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2-2023学年九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ABCD实验现象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分子图象品红加入水中后整个液体变为红色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50mL和

2、5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mL解释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分子间有间隙AABBCCDD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O2BN2CHeDCO23熟悉各种化学仪器有助于我们进行化学实验。下列化学仪器名称不正确的是A试管夹B燃烧匙C干埚钳D研钵4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A瓶中液面上升B长颈漏斗內液面上升C注射器内有液体D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5三硝基胺 是科学家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三硝基胺由N元素和O元素组成B三硝基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4C三硝基胺中N元素

3、的质量分数约为36.8%D三硝基胺中N元素和O元素的质量比为7:126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防止事故发生常采用一些安全措施,下列安全措施中正确的是( )A油锅中的有着火用锅盖盖灭B冬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C到煤窖中挖煤用火把照明D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7下列化学用语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OBZnCN2DCO8质量相等的两份氯酸钾,一份中混有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放出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a线是纯氯酸钾曲线,b线是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曲线),图像正确的是( )。ABCD9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

4、的解释正确的是A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铬可防锈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B众人拾柴火焰高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易燃烧C用明矾净水明矾可降低水中钙、镁离子的含量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能改变10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不正确的是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8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C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11在CO、HCOOH、OHC-COOH的混合物中,H%=y,则C%为 ()A3/7(1-9y)B1/3(1-y)C6/7(1-y)D3/7(1-6y)12 “高钙奶”、“加碘食盐”,这里提到的钙、碘是指()

5、A原子B元素C分子D单质13下列有关标志中,节水徽记是ABCD14如图图示的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收集氧气D测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15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A(A+B-C)克B(A-B-C)克C(A+B+C)克D(A+C)克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_。(2)实验室若用装置C制取氧气,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应从_(a或b)通入。(3)装置C中棉花团的

6、作用是_。(4)若用装置A制氧气,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其目的是_。(5)常温下,可用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反应制取硫化氢(H2S)气体,若要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填装置编号,下同)。已知硫化氢(H2S)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则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某家里蒸馒头用的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实验小组要测定该纯碱中碳酸钠(Na2CO3)的含量现取该纯碱样品8g,加入136.7g某稀盐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同时产生了2.2g气体试计算:(1)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2)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7、3)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8(8分)食醋是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其中含有醋酸,醋酸的化学式为。计算:(1)醋酸由_种元素组成(填数值);(2)一个醋酸的分子中含有_个原子;(3)醋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_(4)醋酸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结果要求最简比)?_(5)多少克醋酸中含氧元素?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用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测定某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填空:理论分析计算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需要的数据有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和其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实验步骤(1)取20g稀盐酸于小烧杯中

8、。(2)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3)记录温度变化,绘制曲线图。数据处理根据曲线判断,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时,反应恰好完全进行。当加入15g氢氧化钠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写化学式)。列式计算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反思(1)本实验还可以利用试剂_来帮助确定恰好完全反应的时间,现象是_。(2)在本实验中是否可以将氢氧化钠溶液换成氢氧化钠固体?_为什么?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C【解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微粒之间存在间隔,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运用这些特征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解:A、苯分子的图象要用隧道显微

9、镜才能获得,说明了分子的体积是非常小的,故解释正确;B、品红加入水中会使整杯水都变红,是因为品红的分子运动到了水分子之中,故解释正确;C、任何物质的微粒都是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只是在加热的条件下,微粒的运动速度会加快,故解释不正确;D、两种物质混合以后总体积会小于二者的体积之和,这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混合后微粒之间相互穿插渗透的原因,故解释正确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微粒的基本特征解释日常生活现象2、B【解析】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氮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其化学式为:N2,故选B。3、C【解析】A、该仪器的名称是试

10、管夹,故A正确;B、该仪器的名称是燃烧匙,故B正确;C、该仪器的名称是坩埚钳,故C错误;D、该仪器的名称是研钵,故D正确。故选C。4、D【解析】当缓慢拉动活塞时,锥形瓶内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故选D。5、B【解析】A、根据化学式可知,三硝基胺由N元素和O元素组成,故A正确;B、三硝基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4+162)3=152,故B错误;C、三硝基胺中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故C正确;D、三硝基胺中N元素和O元素的质量比为(144):(1623)=56:96=7:12,故D正确。故选B。6、A【解析】A选项油锅中的有着火用锅盖盖灭安全措施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冬

