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培训课件_第1页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培训课件_第2页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培训课件_第3页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培训课件_第4页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培训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 吴师机,原名安业,字尚先,自号潜玉居士,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卒于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吴氏擅长外治法,专以膏药等外治方法给人治病,积累了丰富经验,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探讨外治法的渊源和机理,是中医史第一部以膏药为主包括多种外治法的专著。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 吴师机,原名安业,字尚先,自号潜玉居士,清钱塘学术思想一 外治源流 “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矧上用嚏,中用填,下用坐,有捷于内服”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3学术思想一 外治源流 “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二

2、 外治法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外治法和内治法的区别是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不同,机理与内治一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4二 外治法的理论依据和作用机理 外治法和内治外治与内治给药途径的区别胃肠道 经皮肤吸收血循达于内脏 血循环达于周身(经络)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5外治与内治给药途径的区别胃肠道 经皮肤吸收血循达于内脏 血 吴氏的外治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体表的孔窍、毛窍、俞穴与经络脏腑的特定联系,辨证用药,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内治的法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同样适用于外治。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6 吴氏的外治法是以中医理论

3、为基础,以整三 外治法的临床应用膏药依据处方经特殊方法熬制而成。末药药物粉碎成粗末状直接外用。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7三 外治法的临床应用膏药依据处方经特殊方法熬制而成。末 末药的三焦分治三焦分治根据病 情和病位,分上、 中、下三步进行外治。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8 末药的三焦分治三焦分治根据病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头至胸上焦 胸至脐中焦 脐至足下焦 治法各异 以嚏为主 以填为主 以坐为主 主病不同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9头至胸上焦 胸至脐中焦 脐至足下焦 治法各异 以 上焦治法:上焦心肺居之,上通天气,外邪为病较多,治当以汗法去邪为安。“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畜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 用药:

4、皂角、细辛为主 藜芦、踯躅花为引 随症加减一嚏实兼汗吐两法。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10 上焦治法:上焦心肺居之,上通天气,外邪为病较多 穴 位:膻中、背心为上焦之要穴。 头痛者,太阳穴为必用之处。其他治法:涂顶、敷额、罨眉心、点 眼、塞耳、擦项及背、扎 指、握掌、敷手腕、涂臂。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11穴 位:膻中、背心为上焦之要穴。其他治法:涂顶、敷 中焦治法 中焦脾胃居之,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为人身升降之枢纽,主腐熟水谷。气血生化之源。 中焦病多为内、外之邪阻滞中州,而致升降失司,谷道闭塞, 必致犯上及下。 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脐上为第一捷法。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12 中焦治法 中

5、焦脾胃居之,上通天气,下通地气其他治法:熏脐、蒸脐选穴:脐、脾俞、胃俞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13其他治法:熏脐、蒸脐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13 下焦治法 下焦为肝、肾、大小肠、膀胱所居之处,下通地气,主出而不纳。前后二阴位居下焦,是人身之重要孔窍,代谢废物由此排出体外。若邪气盘踞下焦,下窍不利或不调。“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14 下焦治法 下焦为肝、肾、大小肠、膀胱所居之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培训课件其他治法:摩腹、暖腹、兜肚。治疗部位:命门、脐下、膝盖、 腿弯、腿肚、腿跟、脚趾、足心。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16其他治法:摩腹、暖腹、兜肚。中

6、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162.膏药的临床应用膏,纲也;药,目也。 专治之膏 通治之膏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172.膏药的临床应用膏,纲也; 专治之膏 通治之膏 中医各家学 膏有上焦心肺之膏,有中焦脾胃之膏有下焦肝肾之膏。有专主一脏之膏,脏有清有温;有专主一腑之膏,腑有通有涩。又有通治三焦、通治五脏、通治六腑之膏。又有表里寒热虚实分用之膏、互用之膏、兼用之膏。所有膏药事先整制好备用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18 膏有上焦心肺之膏,有中焦脾胃之膏有下焦肝肾之膏末药因证临时配制,以配合膏用。 膏和药可配合使用,如“药则或糁膏内,或敷膏外,或先膏而后洗擦,或后膏而用重熨。膏以帅药,药以助膏。”中医各家学说医学

