3楼层,8度时底部1/2楼层,9度时全部楼层,上述拉结钢筋网片应沿墙体水平通常设置。图10-18 马牙槎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3.构造柱的连接图10-18 马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3)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或直接伸入基础(图10
40、-19)。图10-19 构造柱砌筑要求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圈梁的设置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是加强墙体的连接,提高楼(屋)盖刚度,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限制墙体裂缝开展,保证房屋整体性,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有效构造措施。 1.圈梁的设置部位(1)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应按表10-15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2)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墙体有可靠连接的房屋,应允许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第
41、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二)圈梁的设置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墙类烈 度6、7度8度9度外墙和内纵墙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内横墙同上;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4.5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2m;构造柱对应部位同上;沿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4.5m;构造柱对应部位同上;各层所有横墙表10-15 多层砖砌体房屋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墙类烈 度6、7度8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圈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圈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配筋应符合表10-16的要求。但在软弱黏性土层、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上的基础圈梁,截面高
42、度不应小于180mm,配筋不应少于412,图10-21。 配筋烈 度6、7度8度9度最小纵筋410412414最大箍筋间距250200150表10-18 圈梁配筋要求 圈梁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圈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配筋烈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3.圈梁的构造 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圈梁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圈梁表10-15要求的间距内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图10-23。 图10-20 圈梁 图10-21 地圈梁 图10-22圈梁与楼板的关系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3.圈梁的构造 图10-20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23 板缝
43、配筋示意图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23 板缝配筋示意图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均不应小于120mm。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或屋面板,当圈梁未设在板的同一标高时.板端伸进外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伸进内墙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在梁上不应小于80mm,或采用硬架支模连接。 当板的跨度大于4.8m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 图10-24 墙与预制板的拉结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楼(屋)盖与墙体的连接图10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6度时房屋的
44、屋盖和79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图10-25。楼、屋盖的钢筋混凝土梁或屋架应与墙、柱(包括构造柱)或圈梁可靠连接,不得采用独立砖柱。图10-25 预制板板缝间、板与圈梁的拉结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6度时房屋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6、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及8、9度时,外墙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26的通长拉结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拉结网片,或4点焊拉结网片。图10-26。(7)6、7度时预制阳台应与圈梁和楼板的现浇板带可靠连接。8、9度时不得采用预制阳台。图1
45、0-26 墙体的拉结筋示意图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6、7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27 后砌非承重墙与承重墙的拉结 门窗洞处不应采用砖过梁,过梁支承长度:68度时不应小于240mm,9度时不应小于360mm。后砌的非承重墙应沿墙高每500-600mm配置26钢筋与承重墙或柱拉结,且每边伸入墙内500mm(图10-27)。8、9度时,长度5m的后砌隔墙,墙顶应与楼板或梁拉结。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图10-27 后砌非承重墙与承重墙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楼梯间的抗震构造顶层楼梯间横墙和外墙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
46、焊组成拉结网片,或4点焊拉结网片。79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60mm厚,纵向钢筋不应少于210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配筋砖带不少于3皮,每皮的配筋不少于26, 其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且不低于同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 。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9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 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栏板。突出屋顶的楼、电梯间,构造柱应伸到顶部,并与顶部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通长钢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
47、成拉结网片,或4点焊拉结网片。(五)基础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或桩承台),宜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上,否则应增设基础圈梁并应按1:2的台阶逐步放坡。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楼梯间的抗震构造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小砌块房屋应按表10-17,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按表10-17要求设置芯柱。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四、多层砌块房屋抗震构造措施 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房屋层数设置部位设置数量6度7度8度9度四、五三、四二、三外墙转角,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
48、端对应的墙体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隔12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外墙转角,灌实3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灌实2个孔六五四同上;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七六五二同上各内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和洞口两侧外墙转角,灌实5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内墙交接处,灌实2个孔;洞口两侧各灌实1个孔七六三同上;横墙内芯柱间距不大于2m外墙转角,灌实7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5个孔;内墙交接处,灌实45个孔;洞口两侧各灌实1个孔表10-17 小砌块房屋芯柱设置要求 注:外墙转角、内外墙交接处、楼电梯
49、间四角等部位,应允许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替代部分芯柱。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房屋层数设置部位设置数量6度7度8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多层小砌块房屋的芯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小砌块房屋芯柱截面不宜小于120mm120mm。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b20。芯柱的竖向插筋应贯通墙身且与圈梁连接;插筋不应小于112,6、7度时超过五层、8度时超过四层和9度时,插筋不应小于114。芯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为提高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而设置的芯柱,宜在墙体内均匀布置,最大净距不宜大于2.Om。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1)多层小砌块房屋的芯柱,应符合第十章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2)小砌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小麦胚芽油深度研及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 医院内部医疗纠错活动总结
- 网络安全审查后的整改措施
- 农业生产智能化的改进措施
- 送教上门艺术课程推广计划
- 2025年供应链管理系统企业部门职责设定
- 2025-2030年中国塑料管道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资竞争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家长指导计划
- 国庆节志愿服务活动计划
- 2024-2030年中国吸脂器行业现状动态与需求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渠道视角下伊利股份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探析9000字(论文)】
- 患者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
- (正式版)JBT 9229-2024 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
-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联读课件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 物业节前安全检查方案
-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项目管理服务方案
- 中国政法大学
- 2019版新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选择性必修共7册词汇表汇总(带音标)
- 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3利用HFSS仿真分析矩形波导
- 智能移动焊接机器人设计案例及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