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油田学校2023学年物理八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东营市油田学校2023学年物理八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东营市油田学校2023学年物理八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东营市油田学校2023学年物理八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东营市油田学校2023学年物理八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3学年八上物理期末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C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减弱噪声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2生活中,关于光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小孔成像

2、成的是倒立的实像B医院的手术室常用紫外线灯来灭菌C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D看到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属于光的反射现象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次声波传播得很远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厚度约为5cmB人步行速度约1.1m/sC一元硬币的质量是1克D水的密度是1 000 g/cm35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青睐。下列对古诗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

3、正确的是()A“白云千载空悠悠”,云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B“窗含西岭千秋雪”,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C“日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D“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6下面四幅图中由升华形成的自然现象是( )A冰雪消融 B清晨的露珠C寒冬冰雕变小D树枝上的雾凇7在以下的措施中,为了增大压强的是()A载重汽车装有很多车轮B滑雪板比鞋子长得多C坦克的轮子上有很宽的履带D吸管的一端做成斜口8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做法,能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的是()A在高架路的两旁修建隔声板B机器旁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C在路口处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市区道路行车禁鸣汽车喇叭9下

4、面列举的四个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B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C景物在镜中成像D山在水中形成“倒影”10灯带在装饰材料中杯广泛应用。芳芳同学在研究其内部结构时发现,灯带中的灯串联后经电流适配器接入照明电路,如图所示。她取下一只灯接在电池两端,灯不亮,对调电池正负极后灯亮了,但用手触摸几乎不发热。以下推断符合上述事实的是()A一只正常工作的电压是B灯带中一只灯断路后其它灯还亮C灯工作时主要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D灯具有单向导电性11小华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得()A小华步行的速度为90m/minB小华家到学校

5、的路程为1800mC小华骑车的速度为360m/sD小华在图中AB段的是骑自行车12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写的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A大地B岸边的树C远处的山D坐在舟上的李白二、填空题13下图是被水环绕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鸭蛋”,这是光的_现象(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是一个_像(选填“虚”或“实”)14某小区楼道设有多功能电子门铃,此装置可以通过其内置摄像镜头来识别来访者,该摄像镜头相当于_透镜,经摄像镜头所成的是_(选填“正立”或“倒立”)、_(选填“放大”“缩小”

6、或“等大”)的像;若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cm。15如图所示,小明学习了长度测量后,他用刻度尺对一木块的长度进行测量,图中_的读数方法是正确的(选填A、B或C);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_;所测木块的长度是_。16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_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_(选填“甲”或“乙”)的位置三、实验题17(8分)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两个透明容器中封闭着等量的空气。(1)通电后透明容器中电阻

7、丝的内能增大是通过_(选填“做功”或“热传递”)方式改变的; (2)观察图甲中的A、B管,在通电时间相等时,发现B管液面上升得更高,表明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多少与_有关;(3)采用图乙中的实验装置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是否有关”时,右边透明容器中应该选用阻值为_的电阻丝;(4)能用图乙中的实验结论解释的现象是_(填序号);电炉丝通过导线连接到电路里,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发热;电风扇通过导线连接到电路里,导线几乎不发热,电热水壶通过同样的导线连接到电路里,导线明显发热;冬天在房间里使用电取暖器时,通电越久,房间里温度会越高。18(8分)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请完成下面问

8、题:(1)实验器材除了纸张、铅笔、两个小夹子、一根蜡烛、火柴,还要选择_(镜子、薄玻璃板、厚玻璃板)作为平面镜,选择_(光屏、毛玻璃、与A等大的蜡烛)来确定像的大小和位置(以上两空选填序号)。(2)如果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与镜子比较,所成的像的大小_,像的清晰度_,原因是:_。(3)实验要在光线较_的环境中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_。19(8分)小明用蜡烛和毛玻璃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测量焦距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这样做是让太阳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_,调节并移动透镜,让太阳光在光屏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光斑的位置为透镜的_(光心/焦点)。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_cm。