7、知识19末药因证临时配制,以配合膏用。 膏和药可配合 三焦通治之膏及临床运用 上焦通治之膏清阳膏通治四时感冒,风温、温证、热病、温疫、热毒及一切脏腑火热证。穴位:太阳、风门、膻中、背心等处。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0 三焦通治之膏及临床运用 上焦通治之膏清阳膏通治四时中焦通治之膏金仙膏(开郁消积膏)通治风寒暑湿气血痰食六郁五积诸证。凡中焦郁积所致的气痛腹痛等症,贴之即效。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1中焦通治之膏金仙膏(开郁消积膏)通治风寒暑湿气血痰食六下焦通治之膏散阴膏 通治伤寒阴证,寒湿中于三阴及阴毒等证。凡阴证腹痛、寒湿泄泻、贴之即效。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等,一贴即效。脾虚泄泻贴于脐或腰

8、背正对脐处。上热下寒贴于足心,温散寒邪,引热下行。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2下焦通治之膏散阴膏 通治伤寒阴证,寒湿中于三阴及阴毒等 膏药的作用特点截截住。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拔祛邪。在病邪结聚之处,祛邪外出;无深入内陷之患。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3 膏药的作用特点截截住。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祛邪 寒者热之偏于热性膏药易于见效。热者寒之偏于寒性膏药效果逊之。 攻邪见效较快,功效力猛补益见效较迟,补药力缓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4祛邪 寒者热之偏于热性膏药易于见效。热者寒之偏于寒 膏药的组方特点膏药广而多(证广泛而统治六经,百病一方,数月才熬一次。)汤剂用药组成少而专

9、(专而分六经,一病一方,日可一换。) 药味广而多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5 膏药的组方特点膏药广而多(证广泛而统治六经,汤剂用药 苍术、半夏、甘遂、牵牛、巴豆、草乌、南星、木鳖有毒,内服须炮制后方能入药,膏药则宜生用。 “炒用蒸用皆不如生用”。 气味:气味俱厚,借用生药、猛药、 毒药以建功。 毒药宜生用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6 苍术、半夏、甘遂、牵牛、巴豆、草乌、南星、木鳖 如姜、葱、韭、蒜、白介子、花椒、槐、柳、桑、桃、蓖麻子、凤仙草、轻粉、穿山甲之类,均不可少,不独冰片、麝香之必用也。 必用通经透窍之品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7 如姜、葱、韭、蒜、白介子、花椒、槐、柳 膏药中的补药,必用血肉友

10、情之品,如内服剂中的羊肉汤、猪肾丸、乌骨鸡丸、鳖甲煎、鲫鱼膏等,皆可入于膏药,但紫河车断不可用。或可以用牛衣胞代之。(牛衣胞补力尤大,尾部中第一药) 补用血肉有情之品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8 膏药中的补药,必用血肉友情之品,如内服剂中的羊也可以热治热热因热用从治 效果好坏关键在于用药对证也可虚证用攻药,所谓“病当先去之,不可以养患也。” 膏药外治还可以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汤药可以,膏药也行。如贴温膏、敷凉药、贴补膏,敷消药,扶正祛邪兼用。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29也可以热治热热因热用从治 效果好坏关键在于用药对 若治两证,则寒热消补虽同用,而上不犯下,下不犯上。中不犯上下,更无顾忌。 膏药外贴常用部位,依病症不同而有不同选择 。 中医各家学说医学知识30 若治两证,则寒热消补虽同用,而上不犯下,下不犯 吴师机总结清代以前的外治理论和经验,在内病外治的理论指导下,专门以外治法治疗各种内外病证,发展了以膏药外贴为主,敷以多种药物外治的丰富多采的外治体系,所著理瀹骈文为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外治专著,对中医外治法的发展做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