11、天用煤取暖时封闭门窗是错误的叙述,容易引发煤气中毒;C选项到煤窖中挖煤用火把照明是错误的措施,这样容易引起爆炸;D选项厨房内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通风是错误的措施容易发生爆炸;故答案选择A。7、B【解析】A、 能表示氧元素和一个氧原子,但是不能表示一种物质;B、 能表示锌元素、一个锌原子和锌这种物质;C、 能表示氮气这种物质和一个氮分子;D、 能表示一氧化碳这种物质和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故选B。8、C【解析】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所以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量。加了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反应速率比没有加入二氧化锰的

12、氯酸钾反应速率快,并且催化剂使氯酸钾在较低温度时就能开始分解,所以b生成氧气的时间早于a;由于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最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选C。9、D【解析】A、铁质水龙头表面镀铬可防锈,不是改变了金属的内部结构,而是形成保护层,错误;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燃烧产生的热量也就越多,火焰也就越高,错误;C、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于水中的杂质,错误;D、氧气能被液化贮存于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且间隔变小,正确。故选D。10、B【解析】A. 元素符号前的数字是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8,此选项正确;B. 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此选项错误;C.

13、 原子序数在数值上=原子内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此选项正确;D.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是“1”,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9.95,此选项正确。故选B。11、A【解析】如果把HCOOH的组成表示为COH2O、OHC-COOH的组成表示为2COH2O,那么整个混合气体则由CO和H2O组成;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y,则混合物中水的质量分数=100%=9y;因此,混合物中CO质量分数为1-9y,则混合物中C元素的质量分数=(1-9y) 100%=(1-9y)。故选A。【点睛】利用混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计算化合物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12、B【解析】“高钙奶”、“加碘

14、食盐”,这里提到的钙、碘,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钙、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 故选B。13、B【解析】A、图中所示标志是物品回收标志,故A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徽记,故B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是绿色食品标志,故C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是中国节能标志,故D错误。故选B。14、C【解析】A、镁条应该用坩埚钳夹持,故A不正确;B、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内应装入少量的水或铺上一层细沙,故B不正确;C、收集氧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玻璃导管应该伸到集气瓶的底部,故C正确;D、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不能用木炭,木炭燃烧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玻璃罩内压强变化很小,故

15、D不正确。故选C。15、B【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由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可知反应前氯酸钾的质量为(B+C)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A-B-C)克,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长颈漏斗 KMnO4K1MnO4+MnO1+O1 a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生成的氧气从长颈漏斗逸出 B D或G 【解析】(1)的仪器名称为 长颈漏斗。(1)装置C属于固-固加热型装置,试管口有一团棉花是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符

16、号表达式为 KMnO4K1MnO4+MnO1+O1氧气密度比空气大,用G装置收集氧气,应从a管通入。(3)高锰酸钾粉末加热时会进入导管,在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团。(4)装置A制氧气,为防止生成的氧气从长颈漏斗逸出,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插入液面以下。(5)硫化亚铁(FeS)是固体,稀硫酸是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H1S)气体,可选择固液常温型装置,装置B中分液漏斗可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硫化氢(H1S)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故收集装置选D或G。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g;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17、8.55g;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解析】(1)设原混和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117 44x y 2.2g=;解得:x=5.3g,y=5.85g;(2)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总质量为:5.85g+(8g5.3g)=8.55g;(3)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8g+136.7g2.2g=142.5g;则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答: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5.3g;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8.55g;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6%【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代入计算是关键,学生还应熟悉质量分数的计算18、3 8 60 6:1 12g 【解析】(1)根据醋酸的化学式可知,醋酸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2)一个醋酸分子共含有原子数=1+3+1+1+1+1=8个;(3)醋酸的相对分子质量=12+13+12+16+16+1=60;(4)醋酸中碳、氢两种元素质量比为(122):(14)=6:1;(5)含有6.4g氧元素的醋酸质量=。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20g 、 7.3% 酚酞 无色恰好变成红色 不能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无法确定恰好反应的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