9、(2)如图所示,刚开始实验时烛焰的像只有一小部分成在光屏边缘的A处,大部分不在光屏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3)当蜡烛距透镜6.0cm时,光屏上_(有/没有)烛焰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此时,像成在_(光屏/蜡烛)一侧。(4)小明用LED灯做成字母“b”替换蜡烛,将它放在距透镜16cm处,在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小明在毛玻璃光屏后面观察物和屏上的像,他直接看到的物为“b”,则他看到屏上像的形状为_。(5)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小明将蜡烛和凸透镜固定不动,在蜡烛和凸透镜间放上自己的近视眼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靠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四、作图题20(8分)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

10、接实物。要求:灯泡L1和灯泡L2并联,电流表测L1中的电流,导线不能交叉。21(8分)如图为射向凸透镜的两条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_)五、计算题22(10分)下表为某饮水机铭牌的部分参数,其内部简化电路如图所示。当S闭合,S1断开时,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当S、S1同时闭合时,饮水机处于加热状态。求:c水=4.2l03J/kg (1)饮水机保温状态下正常工作时的电流。(2)饮水机保温50min消耗的电能;(3)若不计热损耗,该饮水机将2L的水从30加热至98,需要多长时间?23(12分)我国约有4亿多人需配戴近视或远视眼镜。组成眼镜的主要材料指标如下表:材料技术指标树脂镜片玻璃

11、镜片铜合金钛合金透光量92%91%密度(kg/m3)1.31032.51038.01034.5103性能较耐磨损耐磨损较耐腐蚀耐腐蚀(1)若要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镜片?试说出你选择的结果及理由;(2)若你所选择的镜片每块体积为410-6m3,试求出该副眼镜的镜片质量;(3)若小明所戴的是一副铜合金镜架,其质量为210-2kg,假如以钛合金代替铜合金,这副镜架的质量是多少?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分析】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和减弱噪音的方法【详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进行传播声音,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故

12、在真空中气体的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C植树可以在传递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D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故D正确。故选B。2、D【详解】A.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故A正确;B. 紫外线能杀菌,所以在医院手术室、病房里,常用紫外线灯来灭菌故B正确;C:彩色电视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故C正确;D. 看到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故选D3、D【分析】(1)由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所以音色是辨别声音的最主要的特征(2)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响度的大小(3)次声波是指振动频率在20Hz以下的声音,人耳

13、是听不到的(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详解】A. 我们能“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B.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响度的大小,故B错误;C. 次声波是我们的耳朵所听不到的声音,“长啸一声,山鸣谷应”是指回声,故C错误;D. “隔墙有耳”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故D正确故选D.4、B【详解】A中学生食指宽度约1cm,物理教材的厚度与此差不多,在1cm左右;故A项不符合题意;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左右;故B项符合题意;C一块橡皮的质量约6g,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与此差不多,在6g左右;故C项不符合题意;D体积是1cm3

14、的水,质量是1g,所以其密度是1g/cm3;故D项不符合题意。5、B【详解】A云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错误;B雪的形成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B正确;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需要放热,故C错误;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此过程放热,故D错误。故选B。6、C【详解】A. 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不符合题意;C. 冰雕变小,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属于升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D. 雾凇是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1)在一定条

15、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7、D【详解】A载重汽车装有很多车轮,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路面的压强,不符合题意;B滑雪板比鞋子长得多,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雪地的压强,不符合题意;C坦克的轮子上有很宽的履带,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对路面的压强,不符合题意;D吸管的一端做成斜口,是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符合题意。故选D。8、A【详解】A在高架路

16、的两旁修建隔声板,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B机器旁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安装噪声噪声监测装置只会测出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但不能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市区道路行车禁鸣汽车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9、B【分析】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

17、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详解】A手在墙上形成手影,是因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A不符合题意;B根据光的折射,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者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出现了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的现象,如同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是一样,故B符合题意;C汽车观后镜,是利用凸面镜能使光线发散的特点扩大视野,是光的反射原理,故C不符合题意;D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山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0、D【详解】A.灯带中的LED灯串联后接入照明电路,一只灯的工作电压小于220V,故

18、A错误;B. 串联电路一个用电器损坏,其它用电器的工作情况受到影响,故B错误;C. 用手触摸几乎不发热,说明很少电能转化成内能,故C错误。D. 开始灯不亮,对调电池正负极后灯亮了,说明LED灯具有单向导电性,故D正确。故选D。11、A【详解】A由图象可知,因为OA 段斜率大于AB段,所以OA段是骑行,AB段是步行,小华在AB段的速度所以小华的步行速度为90m/min,故A选项符合题意;B从图中可看出小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3600m,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C在AB段的速度所以骑行的速度6m/s,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D小华在图中AB段的是步行,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2、D【详解】在“两岸猿声啼

19、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舟与大地、岸边的树、远处的山都有位置的改变,与坐在舟上的李白没有位置改变,所以以坐在舟上的李白为参照物舟是静止的。故选D。二、填空题13、反射 虚 【详解】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大剧院的水中发生的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和水上部分看上去就像一个完整的“鸭蛋”14、凸 倒立 缩小 20 【详解】123该摄像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经摄像镜头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4镜头的焦距为10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镜头的二倍焦距20cm。15、B 1mm 3.40cm 【详解】1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垂直,所以图中的B是正确的。23所

20、用刻度尺一个大格是1cm,一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所以分度值是1mm,木块的左端与0刻度线对齐,左端与3.40cm对齐,即木块的长度是3.40cm。16、折射 乙 【解析】解:太阳落山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下面,但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时发生了折射,通过折射我们看见了太阳的虚像(即观察到的落日),此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图中的乙位置点睛: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三、实验题17、做功 电阻 5 (或) 【详解】(1)1电流通过电阻丝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所以透明容器中电阻丝的内能增大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的;(2)2甲装置中,将容器中的电阻丝串

21、联起来接到电源两端,通过他们的电流I与通电时间t相同,电阻不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左边容器中的电阻小于右边容器中的电阻,由Q=I2Rt可知,右边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得较快,即B管液面上升得更高,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多少与电阻有关;(3)3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是否有关”,应控制电阻大小相同,所以右侧容器中应选用与左侧容器相同的电阻丝,故应选用阻值为5的电阻;(4)4图乙中的实验结论是: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多少与电流的大小有关;电阻丝通过导线连接到电路里,二者通过的电流相同,因为电阻丝电阻很大,

22、导线电阻很小,根据Q=I2Rt可知,电流相同,时间相同,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成正比,所以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发热,故不符合题意;电风扇是靠电流的磁效应工作的,将大部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导线的电流较小,所以与电风扇相连的导线几乎不发热;电热水壶通过同样的导线连接到电路里,利用了电流的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由于电热壶的电功率较大,通过导线的电流较大,所以导线明显发热。故符合题意;冬天在房间里使用电取暖器时,通电越久,电流越大,电流做功越多,房间里温度会越高,故符合题意;答案为(或)。18、 相等 较低(暗) 部分光线透过玻璃,(使反射光线减少) 暗 寻找规律 【详解】(1)1实验

23、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透明玻璃板可以看到另一面,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折射会使物体成两次像,影响观察,所以应选用薄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在实验中为了便于研究像的特点与位置,要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另一支蜡烛放在像的位置与像进行比较,运用了替代法;(2)3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与物的大小相等,物体的大小没变,所以所成的像的大小相等;5如果选用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就会有部分的光线透过玻璃板,会造成像的清晰度变暗;(3)6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中,很多物体都在射出光线,干扰人的视线,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蜡烛是最亮的,蜡烛射向平面镜的光线最多,反射光线最多,进入人眼的光线最多,感觉蜡烛的像最亮,所以在

24、比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7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移动蜡烛A进行多次实验,目的是为了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避免实验的偶然性。19、平行 焦点 10.0 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不在透镜的主光轴上 有 蜡烛 q 远离 【详解】(1)1因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将凸透镜正对太阳,这样做是让太阳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2调节并移动透镜,让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光斑的位置为透镜的焦点,用刻度尺测出它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3由图知道,透镜中心的距离,即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2)4现在烛焰的像只有一小部分成在光屏边缘的A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烛焰、光屏不在透镜的主光轴上;(3)5当蜡烛距透镜6.0cm时,光屏上有烛焰经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但不能成像;6因为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当蜡烛距透镜6.0cm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即像成在蜡烛一侧,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可以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4)7将它放在距透镜16.0cm处,2fuf,在屏上像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